太子爷小说网 > 武侠电子书 > 入地眼 >

第439节

入地眼-第439节

小说: 入地眼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哦,这块破铜烂铁啊,记得,就这玩意我还卖了两百块呢。”
    “大爷,这东西你还记得在什么地方捡到的吗?”田婉清问。
    老人点点头,说是在黄土岭上,最开始没有注意到,被露在外面金戟绊倒,挖出来一看也不知道这个奇形怪状的东西干嘛用,就插在放羊手杖上,后来被人看见居然出钱给买去。
    我们让老人带我们去看看,老人点头答应,说难道有客人来,吃完烩面再去,从厨房出来的老伴随意说,让老人出去之前把窑洞顶找木桩支撑一下,最近雨多担心会渗水。
    看得出这家人条件不是很好,窑洞已经年久失修,里面竖立了很多木桩来支撑窑洞,吃饭完田婉清拿出些钱,让老两口重新修葺窑洞,否则时间长了真担心会坍塌。
    两个老人感激不尽,老伴坐在炕上和田婉清她们拉家常,我和田鸡跟着老人帮忙先修补窑洞,被老人带到羊圈里面,他吃力的从堆砌的木料中搬运一根树桩。
    “大爷,您到一边歇着,这事我来就成。”田鸡让老人站到一边,扛起一根木头时样子有些诧异,转头对我说。“没看出来,这木头不大但这么沉。”
    这里就是因为木材稀少,所以当地居民才会因地制宜修建窑洞,可我却在羊圈里看见几十根黄色的木头,再仔细一看,整个羊圈居然都是用木头搭建,对于这里的居民来说,这样的羊圈似乎太过奢华。
    就这些木材也足够重新搭建一间砖木新房,我好奇的问:“大爷,这么多木材,您堆在羊圈里太浪费了,干嘛不修间新的房子啊。”
    “我都这岁数了折腾不起,一辈子住管了窑洞,闻不到黄土的味睡不踏实,再说,这木头硬实跟铁柱一样,斧头都砍不动。”
    “别愣着过来帮忙。”田鸡居然一个人还扛不起一根木头。
    我走到他身后抬起木头,晃眼看了一眼,木色淡黄质地致密,隐约还能闻到淡淡的木香,大约有我手臂粗大,我忽然在心里暗暗一惊,回头看向羊圈中堆放的那几十根木头:“大爷,这些木头是您砍回来的?”
    “怎么可能,这方圆之内就没这种木头,我是在黄土岭放羊的时候发现的,说来也奇怪,一根根就插在河道上,我是小孩的时候就有了,一直也没有人拔出来过。”
    老人取下嘴角的旱烟说,大约是他年轻那会,这里接连下了半个多月的大雨,河道里都积了水,估计是地面给泡软,等到雨停了之后,他发现这些木桩都松动,便给拖了出来,也不知道是什么木头,一晃也有几十年,也不见腐烂所以搬回来屯着撑窑洞用。
    我连忙放下肩头的木头,拍拍田鸡肩膀:“叫其他人都出来。”
    等到大家被叫出来,我指着地上的木头问老人:“大爷,这些木头你可还记得是从什么地方带回来的?”
    “记得,当然记得,村里谁都知道。”
    “都知道?”
    “我们这个地方却木材,这样硬实的木头更是少之又少,在古河道的坳谷里多着呢,像梅花桩一样就长在河道上面,村里人谁家缺木头就去坳里挖,现在是没有了,全给村民扛回家修房子。”
    “那这玩意修房子,还挺贵气啊……”我不由自主苦笑一声。
    老伴在屋里叫老人进去生火煮面,等老人走了之后,朱七蹲在地上,仔细看了木头片刻,顿时大吃一惊:“钢柏!”
    “一棵刚柏还说是巧合,听老人的意思,这里的村民少说也搬走了河道上上百棵钢柏,事情怕是不对劲。”我说。
    “什么是钢柏?”
    “就是柏树木,剥去树皮的柏木枋,即柏木之心,以木色淡黄而得名,其色黄而质地致密,亦称刚柏,因为木质本身软硬适中,有香气,耐腐力强,在古时候也是贵木。”
    “这木头很贵?”宫爵疑惑不解。
    “是贵气的贵,一般人是不能用这样的木头。”朱七解释。
    叶知秋听完面色大惊,连忙蹲到地上查看钢柏,抬头的时候目瞪口呆:“难不成这,这就是黄肠?!”
    我和朱七同时点头,田婉清更是激动不已:“黄肠题凑发现的甚少,如果是真的,那虢国国君的陵墓恐怕规格之高,超乎我们想象。”
    “在在文献中看见过关于黄肠题凑的记载,没想到居然能亲眼看见两千多年前的黄肠。”薛心柔一脸震惊。
    “妈,什么是黄肠题凑啊?”
    应悔元在旁边给田鸡解释,黄肠题凑,文献记载最早的出现在战国时期,据书中记载,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故曰题凑。
    黄肠就是柏树木之心,并非是古人都用黄肠木,只有天子礼葬时,用柏木堆垒成棺椁形状,外面有便房,也用柏木堆垒成,里面放有大量陪葬品,原因主要是上古讲究厚葬,一个墓地耗资数万根巨木奢侈到了极点,一个墓地能用那么多的优质木材是非一个人的财力所能支撑的。
    而至于题凑是指墓室中的结构,是用黄肠柏木一是层层平铺、叠垒,一般不用榫卯,而且所有木头皆内向,堆垒成的框形结构,棺椁周围用木头垒起一圈墙,上面盖上顶板,就像一间房子似的,外面还有便房,与梓宫、外藏椁、金缕玉衣等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肠题凑是天子专享,但经特赐,天子以下的诸侯、大夫、士也可用题凑,使用黄肠题凑,一方面在于表示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护棺木,使之不受损坏。
    “这种葬制在西汉之后便不再出现,如今出土的黄肠题凑少之又少,每一处都弥足珍贵,没想到在黄河古道下面竟然会有一座黄肠题凑的国君古墓。”应悔元都感慨万千。
    “爸,既然是天子专用的葬制,规格一定很高,为什么西汉之后就没有黄肠题凑了呢?”田鸡问。
    “要修建黄肠题凑,首先得采自深山穷谷中的名贵木材,装饰精致,制造考究耗资巨大,如今出土的黄肠题凑中,北京大葆台古墓,黄心柏木多达一万五千多根!”朱七站起身波澜不惊说。“你当这些是随便的木头,那可是砍一根就少一根,后世天子即便是想修,也要有这么多珍贵木头才行。”
    “虢国国君在修建陵墓的时候,刚好是周天子对黄河改道,势必会先在上游筑建水坝,因此会用到大量的木材,推测虢国国君便是利用造坝的工程,收集到大量的黄心柏木。”我点点头说。
    “不是说只有天子才能用黄肠题凑,虢国国君用这样的葬制岂不是僭越了祖制?”宫爵问。
    “虢国国君把陵墓修建在河道之下,势必会考虑陵墓的牢固,采用黄肠题凑也合情合理,而且既然天子能赐予国君九锡之礼,赐赏黄肠题凑也在情理之中。”田婉清说。
    “既然黄肠题凑如此牢固,为什么会出现在河道外面呢?”宫爵依旧疑惑不解。
    “这个好解释,老人说这里曾经暴雨半月,想必古墓渗水严重,要知道黄肠题凑是不用榫卯,渗水之后柏木漂浮,慢慢穿透出河道这才被这里的村民发现。”薛心柔不慌不忙说。
    “柏木露在河道外面这个还好理解,但是为什么墓葬中九锡之一的金戟会出现在黄土岭上呢?”叶知秋一筹莫展。
    “说明虢国国君的墓有过塌陷,金戟是礼器而且中空,可以浮于水面,就是说……”我抬起头看向其他人。“古墓有裂口,只要我们找到这处裂口就能进入古墓。”
    “应该没那么容易,贾岩在得到金戟之后,就已经挖掘过,如果下面真有古墓,贾岩不可能有遗漏,他说过河道中沉积的淤泥河沙坚若磐石,很难打下探洞,我们即便知道古墓大致的范围,但是不可能长时间挖掘,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那处裂口。”应悔元说。
    

第615章 黄河古道
    放羊的老人带我们去他找到黄肠的地方,位置正好在黄河古道之中,黄河曾奔腾而来,两千年前后又地拂袖而去,由于多泥沙,浑浊的河水在大堤的夹峙下,塑造出了一条真正的悬河,河床高高在上,残堤更高,像是一道绵延的黄土长城。
    放眼望去,整个河道像是黄土堆积的峡谷,茫茫沙土之下,不知道埋藏着多少苍凉的往事。
    我半跪在地面上可以清晰的看见犹如梅花桩一般的孔洞,这些都是村民拔出黄肠后留下的痕迹,放羊的老人不明白我们为什么对看上去平淡无奇的木头感兴趣,还憨厚的让我们去他家搬。
    等和老人告别以后,朱七拿出探铲,手法干净利落的打下去,像他这样的高手,用探铲的力度和角度都掌握的炉火纯青,可探铲却只没入半寸,我看见朱七松开双手捏握了几下,想必是被震的发麻。
    “既然这里出现黄肠,说明古墓的位置大致就在这附近,可这里的土质太坚硬,探铲都打不下,若是无法探查出古墓的方位和走向,还真不敢贸然挖掘。”朱七眉头紧皱说。
    “七叔,我们之前推测过,这里原来是河道,就算挖掘修建陵墓,不管是挖出来,还是填回去的泥土是无法分辨的,探铲在这里也没有用。”应悔元说。
    “这可怎么是好,如果无法探查到古墓位置,就不能挖掘啊。”叶知秋忧心忡忡说。
    “反正黄肠出现在这里,古墓在下面八九不离十,要不咱就先在这里挖一个盗洞,边挖边看情况。”田鸡说。
    我摇摇头否定了田鸡的想法:“这要是在荒郊野外,你的注意还成,不过这里的河道如今有村民来往,我们明目张胆挖掘势必会引起村民的注意,一旦走漏了风声麻烦就大了。”
    “我倒是有一个主意。”田婉清在旁边说。
    “婉清,你想到什么办法?”应悔元问。
    “虢国国君的陵墓如果是黄肠题凑的话,在不知道墓室方位和走向的情况下,用盗墓的手法挖掘风险太大,且不说盗洞挖偏,就是接近古墓也无济于事。”田婉清心平气和对我们说。“因为陵墓全是用坚硬无比的钢柏堆垒而成,若是没挖到墓道之中,这些钢柏会像一堵铜墙铁壁阻挡试图进墓的人,我们时间紧迫,根本没有时间能耗费在劈砍钢柏上。”
    “田姨说的有道理,我曾经研究过黄肠题凑,所谓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黄肠题凑其实就是这个道理,上万根钢柏堆砌在一起,可不是砍一根木头那么简单,我们若是大张旗鼓在此挖掘的话,相信用不了多久就会被发现。”薛心柔点点头说。
    “田姨,那您有什么好办法?”
    “考古队挖掘遗迹的办法和盗墓截然不同,考古队是大揭底,从最上面的封土开始一层一层清理,直至整个陵墓全被挖掘出来。”
    “你的意思是把这里交给考古队?”朱七摸出烟杆问。
    “是的,这或许是最好的办法,首先,一旦考古队接手,不用担心古墓被毁坏,二来里面的文物能妥善的报告,再者,考古队不用担心无法确定古墓的位置,会以发现黄肠的地方为基点向四周辐射,大面积清理发掘。”田婉清点点头对我们说。“由我出面向馆长提出发现这里的古墓遗迹,即便我不能参与挖掘也能第一时间知道这座古墓的情况。”
    “七叔,婉清这个办法我看成,您老的意思呢?”
    “嗯,这注意不错。”朱七点燃烟杆漫不经心说。“回头等挖出九龙程瑞尊的时候,记得到我坟头烧纸知会一声。”
    “啊?!”应悔元一怔。“七叔,您老这话是什么意思?”
    “婉清,我听你这意思,考古队挖掘就是在保护,我们这些土耗子挖就是在损毁,你可是这个意思?”朱七瞟向田婉清轻描淡写问。
    “七叔,瞧你这话说的,我是就事论事,可真没有说您老的不是。”田婉清和颜悦色笑着回答。
    “我挖了一辈子墓,今天得给你说道说道,你真以为考古队那些挖墓的方式在保护文物?”朱七抽了一口烟意味深长说。“瞎扯淡,你们那样的办法是在糟践老祖宗留下的宝贝。”
    “……”叶知秋大吃一惊,她性子我清楚,说到考古绝对要上纲上线一板一眼。“七爷,您这话我可不敢苟同,考古是一门系统的学问,每一个步骤都有条不紊,目的就是为了确保文物的周全,您怎么能说我们考古的在糟践文物呢?”
    “你爹可是无宝不落的叶九卿,他一辈子从墓里摸出来的宝贝,恐怕比你在考古队见过的还要多,他就没有教过你?”
    “少说两句,这里面门道多着呢,你别班门弄斧。”我把叶知秋往后拉,小声在她耳边说。
    “不是啊,我也想知道,考古怎么就变成破坏文物了啊?”薛心柔看着清纯可人,可较起真来一样执拗。
    “我怎么说也一把年纪了,话从我嘴里出来,不免有些倚老卖老,你是后起之秀,又和她们是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