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策行三国 >

第1374节

策行三国-第1374节

小说: 策行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2428章 凉州事
  郭嘉和孙策又说了几句,起身告辞,摇着羽扇四处转了转,来到陈群的舱室。
  陈群是少府丞,是这次出巡时的后勤主管。他拥有一个独立的舱室,虽然算不上宽敞,却很整洁,诸般物事摆得整整洁洁,一丝不苟。
  郭嘉摇着羽扇,站在舱中,却不说话。陈群见状,知道他有话要说,示意侍童离开,又主动关上舱门。舱中暗了,连对方的脸都有些模糊。陈群想去点灯,却被郭嘉阻止了。
  “陛下刚刚为长沙王定了婚事,汝颍系基本无缘。”郭嘉幽幽地说道。
  陈群沉默不语,气氛有些压抑。
  “你知道有多少人反对为长沙王选汝颍女子,是陛下亲口定了,袁皇后才敢选人。”郭嘉的声音更冷,甚至有些尖锐。
  陈群吁了一口气,欲言又止。他知道自己犯了大错,错失了一个大好机会。
  郭嘉放缓了语气,弯下腰,凑近了些。“长文,还记得你大父与吊张让父丧的故事吗?”
  “记得。”陈群低低地应了一声,黑暗中的神情有些不自然。他对祖父陈寔的感情很复杂。一方面,他很崇拜陈寔,是陈寔凭一己之力,将许县陈氏由一个寒门变成了当地名门,并有成为世族的希望。另一方面,他又对陈寔当年的一些做法不敢苟同,尤其是吊张父丧这件事。
  在他看来,陈寔身为名士,主动与张让这样的阉竖来往,就是自甘堕落。但他又不得不承认,陈寔的这一举动不仅避免了陈家受党锢牵连,还救了很多人。
  此刻郭嘉重提此事,他有所触动。汝颍系本来有机会借着婚姻的机会影响孙权,现在却因为他的固执失之交臂。考虑到这是天子亲口定的,等同于天子有心向善,却被他破坏了。
  换了任何一个汝颍人,都会很不爽。
  “长文,道德不是嘴上说说的,而且要看结果的。譬如食物,若不能入口入腹,纵使是山珍海味,也充不了饥,养不了人。身为大臣,自然应该以道德辅佐君王,可若是总板着一副面孔,让人敬而远之,除了成就个人的私誉,又有什么意义呢?”
  陈群深吸一口气,屏住半晌,又缓缓地吐出来。他拱拱手。“多谢祭酒,群受教了。”
  郭嘉摆摆手,示意陈群放松些。他知道陈群性子固执,不是那么容易改的,今天能让他有所触动已经难得。若是逼得太紧,反而不美。
  “你刚才和长沙王论及凉州之事?”
  “是的。”
  “你们是怎么说的,说来听听。”
  “长沙王……是怎么说的?”
  “你不用问长沙王是怎么说的,陛下让我来问问你。”
  陈群心中欢喜。出了这样的事,天子依然没有偏听偏信,实在难得。他仔细回想了一下,将与孙权讨论凉州战事的经过说了一遍。
  郭嘉听了,觉得和孙权所说基本吻合,最多只是语气上有些差异,心里多少有些失望。就这件事而言,陈群的见识明显不如孙权。他主观上是想跟上天子的步调,却又不自觉的延续了关东人对凉州的态度,忽略了凉州的重要性。说到底,还是经验和眼界不足。
  好在舱中光线不足,陈群看不到郭嘉脸上的表情,没受什么影响,语气依然平稳。
  等陈群说完,郭嘉应了一声,表示会如实回复,随即话题一转。“长文,这段时间有多少腌制的海鱼运往关中?”
  陈群想了想。“具体的数目不太清楚,就我所知,仅今年这几个月,十万石应该是有的。”
  “你知道这十万石海鱼能代替多少粟米?”
  “这个……至少三倍吧。海鱼养人,本来能吃三碗粟米饭的,若是有海鱼佐餐,一碗就够了。”
  “你可知道相比于粟米,海鱼还有什么好处?”
  “常吃海鱼,可以改视目力,夜视不再昏茫。”陈群笑出声来。“这一点,我是有亲身感受的。这几个月多吃海鱼,看书都清晰多了。”
  郭嘉也笑了。“所以啊,运海鱼到关中,绝不仅仅是补充粮食这么简单。依照目前的规模,到八月秋后,总共能运近三十万石海鱼到关中,相当于百万石的粟米,可以供两万大军吃一年。”
  陈群恍然。“这是为安西都督府秋后的战事准备的?”
  “聪明。”郭嘉笑了。“陛下费心费力,运这么多海鱼去关中,怎么可能放弃凉州?长文,你在陛下左右,眼界要大一些,凉州不是边疆,而是腹心,欲外强,必先内壮,否则行之不远。欲内壮,就不能有明显的软肋、缺陷,就比如这拳头,尾指虽小,却不可或缺。只有五根手指都能捏紧,拳头才是拳头,打人才有力量。”
  郭嘉说着,张开手指,又在陈群面前慢慢握紧。“你试试伸直尾指,看看这拳头还能不能握紧。”
  陈群不好意思地笑了。
  ……
  四月末,孙策一行到达成山港。
  阎行赶来拜见。
  收到韩遂阵亡的消息后,阎行便做好了准备,将军务交给了田畴。诏书一到,他便起程赶往辽东,与孙策见面,面请机宜。
  礼仪性的哀悼了韩遂,孙策问起阎行安定凉州的方略。他让阎行回凉州绝不仅仅是为了吊丧,更是调阎行回凉州的铺垫。比起马超,阎行更稳重,堪当大任。
  所以从孙策的角度而言,韩遂战死未必是坏事,根本不必大动干戈。
  阎行心知肚明,向孙策详细的介绍了凉州的情况。这些年,他虽然没有回凉州,却对凉州的情况并不陌生。一是韩遂会经常写信来,二是他的父亲、兄弟也在凉州,也会能消息来。除此之外,他本人也注意收集信息。太史慈、沈友先后击败鲜卑人后,草原上的商路又畅通起来,时常有西域商人从凉州一路走到辽东,交易比中原人想象的还要兴旺。
  阎行说,要稳定凉州,首先要处理好汉羌关系,而处理好汉羌关系的关键是让羌人能够活下去,富起来。汉羌之所以发生冲突,归根结底是因为羌人穷,穷得活不下去,只好起兵造反。
  羌人为什么穷?一是因为地理限制,凉州且耕且牧,但耕地少,产出的粮食不足以供养太多的人口,而牧业又很脆弱,别看牛羊满山,一旦遇到天灾,随时会陷入赤贫。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原本应该小心安抚凉州,但之前的官员大多是关东人,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想尽一切办法盘剥百姓。几年后,他们走了,新来的官员再来一次。
  凉州脆弱的经济民生根本禁不住这样的反复洗劫,所以原本应该为朝廷提供良马劲卒的凉州生生被逼反了,成了朝廷的溃痈,流血不止,直到拖垮大汉。
  阎行拜倒在地。“陛下心怀天下。臣斗胆,敢为凉州百万汉羌小民请恩。”
  孙策扶起阎行。“彦明,你说,你希望朕如何做?”
  阎行再拜。“臣恳请陛下,控西域商路,收凉州牛马,用凉州士人。”
  “仔细说。”
  见孙策有应允之意,阎行心中欢喜,把自己的想法详细地解说了一遍。
  加强对西域商路的控制有两层意义:一是避免被部分大族掌握,从中获取厚利,形成不稳定的因素。二是避免商人太多,消耗凉州原本就不多的粮食,造成粮食紧张,物价上涨。由朝廷控制西域商路的规模,可以收其利,避其害。
  凉州以畜牧业为主,凉州马更是最好的战马,这些资源应该控制在朝廷手中,既保证朝廷有足够的马匹组建骑兵和邮驿,又能让凉州百姓从中得到利益,可以用自己的劳作来换取物资,改善生活。生活有了希望,谁愿意造反呢。
  至于用凉州士人,那就更不用说了。凉州偏僻,人口少,按照以前的选举制度,每年只有可怜的几个名额,纵使入朝,也因为无人帮衬,很难授予实职。如果朝廷能够给予一定的优惠,让凉州士人仕途通畅一些,矛盾自然要少得多。
  孙策听完,对阎行说道:“彦明,你说的这几个条件,朕其实一直在考虑,只是涉及到的面太广,一时还无法决断。你这次回去,经过长安时,与贾文和商量一下,最好能够拿出一个章程来,比如希望朝廷每年收购多少牛羊,征辟多少士人,又需要朝廷支援多少物资,届时朕再召集公卿议一议,力争拿出一个切实可行、双方都能满意的方案来。你看如何?”
  “有陛下这句话,臣就放心了。”阎行拱手说道:“臣经过长安时,一定将陛下的意思对贾文和说明。”
  孙策点点头,转身取出一份手诏,递给阎行。
  “你这次回去除了处理丧事,还要留意一下凉州的形势,尤其是湟中。你丈人生前常有奏疏来,说湟中不安,不能轻离,现在他战死了,湟中怕是要出事。你回去之后,有什么需要,可直接向安西大都督请示,必要时凭这份手诏,自行处理。”
  阎行接过手诏,感激涕零。


第2429章 朝鲜
  长谈半夜后,阎行弃舟登岸,乘马西行,途经洛阳、长安,一路返回凉州。
  孙策趁着天气不错,进行了一次跨海远航,从成山港出发,迎着日出的方向,直奔乐浪郡。
  在此之前,南来北海的商船已经尝试着远离海岸线航行,以节省时间,并摸索出了不少海上定位的办法。孙策这次出巡,带上了严畯、赵爽,集中测试几种筛选出来的定位办法,从中选举最精准适用的技术。
  因为前期准备充分,又有木学堂的技师随行,随时制作新的仪器,孙策此行很顺利,在五月初到达乐浪之南的朝鲜。朝鲜督董袭早就收到消息,派出大量斥候船沿海巡视,收到孙策到达的消息后,立刻带着相关掾吏赶来迎接。
  冥冥之中,自有天定,朝鲜督的治所在汉江之畔的汉城。汉城也好,汉江也罢,都是不久前刚起的名字。甘宁率领水师横扫半岛西岸,杀得三韩胆战心惊后,就自作主张取了名字。
  当时大汉未亡,所以江名汉江,城名汉城。如今大吴肇立,董袭为督,请旨想改名为吴江、吴城,却被孙策否决了。看到记忆中的名字提前出现,他很有成就感,不觉得有改名的必要。
  “吴人不仅仅包括汉人,还包括鲜卑人、乌桓人、匈奴人、羌人,当然也包括朝鲜人,将来也许还会有更多的种族。”孙策站在汉城新筑的城墙上,遥望大海,对董袭说道。“元代,心胸要开阔些。”
  董袭心情甚好。海外四督,天子第一站就到朝鲜,让他倍感荣幸。
  “臣在辽东数年,见过太多的异族,本以为自己已经有些胸怀,在陛下面前,还是相形见绌。”
  孙策瞅瞅董袭,笑道:“几年未见,没想到你董元代也学会了巧言佞色。”
  “臣句句是真心话。”
  孙策笑笑,没有再说什么。董袭是他的铁粉,这些年在辽东虽然没立什么大功,却是一颗定盘星。正因为有董袭坐镇辽东,他才毋须担青州人结党,动摇形势。这次转董袭为朝鲜督,也是给他立功的机会。
  三韩只是被甘宁杀怕了,并未真心臣服,要想把这片土地真正变成大吴的疆土,至少还需要十年,也许更久。山里还藏着不少蛮族,没有点武力,是没办法在这片土地上站稳脚跟的。
  “朕为你带了一位名士来,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不知是哪位贤达?”
  孙策招招手。华歆快步上前,躬身施礼,含笑道:“平原华歆,见过都督。”
  董袭又惊又喜,一边还礼一边说道:“原来是华龙头,久仰久仰。”他和管宁同城而居多年,当然知道一条龙的名声,只是没想到孙策会将这位龙头派来协助他。
  华歆也很兴奋。朝鲜虽说只是都督区,但此地很快就会设郡,他就是太守的第一人选。以吴国目前的官制,起家而为二千石绝对是超擢。就算四世三公之后的杨修当年也是担任了一年主簿之后才担任豫章太守,创造了佳话。
  这自然是天子对他的酬赏。幽州、并州接连平定,他是有功之人,却不能摆在明处,要不然他会被人骂死。这次安排他朝鲜协助董袭,名义上还是酬上书劝进之功。
  董袭欣喜于有名士相辅,华歆欣喜于平步青云,两人一见如故,相见甚欢。
  孙策随即安排了两人职权。华歆负责民政、教化,董袭负责军事,训练兵马,维护治安,必要时还要进山剿匪。好在他坐镇辽东数年,这样的事轻车熟路,又不像甘宁那样好杀,还是稳得住的。
  “希望二位能精诚合作,十年后功成还朝,朕以公卿相待。”
  董袭、华歆喜出望外。“愿为陛下效犬马之劳。”
  孙策随即又下诏,为在朝鲜都督区任职的官员增秩加俸,相比于内地州郡的同等职务,增加五成到一倍不等,又赏赐了一些内地才有的丝绸、漆器等用品。并承诺将来转回内地任职时,会优先提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