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炊金馔玉不足贵 >

第23节

炊金馔玉不足贵-第23节

小说: 炊金馔玉不足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道:“这可能是个宝贝。”
  池小秋有些黯然:“我娘留下的,甭管是不是宝贝,我都会好好收着的。”
  “可能…能卖很多钱。”
  池小秋不解:“刚才不是你说,最好别卖的么?”
  “能…”
  “我知道!很贵!能买下好几个镇子!”池小秋有些困了,便不太耐烦:“我又不是送你了!兄弟,先帮我收着点,我睡了。”
  她抽身便出了门,快得钟应忱下一句话都没能问出来。
  “你便不怕我藏了?或是直接拿了?”
  那本书放在灯下,黯淡无光,好似没什么神奇处。
  钟应忱看了它半晌,定定无言,终于将它妥帖收了起来。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一夜甜睡之后,淅沥雨声敲打着窗棂,池小秋支开素纸窗,正看见屋后河上叶子船比平日多了许多,青油伞乌船篷,绿荷叶粉菡萏,宛如一张浑然天成的画,朦胧在水雾中。
  雨下得不大,在水上点出的涟漪也又小又圆,这边点了那边消了,圈圈圆圆好似无尽处。
  一滴雨从窗上滑落,顺着上面连枝葫芦的纹样,缓缓滑下来,正落在池小秋半探出的脸上。
  她睡得好,心情也好,便有闲心给自己挑了一件利索的衣裳,绑上了裤腿,蹚上棠木屐子,头上戴上溧阳大竹斗笠,和钟应忱分头往两个方向而去。
  她去西桥,钟应忱往北桥。
  东桥她呆得久了,口味已经知道得清楚。这里街上闲逛的多不富裕,往酒楼里去的又太过富裕。她池家铺子开在街边,引不来要往酒楼雅座的客人,那便多卖些实在的饼子大肉,米饭和味道重又量大的饭菜,便是中间夹杂着些点心,也要能让人吃饱。
  便是秉持着这样的原则,池家食铺如今已经在东桥打出了名声。
  今日要去的,便是传说中富贵满巷,轿马满街的西桥。
  这里她往日也去过,要说最大的感觉是什么:干净!
  柳安镇临河靠湖,四季多雨,要说各桥都没什么机会去吃尘土,穿着绣鞋出去,走上一天也沾不到泥。
  可西桥这份干净,不只是脚下踩的青石板,还有来来往往的人,她这一路瞄过去,街边做吃食的,衣裳不管新旧,个个干净,女子的头发都用青布包裹整齐,半点不落在外面。
  她如今也识得街上大多招子,便一家家念过去。
  云林烧鹅,芙蓉鸡,干蒸鸭,麻饮鸡皮,驴肉馅儿包子,芝麻葱油烧饼,鳝丝面,冰糖百合细米冰粥。
  池小秋在一家卖新上的果子摊前顿住了,这里的果品样样新鲜,打眼一看便知道是从各地精心挑了而来,甚而还有不在应季之中的。其中便有来自江瑶的一线天蜜桃,白生生胖乎乎,只有一道红线,果肉像浸饱了蜜水,轻轻一咬便能吸甜汁来。
  池小秋没忍住,两条街没走完,便挑了一家粥铺坐下。
  她摸了摸肚子,告诉自己:并非是贪吃贪玩,光看怎能知道他们卖的味道做法如何,不如现尝一碗。
  这是一碗再简单不过的猪肚粥,池小秋舀起一勺子,只闻到香气,便知道这摊主手上功夫不浅。
  猪肚切丝,和白粳米同熬,难得的地方便是猪肚处理得极好,一点不见腥臊气,入口嫩滑弹牙,鲜香四溢,是在猪肚将熟未熟之际,正好倒出锅的。
  东桥也有卖猪肚汤的,都是一大锅熬好了现盛出来,可这里呢,现熬好的黏稠香米粥,有人点了便现下烫到半生的猪肚。
  现点现做,自然有些慢,但座上却还有满满的人。
  这样的同行,这样的食客,让池小秋不由得跃跃欲试起来。


第31章 云桥食铺
  到晚间池小秋与钟应忱碰头时候, 她早已经默记了许多菜名在肚里,一路边记边走边吃,不仅肚子圆圆, 手上还拎了十来个油纸包。
  她一份份给钟应忱拿出来:“这是芝麻油团子, 这是黄鱼细料馄饨, 这是西关林檎果子…”
  而后满怀期待看钟应忱:“你那边有些什么菜?”
  钟应忱看了这满桌吃食,在自己随身包裹里翻了半日, 终于拿出了…一张纸。
  池小秋失望的神色太过明显,钟应忱忍了笑, 点着纸道:“今日时间有限, 我只走了十三条街七坊。”
  池小秋道:“好像北桥只有十四条街…”
  钟应忱点头:“那条街上都是书坊,是我熟惯了的,并没吃食, 便不算它。”
  池小秋往钟应忱两条腿看去。
  时间紧张?他大约是蜘蛛托生的吧。
  钟应忱蘸墨在纸上画了一个圈:“这些是常见些的, 青精饭,红豆粥, 槐叶冷淘…”
  池小秋一边听一边记, 可到了后面,画风便不太对了。
  “太守羹, 冰壶珍,傍林鲜…”
  “停停停,这些都是什么?”
  “菜,饭, 汤,粥, 饼。”钟应忱惜字如金。
  池小秋纳闷:“那为什么要叫这些名?”根本听不出来这是个什么菜好吗?
  “读书人多,自然要求个风雅。”
  池小秋正在对着这些菜名横看竖看, 企图看出些门道,一股香味立时把她拉了过去。
  钟应忱手里暗青荷叶刚刚打开,里面块块鸡肉安然卧在荷叶包里,上面均匀撒着香蕈,火腿和鲜笋。
  池小秋手便不自觉伸过去,却被钟应忱隔开。
  “烫。”
  他从厨下拿出盘子,池小秋迫不及待挟了一块,边吃边吹。
  “好吃!”
  她一点头赞叹,钟应忱忍不住微微一笑。
  等连着外面的都吃到了嘴里才知道,除了鸡肉香,香蕈火腿笋子鲜,荷叶清,在荷叶和鸡肉之间,还隔着一层腐皮。
  几重香气重叠,便给个神仙位子,池小秋也不愿换。 “咦这个法子却好,先用嫩腐皮把这几样材料都包起来,拿新鲜叶子扎成荷叶包,外面裹上黄泥,等煨透了,便是这个味道!你要是喜欢,我明儿也能给你做。”
  池小秋每每见着一道新菜,便十分兴奋,她把这样菜记下,打算稍微改上一改,便能用到她的食铺里。
  只是这味道偏淡,还需想些办法才是。
  收拾干净,钟应忱问她:“明日还去中桥?”
  “先不去,我还想去北桥。”
  池小秋被那些看不懂名字的菜勾起了兴趣,打算亲自去看上一看。
  临睡之前,她掐指头算了算日子,这才不到五月,二姨出远门去织布,得七月才能回来呢!
  池小秋算了算自己手上的钱,忽然觉得最近自己太大手大脚了一些。
  还得省一省钱,这样等二姨回来,便能放心跟她出涂家门了。
  北桥与西桥不同,又干净又雅致,他们挂着的招子,字都写得格外好看,每一道吃食上面都竖了签子,整整齐齐写着各种名字。
  这些字也不生僻,起码池小秋全认得,只是合起来,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看了看价钱,这倒和西桥一样,一样贵!
  池小秋捏了捏口袋里的钱,想起昨日说想要省钱的豪言壮语,不由有些犹豫。
  昨天花得有点多了。
  钟应忱越过她时,道一声:“请你。”便直接往一家摊上坐了。
  这家里有傍林鲜,锦带羹,汤绽梅,池小秋样样不知,随意点了两样,只为看个端的。
  灶上接了食单,顿时忙活起来,池小秋半站起身,却发现他们开始点火烧灶,往灶膛里填的不是柴火,却是林间落叶。
  旁边的伙计以为他们不放心,忙道:“这是今早上现从山上竹林扫了运来的,煮饭的水也是山泉水,万万不会糊弄小娘子与公子。”
  池小秋头一次让人叫做小娘子,愣了一愣,两盏绘着雪中玉梅图青州窑甜白釉甜彩小瓷盅便端了上来。
  池小秋看着这样工巧的东西,有些震惊。
  “汤绽梅,两位请。”
  池小秋开了盖,对着一盅热汤发呆。
  小银勺从蜜罐里舀出来两丸东西,等投到了盅里,就看见两朵将开欲开的玉梅花本来紧抱着花蕊,此时让热汤一冲一泡,在水里冉冉而开。
  池小秋学着钟应忱,喝了一口汤,有梅花香,有蜜糖甜,除此之外,还有热汤烫。
  池小秋忍了忍,没忍住,悄悄问钟应忱:“就这一点汤,就要八十文钱?”
  北桥的钱似乎有点好赚。
  再等得片刻,池小秋等到了她的第二道菜:傍林鲜。
  池小秋一看:这不就是煨竹笋么!
  又一个好看的盘子,墨竹淋漓的盘子里点缀着十来片竹笋,钟应忱另外的一百二十文,便交代在里面了。
  “就这些?”池小秋有些生气了,骗钱么不是!
  伙计诚惶诚恐:“可是这煨笋的水不合口味?还是煮水的叶子娘子不甚满意?这边还有从另外一地挑来的山泉水,再给娘子做上一份何如?”
  “不是…跟这水…是这笋…”
  池小秋觉得她和这家伙计想的不是一回事,可看他尽心尽力,也不好意思为难他,便只能问:“你家的…傍林鲜便是这些?”
  伙计诧异地看她一眼,又迅速垂目:“我家是特意趁着太阳未出,竹露未干时扫了竹林里的落叶,接了山泉水,正在这片林里挖出的笋子,运到这里不过一两个时辰,再不能更新鲜了。”
  池小秋放弃了同他交谈,自己一片片夹了竹笋,吃一口便数上一回:“十二个钱,二十四个钱,四十八个钱…”
  她问钟应忱:“这样费事,图个什么?”
  钟应忱见怪不怪:“原是山人隐逸之士长居山野间时,随手做下的风雅事,让城里的人学了来。”
  转了一整圈,池小秋大概知道了,这些菜名绕来绕去,就是为了不让人看懂什么食材做的,据说,这样便叫做风雅。
  比如高秋游事,就是一个蒸葫芦,煿金煮玉就是把煨竹笋,改成了煎竹笋,山海羹,就是把山上的竹笋蕨类,和水里的鱼虾一起做成一碗粥。
  池小秋感觉自己已经学到了此种精髓,她拍着钟应忱道:“兄弟,回头我这边做了菜,还要烦你起个这样好听的名字。
  池小秋花了五六天将其余四桥全部逛了一遍,中桥东桥南桥因靠近几大埠头,人群相似,池小秋也最熟悉。于是她便把自己的铺子,临时从福清渡,搬到了北、西、中三桥的连接处,一个叫云桥的地方。
  常宝官和常娘子每日看小秋铺上,总是暗戳戳讥讽两句,这回一听说池小秋要走,都慌了神。
  “云桥一月的租子可贵着哩!小秋妹子,那里可难找咱们福清渡这样的实在人!”
  可不是,实在人每个月净赚四两呢!
  池小秋一笑:“过段日子还回来!”又给来买饭食的客人指了新处,不过片刻便将自己的东西,从常家摊子上清空了。
  云桥租子确实很贵,一月二十两银。
  可是她也曾在这里站过一整天。
  依照一天来往人数,只要饭食好,一天可赚处更多。
  池小秋已经不像刚进柳安镇那样“眼皮子浅”,她有东桥巷里半间临河宅子,有三百多两现银,还有此刻给钟应忱看着的那个大宝贝。
  有了这些根底,池小秋再看各桥,便都底气满满。
  一个不高兴,我能把这个镇子买下来!
  过完了嘴瘾,还要老老实实去做活。池小秋特别选定的不过区区三四味吃食,又能尝鲜又能饱肚的鳝丝面,滋补养人又清淡不油腻的鸡肉粥,清爽宜人的玉兰片,加一个钟应忱给了方子的灌玉肺,另外小菜若干。
  池小秋将锅灶炉火打理得干干净净,钟应忱不知从哪里挑了一堆青花的小盏小碗小碟子,擦得能照出人影来,整齐摆放在一旁。
  摊子刚摆出来,第一个食客便来了。
  明明是从北桥过来的,穿着遥溃卸春廖尬钠豢戳艘谎矍┳樱愠渡ぷ咏械溃骸耙环蓣棵妫灰哟祝 
  鳝鱼是已经在家里便处理好了的,在它还活蹦乱跳的时候一剖两半,去了骨头划成鳝鱼丝,入清酒,加秋油,去腥气之后煨透,整个装到云桥来。
  池小秋学了西桥看见的那个妇人,一听得有人叫面,便将分出鳝丝,倒进汤面里,金针菜切成一寸长的小段,和冬瓜块一起入锅熬煮,掐着时间起锅,洒上碧绿葱花。
  钟应忱给他摆好碗筷,见没什么需要他处,便自倚在一边看书。
  他近日闲暇时,一直在看各处学堂,可凡是上好的学馆,都要等春天来时,举试入学,那随便往里去的学堂,钟应忱又看不上。
  与其在那里熬时间,不如自己看书,准备明年的入学之试。
  那人等得无聊,见钟应忱看得入神,便凑过去道:“哎,你也想靠着装看书,引吴老头出来?”
  钟应忱淡淡瞥了他一眼,不言语。
  池小秋给他上面,打了一个照面的功夫,这人急急往后退了一步,大喊道:“你…你…你怎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