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漂泊的人生 >

第8节

漂泊的人生-第8节

小说: 漂泊的人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的客厅可能有柚木画柜、红木家具,里面却堆着过时的报纸、喝空的酒瓶和准备用
来装垃圾的各种购物袋。如同我们新建的文化中心、美术馆,可能有最昂贵的硬体设备,以
及贫乏可怜的收藏与演出。

  我们号称有敬老尊贤的美德,许多家中的高龄长者,却成天躲在自己的房间里,到吃饭
时才被“请”出来,平常难得有年轻人“领着”出去散步、旅游。如同我们有许多国宝级的
艺术大师,却只见政府要员一年一度前去拜寿,平时则乏人问津。

  我们的子女,一方面希望得到父母“中国式”无微不至的照顾,一方面要求“西式”的
民主与放任。如同职员要求公司有日本式的升迁与福利,却又追求美国式的跳槽与个人自
由。

  我们的父母可能一面交给子女过多的零用金,一面下达十八世纪的专制令,自己却又早
上坐号子,晚上在酒廊,如同……

  总之,家是国的缩影,国是家的集合,当我们大声疾呼国家要现代化的时候,是不是能
先由家庭做起呢?

  我们常说人才不怕被埋没,迟早会被发掘出来。但是,今天这句话或许不对了!

          不能及时成功就是失败

  由于后院紧邻者被列为鸟类保护区的森林,使我经常能观察到鸟类的生态,尤其是在屋
檐下挂了野鸟的喂食器,躲在百叶窗后,更可以近在咫尺地看它们的小动作。

  最爱仲春、山茱萸花盛开的时节,红雀、蓝坚、斑鸠、麻雀,都携家带小地来进餐。其
中阵容尤其庞大的要算是麻雀了,一对父母,足足领来五只小宝宝,不知是否因为怕冷,宝
宝紧紧地挤在同一枝上,等着父母喂食。

  大鸟总是先飞到喂食器里卸取谷子,然后飞到地面咀嚼,再回到枝头哺育孩子。而每当
大鸟飞临的时候,小雀都极力地抖动翅膀,张大了嘴巴,并发出叫声,别看那些小鸟不大,
它们的嘴巴张开了可是惊人,似乎整个头,就只有一张此的样子。而且小雀的嘴跟大鸟的颜
色不同,色彩较浅,边缘呈淡淡的黄色,变得非常显眼。

  观察久了,这些小鸟的生活,竟使我产生一种惊悸,我发现在那一窝初生的小鸟之间,
居然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生存的竞争。至于那张大嘴巴、高鸣、乃至抖翅的动作,则莫
不是为了吸引大鸟的注意。

  鸟毕竟是鸟,那做父母的居然不知道算计每个孩子的食量,它们可以来来回回地,喂同
一、两只小鸟,只为了那两只的嘴张得特别大、声音特别响、翅膀抖得特别凶。有时候看到
最瘦小的一只,半天吃不到一口,真是让我发急,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只怪它的父母太蠢,
更怪它自己不知道争取表现哪!

  几乎是一定的,那不知道表现而吃不到东西的小鸟,后来都不见了,剩下壮硕的两三
只,被喂得更结实,终于能独立进食。我常想:这是否就是自然的定律呢?因为大鸟的体力
有限、食物有限,在成长过程中。当然有些子女要被淘汰。

  于是那抖翅、张大嘴、高鸣的的表现,就值得我们深思了。因为鸟的社会正反映了人类
社会,生物间生存竞争的道理是相同的。

  去年底,当民生报公布七十八年畅销书排行榜的时候,也道出一个残酷的现实:卖得好
的书与滞销书,是一比四。金石堂每月进书近七百种,其中百分之七,可能全年一本也卖不
掉。

  那些卖不掉的书,难道就都差吗?不!它们可能从进书店,就没被摆在显眼的“台
面”,而被塞到书架的一角,因此一年下来,不曾被顾客翻阅过。如此说来,内容再好又有
什么用?滞销书的命运,不仅像我所看到的那只瘦小麻雀,不知所终。而且几乎从一开始,
就注定了早夭的命运。

  我们常说人才不怕埋没,迟早会被发掘出来。但是,今天这句话或许不对了!

  一百年前,你可以靠科举考试而一举成名天下知;三十年前,你可以大学毕业而雄纠
纠、气昂昂;十年前,你可以混个硕士而不愁找不到好工作,但是再过十年,只怕你拿到博
士学位,都还可能失业。因为你一心读博士,“出道”落在别人后面,等学位拿到时,只能
给国中毕业的老板打工。

  在这个极端竞争的时代,你不但要成功,而且要及时成功,而且要及时成功,否则就是
失败。甚至你要嫁个理想的丈夫,再也不能凭自己天赋的外在或内在来吸引异性,而要主动
地展示给你中意的人看。

  否则你可能只是一本封面无比精美的书,由于出版商少了炒作、宣传和疏通,而被束之
高阁。也可能是内容无比深入的精品,却落得一本也卖不掉的命运!

  你的内容再美,人家翻都不翻,又有什么用?尤其现实的是:在这个时代,一过时,就
没人要了!

  所以,不如学学我窗外那两只聪明的小雀吧!

  那原本在人们心中,只是一张加了色彩笔墨的纸或布,瞬间成为活生生的东西——
日日夜夜都长大,增高的”活宝”。

          艺术收藏的明牌

  国内的朋友寄来剪报,标题赫然是:

  “今年投资的大明牌是艺术!”

  其中举出许多例证,譬如某股市大户准备斥巨资开画廊;日本及欧洲艺术经纪人纷纷抢
滩;国际艺术拍卖公司计划在一九九七年后在香港之外另找据点;台湾的财团开始在国际艺
术市场活跃。

  接着美国的消费者摘(Consumers Digest)也刊出了统计资料,列出十大最佳与最差的
投资工具,其中投资名家画作居然是最佳投资项目之首。如果去年投资一万美元买画作,现
值已高达一万六千三百七十六元,比公共事业股票、成长基金、史坦普五百种股票、国际基
金和道琼工业指数都高得多。

  消息传开,纽约一位中国画家在世界日报的专访中兴奋地说,过去他在台湾教书时,不
但美术课被列为最不重要的副科,连分配宿舍,都要排在英文、数学老师之后,这口闷气,
如今总算能一吐为快了。

  事实上,这艺术收藏的明牌,早已显现出来,过去国内画家展览,简直是求爷爷告奶
奶,全靠人情。曾几何时,许多名家作品,己到达一画难求的地步。

  大前年当代朋友向黄君壁大师买画时,老师画了四张给我挑,我拿了两张,才取到手,
剩下的两幅已被“伺候”多时的画廊老板一把抢去。

  去年我到台北某画廊看画展,问画廊负责人是否有计划请林玉山大师举行个展,那老板
一笑,引我走进内室,指着墙上一幅梅花斑鸠说:“玉山先生说未来开画展,还要向我借这
张画去展呢!他的画作一幅难求,开个展谈何容易!”

  不久之后,一位本省老辈的西画名家同时在几个画廊举行个展,请贴上居然印著:展览
中每号XX元,展后将涨价为XX元。据说作品也是一抢而空。

  过去画家展览,能有个百万元收入,已经不错,而今若属老牌名家,上千万也是不平
常,怎能说不是画家翻身之时呢!?连我在国内办完画展之后,家里都只剩复制品可挂,更
是亲身体验了国内绘画市场的蓬勃。

  有人说,这是因为国内一片投机风吹到了艺术品上,使画成为另一种可以炒作的股票,
如同证券市场,属于畸形的发展。但是据我看,倒不如说股票的风潮,更打开了人们的视
野,把原先将钱存在银行生息的封闭式投资观念,带人便开放的境地。

  想想看,一张印刷的股票尚且能升值,那有血有肉、独一无二的绘画原作,岂不是非但
能欣赏,且更实在吗!?所以,股票族转为收藏家,真是通过了股票的“投资教育”。

  更深入一层想,我们应该说社会经济的发展,到达了艺术收藏的阶段,中国有句俗话说
得好:有钱买吃,再有钱买穿,再有钱买房,再有钱买家具,再有钱买骨董字画。当衣食三
餐尚不济,或无檐敞体的情况下,有谁会想到买艺术品呢?

  即使买艺术品,也有不同的层次与阶段,从最先的贴张美女海报、风景图片,到印制精
美的复制品,而后可能是“外销油画”、限印编号的版画、一般原作,最后才可能到达名家
作品。

  妙的是,我发现这层次与阶段的转换,明明应该是平均而渐进的,在国内近几年,却呈
现了跳跃跃变化。这一方面因为经济的:“突飞猛进”,一方面实在还是如前面所说:人们
由农业时代的保守,打开视野,产生了投资的观念。也可以讲,大家从“补壁”、“用画来
装饰家庭”,一下子跳到了“用名画来表现身份、品味”、更跳到了“挂一幅日日增值的宝
贝”,那原本在心中,只是一张加了彩色笔墨的纸或布,瞬间成为活生生的东西——日日夜
夜都在长大,增长的“活宝”。

  我们甚至可以说,建筑业的蓬勃发展,也促进了艺术市场的繁荣。这并非指有些建筑公
司,在卖房子时,附赠艺术品,因为那反而可能造成对艺术市场乃至艺术家的伤害。而是
说,由于人们在居住上愈来愈讲究,连带对室内装潢与悬挂摆设的艺术品,也考究起来。

  譬如我去年回国,有个学生带了一位豪富到我画室,当他问明我的山水画每材(三十乘
三十公分)价格两万元,工笔花鸟一材四万元之后,虽然这价钱已经不低,但他竟然说:
“画是真好,只可惜太便宜了,因为我新盖的房子,花了好几千万,总要挂一幅几百万元的
才够意思!”使我不得不介绍他到一家叫从云轩的画廊,去看黄君壁大师的作品。

  由此可知,国内艺术市场背面的动力,或人们买画的动机相当复杂。问题是:大家是否
对于收藏艺术品有足够的认识?

  艺术市场是更复杂的!当财大气粗的老板们准备一掷千金,初入场的新手预备下注之
前,是否应该受个基本训练,免得缴太多的“学费”呢?

  更重要的,是艺术家在面对金钱的诱惑时,是否有足够的定力,依然坚持自己创作的理
想,绝不粗制滥造?

  西方艺术界有一句著名的玩笑话:“某人希望成为最伟大的艺术家,并在屋后有个游泳
池!”以国内目前的购画热潮,伟大的艺术家,要想盖个游泳池诚然不难,但是如果初出道
的,先以盖游泳池为目标,那画作恐怕就难以伟大了!

  至于那以为挂了百万元名作,就自然风雅的人,只怕也要用这逻辑来想想吧!”

          做个现代人

  某日,我在东亚艺术概论的课上,谈到中国绘画里表现宁静、闲适的愉悦,突然有个学
生举手发问:“教授!无论在电视或电影上,我们见到的中国,总是熙来攘往的人群与喧闹
的环境,可以说比起纽约毫不逊色,他们怎么可能享受宁静与闲适的快乐呢?如果你说的是
几百年前,我相信;如果今天的中国人还能享受这种快乐,我实在很怀疑。”

  这位美国大学生所提出的,实在正是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从小,我们阅读的诗文,表
现的多半是我宁静恬适的境界;看到的国画,描绘的总是悠闲淡远的景象,甚至儿时的记忆
中,也依然保存着瓜棚下纳凉和夜晚追逐萤火虫的印象。但是曾几何时,随着现代化、工业
化,便是农村也难以享受旧有的宁静。这不过在二,三十年间,甚至只是一、二十年间所造
成的巨大改变,使我们无法将想望中的青山白云、归帆远浦。渔樵耕读、恬淡天真与眼前的
一切相对照。

  如果在喧闹的环境中保持宁静的情怀,在变乱的社会中,抱持稳健的态度,做一个快乐
的现代人,就是我在本文中要讨论的。

  现代人的快乐不是无忧,而是忘忧;不是逃避环境,而是改变环境;不是等待宁静,而
是创造宁静。

  谈到宁静,一般人总想到是无声的状态,其实真正的宁静,是一种内心的平静与恬适。
这种恬适不一定能山无声所引起,我们甚至可以说现代人尤其难以用无声来培养内心的宁
静,这就如同快跑的选手到达终点时,不适于立刻躺下来休息一般,由于日常过度的忙碌喧
哗、争逐奔忙,如果骤然把我们投入:“无声的宁静”,因为心中的“不宁静”,反倒对比
得容易不安了。所以现代人需要的宁静,常是有声的宁静,竹韵、松涛、虫鸣、鸟转,甚至
一首音乐、几曲清歌,反倒更能把我们沸腾的胸臆,渐渐平复下去,慢慢地引来宁静的情
怀。

  我常说:现代人的宁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