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黄巾张狂 >

第198节

黄巾张狂-第198节

小说: 黄巾张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将军的事情,告知了天子刘辩。

袁绍与大将军是亲密盟友。他对大将军的布置刺杀。别人完全可以用“丧心病狂”这样的字眼来形容。如果袁绍是刺杀大将军幕后指使的消息透露出去,不光袁绍会面临巨大的声讨浪潮,就连整个汝南袁氏一族,都会在朝野间落下巨大的骂名。

试问,就连亲密盟友和名义上司都可以毫不犹豫的杀害,天下间还有哪个世家大族,敢与袁氏一族保持亲密的同盟关系?

在大汉,名望就是实力,名望就是官位,名望就代表着一族的荣华富贵。所以,为了拯救整个袁氏一族的名望,袁隗可以做任何事情。

要是指证袁绍的是个普通人,袁隗自然不会在意。作为大汉最强大世家,袁隗有的是方法对付敌人。但是,偏偏残留下来可能指证袁绍恶行的,却是大汉帝国身份地位最高的两个人。

面对天子和太后的地位,袁隗虽然有能力在短时间以内,控制天子刘辩和何太后的言行,却无法长时间保持这种有效控制。

而失去了大将军支持的何太后与天子,不用说,由于丧失了对大汉权柄的把持,必然对袁氏一族充满了憎恨。一旦有机会,两人必然会想尽办法来重新夺回权柄。即使用脚趾头都可以想得到,天子刘辩真正执掌大权之时,便是袁氏一族开始颓败之日!

所以,袁隗果断决定,必杀天子和太后!

但是,弑君之罪,何其沉重?

自古以来,历经商周两千余年,弑君之人,又有几个能够得到善终的?

以声望起家的袁氏,绝对不能担负起这样可怕的罪名!

偏偏在尽诛宦官一役后,由于袁绍、袁术两兄弟手中所掌握的兵权,此时在大汉朝野占据了最高权柄的,就是袁氏一族。如果在这个时候,天子刘辩与何太后突然死去,袁氏绝对脱不了干系。

搞不好的话,袁氏的政敌们,就会以“赵盾弑君”1之类的说法为例,指证袁氏弑君。这对汝南袁氏历经百年时光,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崇高声望,可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因此,天子刘辩与何太后必须死,但他们必须死于他人之手,而且表面上不能够与袁氏有任何直接关系。

太傅袁隗不愧是人中豪杰,为了摆脱谋害天子与太后的罪名,他居然舍得主动放弃目前已经到手的最高权柄。只有把握大汉至高权柄的人不是袁氏。天子与太后的死,才不会被人们算到汝南袁氏的头上。

如果是别人,要做出这种决定,只怕是不太可能。大权在握的滋味,何等美妙?人人都只盼独掌天下大权,还从来没有听说过有谁。甘心将天下至高的权柄拱手让出的。

但是,偏偏太傅袁隗就有这个魄力。

袁隗从小就钻研家传的《孟氏易》,同时博览群书,可谓学问深厚。他历经汉桓帝、汉灵帝两朝,见识过无数次朝堂的权利争夺,深知“盈则溢,满遭损”的道理。

把握住一时的至高权柄,对袁隗来说并不算什么好事,反而有可能让整个袁氏引来灭门杀身之祸。对他来说。袁氏一族在未来百年的持续发展,才是最需要关心的事情。

以今日袁氏一族的人脉网络来说,只要能够保持一个良好的声望,袁氏一族在大汉的地位就很难动摇。这个天下毕竟还是刘家的,对天子的操纵,只能保证一时,不可能保证一世。挟铲除宦官的巨大声望,从天下至高的权柄上退下来。足以避免来自多方面的联合打击。

君不见,袁氏一登顶。那些原本与袁氏站在同一阵营的世家大族,例如弘农杨氏之流,立刻就结盟站到了袁氏一族的反对立场上吗?这无关亲疏远近,只是世家大族对朝廷运转的一种正常反应。

根据世家们从数百年的大汉朝堂斗争史中得到的经验,只有一个声音的朝廷,是极度危险的朝廷。上一次整个朝廷只有一个声音的时候。就是“王莽篡汉”之时。那时的大汉,后来出现了什么事情,就连三岁小儿都听说过。

为了再次出现类似“王莽篡汉”这样的祸患,为了整个家族的安定,为了大汉社稷的延续。世家们对自己该怎么做,心里有着明确的打算。

可是,只要袁氏向后退让一步,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袁氏本身便是天下世家的领袖之一。若袁氏能够在实力最强大的时刻,主动的放弃至高权柄,这足以说明,袁氏并无独霸朝廷的意图。一个知道自我克制的强力盟友,无疑是朝廷中最好的同盟对象。袁氏的声望,经历此事以后,自然可以进一步得到攀升。

如此一来,原来与袁氏开始疏远的世家大族们,就会再次向袁氏靠拢,团结在袁氏的周围。而新掌权柄的那一方,不管是谁,若是想要保证执政的顺利,就必须与袁氏为代表的世家官僚集团合作。再加上袁氏表明自身并无太大野心,新任执政者的最佳合作对象,绝不会是别的世家,而只能是袁氏一族。

于是,袁氏依然是当朝第一的世家,依然能够对朝政保持足够的影响力。而且,最为关键的是,这种局面,足以让袁氏一族继续顺利的传承百年。

所以,让出朝廷最高权柄,在外人眼里似乎极为荒谬,在太傅袁隗心里,却是理所当然的。只要袁氏一天不具备足以顺利篡夺刘氏帝位的程度,袁氏就一天都不打算呆在权柄的最高处。

只是,想要将大汉至高权柄顺利的交接出去,也是一件大麻烦。并不是什么人,都有资格得到这种权柄的。而且,伴随着权柄的出让,袁氏也必须能从这种退让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譬如说:

——杀害天子和太后,灭个口什么的(未完待续。。)

ps:ps:1赵盾弑君,指春秋时期的名臣赵盾,因为受到国君晋灵公的刺杀威胁,不得不逃亡国外。但是在他逃出国境以前,赵氏的族人赵穿杀死晋灵公,将赵盾迎接回国执政。由于这些变故,晋国太史董狐记载道:“赵盾弑君。”赵盾虽然进行辩解,却无法说清,只得默认了朝野的这种说法。这件事,又被称为“董狐直笔”。

又ps:手残党果然不适合玩加更这种活。好在今晚应该可以完成。各位书友,明天早上应该就能够看到。

第64节太行根基盛【一】

既具备把握权柄资格,又有足够的胆气杀害天子和太后,还与袁氏一族保持交好的人选,实在是很难找。袁隗算来算去,也就觉得董卓此人,勉强可以一用。

首先,董卓手下有兵,而且数量达到数万之众。只要在雒阳有足够的兵权,就具备威慑其他政敌的效果,就有把持朝堂的资格。

其次,董卓是凉州人,而凉州人在人们的印象里,就是一群能打的蛮子。这样的人若是胆气都不够,那袁隗还能去找谁呢?

难道去找其他那些,连人都没有亲自杀过的公卿大臣吗?

当然,若说手下有兵,本人有勇胆,其实新任的执金吾丁原,也能勉强算一个。只是,丁原一直是大将军何进的嫡系,与袁氏没什么关联。这一条,就注定了丁原是无法与袁氏故吏董卓相比较的。

有了最好的选择,对于勇胆过头的丁原,袁隗就只好请他乖乖的去死了。

还有一条关键的原因是,依据当时的官场风俗,董卓既然当过袁氏故吏,这一辈子就必须始终对袁氏一族客客气气的。哪怕董卓以后的地位超过了袁隗,他见了袁隗,也必须以见到恩主的礼仪来行礼。

这,便是大汉在推举制度的实施下,所有官员都必须遵守的官场规矩。要是被举荐者对举荐他们的人都没有回报,那些朝廷大臣,凭什么一定要举荐你呢?

当然,若是袁隗在董卓面前表现出谦虚的推让,那双方的关系就另当别论。但是董卓如果胆敢不作出这种优待袁氏的样子,他就会遭到整个大汉官僚世家集团的共同唾弃!

有了这一点作为保障,袁隗相信,只要董卓没有丧失理智。就不会与袁氏撕破面皮。而如果不玩野蛮,玩政治的话,袁氏有足够的自信,能够暗中操纵这个凉州蛮子在朝中的施政。

所以,太傅袁隗很快选择了董卓,作为下一任执掌大汉至高权柄的合作者。当然。作为代价,董卓必须在时机恰当之时,替袁氏背上杀害天子与太后的黑锅。

正因为董卓在入京后第一次到太傅府拜见袁隗时,就了解到袁隗的这个惊天计划,董卓才会在出了太傅府以后,突然想起黄巾余孽张狂所预言过的那些话:

“董将军此去京师,当能掌握整个大汉的权柄。到那个时候,董将军只怕就没有兴致,将白波谷这点儿微不足道的地盘放在眼里了。到时候。只怕董将军不是忙着与张某扯皮,而是忙着废立天子之类的大事件啊”

虽然几个月的时间过去了,但此时此刻,董卓依然能够清晰的想起张狂当时说话的语调和神情。

——废立天子,吾做到了?

——废立天子,吾真的做到了!

在看着太傅袁隗亲手将天子刘辩扶下天子宝座,再将九岁的小儿刘协牵手送上天子宝座的那一刻,董卓的心里。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就连天子都可以如此轻易的废立,那普天之下。还有谁能够挑战他的地位呢?

伴随着这样的想法,董卓的野心,再一次出现了巨大的膨胀。这种变化,就连太傅袁隗都没能完全预料到。在董卓的心里,此刻只有四个字:

——顺昌逆亡!

当然,此刻的董卓。心里并不是没有忌惮的人。他忌惮的人有两个,第一个就是将董卓一路扶上司空宝座的太傅袁隗。第二个,却是远在北地边境的太行校尉张狂!

为了对付第一个忌惮,董卓在废立天子以后,随即下令。将自己任命为早已被汉室朝廷废弃多年的职位——相国。

相国就是宰相。在西汉初年,相国是朝廷众臣之首,权柄极大。大汉的首任相国,便是“汉初三杰”之首的萧何。

由于萧何的能干,以及相国无所不包的权柄,就连大汉高祖刘邦,都对相处了几十年的老伙计萧何,在心中暗暗产生忌惮和怀疑之心。这份猜忌,直到萧何不得不做出自污之举,才让刘邦稍稍安心。

也正是因为相国的权柄太大,后来的汉帝便想办法将相国一职的权力,分割成大司马、大司空、丞相这三公分别负责。不仅如此,就连“丞相”这一官名,后来又被改称大司徒。到了东汉光武帝手上,三公再次被改名为司徒、司空、太尉。从此,相国一职被彻底的废弃。

董卓之所以从故纸堆里将“相国”一职又重新翻出来,无疑是在宣告,他的地位比一般的三公要高上一截。就连袁隗的太傅一职,从法理上来说,也是位居于相国之下的。这就是董卓反手对付袁氏的第一步。

第二步,是女婿李儒为董卓献上的拉拢士人之策。

废立天子的恶名,对董卓本就微薄的名望,越发是雪上加霜。董卓虽然自恃兵力雄厚,不是太在意这些,却也想将大汉帝国治理的好一些。但无论是谁,想要治理大汉,就离不开士人的帮助。

所以,一就任相国之位,董卓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大规模的任命、征辟、提拔士人,希图收揽天下士人之心。

天下知名的大儒蔡邕、蔡伯喈,因为得罪了权倾一时的“十常侍”,被发配到边地服罪。直到“十常侍”被诛杀一空,蔡邕这才带着家人返回帝都雒阳。董卓要收拢天下士人之心,第一个想起的,就是这位大才子、大儒士。

蔡邕这个人,怎么说呢,有些不识时务,当年就与当权的宦官们闹到你死我活。若非天子刘宏一直对他怀有感情,蔡邕早就被宦官们干掉了。

面对董卓的征辟,蔡邕本来想摆摆架子,故意推脱一下,再装作无奈的接受。结果,董卓果然是个粗人,一看到蔡邕摆架子,立刻以灭族相威胁。

发现自己的一套玩不转了,蔡邕赶紧接受了董卓的任命,回到阔别已久的官场。董卓对蔡邕的行动表示满意,于是让蔡邕享受了一番坐火箭的速度。

蔡邕一进入朝廷,先是担任太学祭酒,第二天又变成侍御史,第三天接着升迁为尚书令。时人见蔡邕的这番升迁,不无羡慕的称之为“三日之间,周历三台”。

但是,这还没完。

接下来的一个月内,蔡邕接着变成了巴郡太守,又转为侍中,才算是暂时安定在一个职位上。在后面的第二年里,他将再次变更自己的职位,成为左中郎将,还得到封高阳乡侯的赏赐。董卓对蔡邕的看中,由此可见一斑。

跟在蔡邕身后的,是天下名士荀爽、荀慈明。这位大儒的升迁速度,也成为董卓拉拢士人的又一典型例子。

荀氏为颍阴望族,在后来的三国之中,出了不少著名人物。其中名气最大的,当属荀彧、荀攸叔侄二人。这二位,只要对三国稍微熟悉一点的,应当都不用再介绍了?

只是,荀彧、荀攸叔侄二人的出头,还要再等上几年。董卓提拔的这位荀爽,就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