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大导演李翰祥 作者:窦应泰 >

第27节

大导演李翰祥 作者:窦应泰-第27节

小说: 大导演李翰祥 作者:窦应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堂太和殿的布景在邵氏影棚里搭得金碧辉煌,气势宏伟,拍成彩色影片以后几可乱真!以致于这部由李翰祥执导的影片《倾国倾城》在东南亚各地放映以后,引起轰动。不久,又不知道从什么渠道流入了祖国内地,该片在北京和上海等地“内部放映”时,不断地得到一些著名电影艺术家的赞许,同时也为邵氏电影存限公司及邵逸夫本人增添了光彩。现在,李翰祥心脏大手术完成后,他为邵氏公司首次执导的电影《乾隆与三姑娘》,便要按剧情的需要,在摄影棚里再搭上一堂故宫里储秀宫的全景。李翰祥伫立在那座廊柱闪亮、碧瓦璀璨的大殿之前,手里捧着那张从北京故宫里实地拍摄的彩色照片,仔细地检查每一处,最后,李翰祥首肯了,对制片主任说:“还要对布景做最后的润饰加工,才可以进行拍摄!……”

  李翰祥戴上了那副精致的眼镜,沿着铁筋扶梯爬上了储秀宫布景的顶部,在这里他可以俯瞰摄影棚里忙忙碌碌的工人。对北京紫禁城非常熟稔的李翰祥,在布景顶部指挥着那些搭设布景的技工#],要求他们将每一个道具都安排得仔细合理。李翰祥记得他在棚里拍《倾国倾城》的时候,为了在太和殿前置放几个铜香炉的小事,精益求精的李翰祥甚至跑遍了香港和九龙的古旧书市。最后他终于从一本线装的《宫廷内幕》中找到了依据。那就是他原来主张在太和殿汉白玉丹墀下,置放十八只青铜铸造的香炉是正确的,因为那时大清朝之下共有十八个省,每一只青铜香炉象征着一个省。每当皇城大典时便点燃香炉中的香火,香烟在金碧辉煌的大殿前缭绕。当年《倾国倾城》之所以拍得成功,就多亏了摄影棚中几可乱真的太和殿布景及那些诸如青铜香炉之类的小道具的功效。李翰祥站在储秀宫的布景上,心里却依然想着北京的故宫和那个尚未实现的回内地拍片的计划。

  “我曾经有过一个意愿,想通过慈禧太后的专权,把她四十三年昏聩、颟顸的胡作非为,祸国殃民丧权辱国的罪行,一一搬上银幕。”李翰祥默默地凝神沉思,脑际里飞快地闪现出1978年秋天,他在祖国内地亲眼所见的诸多壮丽景色。故宫的午门,幽深而空旷。从午门走进去,可以望见紫禁城巍峨的三大殿那在阳光下闪耀着璀璨光斑的殿脊。太和门前的金水桥及两侧的文华殿、英武殿。构成了中轴线上的两座偏殿。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为这座明清皇宫紫苑的后宫。养心殿、乾清宫、交泰殿及坤宁宫等,各自组成了封闭的小院。这与耸立在高大城墙四周的小角楼,交相辉映,使这古老的皇城越加幽深而神秘。李翰祥每次走进故宫时,心头都有一股难以遏制的热血在奔涌。李翰祥在心中喃喃地说道:“由于西太后的愚昧无知,使大清国江河日下,内有太平天国、抢军、义和团对政府的反抗行动;外有英法联军、八国联军以及甲午之战、日俄战争。此起彼伏,使得腐败的清统治者张皇失措,帝国主义列强更得寸进尺地不断侵吞,甚至有瓜分中国的野心。加上举国上下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其尖锐复杂的情况,革新与守旧的生死搏斗,还真是好戏连场。此外京津一带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和满清末年的政治风尚,也是趣味隽永的好素材。当然一部电影是容纳不下的,可以和美日合作的《大将军》一样,分成几集拍摄,再剪辑成电影放映。……”

  李翰祥激动起来,他沿着那只巨大的支擎布景的铁扶梯走下来。李翰祥心中独白:“我心目中的这个戏,是从道光十八年湖广总督林则徐上奏折,鸦片战争开始写起。当然,正戏开始则是咸丰七年,清帝文宗奕囗因懿妃叶赫那拉氏生了载淳,封其为贵妃。以及内有太平天国诸王自相残杀等事件,外有英法联军北进至天津,陷大沽炮台,再演变成直人北京,火烧圆明园。咸丰奕囗率皇后及懿贵妃逃亡热河,至驾崩之后的辅政八大臣与东、西两太后的政治夺权斗争。而肃顺等人失败以后,慈禧、慈安垂帘听政。从此以后,便可以写出慈禧太后四十三年的专政。她独断专行,自傲自大,一直到辛亥革命,满清政府倒台,结束了几千年的帝王专制政体,也结束了立国二百九十六年的大清王朝。这就是我的最新拍片计划!……”

  李翰祥抑制不住他内心的冲动,很快就将他胸臆间正在孕育着的这一庞大拍摄计划,用电话告诉了在上海的苏诚寿。邀请苏诚寿与上海电影制片厂编剧沈寂,共同为他写出电影文学剧本《垂帘听政》。

  当时,李翰祥又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他请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认真考虑他的《垂帘听政》新计划。在香港邵氏影城里夜以继日开拍《乾隆与三姑娘》的李翰祥,一颗心早已飞到北京去。他十分渴望自己拍摄《垂帘听政》的宏伟计划,能早日得到批准。同时,他在香港心驰神往地构思着未来影片的许多浩大的场面。而这些足以再现晚清王朝历史的巨大场景,最好能够身临其境地到北京的紫禁城、颐和园、景山、太庙、天坛、清东陵和热河的避暑山庄进行实地拍摄。因为只有那样,才能使擅于拍摄大场面的李翰祥找到真正的用武之地!









大导演李翰祥第十章 “电影皇后”胡蝶再度出山主演《后门》






第十章 “电影皇后”胡蝶再度出山主演《后门》

    出乎李翰祥意料之外的是,就在《后门》剧本寄出后不久,胡蝶应允

  主演的电话就打来了。

  “不不,你……是谁呀?”胡蝶十分警觉地一把将那人推开,惶恐地后退

  了一步,戒备而疑惑的目光投向近在咫尺的陌生男人。

  李翰祥又进入了忘我状态。

  这是他作为艺术家的特色。数十年来一直如此,只要他在摄影棚里喊了一声“开麦拉”,很快便进入了“角色”。

  现在,李翰祥很严格地恪守着与邵氏公司所续签的合同,一面紧锣密鼓地拍摄历史片《乾隆与三姑娘》,一面对已经拍成的两部电影《鬼叫春》和《销魂王》进行后期制作。

  当李翰祥闲暇的时候,有一个读杂志的习惯。在一个细雨靠靠的秋日里,他很意外地从一本新加坡最新出版的《华人》月刊上,发现了这样一条消息:

    胡蝶向祖国的电影观众问好

    正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侨居的30年代著名影星胡蝶女士,最近见到了

  国内出版的《早期影星小史》一书中,用很大的篇幅介绍了曾经被誉为电

  影皇后的胡蝶。侨居在加拿大多年的胡蝶女士,如今已是七十三岁高龄的

  老人。她很感动地告诉记者说:“啊哟,隔了几十年了,祖国的电影观众

  还记得我啊?!”

    胡蝶很感激祖国关心她近况的广大电影观众,她向关心她的人致以衷

  心的问候。胡蝶女士说:“许多当年的观众,现在也上了年纪了,祝他们

  身体健康,过愉快的晚年!”……

  李翰祥从《华人》的杂志上,还看到了一幅胡蝶晚年在渥太华居室里接受记者访问时的照片。这张照片上的胡蝶女士,无疑与30年代在上海和重庆时的“电影皇后”无法相比。胡蝶显得清瘦,但不苍老。在李翰祥的心目中,胡蝶还像1963年他率领一批著名演员去台北创办“国联”前后那样,娴静而妩媚。

  1961年李翰祥为邵氏公司拍摄一部名叫《后门》的电影,他是从那时起才认识胡蝶的。

  曾经是名噪一时的“电影皇后”胡蝶,是李翰祥少年与青年时代的崇拜者。胡蝶于1946年由上海来香港定居以后,她先是与丈夫潘有声经营了一家蝴蝶牌热水瓶厂及一家建筑公司。后来,胡蝶女士在丈夫的企业日渐不景气的窘境中,再次出山,到香港大中华影业公司去拍摄电影《某夫人》和《苦儿流浪记》。这一时期,李翰祥正在北平读书。1949年胡蝶与王丹凤等人联袂主演《锦绣天堂》的时候,李翰祥虽然已经来到了香港,但是他那时只能在永华公司画画布景,当当临时性演员,根本无缘与大名鼎鼎的胡蝶结识,当然也更不可能合作拍片了

  1951年李翰祥在香港影坛上崭露头角以后,胡蝶女士又再次息影。她主动放弃从影,回家相夫教子,协助丈夫潘有声经营企业。直到1957年潘有声因他所经营的企业倒闭,郁郁而死,李翰祥始终没有机会与这位红遍国内外数十年的电影明星见面。

  “您是李翰祥先生吗?您所寄来的电影剧本《后门》我已经看过了,我可以坦率地告诉您,我非常地喜欢您的这个剧本!”李翰祥记得那是1960年春天的一个清早,胡蝶那甜甜的标准口音通过话筒,十分清晰地传进他在太子道三楼的公寓里。李翰祥在决计为邵氏公司开拍《后门》一片时,曾经有许多朋友建议他邀请胡蝶来出演片中的女主角。这个时候胡蝶的丈夫潘有声刚刚病死不久,她赋闲在家里,既寂寞又清苦。李翰祥自然希望能有一次与胡蝶合作拍片的机会,所以就听信朋友的建议,贸然地将《后门》的剧本寄给胡蝶。那时,李翰祥认为年纪已大的胡蝶是不会理睬他的拍片邀请的。出乎李翰祥意料之外的是,就在《后门》剧本寄出后不久,胡蝶应允主演的电话就打来了。

  李翰祥很兴奋,冲电话里大声地说:“胡大姐,您是见识过许多优秀电影剧本的,难得您对《后门》这个剧本很喜欢!真是太感谢您的夸奖了,我们邵氏公司很希望与胡大姐合作,不知您是否能来邵氏公司?”

  胡蝶说:“难得你们还想起我。我当然很愿意去邵氏公司,只是,只可惜我的年纪不饶人,很难说是否能胜任您李导演的角色!……”

  李翰祥说:“我们相信胡大姐是会胜任的,请您早日能到我们邵氏公司来试镜头才好!……”

  到了《后门》试镜头那一天,李翰祥以影坛后来人的谦恭姿态,早早地等候在清水湾的邵氏影城中。而年已五旬开外的胡蝶女士,则由一位名叫朱坤芳的老华侨亲自陪同着,乘一辆豪华型轿车来到邵氏公司。

  “朱先生,不瞒你说,我的心里真是胆怯极了!就像1942年我头一回去拍电影《战功》那样,不知为什么,心里慌得很哟!”胡蝶坐在飞驶的汽车里,眼望着车外飞掠而过的巨厦楼宇,心里忍不住地怦然狂跳。她对坐在自己身边的那位两鬓斑白,下颏上丛生着白白胡髭的朱坤芳这样说:“你也许是知道的,1949年我在大中华公司和白云、王丹凤最后拍了一部《锦绣天堂》,那时候我刚过不惑之年。如今已经与电影分手整整十年了!现在再让我进摄影棚,实在有些不好意思。朱先生,还是送我回去的好……”

  “胡大姐,不是已经跟李翰祥导演说定了吗?您历来是很讲信用的,又怎么可以更改呢?再说,我早就听说李翰祥这个导演很讲道义,他特别敬重出道较早的电影界人士。从他主动将《后门》的脚本给您邮来这件事情,就不难看出李翰祥对您的格外敬重啊。既然李翰祥认为您胡大姐可以上镜,您就必须去上,可千万不能拂逆了李翰祥先生对您的一片景仰之心啊!”朱坤芳见胡蝶在快到邵氏公司的半路上,仍然迟迟疑疑,他就急忙地劝道。自从胡蝶女士与老华侨朱坤芳在香港的殡仪馆重逢两个月后,始终在劝说胡蝶早日摆脱因为潘有声的病逝而带给她的无限悲怆。现在,当朱坤芳听说在香港邵氏公司挑大梁的导演李翰祥,有意敦请胡蝶出山,前去主演《后门》一片的时候,他从中极力支持并怂恿。今天,朱坤芳早早地借来一辆小轿车,连说带劝地把胡蝶请上车来。一路上,胡蝶无法控制她激动的心绪,几次意欲作罢,但是都被好心的朱坤芳给苦苦劝住了。他说:“胡大姐,五十多岁正是人生最成熟的时期。再说邵氏公司的编剧、导演和过去与您相熟的演员们,听说您胡大姐想东山再起,都感到非常地高兴。今天李翰祥导演要为您试拍《后门》一片的镜头,您说什么也不能失约啊!”

  胡蝶在丈夫死后更加渴望水银灯下的生活。但是她生性怯懦。此时,胡蝶斜睨一眼身边亲自驾车的朱坤芳,心里充满了感激。她偷偷地从小挎包里摸出一面圆圆的镜子来,镜子里映现出胡蝶那略显清瘦的面容。虽然岁月无情,已在她那倾国倾城的花容月貌上刻下了细密的皱纹,但是她显然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特别是她左腮边那深而美丽的笑靥,一时间勾动了她对昔日影坛生涯的追忆。她从手中的小镜子里看见老华侨朱坤芳正在偷觑着自己,她急忙双手掩面,喃喃地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