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海魂 >

第1030节

海魂-第1030节

小说: 海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使用的重型鱼雷的射程兴地超过5海里,也就是说,对这些冒死突击的英国驱逐舰而言,它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呢!

战斗打得最激烈的还是第2巡洋舰编队那边,六艘“节气”级面对八艘英国地驱逐舰。战斗从16000码左右开始,一直打到12000码的时候,英国驱逐舰躲过了所有打来的炮弹,其指挥官巧妙的利用了巡洋舰齐射之间的间隙时间转向。让六艘“节气”级上的炮手无法借用上一次炮击的结果进行校准。可运气仍然对英国人很不利,就在12000码左右的时候,“秋分”号与“惊蛰”号打出的炮弹几乎同时命中了同一艘驱逐舰。可这也仅仅只是运气,在接下来地几轮炮击中,英国驱逐舰仍然在有惊无险的逼近巡洋舰组成的防线,同时也在逼近巡洋舰后方的那五艘庞大的战列舰。

到10000码左右的时候,“节气”级的重炮威力开始发挥了出来。在这个距离上,桅杆顶端的了望员已经大概能够看到英国驱逐舰地影子了,虽然仍然无法由了望员来引导炮击。但是了望员可以判断出炮弹的大概落点,从而让炮手借此修正炮击参数。对英国地驱逐舰来说,10000码绝对算得上是一条生死线,在这个距离上,200毫米重炮的炮击精度是相当高的,而且其一分钟六发的炮击速度也非常惊人。可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呢。

在10000码到8000码这短短的2000码距离内,又有一艘英国驱逐舰被炮弹集中,被迫撤出了战斗。从8000码开始。巡洋舰上的120毫米副炮就能派上用场了。帝国海军已经全部取消掉了巡洋舰上的155毫米副炮,用的全是120毫米高平两用炮。相对而言。120毫米高平两用炮发射的穿甲弹比155毫米副炮的炮弹威力小得多,可其炮击速度却是155毫米副炮的四倍!本来120毫米高平两用炮的主要用途就是对空作战,也就非常重视炮击速度,其每分钟二十发的发射速度被形象的称为“重型机关炮”。这就足以说明120毫米高平两用在近距离海战中的作用了。

在8000码的距离上,120毫米穿甲弹的威胁还不是很大,最多就是在驱逐舰的身上开几个窟窿而己。可到了5000码的时候,120毫米穿甲弹已经足以穿透英国海军驱逐舰上的主装甲了。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只要被打中,那驱逐舰就没有好日子过,而120毫米高平两用炮以往是用来对付更快,更小的轰炸机的。要对付大得多,且慢得多的驱逐舰,自然就是易如反掌了。

当巡洋舰上的副炮也怒吼起来的时候,战斗进入了白热化状态。至此,英国驱逐舰上的官兵才发现,他们的行动根本就无法威胁到那些巡洋舰后方的战列舰,这只是送死,是在主动向敌人的炮口上送。而英国人引以为傲的炮战能力,在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什么好自得骄傲与自豪的了!

第二十二卷 胜利航线 第五十四节 重型鱼雷

当英国舰队里的驱逐舰发动疯狂的冲击行动时,常荐新也在调整部署,五艘战列舰严阵以待,他没有让战列舰也加入到炮击的行列中去,一是战列舰编队并没有受到威胁,二是400毫米口径的巨炮用来打驱逐舰有点浪费,而战列舰上的120毫米口径的副炮又打不了那么远,最后也是最关键的,这五艘战列舰是用来对付英国战列舰的,常荐新不想这么快就让主力上阵。当然,常荐新并不是没有办法给萨摩维尔制造一点麻烦。

第三特混舰队内编有16艘“城市”级驱逐舰,其中有两艘因为机械故障留在了直布罗陀,另外还有三艘派出去执行警戒任务没有返回舰队,战斗打响的时候,常荐新手里有11艘驱逐舰,其中第2驱逐舰编队有完整的编制。常荐新将这个编队的8艘驱逐舰全都留在了战列舰编队的后方,在英国的驱逐舰发动冲击的时候,他也下令让第2驱逐舰编队对萨摩维尔的战列舰编队发动了进攻。因为第2驱逐舰编队没有能够及时机动到位,所以直到巡洋舰编队与敌人交火大概半个小时之后,也就是在三点十分之前,这八艘驱逐舰才转移过去,并且做好了鱼雷攻击准备。

三点过十分,当第2驱逐舰编队分散成疏散队列,并且开始加速的时候,常荐新下达了开火的命令。英国海军的轻巡洋舰对驱逐舰的威胁最大,因此,他首先命令五艘战列舰集中炮火轰击了位于东南大概12海里外的英国轻巡洋舰编队,用巨炮为发动鱼雷攻击的驱逐舰开路。

这也是当天晚上,双方在正式炮战中战列舰打出的第一轮齐射。“南宁”号上9门400毫米口径的巨炮的怒吼拉开了战列舰齐射的序幕。当时,英国地轻巡洋舰编队距离“南宁”号大概12海里,距离第2巡洋舰编队大概8海里。在之前的战斗中,那六艘轻巡洋舰一直在用炮火掩护冲锋的驱逐舰,可是英国海军轻巡洋舰上的6英寸火炮的威力不足以在这么远的距离上威胁到帝国海军的重巡洋舰。因此其炮火支援地效果并不明显。而萨摩维尔坐镇指挥的战列舰编队还在其轻巡洋舰编队后方大概3海里处,因为受到雷达性能的限制,根本就无法用巨炮压制对面的那些重巡洋舰。很明显,英国舰队有点脱节了,萨摩维尔也担心过于靠近会遭到对方战列舰的轰击,而且当时八艘战列舰还没有完成编队,因此。萨摩维尔就很难用战列舰上的巨炮掩护驱逐舰发动鱼雷攻击。

实际上,到此时,双方的战列舰仍然没有交上手,就算常荐新已经下令向英国的轻巡洋舰编队开火,可是在12海里的距离上,战列舰巨炮打出地炮弹很难准确命中小巧灵活的轻巡洋舰,最多只能迫使英国轻巡洋舰散得更开一点,无法集中火力阻拦发动鱼雷攻击的哪些驱逐舰。战场上最为活跃的还是双方地巡洋舰与驱逐舰,这也算得上是两种不同设计风格的辅助战舰之间的一次经典战例。同时也证明了唐帝国海军在发展巡洋舰与驱逐舰方面的先进性。

在唐帝国海军坚持建造重巡洋舰。并且使驱逐舰大型化,以代替之前不可或缺的轻巡洋舰的时候,就有很多人提出了反对意见。在第一次全球战争期间。唐帝国海军的轻巡洋舰在战场上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一些偏远战场上,轻巡洋舰比驱逐舰更适用,而且某火力足以压制住敌人的驱逐舰。另外,重巡洋舰本身就是“条约产物”。在《海军军备条约》签署之后,世界各列强建造战列舰地竞争受到了极为严格的限制,在无法建造更多的战列舰的时候,各海军强国都认识到,巡洋舰将成为左右海军实力的重要力量。而《海军军备条约》对巡洋舰的限制是比较宽松的。在这一情况下,唐帝国,日本,美国等国都在条约的框架范围内,尽最大努力的建造出速度快,火力强,适航能力好,但防护能力却稍差一等地巡洋舰,而这就是后来的重巡洋舰。

正因为重巡洋舰本身是“条约产特”。因此在帝国海军内有很多人反对发展重巡洋舰,认为更便宜,且性能已经足够的轻巡洋舰更适合未来的战争。这一思想也存在于其他国家的海军之中,比如英国就没有建造过重巡洋舰,而是大力发展轻巡洋舰,当然,这也有其根本原因,比如英国国力较弱。且其在大西洋的主要对手都没有可以威胁到其根本利益的强大海军等等。

唐帝国海军的高层一直没有把轻巡洋舰当回事,到后来。为了应付众多地反对声,才建造了类似与“驱逐领舰”的“城市”级驱逐舰,而这种大型驱逐舰在各项性能方面并不比英国海军地轻巡洋舰差多少。战争爆发之后,因为受到成本的限制,就算以唐帝国的强大国力,开足了马力生产驱逐舰,“城市”级的产量都不是很高,而且建造周期比较漫长,如果全部用“城市”级驱逐舰去执行护航任务的话,那绝对是一种浪费。因此,帝国海军将“城市”级驱逐舰都配属在了主力舰队,以及一些重要的地方舰队里面,另外单独发展了一种排水量比普通驱逐舰小一些,减少了火炮数量,减少或者干脆取消了鱼雷战能力,着重加强了反潜能力的“护卫舰”,并且用护卫舰专门执行护航任务,而不参加舰队决战。

在重巡洋舰方面,唐帝国海军也认识到了重巡洋舰的一些性能方面的局限性,比如过于强大的火力,不足以挡住敌人中等口径穿甲弹的防御能力,高昂的造价等等。在战争爆发之前,帝国海军就在努力寻找办法解决这几个主要问题,“节气”级就是一种带有很大试验性质的战舰,最初只计划建筑几艘,后来因为战争的需要,才进行了批量建造。设计“江河”级的时候,帝国海军就采用了大量能够提高重巡洋舰战斗力的新技术。

240毫米主炮最初就是为“江河”级研制的,当时帝国海军希望这种新式火炮能够压倒对手的所有战列舰以外的战舰,甚至能够轻易的对付敌人的战列巡洋舰,可随着快速战列舰的出现,战列巡洋舰在大战期间基本上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对付其他的巡洋舰又显得有点威力过剩了,因此,后来“江河”级全都换回了200毫米主炮。除了主炮威力之外,主炮的射速是另外一个关系到火力的重要因素,而200毫米重炮的射速肯定要比155毫米的火炮慢很多,在这方面,唐帝国海军首先采用了全自动装填机,以此降低炮手的劳动强度,同时提高了火炮的射速,这算得上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吧。

在其他方面,“江河”级的设计都非常先进。比如在关键部位加装了更厚,更坚固的装甲。仿佛航母上的设计,采用了小分舱结构,并且设置了数十道横向水密门,以保证在三分只一的舱室进水之后战舰不会沉没。而在降低造价方面,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大批量建造,通过提高建造数量,批量订购零备件,以此降低了战舰的采购单价。事实证明,“江河”级绝对是大战期间最出色的重巡洋舰,不管是在正面海战战场上,还是在为航母提供防空掩护,或者是执行对地支援任务之中,“江河”级的表现都足以让任何一名苛刻的海军将领感到满意。也正是如此,这级巡洋舰在整个大战期间建造了40多艘,成为了帝国海军在大战期间建造数量最多的巡洋舰,也是战场上最为活跃的巡洋舰。

说到这,话就扯远了。相对而言,“城市”级在战争中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的。比起航母,战列舰,巡洋舰。乃至潜艇,这些大战期间的明星级战舰而言,驱逐舰在大战期间并不是很受重视,特别是在唐帝国海军中,因为其重要航线受到的潜艇威胁并不是很大,所以帝国海军对驱逐舰地要求也与别的国家不完全一样。在帝国海军中,驱逐舰的首要任务除了护航之外。还必须要担负起部分舰队决战的能力,而最为重要的就是其鱼雷攻击能力。

最初,“城市”级设计有三座五联装重型鱼雷发射管,可在实际设计的时候发现,要在一艘驱逐舰上安装这么多的鱼雷发射管,就必须要减少火炮地数量,同时占用大量的甲板面积。在战争中,驱逐舰发动鱼雷攻击的机会并不是很多,特别是在执行舰队护航任务的时候。反潜,甚至是防空能力都要比鱼雷攻击能力更重要,在帝国海军前面加强战舰的防空能力的时候,自然不会忘记让驱逐舰也进行防空强化的改装,到最后“城市”级在定型的时候。就只保留了两座五联装鱼雷发射管,多出的空间部署了一座主炮炮塔,以及十几挺机关炮。

战争初期,帝国海军通用550毫米重型鱼雷,其性能只能算是中下,毕竟帝国海军一直不太重视鱼雷战能力。在大战初期,日本海军使用地“长矛”鱼雷给了帝国海军极为深刻的“印象”,在日本战败之后,帝国从俘获的一批日本工程师那里弄清楚了“长矛”的具体性能以及设计数据。随后又得知逃到美国去的日本流亡科学家正在协助美国人开发比“长矛”更好的氧气鱼雷,帝国海军也立即启动了氧气鱼雷研制计划,放弃了之前一直在搞的电动鱼雷。这就是650毫米重型鱼雷的来历,这种鱼雷最先配备到了新服役的丙型与丁型潜艇上,后来也陆续配备到了驱逐舰上。在常荐新率领第三特混舰队远征的时候,第三特混舰队的驱逐舰上全都换成了650毫米重型鱼雷发射管,这也正好体现出了大型驱逐舰的好处,其宽大的舰体空间拥有足够地改进与升级余地,不用为换装更大,更重的鱼雷而发愁。

650毫米重型鱼雷的性能与日本的“长矛”鱼雷比较类似。其最大能够达到20海里的射程。即使以最快速度也能够达到12海里的射程已经足够使用了。毕竟射程再提高的话,那么能否命中目标都成了问题。帝国海军提高鱼雷的口径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加强鱼雷的战斗性能,而是要提高鱼雷的安全性。日本人在设计“长矛”的时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