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天兵在1917 >

第1396节

天兵在1917-第1396节

小说: 天兵在1917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接班人了。

不过皮达可夫也有弱点,这位太规矩了,处理政治问题时,太过于“照章办事”,在严重的政治问题面前缺少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说白了,出了大事,这位是有些靠不住的。

这么说吧,在这三位当中,托洛茨基最信任的其实还是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如果说托洛茨基是托派的灵魂,那么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就是最接近这位灵魂的人。在托派的理论建设方面,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是高参和军师。

所以,托洛茨基其实最寄予厚望的其实还是普列奥布拉任斯基,但是让老托郁闷的是,这位仁兄太热衷于搞理论研究了,而且其理论研究还每每有点挑战党内三观的意思。比如历史上导致他被开除党籍的《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论》,好家伙这真心是要扒掉社会主义的底裤。

正因为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太喜欢搞理论,所以在处理实际问题上,他的能力相当有限,甚至还不如皮达可夫可靠。按照托洛茨基的设想,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将是托派今后的理论掌控者,皮达可夫负责执行,至于斯米尔诺夫,只能当替补打酱油。

按照这种规划,其实不难看出托派1945年之后的权力变化了,乌利茨基和老托是到点了,必须退,拉狄克正好60岁,再干一届,为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和皮达可夫撑撑场子。这样勉勉强强能坚持到1950年,算是给托派留下点发展潜力新人的时间。

实际上党内大部分人都看出托洛茨基的安排了,只不过,大部分同志认为,老托有点太过于一厢情愿了。因为他看好的这三位,地位实在有点不够档次。这三位仅仅是中央委员,进入政治局算一个台阶,成为正式的政治局委员又是一个台阶。要一口气上两个台阶,这个难度真心不小。

比如皮达可夫,完全有理由将他刷到候补局委这一档去。也就是说,皮达可夫很有可能在1950年换届也就是60岁那年才能成为局委。而这里面的区别就太大了。

更何况,列宁派会老老实实的给托派在政治局留三把交椅吗?这相当的难说,1935年是列宁力挺托洛茨基,老托才能多混一把交椅。而在1945年托洛茨基退下去了,那时候可没有第二个列宁会给托派面子了。很有可能托派的席位会萎缩,失去一个席位属于正常,失去两个席位也不算夸张。毕竟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这位老是发出那种惊世骇俗的言论,大家伙实在不看好这个家伙成为政治局委员。否则,在1940年,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就该是政治局候补委员。

也就是说,在1945年最糟糕的一种情况就是托派只剩下拉狄克一棵独苗,那时托派的日子恐怕将相当的不好过。

所以在1942年,托洛茨基很忙碌,一边要忙着卫国战争的各种事务,另一边也要忙着为他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和皮达可夫开路。他尽可能的在拜会老革命和中间派,为这两位是说尽了好话,目的只有一个,务必保证这两位都能进政治局,而且至少还得有一个是局委。

所以明眼人都能看出,从1942年开始,托洛茨基是显著的老了下去。63岁他的看上去像73岁一样老,甚至比休养中的导师大人还要显得精力不济。

连一旁看戏的李晓峰都不由得感叹道:“现在的托派完全由托洛茨基一个人撑着,他要是倒下了,托派就完了。我们必须吸取托派的教训,要给年轻的同志更多的机会,合理的完成了新陈代谢,这样我们的事业才能世世代代的进行下去……”

能够听李晓峰讲这些话的人自然也是不一般,结合某仙人讲话的语境,肯定是李系人马的嫡系。有哪些呢?我们熟悉的雾风耶维奇和布尔加宁,还有我们不熟悉的乌斯季诺夫。

前两位能够聆听某仙人的指示很正常,不正常的是后面这位乌斯季诺夫。你如果知道这位刚刚34岁,而且不久之前才担任刚刚成立的苏联武器装备人民委员会人民委员,你就知道他有多牛逼了。

不少同志了解乌斯季诺夫还是从他跟戈尔什科夫之间的交锋中获知的。作为航母的铁杆反对者,乌斯季诺夫可是给戈尔什科夫制造了不少麻烦,一度让苏联的重型航母发展陷入僵局。

当然,现在的乌斯季诺夫还没有那么牛逼,刚刚增补为中央候补委员的他是党内不折不扣的小字辈,比他小两岁的雾风耶维奇都可以在资历上压过他一头。

不过李晓峰很看好乌斯季诺夫,在卫国战争中,他表现出了卓越的能力,让苏联的武器装备生产变得那么不可思议。否则,以斯大林的挑剔,也不会让这样一个既没有资历又没有名气的小字辈掌管那么大的权力。

甚至,在李晓峰看来,乌斯季诺夫还有点大材小用,让他去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当主要领导其实更合适。当然,这个话暂时不适合说,因为此时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的老大是某仙人的小伙伴古比雪夫。

当然,未来乌斯季诺夫未尝没可能坐上这个位置,甚至连担任人民委员会主席也是可能的。实际上在李晓峰的设想中,在他退下去之后,雾风耶维奇担任党的总书记、军委主席,作为领导核心掌管意识形态、人事和军事大权。柯西金和乌斯季诺夫分别担任人民委员会主席做大管家,捷尔任斯基的人继续抓纪委监察工作,其他的资历够老但是能力一般的家伙扔去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养老。这样的权力格局是比较理想的。

不过其中也有不少变数,比如布尔加宁,这位是有野心的,但是能力李晓峰真的信不过,而且这货还有点三心二意的意思。他最讨厌墙头草了,不过鉴于布尔加宁还算是他这边的骨干,为了团结自己人,多少还是得给这个家伙留个位置,而且以他的性格,苏维埃那边的位置,他恐怕是没兴趣的。

至少也得给布尔加宁一个人民委员会副主席,而这又跟古比雪夫有冲突,毕竟古比雪夫也是搞经济出身,去苏维埃和党组织机构工作不合适。再联想到1945年小斯还在,以小斯的尿性,人民委员会主席他肯定是当仁不让的,古比雪夫恐怕只能担任副主席。如果小斯干两届,那古比雪夫真心是悲剧到家了。

是的,李晓峰也为1945年换届的事情头疼,交椅永远是不够的,有野心的人却总是那么多。李晓峰猜测,1945年那一届,小斯恐怕是要确保人民委员会主席的位置,并适时的向党的总书记发起冲击,他怎么也不能比现在的托洛茨基头衔少不是?

不过李晓峰真心觉得,托洛茨基那是特例,他那个党的总书记是导师大人对他丢掉军委主席一职的弥补。而1945年,谁去弥补小斯?至少李晓峰自己认为,小斯当人民委员主席、鲁祖塔克担任党的总书记,他当军委主席,给拉狄克留个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是最合适的分配方式。不说皆大欢喜,至少不存在特别的不公平。

当然,斯维尔德洛夫恐怕是不太可能接受的,反正到时候一场斗争是无法避免的。不过让李晓峰高兴的是,现在他这边占据上风。鲁祖塔克是满意这种分配方式的,有了他的支持,小斯恐怕必须给面子。可是也不能麻痹大意,毕竟小斯的年纪摆在那里,1945年他就60岁了,也只能干一届,对于这最后的辉煌,他肯定是要努力争取权力最大化的,否则,他真心是很窝囊了。

所以,李晓峰也做好了两手准备,小斯如果接受那自然是最好不过,如果他不接受,那就真刀真枪的干一场吧,反正政治这个东西,最后还是靠实力说话,而李晓峰并不认为自己的实力比小斯差。

这些还都是后话,某仙人提前考虑也是做一个心理准备。而这次将三个心腹召集起来,他更重要的还是减少将来的麻烦,最好是现在就给这三个人排定秩序,免得今后又要像列宁和托洛茨基,斯大林和小斯,以及他和小斯这样撕逼一回。有些斗争能比避免就避免,过多的内斗妨碍政治稳定,从而耽误大好局面啊!

“雾风耶维奇同志,说说你最近的工作吧!”李晓峰首先点了雾风耶维奇的名。

对雾风来说,最近这几个月他是老实不少了,经过上次的教训之后,他稳重了不少。在库尔斯克方面军当政委,不说大放异彩,至少算得上是兢兢业业。反正乌博列维奇很满意他的表现,对其评价是:“雾风耶维奇同志虽然很年轻,但却没有年轻同志的浮躁,稳重可靠,所有的工作都完成得漂漂亮亮,让人挑不出一点毛病。尤其是对于他不太擅长的领域,能够及时的向其他更擅长的同志求教学习……不骄不躁颇有大将之风……”

能让乌博列维奇给予这么高的评价,足见雾风还是大有进步的。不过李晓峰不信某人经历过这一次就大彻大悟痛改前非了,至少是不完全相信。他觉得雾风耶维奇恐怕仅仅是暂时老实了一点,一旦风声过去了,不排除固态萌发的可能。所以对于这个第一顺位的接班人,李晓峰的态度是必须长期的磨砺。

所以当雾风耶维奇工作汇报完毕之后,李晓峰没有特别的表扬他,而是表示满意并激励他再接再厉。看得出,雾风的那颗小心肝因为某仙人略显平淡的表态有些颤抖了。

至于布尔加宁,卫国战争爆发之后,一直在波罗的海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工作,其实就是个打酱油的角色。别看他一度获得了苏联元帅军衔,但他压根就不是什么将才,也只能搞搞后勤和军政工作。

实际上李晓峰最不关注的就是布尔加宁了,甚至布尔加宁表现得越出色,他还越觉得麻烦。只不过,布尔加宁的表现真心是不突出。主要是波罗的海方面军实在没啥值得一提的战斗可言,战争这一年多以来都是在固守、固守、固守。

固守固然保证了东普鲁士和波罗的海这一线的安全,但确实是比较乏味的,在那个方向上的将领可以说战术水平还停留在一战的层次,就是通过密如蛛网的阵地拖延德军的前进脚步,仅此而已。

所以李晓峰不痛不痒的也表扬和勉励了布尔加宁两句之后,重点考察乌斯季诺夫的表现了。说实话,他的表现真心很不错,从1941年11月开始,乌斯季诺夫的主要工作就是两项:第一,保证坦克生产,第二保证飞机生产。

似乎很简单?不,实际上是一点儿都不简单。苏联在战争爆发时,有三个坦克生产中心,技术最雄厚的两家一个是哈尔科夫一个列宁格勒,其实就是历史上T34的设计生产中心和斯大林系列坦克的设计生产中心。至于车里雅宾斯克,作为新厂,其技术能力(设计能力)是有限的。

在战争爆发之后,苏联的头等大事就是生产T34及其变型车辆。似乎历史上的看法是,T34生产比较容易,可以用暴兵流淹没德国佬。但实际上T34生产并不容易。

从整体设计上说,T34车体用了较多的倾斜装甲,这虽然有利于增加防御力,但却是生产中的大麻烦。需要比较高的焊接工艺,而这上面苏联真心是差点。

而且这还是最简单的车体制造,更大的技术难题还在于发动机和变速箱。B2系列发动机因为用了较多的铝合金,其生产性能其实是比较差的。看看德国人在二战中也试图生产柴油机,但最后却不得不放弃了,可见当时的柴油机并不是谁都能玩的。尤其是对于技术比较薄弱的苏联来说,能用B2暴兵,真心是不容易。

再说变速箱,传动系统始终是苏联最薄弱的所在,精密的齿轮加工对于粗狂的毛子来说,确实不容易。实际上不管是T34还是斯大林系列重坦,其变速箱相对于英国、美国和德国来说,真心只能说简陋。

一个固定轴机械传动装置苏联都弄得磕磕巴巴,以至于在二战中T34需要背着一台备用的变速箱参加战斗。可见其可靠性和寿命是多么渣。

所以,对于乌斯季诺夫来说,怎么利用好苏联现有的资源,将其整合起来大量的生产军队急需的坦克,就是一大考验了。事实证明,这个年轻人干得非常不错,当德国人从1941年七八月份到1942年7月这一年多的时间生产出了将将一千辆四号坦克和两千多辆三号坦克时,苏联的三个坦克厂却在乌斯季诺夫的督促下生产了近七千辆T3476和一千余辆T35A(不算北方工业产量)。

这么说吧,仅仅是中型坦克一项,苏联就同对手拉开了差不多三倍的差距!(未完待续。)

322胆肥儿

请注意,这还仅仅是中型坦克一项。从1941年到1942年,不算北方工业的T54,苏联还生产了千余辆ВИ2重型坦克。所以哪怕是因为图哈切夫斯基的关系,苏联装甲部队在战争爆发之后的最初四个月中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但是随着三个坦克生产中心全面转产更先进的坦克,苏联装甲部队不管是质量还是数量都可以碾压德国佬。唯一的问题是苏联的坦克手还需要适应新武器,还需要磨合。

乌斯季诺夫不光是解决了坦克生产问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