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 >

第50节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50节

小说: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酗酒,又不同当地妇女纠缠”的士兵来。上级果然满足了他的要求,但那
些派来的士兵却令瓦斯科夫倒抽了一口冷气:她们竟是些“衣服下面起伏不
平,帽沿下露出绺绺卷发”的女兵!丽达·奥夏宁娜,这是个严谨、不苟言
笑的姑娘。战前,在一次学校与边防军英雄的联欢会上,她认识了奥夏宁中
尉。经过一段时间的鸿雁往来,他的幸福地结合了,并有了一个儿子阿利克。
一年后,战争爆发,奥夏宁中尉于战争爆发的第二天,在清晨的一次浴血反
击中英勇牺牲。丽达获悉这个噩耗后,带着儿子,坚决要求到丈夫生前英勇
拼杀的地方去。冉妮娅·康梅利科娃是将军的女儿,她有着极强的个性,不
顾一切地追求自己认定的幸福与希望。平时,她会象男孩子一样跟随父亲去
打野猪、练赛马,去靶场练枪法,骑着父亲的摩托车满军营跑。她还在晚会
上大眺吉卜赛舞,与军官们谈情说爱。据她讲,这一切不为别的,只是“开
心而已”。她与已有家室的卢任上校之间的浪漫爱情曾引来众多议论,可她
却满不在乎地对母亲说:“我愿意!”战争,结束了她少女的无优无虑的梦
想和追求。她的全家死于法西斯的机枪之下,由于邻居们的相救她才得以死
里逃生。现在,她也成了这独立高射机枪营五连三排的女战士。加尔卡·切
特维尔塔克,一个十足的“小可怜儿”,鼻子尖尖,两根细麻似的小辫子拖
在脑后,胸部平平的象个男孩子。她是个弃婴,从小在孤儿院长大,由于缺


乏父母的爱抚,加之她好胜心又特强,竟时时编出一些童话来吓唬人,甚至
于出一些她这般年龄的孩子根本干不出来的事。有时,连孤儿院的教师们也
被她骗得不知所措。参军后,她还时时向队友们谈及她那根本不存在的“当
医生的母亲。”与之相反,索妮娅·古尔维寄倒真正出身于医生家庭。她是
个嗓音尖细,能讲德语的姑娘。由于翻译太多,才被派到高射机枪连当战士。
莉扎·勃丽奇金娜是个满脸雀斑的姑娘,她父亲是个看林人,她从小在森林
中长大,接触的都是些满嘴脏话、酩酊大醉的粗人,干的也是些喂猪、喂羊
这类的粗活儿。她渴望进学校学习,渴望被一个温尔文雅的男子爱慕,渴望
幸福在明天突然降临到自己身边。。可以说,她的19 个春秋都是在盼望初期
待中度过的。5 个姑娘出身于不同的家庭,有着各异的经历,是战争使她们
相聚在一起,又使她们为之献出最宝贵的生命。丽达是讥枪斑班长,为了照
顾寄成在母亲处的儿子阿利克,她不得不违反军纪,每天深夜偷偷离开驻地,
给儿子送一些她平时节省下来的糖、黄油和面包等物,而后又赶在天亮前跑
回驻地。也正由于她这种与众不同的“作息制度”,才使她得以在一个清晨
发现了两名德国空降兵。瓦斯科夫得到丽达的报告后,奉命带领5 名女战士
去搜索,歼灭这伙敌人。他们爬山涉水,通过泥泞的沼泽地,终于来到了远
离驻地的山林。可就在这时,他们发现潜入的德国空降兵不是两名,而是整
整16 名!很明显,靠一个准尉和5 个嘻嘻哈哈的女兵来对付16 个武装精良、
身高力壮的德国兵,真是有点力不从心。万般无奈之下,瓦斯科夫派身体棒
得“简直能套上犁去耕田”的莉扎·勃丽奇金娜顺原路返回驻地去请求增援,
因为她从小在森林长大,熟悉林路,深得准尉信任;而准尉自己则带领剩下
的4 名女战士继续追踪、拖住敌人。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平素做事麻利的
莉扎,由于正沉浸在对准尉的朦胧爱情之中,过沼泽地时居然忘了使用那根
拐棍,以致身体失去平衡,淹死在沼泽地里!他们还在继续与德寇捉迷藏,
企图拖延敌人的时间,等待自己的援兵到来呢。直到瓦斯科夫看到那根放在
原地未曾使用的拐棍和莉扎那顶漂浮在泥泽中的军帽时,才意识到援兵根本
不可能到了。行军途中,瓦斯科夫突然想起要用那袋有烟叶的荷包,那是女
学生们绣了送给前方有功战士的,准尉很是珍惜。索妮娅自告奋勇地要求去
找,结果被躲藏在树丛中的德寇残酷地用刀捅死。一个姑娘,居然连一枪都
没放,只来得及哼了一声就死去了。她的死,对剩下的3 个姑娘实在刺激太
深了,尤其是冉妮娅,居然浑身哆嗦个不停。但战斗还在继续,她们只得压
抑惊恐和悲伤,掩埋好索妮娅,继续搜索敌人。战斗中,她们击毙了多名敌
人,可自己也受到了很大伤亡:切特维尔塔克由于极度惊慌,竟高叫着冲出
隐蔽点,被德寇用冲锋枪扫死;丽达腹部中弹,战斗力大减,瓦斯科夫手臂
受伤;冉妮娅为了掩护丽达与准尉,将敌人的火力引开,最后壮烈牺牲。丽
达获悉冉卡死后,“无声地哭着,没有一点叹息,只有泪珠在脸上滚滚流淌”,
为了不牵连准尉,她最后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瓦斯科夫在5 名女兵部
相继牺性的情况下,拖着负伤的身体,最终巧妙地降服了最后的4 个敌寇。
故事还有一个尾声:若干年后,“白发苍苍,粗壮墩实,少了一只手”的老
人与一个火箭部队的大尉——阿尔贝特·费多蒂奇(丽达的儿子),来到当
年5 名女战士牺牲的地方,树起了一块庄严的纪念碑。

作品鉴赏《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苏联战争小说“新浪湘”的代
表作。苏联战争小说可分三个阶段:从战争年代直到五十年年代中期是第一
阶段;第二阶段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以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为开篇


之作,之后又有“战壕真实”如巴克兰诺夫的《一寸土》,“战壕真实”与
“司令部真实”相结合的“全景文学”如西蒙诺夫的《生者与死者》三部曲;
第三阶段从六十年代后期开始,这一时期,战争场面已成为背景,用来衬托
主人公或高尚、或卑下的精神活动。《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即为这一时
期有影响的作品。瓦西里耶夫属于“前线一代作家”,亲自参加过卫国战争,
要是他着眼描写战争的恐怖场面和伤亡细节,也是有能力驾驭的,但作者更
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现在面对的是那些从未参加过战争的当代青年人,因此
他更注重对女战士们表现出来的崇高精神与美好人性的赞美,这就决定了作
品有严肃的教育意义和叙述上的独特视角。众所周知,战争是异常残酷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是非人道的,它有着强大的毁灭性。然而,战争更有正
义与非正义之分,美好的人性、崇高的精神能在正义与非正义的冲突中,在
美与丑、善与恶的较量中得以升华。作品中,5 位女性的所作所为充分说明
了这一点。她们正值妙龄,战前都有着平静、安宁的生活,有着自己美好的
梦想与追求,但当祖国蒙受灾难,她们面临祖国命运与个人幸福的选择时,
女战士们都毅然选择了前者。丽达上有老母,下有嗷嗷待晡的儿子,但为了
祖国,为了英勇牺牲的丈夫,她硬是抛下了老母幼子,冉卡虽任性好强甚至
还有点玩世不恭,但在关键时刻也毅然割断了同卢任上校的缠绵情丝:莉扎
甚至在陷进泥谭前的一刹那,还凝视着湛蓝的天空,憧憬着对准尉瓦斯科夫
的朦胧爱情。。她们渴望幸福,渴望被人爱慕,她们热爱生活,也珍惜生命。
但她们又深深懂得:我们进行的是最后的战斗,在我们身后,万恶的战争将
不复存在;我们去战斗,去流血,去牺牲,是为了下一代不再遭受我们体验
过的痛苦,能有和平的环境和幸福的生活,5 位女战士就是用这种信念鼓舞
着自己,激励着自己,为祖国战斗到最后一息。冉妮娅死后的脸庞是那么的
美丽、自信、安详,连不可一世的德寇看了都感到阵阵寒意。。小说有一个
尾声,“我”在一个小岛上钓鱼,偶而看到一位断胳膊的白发老人和年轻的
大尉在为5 位牺牲的女战士树碑,小说的正文部分可以看作是老人对年轻人
讲述的往事。小说改编成电影后,片头又加了一个引子,一群年青人在野外
郊游,他们无忧无虑、追逐嬉戏;突然他们发现了一位神色严峻的老人和大
尉在一块基碑前肃立,于是他们仿佛一下明白了什么,静静地聚拢过去。。
这里,作者和编导们的用意是不言而喻的。瓦西里耶夫还十分注意对作品结
构的安排,使人物性格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展现。冉妮娅本是一位活泼
开朗、任性好强的姑娘,每次她都要变着法儿找准尉的碴几,甚至在执行任
务途中也不停地开玩笑,以致准尉怀疑这样的姑娘能否与武装精良的敌人抗
衡。杀死一名德寇后,冉妮娅感到恶心,浑身打颤,瓦斯科夫严肃地告诫她
说:“有一点得明白,他们不是人。不是人,战士同志,法西斯根本不能算
是人,就连野兽也不如。”经过几个回合的交战,在目睹了战友的牺牲和法
西靳的残暴行径后,冉妮娅终于变得坚强起来。为了迷惑敌人,给敌人造成
山林中有许多伐木工人的假象,她大声呼叫着女友的名字,高唱当时流行的
歌曲《卡秋莎》,从容不迫地跳到湖里游泳,而这时隐蔽在对岸的敌人距她
只有十几米远。这幕在敌人冲锋枪口下的即兴表演是何等的英勇壮举!果然,
敌人被蒙蔽了,未敢贸然行动。可当敌人撤去之后,大家才突然发现,冉卡
“虽然笑着,可是睁大着的双眼里,象是一汪泪水一样,充满着恐惧”。这
神来之笔表现出在敌人枪口下游泳的英雄行为需要多大的精神力量来克服本
能的胆怯心理才能做到。作者这样写的结果非但没有使读者觉得冉妮娅的“充


满着恐惧”有多么可笑,相反,更觉得这样的英雄才真实可信,符合人之常
情。瓦西里耶夫还善于在悲剧环境里考验自己的主人公,在“极端特殊的环
境里表现主人公”,因此他的作品往往能使悲剧色彩与英雄主义完美地结合
起来。就这一点而言,瓦西里耶夫在从事战争题材创作的作家中,也是比较
杰出的一位。

(谈瑢)


维·符·李帕托夫普隆恰托夫经理的故事(1969)

作者简介维利·符拉基米罗维奇·李帕托夫(曾用笔名阿尔马佐夫。
1927—1979),苏联俄罗斯作家。曾任苏联作家协会理事会理事,俄罗斯联
邦共和国作家协会书记。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报刊记者,母亲是文
学教师。1948 年入托木斯克师范学院读历史,三年级时到托木斯克《红旗报》
工作。1957 年参加苏共,1958 年去赤塔,任《战斗岗位报》文学部书记。1964—1966 年任《苏维埃俄罗斯报》特派记者。1967 年迁居莫斯科。1956 年开
始发表作品,被认为是苏联“第四代”作家中的多产作家,几乎每年都有新
作问世。著有:《六个人》(1958)、《“勇敢号”船长》(1959)。《僻
静的米亚塔》(1960),《航道》(1961),《智齿》(1961),《陌生人》
(1964),1967—1968 年完成的中短篇小说集《乡村侦探》,1969 年摄成同
名电影。1969 年接连发表《丽达·瓦拉克西娜》和《普隆恰托夫经理的故事》
两个作品。前者被认为写得不成功,后者则引起热烈反响。70 年代他又相继
发表《灰鼠》(1970),《还是在战前》(1971)、《这都是关于他的故事》
(1974)以及揭露特权阶层寄生生活的长篇小说《伊戈尔·萨沃维奇》(1978) 
等。苏联评论界认为他的作品如实地反映了生活,特别关心伦理道德问题,
他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语言通俗流畅。他曾获劳动红旗勋章。

内容概要西伯利亚一个名叫达卡尔的小镇上有一家木材浮运企业。
1961 年企业经理伊万诺夫因患癌症去世,总工程师普隆恰托夫暂兼代总经
理。此人年方36 岁,精力充沛。卫国战争中他应征入伍,胜利后带着中尉军
衔回到家乡,当了一名装卸工。后被送到森林技术学院培养,毕业后在木材
浮运企业当上了值班工程师。有一次,他大胆机智地制伏了一伙外来做工的
刑事犯,得到了总经理的赏识,晋升为总工程师。他精通业务,会讲英、德
两种外语,出国做过报告。不久,普隆恰托夫听说州里要从另一个企业里调
一个名叫茨维特科夫的人来当总经理。这是个不懂技术业务的官僚主义者。
普隆恰托夫决心抵制,决不把经理宝座让给一个不懂行的官僚。他首先去疏
通尼哈莫夫者头的关系。这位60 开外的造船工人实际上是“达卡尔的真正的
主宰”,因为他子孙满堂:有10 个儿子,4 个女儿。儿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