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 >

第42节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42节

小说: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农庄的主要劳动力。在那血与火的岁月里,他们忍饥挨饿,辛勤劳动。大
家只有一个心愿,就是熬到战争结束,让生活好起来。农庄主席安菲莎也总
是安慰姐妹们,“忍耐忍耐吧,再忍耐一下吧,好日子会来到我们村里的,
会来的。”战争终于结束了。安菲莎立即发现庄员们的心里急切地盼望着过
自己想过的生活。然而,区委书记对她说:“对有些人来说,战争结束了,
可对我们北方人来说,战争还刚刚开始”,因为战争第一年上级下达的伐木
任务超过了整个战争时期。而上级在要木材的同时却从不关心农庄的农活和
庄员的生活。安菲莎终因没有完成任务而被撤职。斩主席名叫别尔申。他一
心抓运输木材的任务,把种子部用来喂马,下种时没有种子,愤怒的庄员向
上级告他的状。结果区里来人宣布:给予别尔申警告处分,但同时又宣布给
别尔申1500 卢布的奖金,因为他出色地完成了木材的外运任务。秋天是收获
的季节,但对“新生活”的庄员来说却又是难熬的季节,因为交税的日子到
了,除了现金外,还要交实物税:谷物、土豆、肉、蛋、皮毛。。交不出实
物就得用钱去买了交。一个叫伊万的庄员因交不了税被查抄家产。农民们宰
辛苦苦干了一年,最后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连肚子也填不饱。农庄主席又换
了人,新来的叫鲁卡申。农民们希望新主席能改变一下他们的生活,鲁卡申
也一心想搞好农业生产,但是伐木的任务繁重,连区委机关都关起门来参加
“伐木月运动”了。农庄只得把全部人,马开进森林。“伐木月”过后推销
公债的任务又向鲁卡申医来,庄员得到消息后躲的躲,藏的藏,鲁卡申只得
与区里来的特派员挨家挨户上门找人认购。党员伊里亚被特派员逼着买了
1200 卢布的公债,而残废军人彼得则要求用三个月的劳动日抵买公债来向特


派员故意寻衅。又一个收获季节到了,各色各样的征购特派员来到了别卡什
诺村。他们拿着上司的指令要粮、要肉、要奶。。幸亏老天爷帮忙,今年庄
稼长得好。鲁卡申估计计划能完成,庄员的生活也过得去。谁知区里来人宣
布:由于去年南方大旱,今年征粮任务增加百分之二百十五。正在热火朝天
收割脱粒的庄员一下子围住了鲁卡申,责问道:我们怎么办?又要挨饿?大
家扔下农活跑到树林里去采野果了。人们期望着战后生活能够改善,想不到
却越来越艰难。伊里亚的女儿患了肺结核,由于无钱医治,眼看她离开人世。
后来妻子玛丽娅又郁郁死去。米哈伊尔·普里亚斯林很同情伊里亚。他感到
困惑的是伊里亚不是懒汉、酒鬼,而是农庄里最勤劳的人,他干起活来谁也
比不上他。可就是这样一个出色的庄稼汉却难于度日。不过米哈伊尔自己的
遭遇也并不比伊里亚好。战时他还是个少年,可是他和母亲还能养一头牛。
战后牛死了,而他也已长成一个健壮的小伙子,连妹妹也已成人,一家三口
却买不起一头牛。妹妹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不惜以一头母牛的身价嫁了出去。
米哈伊尔最不喜欢秋天,因为一到秋天他就要考虑往哪儿躲,怎样活下去。
他不明白,他这个20 岁的小伙子为什么不能展翅高飞?“新生活”农庄的田
地一块块地荒芜,连沙皇时代开垦的土地也都荒废了。可是在战争年代,老
弱妇孺连一小块土地都种上庄稼。原因很简单,吃饱了肚子才能干活。鲁卡
申说,过去连富农也懂得要让雇工吃饱了再干活,区委书记也承认,喂饱人
是一切任务的任务。别卡什诺村在两年前就动工建造新牛棚,可是后来大伙
儿却毫无兴趣,因为养牛没有好处,例如一公升午奶成本要两个半卢布,而
国家收购只给11 个戈比。为了牛在冬季免遭大批死亡,鲁卡申劝大伙儿赶快
把牛棚建起来,并批给每个木匠15 公斤稞麦。谁知这位好心的农庄主席却遭
到飞来横祸。由于他违犯了征购期间不准动用粮食的规定而被逮捕法办。区
委书记为了减轻鲁卡申的罪责,声称是他指使农庄主席动用粮食,从而彼撤
销处分。但是,尽管生活窘困,米哈伊尔还是感到一种主人公责任感。后来
家乡的面貌发生了变化,“新生后”集体农庄变成了国营农场分场,然而生
产情况并不令人鼓舞,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不高,计划完不成,国家每年要补
贴250 万卢布,而分场主任达鲍尔斯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许多职工则忙
着为自己盖房子,一些青年人不愿回忆往日的艰难岁月,常常把公物往家里
拿。米哈伊尔。普里亚斯林对现状深感不满,与达鲍尔斯基进行了不懈的斗
争。后来达鲍尔斯基谎很产量被揭发,上级听取米哈伊尔等人的意见后,将
其撤职,井派年轻能干的维克多接任。米哈伊尔庆贺斗争的胜利,而维克多
开始对农场进行整顿。

作品鉴赏1953 年斯大林逝世。不久苏联文学开始“解冻”,一批“积
极干预生活”,揭露苏联社会中各种矛盾与冲突,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相继
问世,以奥维奇全为代表创作的农村题材作品异军突起,在苏联文学中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这类作品的主要特点是以特写的手法暴露斯大林时期农业政
策、干部作风和农业生产中的种种弊端,例如强迫命令、瞎指挥、谎报产量
以及苛刻的税收,低价征购农副产品,把农民辛勤劳动的大部分果实收购去,
而庄稼人自己则食不果腹,生活困苦。阿勃拉莫夫继承了“奥维奇主流派的
传统”,在《普里亚斯林一家》中,通过“新生活”集体农庄的变迁,一方
面揭露了农村生活中的阴暗面:迫在眉睫的衣活和农民的生活,强迫农民大
量伐木;一到秋收季节则既要征税又要农民认购公债;既要征收实物税又要
征购农副产品,弄得农民苦不堪言,也使农业生产力日见萎缩。另一方面,


作品又歌颂了普通劳动者坚韧不拔的劳动和斗争精神。在战火纷飞的年代,
男人们上了前线,老人、妇女、孩子饿着肚子挑起了伐木和衣活两副担子。
战争结束了,但“对北方人来说,战争还刚开始。”因为国家要木材,战后
第一年的伐木任务超过了整个战争时期。人们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伐木和运
输任务,还干了应干的农活。与此同时,他们又以毫不妥协的精神与官僚主
义和种种不良现象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作者自己也说:“我看到了很多人间
的痛楚和灾难,但我见得更多的还是人的勇敢、坚韧以及俄罗斯的豁达的胸
怀。正是基于我亲眼看到和亲身体验过的这一切,后来才产生了我的第一部
小说《兄弟姐妹》,随后又产生了它的续篇《两冬三夏》。”苏联评论界对
这部作品评价较高,认为小说“艺术地、客观地再现历史的真实”、“勇敢
地指出了农村的迫切问题的症结。”作品的许多章节“洋溢着集体农庄劳动
的诗情画意,艺术地展示了劳动人民精神的美和他们丰富的精神世界。”

(赵泓)


弗·阿·柯切托夫叶尔绍夫兄弟(1958)

作者简介见“茹尔宾一家”条。

内容概要老话剧演员古良也夫和画家卡扎柯夫在滨悔某市邂逅相
遇。卡扎柯夫是随他的妻子、工程师卡扎柯娃来到这个城市的。卡扎柯娃大
学毕业后在莫斯科安安稳稳地工作了6 年后自愿来到这个城市的一家大型冶
金厂,担任了高炉车间的工长。在这里,她结识了叶尔绍夫兄弟一家。叶尔
绍夫家的长兄普拉东是高炉车间的总工长,有着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他在
厂长契比索夫的支持下,否定了技术学校工程师克鲁季里契提出的“集中检
修制度”的建议,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让车间自己检修机器。克鲁季里契来到
市委会,向市委书记戈尔巴乔夫控告工厂压制他的合理化建议。从部里精简
下放到冶金厂的阿尔连采夫也来到市委会告状。他自认为有学历,又有丰富
的领导经验,是个冶金专家,起码可以当个车间主任。可厂长却让他到工段
上担任工程师。当戈尔已乔夫告诉他赞成厂长的做法时,他威胁市委书记:
“要是以后上级有人来麻烦某些本地同志,您可不要怪罪我。”一个星期天,
阿尔连采夫租了一条船,组织了一次游览。他请大家吃烤羊肉,要大家“为
友谊干杯!”他的举动得到了不少人的好感。阿尔连采夫来到克鲁季里契娜
又脏又臭的小茅屋。克鲁季里契骂不绝口,倾泄着他的不满。他说他有16
个发明,但一个也没能用到生产上去,要是在国外,早就成了百万富翁了。
阿尔连采夫鼓动克鲁季里契为得到10 万卢布的发明奖金去斗争一番,把总工
长普位东、厂长契比索夫、市委书记戈尔巴乔夫这些“障碍”除掉,向“官
僚主义势力发动进攻。”从监狱里释放出来的沃罗别内回到了工厂,阿尔连
采夫要他不能保持“沉默”,不应该“服服贴贴地妥协”,而应该“干下去”。
高炉车间的三号高炉发生了事故,普拉东的侄子安德烈因抢险而被烧伤。阿
尔连采夫指责这次事故是“外行干内行亭的后果”。普拉东遭到非议。12 月
里一个阴暗的日子,省报上刊出了一篇文章,诋毁厂长契比索夫是“官僚主
义者”,“压制有价值的建议”,“扼杀先进事物”。吹捧克鲁季里契是“天
才发明家”,阿尔连采夫“目光远大”,“知识异常渊博”。这篇措词尖锐
的文章是阿尔连采夫捐使一个青年记者写的。在党的二十大召开的时候,部
里下达了解除普拉东总工长职务和任命阿尔连采夫担任副总工程师的命令。
普拉东被迫退休。沃罗别内接替了总工长的职务,克鲁季里契也当上了厂技
术革新研究室的副主任。阿尔连采夫以庆祝乔迁之喜为名,邀请沃罗别内及
剧院导演托马舒克等人在克鲁季里契的新居里举行了酒宴。他们大口喝酒,
大声喧闹,声称“要把官僚主义、贵族老爷以及骑在我们头上的一切人的眼
睛给啄出来。”卡扎柯娃来到冶金厂后,感到在她的一生中还从来没有象现
在这样疲乏,但同时也感到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幸福。她工作勤奋,能吃苦,
又肯动脑筋,为改进高炉车间的工作提出了不少很有价值的建议。为解决称
量车里温度太高的问题,她向厂长提出在称量车里装置电气冷却设备,受到
厂长重视。阿尔连采夫又一次来到克鲁季里契的家。他拿出了一份伪造的报
告副本,内容是克鲁季里契向厂长报告说有可能解决称量车降温的难题。报
告的日期是在卡扎柯娃向厂长提建议之前。在阿尔连采夫软硬兼施之下,克
鲁季里契听命于他,用褪了色的书写纸伪造了报告的底稿。阿尔连采夫还利
用他和厂长女秘书的暖昧关系,让她写了一张她曾经代表厂长收到过克鲁季
里契报告的假收据。阿尔连采夫拿着这些假文件向厂党委书记告状,说厂长


压制建议、丢失文件、严重失职,卡扎柯娃是个剽窃者。正当受到流言蜚语
诬陷的卡扎柯娃感到异常痛苦的时候,她的好友季米特里在信中告诉她:“那
些诽谤您的话谁也不相信。大家都知道这是造谣。”季米特里的信给了卡扎
柯娃莫大的安慰。季米特里是普拉东的四弟、冶金厂的轧钢技师。他经常在
下班的路上等候卡扎柯娃,并伴送她回家。他们志同道合,彼此间产生了好
感。季米特里的脸上有一条伤疤,那是在卫国战争初期,他因抗击德国鬼子
的暴行而被敌人用刺刀砍伤后留下的。他还被敌人埋在地沟里长达十几个小
时,但仍然活着。季米特里十分渴望看到共产主义,他为自己是属于具有这
种理想的人而骄做。他脚踏实地进行创造性劳动,获得了全国劳动竞赛第二
名,并在全国轧纲技术经验交流会上开过讲座。普拉东的三弟雅柯夫曾在平
炉车间当过工人,卫国战争期间受过伤,至今身上还留有敌人的子弹。战后
雅柯夫当上了剧院经理。他和老演员古良也夫一起,与剧院导演托马舒克进
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他们支持年轻的剧作家创作了以叶尔绍夫兄弟的父亲—
—在卫国战争期间与法西斯作斗争而英勇牺牲的老叶尔绍夫为原型的话剧
《奥库涅夫一家》。在充满疑惑的日子里,季米特里来到市委会,向戈尔巴
乔大反映了厂里的混乱情况和剧院里的斗争,对一些反常的社会现象表达了
自己的态度。十月革命节的晚上,《奥库涅夫一家》在剧院演出,全剧结束
时,场内的欢呼声如春雷轰鸣。在全厂职工大会上,觉醒了的厂长秘书揭露
了阿尔连采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