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 >

第102节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102节

小说: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送掉了阿里的命!一切都准备停当了。他装作心脏病而得到的药物足够了。
他向海伦告别。露易斯自从得知他被提升,情绪大为改观。他做了。他被认
为是心脏病猝发正常死亡。只有一个人,威尔逊发现了他自杀的秘密,他将
发现告诉了露易斯,并向她求婚。露易斯向神父证实这事。神父回答:“他
是爱上帝的。”

作品鉴赏这部小说与其说是宗教小说,不如说是关于人类生存困境的
描述。对作品中的宗教倾向,争议很多。格林自己也承认他为了忠于想象而
陷入了某种程度的不忠于教会的境地。有些作家如伊夫林·沃、乔洽·奥威
尔等均对其中的宗教意义提出了批评。格林则声称:“我写了一本关于一个
人走向炼狱的书。”这部作品的严肃性和深刻性也正在这里。作者深入到他
所体验到的人类困境之中,探索着善与恶、怜悯与毁灭、拯救与绝望等至关
重要的问题。评论家魏恩达姆认为这是“对人生绝望的研究。。对人的精神
解脱的探索。”斯考比是个善良而饮弱的人,富于同情心和责任感的警官。
他对他所工作的这个气候恶劣、人性败坏的城市怀着悲天悯人的热爱。他几


乎象圣徒爱人类一样愿分担人们的不幸。在书中有两个词多次得到重复:怜
悯和责任。这种怜悯与责任感体现在他与妻子、与海伦的关系上,体现在他
暗中为船长解脱困境和途中帮助尤瑟夫上。但是,怜悯并不能拯救自己,也
没能拯救他人。怜悯反而使他陷入无休止的痛苦的纠葛甚至罪恶之中,并最
终导致了他的毁灭。作为人类心灵的洞察者,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动机
与效果的相悖上,而是更深一层地揭示了斯考比剧烈复杂的内心冲突,亦即
把这个人物置于“炼狱”之中,随着盲目的,几乎不可知的命运进程,揭示
了作为一个人,什么是他斯考比可以忍受的,什么是他不可承受的。从故事
的角度看,是命运在捉弄斯考比,但这却是整个人类都无法摆脱的命运!“恶
在人间畅行无阻,而善却不能再在世间漫步”(格林语)。富有怜悯与责任
感的斯考比,是善的象征。他处处行善,结果因善而玫命。他善良地轻信尤
瑟夫对另一个商人的诬陷,结果导致上级对他的不信任,他善良地对待妻子,
妻子不理解他,他善良地帮助侮伦,后者反而逼他。他的善越是得到表现,
他遭到的不公正的待遇越多,最后他彻底绝望,开始说谎、犯罪,领了渎圣
的圣餐,忽然一切顺利了,“从一个可诅咒的胜利走向另一个可诅咒的胜利。”
作者描绘了一幅善遭毁灭,恶渐胜利的可怕图景。然而善与恶并非泾渭分明,
善的斯考比竟出卖了自己忠心耿耿的仆人使他被杀害,恶的奸商尤瑟夫实际
上又是这世界唯一理解他、在他需要时帮助他的人。人性的复杂也就在此。
虔诚信仰天主的斯考比最后自戕,似乎是彻底背弃上帝,然而掩卷沉思,不
得不承认,在书中的人物里,也许只有他一个人才是真正地爱上帝的。问题
的核心在邮里?这就是格林所思索并要读者也思索的根本问题。斯考比的死
或许表明了完善的公正与完美的怜悯的和谐一致,但这是以自杀——天主教
中不可宽恕之罪,为代价的。该书出版后引起很多争论。正象一部伟大著作
一样,不同的人从中看到不同的意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悲凉之雾独斯
考比悟矣!本书被公认为一部杰作。在这里作者运用了电影剪辑手法。小说
一开始即以威尔逊在远处观察的目光描写斯考比。这种颇类似于格林惯用的
侦探小说的写法和角度又恰当地表现了人物内心的紧张不安。在处理复杂的
情节和人物关系上,作者巧妙地将斯考比——露易斯——海伦;斯考比——
尤瑟夫——威尔逊错综复杂的关系一环扣一环地引向最后的悲剧。心理描写
和内心冲突的揭示,也是作品显而易见的特色。在环境描写上——红土路,
铁皮屋顶上振翅的秃鹰,热汗和雨,港口小城的灼热和肮脏等等,不仅真切,
也和主人公及其他人物的生存状态及内心的焦灼不宁相呼应,浑然一体。作
者文笔流畅、简练,富于想象力和形象化。特别是作者在叙述里掺入的议论,
恰如其分,更是本书的重要特色。

(沈睿)


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年(1949)

作者简介乔治·奥威尔(—1950)是艾瑞克·布莱尔的笔名。他生于
英国治下的孟加拉,父亲是当地殖民政府的普通职员。14 岁那年,布莱尔作
为大英帝国鼎盛期的一名“下中层公仆”之子,有幸获得奖学金,回本土伊
顿公学接受贵族教育。伊顿四年,既发展了他可贵的文学语言资质及其对自
由的热爱,也早早令他体会到帝国统治上层的冷酷无情。毕业后的布莱尔被
遣往缅甸充当英国皇家警官,执行肮脏的奴役使命,因此他深深地痛恨暴政
和权力滥用。1927 年,布莱尔毅然辞去警职,在贫困中开始创作生涯,并取
笔名为奥威尔。他在三十年代初相继发表《巴黎伦敦落难记》、《牧师的女
儿》、《通向威根堤之路》等进步作品,反映劳工的困苦与斗争,因而成为
英国左翼文学新秀。1936 年底,奥威尔亲赴西班牙报道战况,并在激战中负
伤。然而在巴塞罗那前线开展的一场清洗中,他却差一点被当作托派处决。
此事改变了奥威尔对苏联和斯大林的政治态度,从此转向对专制的批判思
考,企图寻找一种既反帝国主义,又非共产主义的“普通人的自由理想”。
这种倾向当然超出马克思主义轨道,具有不切实际的小资产阶级虚幻性。二
次大战加剧了奥威尔对世界前景的悲难情绪。他为英国广播公司担任战况评
论,撰写大量时文,又亲赴欧洲战场采访,因而劳累过度,肺病恶化。战后,
他抱病创作政治讽刺寓言《动物庄园》和反乌托邦小说《一九八四年》,引
起广泛轰动和持续至今的研究讨论。1950 年病逝后,他以其笔名载入英国文
学史和西方思想史,被认可为举世著名的政治小说家和现代散文家。

内容提要二次大战后的人类将拥有什么样的未来?可能象柏拉图的《理
想国》,托马斯·奠尔的《乌托邦》,也可能象H·G·威尔斯笔下的《星际
大战》。可在奥威尔小说中,1984 年的世界竟已堕入前人难以想象的情景之
中;全球分割为3 个性质雷同、相互攻伐的极权帝国——大洋尼亚、欧雷尼
亚与东亚细亚。那时的英国伦敦仅是大洋尼亚个行省的首府,变成了巨大专
制机器中的一部分。整个帝国置于以“大哥”为首的“内层党”支配之下,
它通过辅助工具“外层党”控制着占人口百分之八十五的下层“普罗”群众。
这些奴隶工人在监督下从事大机器生产和军事训练,不断被征召去前线作
战。由于科技进步,国家管理已发达到空前严密与高效阶段。根据帝国的3
大统治原则:“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政府设立“和平
部”以指导战争与军备,“富裕部”主持经济生产与物资分配,“仁爱部”
专管治安内务,“真理部”则负责编制历史,调节宣传。人民无知而又麻木,
由国家安排婚配,并只能使用官方规定的通用语言“新话”。而该种语言词
汇简单、含义单一,便于操纵或阻断自由思想。国家保安人员称作“思想警
察”,其任务是以全时电视监管系统和窃听装置了解每个人的举止言谈。凡
胆敢独立思考者将因“思想犯罪”而遭受“气化”极刑。因而几乎没有反叛
者成功的可能。小说共分三部二十四节。讲述了一个在此环境下企图反叛者
的不幸故事。主人公代号6079SW,真名叫温斯顿·史密斯。(史密斯是英国
人的惯常姓氏,温斯顿则是丘吉尔首相的名字。两者合为一种讽刺,暗示主
人公代表着英国的来来)。第一部开篇时间是1984 年4 月4 日。温斯顿步履
疲惫,心神不宁,身着外层党蓝色制服,正从他上班的真理部大厦返回自己
居住的破败公寓。身为部里一个负责改写历史的小职员,他每日工作是用口
授打字机社撰假文件,以配合政策变化需要,并抹除一切与之相违背的档案


记录。这工作令他厌倦。因而在早班例行的“两分钟仇恨”仪式中偷看了部
里的一位黑发姑娘,并为她倾倒了几秒钟。此况被他的上司、穿黑色制服的
内层党官员奥布莱恩洞察。温斯顿心怀鬼胎,唯恐犯罪。但又发现上司投来
赞许目光。温斯顿进而设想奥布莱思可能是地下抵抗组织“兄弟会”的成员,
心中生出希望之光。回家后,温斯顿躲开电视监管(他无权关闭机器,必须
遵其命令进行全部生活活动,从早操锻炼到上床就寝),手脚颤抖地开始私
写日记,目的是建立一块自由思想的空间,并同自己的过去和将来试行联系。
从这天起,温斯顿频频做梦。梦境里出现了他过世母亲的温柔面容,儿时喜
爱的乡村草场、湖水和花朵,以及在这动人景致中再现的黑发姑娘的倩影。
而每日他却遭遇截然相反的狰狞现实:邻居与同事的愚昧粗鄙,儿童从小酷
爱打斗和告密,普罗大众昏昏愕愕,象野兽一样苟且度日。更糟糕的是他个
人生活充满不幸:父母多年前死于原子大战,他却因“历史忘却症”而无法
得知他们的死因及细节。他的党内指定的妻子凯瑟琳是个乏味之至的坚定信
仰者,结婚10 年竟不愿同他生孩子。离婚是不允许的。温斯顿因此在思想犯
罪道路上越滑越远。他先是对那黑发姑娘产生私情。进而深入调查部里历史
档案和普罗区老工人的传说,企图掌握历史真象并揭露现存制度。第二部接
写温斯顿的精神反抗。5 月里,他同黑发姑娘朱莉娅终于结识,又双双逃往
郊外幽会。在那里他不仅发现了梦中幻想的“金色原野”美景,也实现了他
与相爱者的结合。朱莉娅在真理部色情处工作,专门用机器编写情节简单的
黄色读物以供政府腐蚀麻痹普罗大众。她虽不是深刻的思想者,但出于健康
人性而憎恶专制。这对可怜情人决心冒死去寻找地下革命组织兄弟会,并追
随其领袖戈德斯坦以推翻大哥的统治。此刻,奥布莱恩突然向温斯顿表示亲
近,邀他和朱莉娅去家里做客。他们在奥布莱恩寓所见到了奢华与特权的组
合。主人拥有双向监视屏,他表示可关闭机器,举行密谈。接着他宣布代表
兄弟会接纳新成员,又让温斯顿和朱莉娅发誓效忠革命。温斯顿不知这其中
圈套(他们的谈话全被录像录音),回家后日夜攻读奥布莱思送给他的革命
禁书《寡头集体政治的理论与实践》,逐步理解了专制社会的起源与组织结
构。正当他努力思索革命方案时,思想警察破门而入,将他和朱莉娅一同逮
捕,押往仁爱部审讯中心。第三部以恶梦般的笔调描述温斯顿受审经过。这
一洗脑程序经过精确设计,可确保反叛者衷心悔改,放弃邪念。它的第一阶
段是地狱般的肉体与精神折磨,由奥布莱恩亲自指挥。温斯顿得知他的反叛
从头便经人诱导“培养”,连兄弟会和禁书都是伪造品。目的是经此案试验
一种彻底杜绝思想犯罪的方法。第二阶段刑讯移往“第101 室”,在这地下
密室温斯顿和朱莉娅互相背叛,并接受科学的思想纠正训练。在完全摧毁了
他们的反抗意志后,犯人被释放,回到社会中去当驯服良民。温斯顿最后路
遇朱莉娅时,他心如死灰,躲让不及。出于对往事的惊惧与后悔,他抓住啤
酒瓶痛次,并随同观看电视新闻的普罗群氓大呼“胜利”。在这一刻,屏幕
上现出大哥的伟岸形象,温斯顿发觉他已真心爱上了大哥,并因此热泪盈眶。

作品鉴赏西方文学史和思想史上从未有过象《一九八四年》这种类型
的黑暗想象或政治预见。专家们将它定名为“反乌托邦小说”,意指其背逆
传统,在模式与方法上都对原有的乌托邦类型进行了反向修改和创新。特点
是集人类可能发展的恶劣潜能于一处,充分展示它们的危险可怖,并弃绝任
何光明、希望与拯救方案,以此达到警示世人、防患于未然的巨大社会影响。
从艺术角度看,奥威尔确实开创先例,取得如期的成功。小说问世后相继被


译成各种文字,仅在美国首版精装木即行销25 万册。继而引发国际规模的研
究与争议。直到1984 年,尚有大型学术研讨和电影纪念周,专门依照奥威尔
设想来评论和展望人类前景。当然《一九八四年》不是什么单纯艺术作品。
它有其深刻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