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曹禺全集5 >

第49节

曹禺全集5-第49节

小说: 曹禺全集5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来没有人能替代我们认识真理,经过十年动乱,一些天真的青年人,
甚至于我们这些天真的老年人,都经历了一种幻灭。但是,我们却从幻灭中
重新站立起来。经过这场惨痛的教训,我们离真理近多了,比原来还没经考
验的认识,更深一点,扎实一点。

我想谈谈外国文学作品对我的影响。我最初接触外国文学是读林琴南翻
译的小说,以后读鲁迅先生翻译的《域外小说集》,这使我大开眼界,耳目
一新。我还读了莫泊桑、狄更斯、托尔斯泰、巴尔扎克、屠格涅夫、哈代的
许多作品。我觉得我们每个人的阅历都是有限的,读小说能帮助我们扩大眼
界,认识人生,了解世界上各种人物。

高尔基曾经谈到他读了巴尔扎克的小说《欧也妮·葛朗苔》,想起他的
外祖父,并把他和小说中的葛朗苔作了比较,觉得外祖父和葛朗苔都很吝啬,
但不如葛朗苔深刻。外祖父比葛朗苔幽默有趣,葛朗苔比外祖父愚蠢,经过
比较之后,他改变了对外祖父的看法。高尔基这样的大作家把读到的作品中
的人物和生活中见到的人物相比较,使他对生活中的人物认识得更深。

外国剧作家对我的创作影响较多的,头一个是易卜生。易卜生是西欧公
认的近代戏剧之父。有人说现代许多戏剧流派都受易卜生的影响,甚至如荒
诞派等。易卜生小的时候写过诗剧、史剧,后来写过现实主义的戏,也写过
象征主义的戏剧。有一个时期人们把易卜生忘了,现在又重新发现他,还称
他是现代戏剧之父。肖伯纳可以说是易卜生的学生,受他很大的影响。美国
奥尼尔也受易卜生的影响(当然,更多的是受斯特林堡的影响)。易卜生读


过许多书,他把莎士比亚的剧本都读透了。他有丰富的舞台经验,当过导演
和剧场经理,小时候写过很多诗,后来写现实问题剧。我们中国读者接触易
卜生大都是他现实主义的这一部分作品。

在我国影响最大的是《娜拉》和《国民公敌》。这两部作品的故事情节
大家都比较熟悉,我就不详细介绍了。《国民公敌》中表现了作者的一个思
想,城市医官斯多克芒不怕威胁利诱,始终坚持真理,他最后悟出一个道理
是:“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是那最孤立的人。”联系当时挪威资产阶级的
社会背景和那些腐败丑恶、贪污愚蠢的鄙俗群众来看,易卜生这句话是对的。
在易卜生的眼里,“人民”是具有高度修养的人们,他们脱离了平庸的境界,
而一般群众是不能称为人民的。在易卜生的现实主义作品中,我认为《国民
公敌》是写得最出色的,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

易卜生在晚年从国外回到挪威,又写了两个剧本,其中一个叫《巨匠》
(又译为《建筑师》),也值得一读。这个戏写一位著名的建筑师,有钱有
势,大家也钦佩他,但他妒贤,深怕青年人会代替他。他下面就有个青年很
有才能,完全有希望将来代替他,但他故意不让青年人走,让这个青年人在
他的掌握中结婚。这个建筑师后来摔死了,可是这个青年也没能成长起来。

另一个剧本《当我们死人醒来的时候》,写一位雕塑家鲁贝克的创作事
业和生活幸福的故事。鲁贝克年轻时要雕塑一个少女从长睡中醒来的艺术作
品,少女艾吕尼作他的模特,他们在创作过程中相爱了,他们把这个塑像看
做是他们相爱中生的孩子,取名为《夏活日》。可是艾吕尼与鲁贝克共同生
活后,艾吕尼发现鲁贝克整天就是艺术创作,她感到单调和失望,最后悄悄
地走了,流落到杂耍班子当演员,还当过裸体女郎,嫁过两个丈夫,可以说
没有灵魂了。她虽生犹死,像在坟墓中度过几年。而鲁贝克在艾吕尼出走之
后,心中难过、惆怅,后来和一个漂亮的女孩子梅娥相爱结婚。他虽然很有
钱,但阔佬们花钱订购他雕塑出来的作品都缺少灵魂,他痛苦极了。有一天
他在海边与艾吕尼相遇,当艾吕尼见到鲁贝克,她就像从坟墓中复活了一样;
鲁贝克见到艾吕尼,好像他被锁在盒子里的灵感重新放了出来。正好这时,
他的妻子梅娥爱上了一位猎手,双方同意彼此分开。艾吕尼就回来与鲁贝克
生活在一起。但当他们回忆年轻时曾上高山看美丽的日出,他们又向山上跑
去,却被雪崩埋没了。

这是艺术家的悲剧,他把没有生命的雕像看得高于生气勃勃的真实生
活。这个戏揭示了一个真理,只有投身于生气勃勃的人生和沸腾欢跃的生活
的人,才能写出具有生命的文艺作品。鲁贝克第二个妻子梅娥的理想也幻灭
了,生活破碎了,她当了一个修补旧衣的裁缝,把许多碎布片“东一块,西
一片,缝补起来——就这样拼拼凑凑出一种人的生活”。然而这是一种多么
惨淡阴暗的生活啊!多么有力的象征啊!避开生活是没有出路的,要认真地
勇敢地生活,否则艺术生命将会消失和枯萎。这对我们搞戏剧创作的人来说,
是个重要的启示。

第二个使我受到影响的剧作家是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的戏博大精深,宇
宙有多么神奇,它就有多么神奇。我从易卜生的作品中学到了许多写作的方
法,而莎士比亚的变异复杂的人性,精妙的结构,绝美的诗情,充沛的人道
精神,浩瀚的想象力,是任何天才不能比拟的。莎士比亚的诗,就像泉水那
样喷涌而出,每个人物,哪怕是一个乞丐,一个流氓坏蛋,一个王侯,说出
来的台词,时如晶莹溪水,时如长江大海,是宇宙与人性的歌颂,是用利刃


解剖人性的奥秘,是寻常却永恒的哲理的珠玉,是阳光灿烂的人道主义的精

华。

我只能讲一点莎士比亚的皮毛——他的闭幕与开幕的手法。

莎士比亚的几个戏对我有很大影响。如《奥赛罗》,我现在要讲这个戏
的结尾,莎士比亚对戏的结尾处理得很好。奥赛罗受埃古的挑拨,怀疑妻子
苔丝德蒙娜不贞,错杀了妻子之后,上级来的官员要把他带回京城去审判。
这时剧本是这样处理的:奥赛罗在结尾讲了一大段话,台词写得好极了,然
后他一刀把自己杀死了,扑在苔丝德蒙娜身上,吻了一下,死去。这样一个
伟大的将军,错杀了自己的妻子,他的痛苦是无法描写的,怎么写呢?莎士
比亚这样写有多好呵!我想第一个理由是,戏到这儿必须结束。坏人已经暴
露出来,被逮住了,戏已完了,还写奥赛罗受审吗?不必要了。所以莎士比
亚在此结束此剧。第二个理由,作者要当场解决奥赛罗的结局,奥赛罗受不
了如何错杀自己心爱的妻子这样的审讯。第三个理由,就是奥赛罗是那样爱
他的妻子,她有一个最洁白的灵魂,却被他亲手杀死了,痛苦充满了他的胸
膛,他无法再活下去,只有死亡。奥赛罗的死,写得多么美,台词动人极了。
莎士比亚所以是一个伟大的剧作家,因为他真正懂得舞台,懂得观众。奥赛
罗的死写得多么动人,如果写他后悔,稀里胡涂自杀了,就没有多大意思。
我们在这里要很好地学习莎士比亚处理戏的结尾的方法。我写戏总是先把结
尾想明白以后再写。可能先写出来,也可能想好了不写,但一定要先把结尾
想清楚了。

莎士比亚时代的剧场,舞台的三面都有观众,剧场秩序很乱,要在这种
环境中演戏,要叫观众安静下来是很难的事。莎士比亚对于如何用戏征服人,
想得非常好。所以对莎士比亚的戏剧的开头与结尾可以好好地研究。当然更
重要的是学习莎士比亚对人物的刻画,但对戏的开头和结尾的技巧也要细心
学习。奥赛罗死了,戏并没有完,当时剧场没有大幕,所以不能拉大幕表示
结束,还必须有结束的方式。奥赛罗死后还有一段戏,抓奥赛罗的官员对埃
古又说了一段话,另一官员又对如何处理后事作了交代,演员才都下场。这
是当时必须有的一套结束的程式,是出于当时舞台条件的需要的。

《哈姆雷特》的开场写得很精彩,通过两个守夜人,等待鬼魂出现。鬼
魂出来后就把戏的起因、主要事件介绍出来,并展示出一个贯串全剧的最大
的悬念,国王是怎么被害死的?父亲要求儿子给他报仇。这样一来,人们就
要往下看戏了,看哈姆雷特是怎样为父亲报仇的。这样地介绍往事,是从动
作开始的。易卜生的剧本大都把往事压缩在一起,让出场人物说出来,这是
一种办法,叫“Confi…dence”,叫“对话(如久未逢见的密友)铺叙”,如
《娜拉》。当然铺叙的方法也是很多的。但莎士比亚不这样做,他往往是从
动作开始。

剧论、剧评戏一开始就是动作,紧紧抓住观众,非往下看不可。莎士比
亚的剧本都是这样开头的,比较少重复叙述过去,这是因为他是非常懂得如
何抓住观众的。

莎士比亚的《柔密欧与幽丽叶》不是悲剧,虽然柔密欧与幽丽叶都死了,
但戏中蕴藏着生命与青春的力量,给你一种欢快和前进的感情,这是一出洋
溢着生命气息和青春冲动的戏。这个戏第二幕第二场把爱情描写得如此细腻
动人,实在少见。这出戏的开头,两家仇人在街上打起来了,这样紧张的开
头也开得很出色。


对我影响较大的另一个剧作家是契诃夫。我读他的作品比较晚,我从他
的作品中学到什么呢?他教我懂得艺术上的平淡。一个戏不要写得那么张牙
舞爪。在平淡的人生的铺述中照样有吸引人的东西。读了他的作品,使你感
到生活是那样丰富。他的作品反映生活的角度和莎士比亚、易卜生都不一样,
它显得很深沉,感情不外露,看不出雕琢的痕迹。虽然他对自己的剧本是反
复地修改,是费了力气写出来的。我不希望你们只学一个作家,要多读一些
作家的作品,受他们一些影响和熏陶,但更重要的是要走自己的道路。

我在五十年代曾到过莫斯科,看过莫斯科艺术剧院的演员演契诃夫的《三
姐妹》。虽然我听不懂俄语,但看演出使我感到好像自己生活在《三姐妹》
当中。整个剧场鸦雀无声,演得好极了。戏的最后,三个姐妹留下来了,永
不能去她们向往了多少年的莫斯科,她们认为光明与幸福的地方。远处传来
军乐声,大姐抱着小妹妹,眼泪流下来了。艺术感染力如此之大,使观众也
不禁流下了同情之泪。

契诃夫的戏,没有我们通常所说的那种动作,实际上它是有动作的。戏
剧不可能没有动作,没有动作就不成其为戏。只是契诃夫剧本中的动作并不
表现在我们通常安排的高潮、悬念和矛盾冲突之中,他看得更深,写真实的
人在命运中有所悟,在思想感情上把人升华了,把许多杂念都洗涤清净了。
我写的《北京人》在风格上确实受契诃夫的影响,但不等于说《北京人》和
《三姐妹》相似,因为《北京人》写的是中国人的事,中国人的思想感情。
两个剧中的人物的悲哀、向往都是不同的。这一点我在这里就不多谈了。我
还想请大家再读读契诃夫的《樱桃园》,这个戏也是写得很好的。

从美国奥尼尔,我也得到许多益处。《天边外》是他早期的作品,我很
喜欢读。我佩服这个剧作家有几点:一是他不断探索和创造能生动地表现人
物的各种心情的戏剧技巧;二是他的早期的作品,理解下层水手,是真正从
生活中来的。他后来的作品写知识分子,慢慢地走上一条更深奥的道路。奥
尼尔有个剧本翻译为《只因素服最相宜》,是从一个希腊悲剧的故事中来的。
这个故事讲一个将军被他妻子的情夫杀了,他的儿子和女儿又把他们的母亲
杀了,报了仇。但将军的儿女从此就受命运的诅咒,受复仇神的诅咒,到处
被追赶,使他们无路可走。奥尼尔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写成剧本,不过他是
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来解释人物行动的动机。这个戏是一个三部曲,可以演
九小时,戏剧性很强。我年轻时读这出戏,觉得奥尼尔很懂戏,岁数大一点
就不喜欢这个剧本了,但这并不是说这出戏没有价值,奥尼尔可以说是美国
戏剧之父,我推荐你们看看他的《东航卡迪夫》、《天边外》、《安娜·克
里斯蒂》。

《安娜·克里斯蒂》是写水手生活的。安娜的父亲是老水手,把她托给
亲戚,但亲戚没有好好照看她,使她流落外地,成为妓女。戏写安娜回到父
亲船上,与一个青年水手相爱,但当他知道安娜过去当过妓女的经历后非常
痛苦,最后经过了激烈的内心矛盾和感情的冲突后,水手和安娜真诚地相爱
了。但他和安娜的生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