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 >

第133节

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第133节

小说: 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此简单明了的十亲政治纲领,古今少见。
  ——毛泽东读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一二四《姚崇传》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37页)
  [解析]
  姚崇是唐玄宗“开元之治”的重要人物。《旧唐书》、《新唐书》的《姚崇传》,毛泽东都读得非常认真仔细,有许多圈点批画。在《新唐书》这篇传记开篇的天头上,毛泽东用粗重的黑铅笔写了“姚崇”两个大字,字旁画了两条着重线。在“姚崇”两字之前,批注:“大政治家、唯物论者”。
  姚崇在唐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时屡次出任宰相。史书记载:姚崇“少倜傥,尚气节,长乃好学”,“下笔成章”。契丹扰边,许多大臣束手无策,而姚崇“奏决如流”。唐玄宗即位之初,励精图治,准备任用姚崇为宰相。姚崇针对时弊,提出十条意见,问唐玄宗同意不同意,能不能做到?如不同意,不能做到,他就不愿接受这一任命。这10条意见说:(1)武则天执政以来,以严酷之法治天下,你能不能施行仁政?(2)朝廷往青海出兵,边界已没有反复被扰的灾祸,你能不能不再贪图边功?(3)对你所宠爱的亲信,你能不能制裁他们的不法行为?(4)你能不能不让宦官参政?(5)你能不能除租赋外不收大臣公卿们的礼物?(6)你能不能禁止自己的亲朋出任公职?(7)你能不能以严肃的态度和应有的礼节对待大臣们?(8)你能不能允许大臣们“批逆鳞,犯忌讳”?(9)你能不能禁止营造佛寺道观?(10)你能不能接受汉朝王莽等乱天下的经验教训?唐玄宗接纳了他的意见,任命他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封梁国公。迁紫微令”。
  姚崇的这10条,虽然只有300多字,但却都是针对着武则天、中宗、睿宗当政以来的政治弊端提出的。如他建议“政先仁恕”,即针对武则天滥用佞臣酷刑而言。他建议:“宦竖不与政”,即针对武则天、韦太后等重用宦官内宠而言。他建议“戚属不任台省”,“汉以禄、莽、阎、梁乱天下”应引为“鉴戒”,即针对武则天重用武三思,武承嗣,而其后的韦太后又和武三思勾结,形成武、韦两家外戚互相勾结,图谋篡权的腐朽集团而言。唐玄宗采纳他的意见,对姚崇非常重用,委以大权。当姚崇生病时,凡是大臣提出的好意见,玄宗都认为是姚崇的谋策;凡是大臣提出的不恰当意见,玄宗都让去请教姚崇。“由是进贤退不肖,而天下大治”。毛泽东非常赏识姚崇这10条意见的“简单明了”,对这10条意见阐述的政治见解,他认为是治国的“纲领”,并赞叹它“古今少见”。
  在“开元之治”起过重大作用的人,继姚崇之后还有宋璟。姚、宋在历史上齐名。《新唐书·姚崇传》的作者欧阳修评论说:“故唐史臣称崇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二人道不同,同归于治,此天所以佐唐使中兴也。”毛泽东不完全同意这种看法,他批注:“二人道同,方法有些不同。”
  以上是体现姚崇的“大政治家”的一方面。此外,姚崇不信鬼、不信神,他相信“人定胜天”的真理。以下几处记载,毛泽东都在天头上画着三个大圈,以示重视,有的写有批注。
  (一)开元四年(716),山东一带发生蝗害,老百姓不敢捕杀,却拜祭天地祈福灭灾。姚崇命令捕杀蝗虫后用火烧焚,彻底消灭。他的这一措施不为当时的一些人所理解,汴州刺史倪若水拒绝执行,姚崇写信给他说:你坐视蝗虫为害,无所作为,大灾之后老百姓无以为生,你还能做什么刺史?倪若水害怕了,只得遵命灭蝗,结果捕了10万担蝗虫,引起极大的震动。唐玄宗对灭蝗也有疑虑,姚崇对他说:“庸儒泥文不知变。事固有违经而合道,反道而适权者。”毛泽东对这句话逐字加了旁圈。姚崇接着举例说:以前魏时,山东发生蝗害不敢灭,最后草木皆尽,人相食,牛马互相啃毛。我们现在如不灭蝗,任其繁殖,其后果必将是老百姓“家无宿藏,一不获则流离,安危系之”。退一步看,即使蝗未灭尽,也比纵容它造成大灾好。黄门监庐怀慎害怕灭蝗,劝阻姚崇说:天灾怎能用人力制服,杀蝗多,会伤害老天和气的,请你三思。姚崇说:“杀虫救人,祸归于崇,不以诿公也。”姚崇为了贯彻灭蝗措施,与上下左右展开艰苦的说理斗争,没有“人定胜天”的信念是做不到的。
  (二)唐玄宗准备东巡祭太庙,正当其时,太庙的房子忽然坍塌了。许多大臣劝玄宗说:这是上天暗示你不宜东巡。姚崇却说:这座太庙是魏时苻坚所造,距今300多年了。山都会因朽坏而崩陷,何况土木建筑的太庙呢?这与你的东行并无关系。你东巡是为抚恤老百姓,“所以为人,非为己也”。现在,行前的各种准备都已就绪,不宜改变。太庙坏了,可以盖新的。唐玄宗听后很高兴,说:“卿言正契朕意。”姚崇不信鬼神的清醒头脑,在当时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三)姚崇遗嘱他死后要薄葬,不做佛事。他说:“死者无知,自同粪土,岂烦奢葬。”并列举翻译佛经的姚兴,出过家的梁武帝,入过道的齐胡太后,赎过生的孝和皇帝,造寺渡人的太平公主、武三思,等等,他们都未能长寿,而“王帝之时,父不丧子,兄不哭弟,致仁寿,无凶短也,下逮三王,国祚延久,其臣则彭祖(注:传说故事中的人物,生于夏代,据说活了800余岁)、老聃(注:相传即老子,春秋时人,据说活了160—200余岁)皆得长龄,此时无佛,岂抄经铸像力耶?缘死丧造经像,以为追福。夫死者生之常,古所不免,彼经与像何所施为?”毛泽东对“夫死者生之常,古所不免,彼经与像何所施为”逐字加了旁圈。对这一段,毛泽东批注:“韩愈《佛骨表》祖此”。韩愈是唐朝著名文学家、哲学家,他在姚崇之后八九十年写了《论佛骨表》,上书唐宪宗,猛烈攻击佛教。盖源于此。
  姚崇生活在1000多年前佛教盛行的唐朝,特别是最高统治阶层的王公贵戚等笃信佛教,大造佛寺,劳民伤财,超度老百姓为僧尼,影响国计民生。姚崇清醒地看到这一切,他不仅自己不信佛,以佛不能挽救人的生命这一观点教育自己的子弟,还上书唐玄宗,要求他不再营造寺观,阐述“佛不在外,悟之于心。行事利益,使苍生安稳,是谓佛理”的观点。唐玄宗接纳他的意见,使12000多僧尼还了俗。所以,毛泽东在批注中称赞他是“唯物论者”。 
44。两个好将军(读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一四八《田弘正传》、《王承元传》)
  [原文]
  弘正幼通兵法,善骑射,承嗣爱之,以为必兴吾宗,名之曰兴。季安时,为衙内兵马使,同节度副使,封沂国公。季安侈汰,锐杀罚,弘正从容规切,军中赖之,翕然归重。
  ——摘自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一四八《田弘正传》
  王承元者,承宗弟也。有沈谋。年十六,劝承宗亟引兵共讨李师道。承宗少之,不用,然军中往往指目之。承宗死,未发丧,大将谋取帅它姓。参谋崔燧与诸校计,以祖母凉国夫人李命承元嗣。承元泣且拜,不受。诸将牢请,承元曰:“上使中贵人监军,益先请?”监军至,又如命,乃谢曰:“诸君不忘王氏以及孺子,苟有令,其从我乎?”众曰:“惟所命。”
  ——摘自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一四八《王承元传》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田弘正,好将军。
  ——毛泽东读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一四八《田弘正传》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吏古籍批语集》第245页)
  青年将军王承元
  ——毛泽东读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一四,八《王承元传》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46页)
  [解析]
  田弘正、王承元,是唐宪宗、唐穆宗时的将领,割据一方的节度使,但他们都拥护唐王朝中央政府。田弘正先后出兵帮助朝廷讨伐吴元济的反叛,逼使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王承元之兄)归唐,又讨平了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的叛乱,战功卓著,故毛泽东说他是“好将军”。王承元十几岁继任指挥其兄节度的军队,调制有方,诸将皆能听命。后在风翔一带领兵抗击吐蕃少数民族的入侵,使境内居民,“人乃告安”。死时才33岁。所以毛泽东称他是“青年将军”。 
45。大历十才子只有一个进士(读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二○三《卢纶传》)
  [原文]
  卢纶字允言,河中蒲人。避天宝乱,客鄱阳。大历初,数举进士不入第。元载取纶文以进,补阌乡尉。累迁监察御史,辄称疾去。坐与王缙善,久不调。浑蚝又校僭泄伲矍煨;Р坷芍小3⒊┦ΑJ鞘保宋で驳眯业伦冢砥洳牛偌小5塾兴鳎光俸汀R烊瘴是玻骸奥凇⒗钜婧卧冢俊贝鹪唬骸奥诖踊氍{在河中。”驿召之,会卒。纶与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夏侯审、李端皆能诗齐名,号“大历十才子”。
  ——摘自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二○三《卢纶传》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大历十子
  十子中只钱起为进士
  ──毛泽东读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二十三《卢纶传》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中古藉批语集》第248页)
  [解析]
  大历十才子,是指唐代宗大历年间的10个诗人,最早明确把这10个诗人称为“大历十才子”的,便是《新唐书·卢纶传》。他们的作品,多为唱和、应制之作。歌舞升平、吟咏山水、称道隐逸是他们诗歌的基本主题。艺术上有一定修养,擅长五言律诗。其中成就较高的,是钱起和卢纶。《新唐书》记大历十才子,只有卢纶有本传,其余人的生平均附在《卢纶传》里顺便提了一下。毛泽东读《卢纶传》,很注意十子在科举上的功名。于是发现只有钱起一人中过进士,特意随手批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毛泽东对学历的蔑视。 
46。朱温狡猾(读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卷一《梁书·太祖本纪》)
  [原文]
  八月己丑,帝遣丁会急攻宿州,刺史张筠坚守其壁。会乃率众于州东筑堰,壅汴水以浸其城。十月壬午,筠遂降,宿州平。十一月丁末,曹州裨将郭绍宾杀刺史郭饶,举郡来降。是月,徐将刘知俊率众二千来降,自是徐军不振。十二月,兖州朱瑾领军三万寇单父,帝遣丁会领大军袭败之于金乡界,杀二万余众,瑾单马遁去。景福元年正月,遣丁会于兖州界徙其民数千户于许州。二月戊寅,帝亲征郓,先遣失友裕屯军于斗门。
  ——摘自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卷一《梁书·太祖本纪》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朱温处四战之地与曹操略同,而狡猾过之。
  ——毛泽东读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卷一《梁书·太祖本纪》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54页)
  [解析]
  唐代末年,社会动乱,至唐僖宗已达顶点。特别是在王仙之、黄巢起义的打击下,唐王朝更迅速地走向彻底崩溃之途。曾为黄巢部将的朱温(852—912),于唐中和二年(882)叛变投降唐王朝,赐名全忠。次年,为宣武节度使。这时,藩镇割据之势已完全不可控制,同东汉末的情况很相似,军阀们纷纷占领土地,进行混战。朱温到宣武镇任节度使时,只有所部数百人,在四面都是强藩割据的环境里,所以,毛泽东说“朱温处四战之地与曹操略同”。朱温勇于作战,又长于谋略,从弱小的地位逐渐变成强大,先后攻破秦宗权、时溥、朱瑄、朱瑾、刘仁恭、王师范等军阀,并把势力最大的军阀李克用压制在河东一带。列唐天佑2年,拥有关中和关东广大地区,成为唯一强大的军阀,初步统一了黄河流域。907年建立了梁朝,史称后梁。在整个开国战争中,朱温采用了一些成功的谋略,并且还像曹操一样,把唐昭宗劫到自己的辖地洛阳,搞“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一套,同时对不同的军阀采取不同的方针。故毛泽东说他的狡猾甚至过于曹操。但他用“狡猾”二字评价,见得有贬意,朱温是不能与文武全才的曹操相比的。 
47。习水能泳是好事情(读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卷十七《雷满传》)
  [原文]
  雷满,武陵洞蛮也。又尝于府署浚一深潭,构大亭于其上。每邻道使车经由,必召筵于中,且言:“此水府也,中有蛟龙,奇怪万态,惟余能游焉。”或酒酣对客,即取筵中宝器乱掷于潭中。因自褫其衣,裸露其文身,遽跃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