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剑桥中国明代史 >

第46节

剑桥中国明代史-第46节

小说: 剑桥中国明代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地进行巨大的建设,但建造新宫殿和修复城墙的准备工作在1406年就开始 
  了。在8月份,永乐帝已命令陈珪伯爵、工部尚书宋礼、副都御史刘观等人 
  把人力物力集中在北京;表面上他是应高级官员的要求,这些人认为应为他 
  即将进行的巡幸建造一座皇宫。官员们奉命在江西、湖广、浙江、山西和四 
  川诸林区组织伐木。另一些人则在北直隶组织制砖。1407年,在全国各地征 
  集了一支由工匠、士兵和普通劳工组成的劳动大军;其中包括7000余名被张 
  辅俘获并押送到北京的安南工匠。但建设因不充分的供应体系和缺乏严密的 
  监督而受阻。工程进展缓慢,这几年没有重大的建筑物竣工。 
       为了减轻这个地区对南方来的漕粮的依赖和加强地方的经济,在 1412 
  至1416年期间,皇太子朱高炽给北京地区诸府和山东、河南受自然灾害的那 
  些地方的居民减免田赋或发放救济粮。 
       在1415年6月大运河工程完成后,从盛产稻米的长江下游(即江南诸省) 
  漕运粮食至北方就更加迅速了,从此粮食就可以直接从这些省运至北京。新 
  都的经济状况于是有了好转。① 
       1414年对蒙古人的远征以后,永乐帝驻跸北京达三年以上,只在 1416 
  年晚期离北京巡幸南京一次。由于大运河已被重建,人力和物资已经北移, 
  永乐帝显然已经决定常住北京。在1417和1418年,对北京的护城河、城墙 
  和桥梁作了改进,永乐帝的居住地西宫也在兴建之中。1417年3月,在永乐 
  帝最后一次离开南京后不久,他又命陈珪负责北京的一切御用的建筑工程; 
  珪陈还控制着那里的军务。 
       在此以前,永乐帝还要求就建设他的新都一事展开廷议,并取得了高级 
  官员的支持。也有一些反对的意见,但无关紧要。建设北京需要大规模地动 
  员工匠和劳工,这些人往往从部队的士兵中,或从判处苦役的囚犯中抽调, 
  而且从全帝国(甚至从远至新近吞并的安南)征用建筑材料。劳动大军的规 
  模不详,但人数一定高达几十万。主要的建筑师为一名安南血统的宦官阮安 
   (死于1453年),他还在正统帝统治时期重建北京时起了主要作用。② 
       到1417年晚期大部分宫殿已经竣工。元朝建造的南城墙的某些部分已经 
  失修。这些部分在1420年修复,这时钟楼和天坛也已完工。到1420年,北 
  京已经有足够的主要建筑工程竣工,以致可以把朝廷迁来。新城略小于蒙古 
  人统治时的城。它的北部小于南部。城门从11个减至9 

  个。永乐帝对建设的成绩颇为高兴,于是厚赏负责建设的官员。1421年2月, 
  工部郎中蔡信被提升为工部侍郎,对低级官员和所有各类建设劳工也给以适 
  当的提升和奖赏。① 

① 关于皇帝宾天的情景,见下面注'148'。 
② 对永乐帝的北方政策的有价值的叙述,见吴晗: 《明代靖难之役与国都北迁》'591',载《清华学报》, 

10,4  (1935 年10 月),第937—939 页;傅吾康;《永乐帝对蒙古的远征》'177',3 (1945 年),第50—54 
页;田村实造:《明代的北边防卫体制》'497',第82—84 页;吴缉华:《明代东胜的设防与弃防》'584', 
载 《明代制度史论丛》'580',Ⅱ,第339—342 页。 
① 详见山本达朗: 《安南史研究》'600'  (东京,1950 年),1,散见书内各处;以及罗荣邦:《对安南的 

… Page 155…

       1420年10月28日,北京正式被定为帝国的主要都城。从1421年2月 
  起,所有的文献都称北京而不称南京为帝国的京师。在其间的3个月中,中 
  央政府被彻底改组。但是在1421年,一场大火烧毁了紫禁城中三个主要朝觐 
  大殿,永乐帝为了遵守古代的先例,不得不号召对他的统治进行直率的批评。 
  有些御史和翰林学士——有名的有李时勉(1374—1450年)和邹缉(死于1422 
  年)——谴责了经济困难、时弊和迁都北京引起的巨大不便等情况。最为直 
  言不讳的批评者为主事萧仪,他的陈述甚至很刻薄,以致永乐帝把他处死。① 
  这使所有的批评者为之震惊,于是都缄口不言。当然,永乐帝在此之前早就 
  对这件事下了决心。主要建设工程已经完成,所有机构的重新调整已经作出; 
  一切准备已就绪,此时再也没有任何反对意见能改变他的决定了。 
        中央政府的改组影响了北京和南京的文武编制。首先,政府的官印要重 
  新铸造。在1421年之前,北京的官署印鉴上有“行在”二字,但当北京被正 
  式定为帝国首都时,这两个前缀字被取消了。南京所有的官署都被发给上有 
                                                                       ② 
   “南京”这两个前缀字的印鉴,以表示它们此时的从属地位。这些命名的变 
  化旨在反映政治现实。但是,当永乐帝的继承者在1425年决定把首都迁回南 
  京时,所有新名称都被废除;他恢复了以前的名称。但在1425年后期他去世 
  时,迁回南京的活动停止。事情依然悬而未决。当宣德帝再次确定北京为京 
  师时,它的官署继续使用“行在”二字。直到1441年,“行在”二字才最后 
  从北京所有的政府机构的名称中抹掉。 
       南京的官署成了它们北京的对应官署的分支机构。例如,设在北京的南 
  京后军都督府分署将档案移交给北京的后军都督府,并将其印鉴送礼部销 
  毁。有关新首都安全的一切活动改由中军都督府负责。就军队而言,统一的 
  指挥结构一分为二:13个卫归南京指挥,13个则归北京。归五军都督府管辖 
  的五个卫同样被平分,在两京各组成五个新卫。 
       文官的组织也经历了类似的、但更加复杂的改组。处理北京事务的各部 
  被撤销,其人员被重新分配,户部和刑部的北京分署被并入户部和刑部。同 
  样,都察院分院也并入都察院的北京道。另一方面,兵部和工部则北迁,而 
  国子监则干脆去掉了“北京”二字。同时,原归一个部的分署管辖的北直隶 
  各州府,此时则直接受京师各部节制。1425年,明帝重新设置了各部的北京 
  分署和后军都督府分府。于是地方官府与中央各部或都督府打交道时必须通 
  过这些机构的渠道。但是,这个程序证明过于麻烦,所以这些分署在 1428 
  年解散,管辖权于是又转归正规的部和都督府。 
       皇帝已在北京建了一个雄伟的首都,这个首都远比元代的首都豪华,甚 

干涉:明初政府对外政策的个案研究》'359',载《清华学报中国研究》8,1 — 2 (1970 年8 月),第154—182 
页;简单的论述见寺田隆信:《永乐帝》'510',第162—170 页;德雷尔:《明初政治史》'146',第206—212 
页。关于黎季■的传记,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797 页,以及加斯巴登:《关于安南人传记的两篇 
文章》'185',载《汉学》,11,3 — 4  (1970 年),第101—113 页。 
① 关于简明的叙述,见德雷尔:《明初政治史》'146',第194—203 页。那里有关于郑和远征的重要文献目 

录。关于某些最近的条目,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200 页中的“郑和”条。下面的著作是最近新发表 
的出版物:郑鹤声和郑一钧:《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62'  (山东济南,1980 年),以及徐玉虎:《郑和 
评传》'235'  (台湾高雄,1980 年)。 
② 见包遵彭:《郑和下西洋之宝船考》'416'  (台北,1961 年),第11—63 页;米尔斯英译马欢著《瀛涯 

胜览》'377'  (英国牛津,1970 年),第27—32 页。 

… Page 156…

  至与南京一样壮观。“两京制”的时期——在此期间北京和南京充当了相辅 
  相成的行政中心——在1441年结束,当时北直隶和南直隶的行政划归中央政 
  府统一管辖。从此,作为留都的南京大大地丧失了它的政治重要性;它再也 
  不归皇室控制,它的宫殿和宗庙被废弃。它的主要行政职能保持不变,但是 
  除了洪熙帝统治时一段短暂和未遂的返都期外,它的的各部通常只由有职无 
  权的侍郎任职。 
       迁都北京之举在军事和经济组织方面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变化,这些变化 
  与新的行政要求以及边境各地区的防务有关。这一宏伟的都市远离供应它的 
  经济源泉,迁都和维持这一中心所用的人力和物力在明代灭亡和在帝国时代 
  结束之前,一直消耗着政府的收入和人民的财富。 

                                    军事和经济的改组 

  军队的调动和新机构 
        永乐帝统治时期军事组织在武装力量的结构方面经历了四大变化。第一 
  个变化是取消了护卫。第二个变化是把大部分驻在南京的京卫调到北方,并 
  把某些北方的部队提到亲军的地位,这就使驻北京的京卫成为帝国中最大的 
  一支部队。第三个是在京师设营,士兵们通过营定期从地方部队轮换去边境 
  防线服役或进行征战,并在营中操练和受训。第四个大变化包括在长城沿线 
  组织边防的镇;这个措施是永乐帝对付这条边界以北的游牧入侵者的新战略 
  的组成部分。① 
        永乐帝取消藩王护卫的愿望是很容易理解的;在洪武统治时期建立的分 
  封制下,亲王具有广泛的权力。永乐帝曾经利用这种权力建立了自己的军队; 
  这个经验促使他解散护卫,并让他自己的儿子们离开军镇。在内战期间,他 
  的长子和次子都参加过战役。但是在他登基后,当他在外征战时,他让长子 
                                                                 ② 
  当摄政;次子则因策划反对其兄长而在1417年被捕。 同时,像建文帝做过 
  的那样,永乐帝也感到非削弱其他亲王——都是他的弟兄——的权力不可; 
  许多亲王被指控有罪而遭到清洗,他们的护卫被解散。 
        因此,到永乐帝统治结束时,在原来洪武帝建立的30支藩王护卫部队 
                                     ① 
  中,只有4支完整地保留下来。永乐帝原来为燕王时属于他的3支护卫部队, 
  即燕山卫,被并入组成北京皇帝私人军队的亲军之中。剩下的23支护卫部队 
  中,有的被调驻不同的地点。其他的则被解散,它们的部队被改编成京师的 
  新的卫。从此,授给新王的封地很少设护卫,到明朝末年,属于军事编制的 

① 关于这些论点,见张维华:《明代海外贸易简论》'42'  (1955 年;重印本,上海,1956 年),第32—34 

页;朱偰:《郑和》'102'  (北京,1956 年),第28—34 页;徐玉虎:《郑和评传》'235'  (台北,1958 年), 
第16—17 页;米尔斯英译马欢著作,第1 — 5页;王赓武:《中国与东南亚,1402—1424 年》'546',重印 
于《社区与国家:关于东南亚和中国人论文集》,里德选(新加坡,1981 年),第59—61 页;罗塞比: 
 《郑和与帖木儿有关系吗?》'431',载《远东》,20,2 (1973 年12 月),第129—136 页。 
② 米尔斯英译马欢著作,第10—11 页;徐玉虎:《郑和评传》'235',第28—39 页。 
① 米尔斯英译马欢著作,第11 页。关于在爪哇的一段情节,见赵令扬:《明初的中国…爪哇关系》'90',载 

 《关于华南、东南亚和香港地区之历史、考古及语言研究讨论会刊》(香港,1967 年),第215—219 页。 

… Page 157…

  藩王卫队不到12支。       ② 
       把军事卫队调往北直隶之举是永乐年间进行的意义最为深远的一项军事 
  改组。在洪武帝统治下,南京的41支卫队合称为京卫;这些部队包括皇帝私 
                                                               ① 
  人的12支亲军和29支隶属于五个都督府的护卫部队。当永乐帝以北京为京 
  师时,他把南京的许多这些护卫部队调到北方。到1420或1421年,北京的 
  卫包括以下三个部分:原属北京都督府的卫;原来的南京京卫;原属诸王的 
  护卫部队。少数已解散的其他部队也从其他省调到北京。 
       京卫的核心是由构成皇帝亲军的22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