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剑桥中国明代史 >

第31节

剑桥中国明代史-第31节

小说: 剑桥中国明代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使我高枕无南顾忧者,尔也。”① 
        掸族酋长思伦发在1389年12月初投降,麓川因此平定。1390年1月, 
                                                                      ② 
  皇帝大封57名有功的将领和官员,傅友德也在其中。 以后不久,傅友德被 
  派往北京协助燕王进行即将来临的征伐蒙古之役。 
        燕王朱棣和晋王朱棣尚未在边境的实际战阵中经受过考验。1390年初, 
  皇帝下令他们合兵一处,以消灭前元丞相咬住和他的军官乃儿不花。傅友德 
  奉指示随朱棣统率北京的军队,另一将领王弼则被派往协助朱㭎和山西军 
        ③ 
  队。王弼是安徽临淮人,曾随傅友德和沐英在1381年远征云南;还曾随冯 
                                                    ④ 
  胜进行促使纳哈出投降的1387年之战。1388年当蓝玉出色地向捕鱼儿海挺 
  进时,王弼是他的前锋。他的女儿嫁给了楚王朱桢(1364—1424年);楚王 
                                   ⑤ 
  是1381年去武昌就国的。傅友德和王弼这两员身经百战的将领此时受命听 
  两个王子的节制。在2月份,另一位王子,即皇帝的第七子齐王朱榑(1364 
  —1428年)——他在1382年就国于山东青州——也奉命率亲兵北上驰援朱 
  棣。① 
        当这三名王子在北方边境执行军事任务时,第四个王子朱椿(1371—1423 
  年)也开始过问他封国的事务。蜀王朱椿在成都。他为人很有文学才能,并 
  且喜爱文事。他从1385年到1390年住凤阳,至此才被皇帝派驻成都。当西 
  藏人在1390年侵袭四川时,蜀王请求皇帝派四川地区的左军都督、合肥(安 
  徽)人瞿能去讨平他们。瞿能的派遣很及时,他在蓝玉的指挥下在春天开始 
           ② 
  行动。 因此,虽然蜀王并未亲理军务(事实上他主要还是一位学者王子), 
  但是,他也正在获得一些指挥上的知识。明朝几个第一代的王子正到成年期, 
  这一代的成员们开始在帝国的生活中取得重要的个人地位。 
        1390年4月,朱棣和朱棣跨过边境,进入蒙古,搜寻乃儿不花。当朱棣 
  得知他扎营在迤都山的时候,便挥师乘风雪急进,使乃儿不花和咬住同时投 
  降。乃儿不花后来再度叛明,但朱棣在这次战役中的表现显然给了他父皇以 
  深刻的印象。皇帝把这次胜利和确保戈壁沙漠的安全都归功于他。他批准朱 
  棣把蒙古降兵收入他自己的屯卫编制之中,这就大大地增加了燕王的兵权, 
  也使得他在1399—1402年的内战中占有战略上的优势。据史料所说,乃儿不 
  花和咬住投降时带领的部下有10000人。③ 

① 《明通鉴》'210',1,第467 页;《明纪》'53',5,第16 页;《明通鉴》'210',1,第474 页;《明人 

传记辞典》'191',第1081 页。 
② 《国榷》'498',9,第700 页。 
③ 《明纪》'53',5,第18 页;《明通鉴》'210',1,第476 页。 
④ 传记见 《明史》'41',132,第3862—3863 页。 
⑤ 《明史》'41',116,第3570 页。 
① 《明纪》'53',5,第18 页;《明史》'41',116,第3573 页。 
② 《明史》'41',117,第3579 页。当他于1385 年和1390 年间在凤阳时,他聘请了金华学者苏伯衡(1329—1392 

年?)为顾问;当他就国于成都时便与苏伯衡的朋友和宋濂的弟子方孝孺 (1357—1402 年)有往来。关于 
苏伯衡,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1214—1216 页;《明史》,285,第7310—7311 页;关于方孝孺, 
见《明人传记辞典》,第426—433 页;以及《明史》,141,第4017—4020 页。 
③  《明通鉴》'210',1,第479 页;《明纪》'53',5,第19 页;司律思:《洪武时代在中国的蒙古人》'457', 

第116 页。 

… Page 107…

        可是,并不是诸王子人人都很得意。1390年4月,皇帝的八子朱梓(1369 
  年生)和他的妻子於妃都自杀身死。朱梓的妻子是一位军官的女儿,这个军 
  官被牵连进了胡惟庸的案件中去。对胡党的清洗在1390年又恢复了;许多人 
  受审和被杀。朱梓在1385年就国于长沙,这时皇帝召他们夫妇从封地来南京 
  禀报事宜。他们两人害怕皇帝的狂怒,自杀于长沙,皇帝也就趁势废除了这 
  个王国。① 
       对胡惟庸党的第二次清洗甚至把为洪武帝长期担任文官的李善长卷了进 
       ② 
  去。李善长的侄儿娶了胡惟庸的姐姐,当胡惟庸叛逆案于1380年被告发时, 
  就有人控告李善长也不干净。那时皇帝对这些控告尚未有所举动,因为他显 
  然认为它们查无实据。1385年又有人重新掀起对李善长的控告,但是又和上 
  次一样,皇帝仍不愿对此有所行动。可是在1390年6月,一名御史弹劾李善 
  长,说他在1379年曾派使者以胡惟庸的名义送了一封信给蒙古人。根据这份 
  弹章所说,蓝玉在1385年在北方征讨蒙古人的战斗中曾捉到了这个信使。但 
  是御史说,蓝玉关于此事的奏报被李善长暗中扣下了。揭发材料还涉及李善 
  长的一个弟弟和他的两个儿子。主审此案的官员是詹徽:此人原是李善长的 
  宿敌,他很快做了刑部尚书兼左都御史,这两项官职兼于一身使他在法庭上 
  权力很大。 
       李善长在1390年7月被迫自杀。他的妻子、亲属和家中的70余口均被 
  处死。在许多不利的揭发被公开和许多证人都证实他有罪以后,李善长“供 
  出”了他的罪行。在对胡惟庸案清洗扩大化的时候,与李善长一起丢掉性命 
  的人中有许多侯爵。皇帝在总结这件案子时,他亲笔写下了《奸党昭示录》 
  的第三个版本。③ 
       对于李善长的审理,还是免不了有某些文人学士的批评。解缙从前曾上 
  书严厉批评皇帝治理国家的方法,现在他又上条陈,严词切责对李善长的不 
  公正作法。他代工部郎中起草了这篇奏章,并且即以工部尚书的名义上报。 
  但是,它是解缙实际执笔的,这件事并未被隐瞒下来。皇帝没有怪罪解缙的 
  说法,它主要是讲李善长一案很难服众。解缙指出,李善长决无犯他坐之以 
  罪的那些罪状的动机;他不能从这些罪行中获益,因此李善长案于理不通。 
  但是,正如明朝历史学家朱国祯(1557—1632年?)所指出的那样,胡惟庸 
  犯的是叛逆罪,其志在搞政变。朱国祯进一步指出,李善长想保留有选择余 
  地的自由;这在实质上并且自然而然地是一种罪行。① 
       对于胡惟庸党羽的迫害接着继续了几年。1392年,出身于安徽的一位军 
  事领袖周德兴因他儿子行为不谨而被处死;他的儿子可能也与胡惟庸事件有 
          ②                                                       ③ 
  牵连。取得很大军功的合肥(安徽)人叶昇也被处死。1392年,工部尚书 
                                              ④ 
  秦逵因被连累进了胡惟庸案而自杀。 除了卷入胡惟庸案中而被处死的人之 
  外,还有许多高级而显赫的人物也在14世纪90年代被杀掉。 

① 《国榷》'498',9,第705 页;《明纪》'53',5,第19 页;《明史》'41',116,第3574—3575 页。 
② 《国榷》'498',9,第707 页;《明纪》'53',5,第20 页。 
③ 《国榷》'498',9,第708 页。 
① 《国榷》'498',9,第716 页。 
② 传记见 《明史》'41',132,第3861—3862 页。 
③ 传记见 《明史》'41',131,第3855—3856 页。 
④ 传记见 《明史》'41',138,第3974 页。 

… Page 108…

       政治生活中这些残酷的方面在 1392年曾被一名山东籍的国子监监生周 
  敬心所批评;他在奏疏中批评皇帝以粗暴手段治理政府。他说,除非皇帝改 
  弦更张,明王朝不会长治久安。他指出了实施大镇压的几个年份:1371年, 
  帝国的所有官员和吏胥都受到调查;1381年,胡惟庸党被宣判有罪;1386 
  年,被认为是长期为害人民的祸首的官员们被逮捕;1390年,以莫须有的罪 
                               ① 
  名大批屠杀官员和平民。据说,皇帝同意周德兴的看法,这又一次表现了他 
  的不可捉摸的脾性。 
       太子朱标在短期生病之后于1392年5月17日猝然死去。他在1391年被 
  派往陕西,“宣抚”那里的人民,并决定西安是否可作为明朝的京师。皇帝 
  曾经认为,陕西是帝国最安全的地带,因此作为首都可能远比南京更适合。 
  政府中至少有一位御史持这种意见。太子于12月回到南京,呈上了陕西的地 
  图和一份关于西安或其他正在考虑的城市的意见的奏疏;他的建议,如果有 
  的话,未为人所知。1月间他生了病,春天就死了。皇帝因哀痛而辍朝12天, 
  在这期间他和他的主要顾问们讨论了谁可入承大统的问题。② 
       一个皇位继承的天然竞争者可能就是马后的次子朱樉。但是,1384年就 
  已进入翰林院的湖广人刘三五(1312—1399年)建议说,朱标的儿子应该继 
            ③ 
  承帝位。因为这样做就可以使朱标的统绪不致中断。争论的实质是君主的性 
  质问题。朱标的教养是文人型的和“右文”的君主,但朱樉跟他兄弟朱棣一 
  样是个纠纠武夫。朱樉和朱棣现在都在北方边境上,雇用了许多蒙古人;朱 
  棣本人可能还是皇帝的一个蒙古妃子所生。另一方面,朱标受最饱学之士教 
  育,其中包括明初的大学者宋濂在内。朱标的儿子朱允炆(1377—1402年) 
  极像他的父亲——显然也是个文人,这种人治理国家可能用“文明”德化之 
                                                           ④ 
  治,而不是用以粗暴镇压为能事的“军事”之治。1392年9月28日,即在 
  他父亲死去以后的五个月,朱允汶被立为皇嗣。 
       1391年2月,傅友德将军已被派往北京加强燕王麾下的卫戍兵力。他到 
  那里不久,从前元朝的辽王阿札失里叛变了。阿札失里曾于1388年10月向 
  明朝投降,并和其他投降的蒙古军官一起被送往南京。1389年夏,他被任命 
  为兀良哈地区 (或许在今吉林满洲平原的洮南附近)泰宁卫的指挥使。阿札 
  失里在泰宁重新恢复了他对他的人民的权力,虽然此时是以明王朝的名义行 
  事的。可是,他在1391年5月举兵反明,因而迫使朱棣和傅友德不得不向他 
  进兵。他们显然对阿札失里取得了胜利,因为他再一次又承认了明王朝的权 
  力。① 
        当洪武帝在1385年到1387年之间迭次颁行《大诰》的时候,他把它们 
  看做与《大明律》中的法律具有同等约束力。《大明律》在1389年做过大修 
  改,但它的最后定本到1397年才完成。与此同时,《大诰》却起着重要的司 
  法功能。因此,皇帝不时地采取步骤务必使他的几编《大诰》广泛流传,使 
  它们家喻户晓。1391年11月他重申前令,全帝国都必须学习《大诰》和当 

① 《明纪》'53',6,第7 页;《国榷》'498',第734—735 页;传记见《明史》'41',149,第3998—3999 

页。 
② 《明纪》'53',6,第2、3 页;法默:《明初两京制的演变》'156',第93—94 页。 
③ 〔明纪〕'53',6,第5 页。 
④ 传记见 《明人传记辞典》'191',第397—404 页。 
① 《明通鉴》'210',第486 页;司律思:《洪武时代在中国的蒙古人》'457',第285 页。 

… Page 109…

  时正在推广的《大明律令》。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约193400人因他们能背诵 
                                                       ② 
  这几编 《大诰》的全文而在南京受到褒奖。 
        几年来朝鲜在酝酿着麻烦,它的政治事件在1392年发展到了紧急关头。 
  李成桂推翻了高丽的君主王瑶,建立了李氏王朝;这个李氏王朝的统治一直 
  延到1910年。由于李氏王朝的建立,朝鲜…中国的关系进入了相对稳定的时 
  期。③ 
        1372年,洪武帝曾给高丽王颁发了一道敕书,盛称朝鲜人娴熟中国历史 
  和经典,以及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