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剑桥中国明代史 >

第23节

剑桥中国明代史-第23节

小说: 剑桥中国明代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陕西。他派常遇春和冯胜先进入西安,他本人则于4月12日抵达。尽管元朝 
  勤王军在城破之时还进行着顽强的抵抗,但陕西从技术意义上说被认为已经 
  平定。元朝在陕西的主要军事领袖是河南人李思齐(1323—1374年),他最 
  后也归顺了明朝。皇帝写了一封信劝李思齐不要保卫蒙古异族;但是,李思 
  齐最初对此置之不理,仍然效忠于元朝。他从西安逃到了陕西首府正西面的 
  凤翔,但在这里被常遇春和冯胜所追击。4月18日他被赶出凤翔,把他的军 
  队撤往临洮(在今甘肃甘州之南)。 
       徐达此时离开西安前往凤翔,把指挥权交给了耿炳文 (约1335—1404 
  年);耿也是一个濠州老乡,很久以来就一直是朱元璋安徽帮中的一员。① 
  耿炳文在1390年以前一直做陕西的秦王左相都督佥事,徐达沿渭水移师到巩 
  昌(今陇西),所需粮秣由耿炳文从西安发送。巩昌正在临洮的东南,李思 
  齐已在这里集中了他的军队。同时,冯胜军围临洮,在5月21日终于使李思 
  齐投降。5月23日兰州也被徐达的一名部将所攻破,使徐达能放手改攻靖宁 
  州 (今平凉)。靖宁于6月8日失陷。在此后三个月时间中,徐达在今平凉 
  附近的许多重要城市转战不休,其中包括北面环河河畔的庆阳。几座城市已 
  被攻下,但它们后来都变成了已“投降”明朝的原来元朝官员的叛乱策源地。 
  因此,它们又必须重新被攻取。但是到了9月22日,当徐达降伏了庆阳的时 
  候,陕西大部分 (包括今甘肃在内)已在某种形式下全归明朝所统治。 
       在徐达在陕西取得上述胜利之前,常遇春将军已经奉旨北进,参加攻打 
  开平之役;此地是元朝夏宫上都的所在地,位于蒙古。1369年7月20日常 
  遇春攻克上都,但他不久在8月9日去世,这使皇帝极感伤痛。常遇春没有 
  捉住元朝统治者,后者逃往更远的北方,即蒙古旧都哈尔和林。但是,常遇 
  春一直深入蒙古内地,后来率军往东追到日后被称为满洲的地方。他的死使 
  皇帝很伤心,以致他在8月25日闻讯后为之辍朝。当常遇春的遗体运往南京 
  实行国葬时,皇帝出城去龙江——长江上的船坞和京师的军港——以会合送 
  葬的行列。10月10日,皇帝召唤徐达和汤和两位将军回南京参加常遇春的 
  备极哀荣的丧礼。 
       扩廓帖木儿仍然是使朝廷严重关切陕西和山西的原因,因此当徐达和其 
  他主要将领奉召回南京参加常遇春的葬礼时,扩廓帖木儿乘机骚扰平凉和兰 
  州。兰州顶住了1370年1月末对它的围攻,因此扩廓帖木儿未收复尺寸之地。 
  但是,这个地区还是极其不稳定。其结果是,皇帝在1370年不惜花费大量资 
  财去摧毁扩廓帖木儿和元朝在西北的其他捍卫者。 
       在皇帝关于皇权的观念中,血缘亲王可以起关键性的作用。早在 1369 
  年他就命令编订一套节制诸亲王权力的条令,并指派他们在帝国的周边担任 
                                         ① 
  军事要职。这些条令称为《祖训录》,是按照1369年5月皇帝的训谕制定 
  出来的。这样做是为了为1370年册封诸王子做准备,虽然《祖训录》本文要 
  到1373年才予以颁行。 

① 传记见 《明人传记辞典》'191',第713—718 页;《明史》'41',130,第3818——3820 页。 
① 依字面上说,这就是开国皇帝的训示的记录。 

… Page 81…

       1369年对明王朝建都于何地的问题进行了大辩论。10月中旬,决定应以 
  皇帝的故乡临濠县 (今安徽北部的凤阳)为帝国的中都。它位于淮河南侧, 
  据信它可以成为主要能从长江下游吸取财富的帝国的要地。南京位于它南面 
  约100英里。大规模的建设施工在临濠进行,以使这个城市能够成为一个合 
  格的都城,但在 1375年把它定为中都的计划被放弃了,建筑工程也因而停 
  止。从此以后直到永乐皇帝迁都北方为止,南京是明代中国唯一的真正首都。 
       1369年秋,皇帝想劝说云南的元朝统治者和四川夏国国君投降于他。他 
                                                   ② 
  发出劝谕公文,特选的使节分送各该领袖。 事实证明这种努力未取得成效, 
  对这两个政权的征讨势在必行。 
       1369年12月皇帝叫他的学者…专家们修订皇帝祭告天地的礼仪,从而表 
  现了他对礼仪加以革新和交通的态度。他定在那一年阴历十一月十四日行祭 
  天之礼,这一天是月圆的前夕,即阳历12月13日。在这个仪式上,皇帝的 
  父亲——庙号仁祖——被尊为配享者。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样尊崇皇帝 
  的父亲,因此这个礼仪实际上把皇帝的家族抬高到了空前的地位。在这些传 
  统的重要仪式之外,另给皇帝在坛的正南方建了一座特殊殿堂,使他在恶劣 
  天气下能躲避风雨。礼部尚书崔亮是湖北中部的人,从前是元朝官吏,约在 
  1360年时投降了明朝;是他援引了宋元时代的前例为证,虽然似有出典,但 
  未必令人信服。① 
       1370年初,皇帝草拟了最后北伐的计划,目的在清除蒙古政权。1370 
  年1月30日,他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即讨伐部队的最高指挥官。汤和、 
  李文忠、冯胜和邓俞(1337—1377年)——邓俞也是安徽帮的军事领袖之一 
  ②——等将领均是徐达的部将。北伐的主要目的是要清除扩廓帖木儿在陕西的 
  军事威胁,并歼灭草原上的元朝皇帝。 
       皇帝的策略是兵分两路。一路大军由徐达和邓俞率领,从西安出发,经 
  过今甘肃巩昌之北的定西,直趋扩廓帖木儿在陕西的部队。另一路大军由李 
  文忠率领北上,通过北京附近长城上的居庸关,准备横跨戈壁沙漠,追击元 
  朝统治者。用这种办法,很可能使元朝君主与扩廓帖木儿彼此不能相救。邓 
  俞因此直接开向在巩昌附近扎营的扩廓帖木儿的部队,并一举击溃了他们。 
  扩廓帖木儿未被抓获,他逃到了沙漠以北之地,但是据说邓俞军队俘获了约 
  84000人;这次胜利大大减少了西北地区亲元部队的潜在威胁。邓俞于是更 
  向西进,沿黄河上游地区显示明军的威力。 
       在这同时,李文忠也北上,直趋山西之北的蒙古境内的兴和。他然后进 
  兵远至开平,即从前的元朝北都——元上都——的旧址;但是,元朝统治者 
  已北遁至应昌。他于1370年5月23日就在应昌死去,马上由他的32岁的儿 
                            ③ 
  子爱猷识里达腊继位。李文忠终于追上了元朝朝廷,并在6月10日拿下了 
  应昌城。爱猷识里达腊已设法逃走,但是李文忠捕获了他的皇后、他的儿子 
  买的里八刺、许多蒙古贵族以及元帝的玉玺。爱猷识里达腊逃往漠北,仍被 
  李文忠的部队紧追不舍。他设法摆脱追兵,到了哈尔和林才感到比较安全, 

② 谈迁编: 《国榷》'498'  (约在1653 年;重印本,北京,1958 年),1、3,第39—40、401 页。 
① 龙文彬:《明会要》'364',1,第90—91 页。 
② 关于邓俞的传记,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1277—1280 页;《明史》'41',126,第3748—3751 页。 
③ 关于妥懽贴睦尔和爱猷识里达腊的传记,分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1290—1293 页,以及《明人传 

记辞典》,第15—17 页。 

… Page 82…

  他在这里跟扩廓帖木儿的军队会合了。 
       皇帝是笃信道教的。1370年,他征召江西龙虎山的道教祖师张正常和道 
  教法师周元真到南京,向他们询问鬼神之理。张正常和周元真在光禄寺受到 
  隆重的接待。对皇帝来说,另一个重要的道教法师和占卜者为张中,此人在 
  1363年反对陈友谅的大战中的关键时刻曾经帮助过朱元璋。皇帝的学者顾问 
  宋濂此时在翰林院供职,1370年应皇帝之请写了一篇张中的传记,他利用了 
                                        ① 
  1364年以来被皇帝保存的札记。皇帝很重视周元真的情况,我们也是从宋 
  濂给这个道士写的传记中了解到的。② 
        1370年5月,皇帝授予他的10个儿子中的9个儿子——太子除外—— 
  以亲王的头衔和藩国。虽然诸王子有几年没有就国,但朱元璋要使他们担负 
  重大的国防责任的计划已是日益清楚的了。他的诸子中主要的是次子、三子 
  和四子:即秦王朱樉(1356—1395年)、晋王朱㭎(1358—1398年)和燕王 
                                                                              ③ 
  朱樉 (1360—1424年);他们的首府分别在西安、太原和北京。 当这些王 
  子10年以后成年之后,他们奉父皇之命镇守边疆,与蒙古人相持以兵。他们 
  都是很有能耐的人。 

        1370年6月,皇帝命令重开文官的科举考试。在这一年以前,主要吸收 
  文官的途径是由政府中的个别官员加以荐举。但是,这个制度为政府举用合 
  格人才的人数显然是太少了,因此皇帝要恢复传统的科举制度,以便为公职 
  提供有才之士。1370年6月5日的一道诏旨宣布,是年阴历8月将开征科考。 
  ①皇帝指示,考试应该包括开始的三场:(1)经义和《四书》一道;(2)论 
  一道;(3)策一道。考试后之第五天,中式者还要经过箭术、马术、书法、 
  算术以及律的知识的测试。皇帝显然强烈地坚持箭术的重要性,因为他在发 
  布诏旨的几天以后又命令国子学生和州县学生都应该对它勤加练习。② 
       皇帝把他作为天子这一角色的精神义务看得非常严肃认真。1370年的大 
  早使他采取了斋戒沐浴三天的非常措施求神灵降雨。1370年6月24日,他 
  命令太子朱标及其他王子也斋戒尽礼。正好在黎明前之第四更时候,皇帝穿 
  着素色长袍和草鞋步行去宫外的岳渎坛。他铺上一张席子坐下,然后在烈日 
  中曝晒一整天。皇后和妃子在这一活动中准备了农民的粗粝之食,她们还亲 
  自为此目的下厨。皇帝搞了三天的曝晒仪式,后来又回宫继续斋戒。据记载, 
  五天以后,即6月29日,阴云密布,次日便沛然降雨了。③ 
       皇帝虽然自己表演了祈雨师的角色,但他又采取步骤限制人民的宗教活 
  动。1370年末,他下令禁止一切非正统的宗教教门,尤其严禁白莲教和明教 
   (摩尼教)。他甚至禁止帝国境内所有人民祭告天地,宣布人民的这种活动 

① 宋濂:《宋文宪公全集》'488'  (明初版;重印本载《四部备要》,台北,1970 年),3,第16—17 页。 

陈学霖:《张中和他的预言:一位明初道士的传奇的传播》'21',载《远东》,20,1  (1973 年7 月),第 
65—102 页。 
② 宋濂:《宋文宪公全集》'488',9,第14—15 页。 
③ 《明史》'41',116,第3560—3565 页有关于朱樉和朱㭎的记述。关于朱棣,见《明人传记辞典》'191', 

第355—365 页。关于诸王在洪武受封的情况,见后文第一表 (《蓝玉案件》节内)。 
① 《国榷》,'498',4,第415—416 页。 
② 复燮编:《明通鉴》'210'  (约1870 年;重印本,北京,1959 年),1,第247 页。 
③ 《明实录·太祖实录》'380',53,第1033 页。 

… Page 83…

  为“非法”;他说,只有天子本人才能奉祀天地。平民百姓只准在年终祭拜 
  祖先和灶神;农村中的农民则只准在春秋两季拜土地神。④ 
        当前元朝统治者的孙子买的里八刺于1370年7月到达南京时,明太祖给 
  了他祖父一个庙号,称为顺帝,这是指这样一个事实:已故中国的元朝君主 
  已顺从天命离开了中国。在正式入宫朝见皇帝时,买的里八刺也被授予封号, 
  并赐第于南京。1370年7月12日,皇帝在南郊郊坛把他战胜元朝之事祭告 
  于天;次日,他又在太庙祭告此事。 
       1370年夏,旨在恢复受严重战祸之害的地区的经济政策正在贯彻之中。 
  这时推行了开中法,把粮食分配到山西这个萧条和贫困的地区。这是一种颁 
  发凭证的制度,给商人提供了利润的刺激;它诱使商人用自己的资财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