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剑桥中国明代史 >

第135节

剑桥中国明代史-第135节

小说: 剑桥中国明代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Page 460…

  中,已经完成并封存起来的实录,也一反惯例和常规,又拿出来重写。 
       第一个皇帝太祖的实录就是这样处理的。第一次纂修是在太祖的孙子和 
  继承人建文皇帝统治时完成的。事情很明显,1402年篡夺了王位的燕王,他 
  是太祖的第四个儿子和建文皇帝的叔父,不能让他父亲朝的实录原封不动。 
  因为它宣称他的侄子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从而给他打上叛逆的烙印,并把 
  他篡位的事传给后代。所以他下令重修。 
       新稿完成后,据说旧稿被销毁。但即使这个在几个月内完成的新稿,也 
  不能令皇帝满意。几年后他指出,纂修者没有用正确的态度对待他们的工作, 
  他们完成得太快,因而不彻底。第三稿在工作了七年之后完成,这是唯一传 
  下来的。到了明代中期,它已经是所知的仅存的一部。这最后一稿由于它的 
  许多错误而一直受到严厉的批评。早在17世纪,钱谦益(1582—1664年) 
  在一篇渊博的《太祖实录辨证》(1。1。1)中,即批判地讨论了它的可疑章节。 
       出于同样的理由,建文皇帝(统治时期1399—1402年)的实录的真实性 
  是可疑的。据一些人说,这个时期的一些事迹在万历朝被补充进《太祖实录》。 
  它们不包括在这些实录的现存抄本中,而构成了《太祖实录》的头九卷,有 
  些抄本有副题《奉天靖难'事'迹》,在这个标题下叙述了燕杰的篡位。由于 
  这几卷用了建文皇帝的年号,而这个年号在万历朝之前没有正式用过,因此 
  不清楚它们是同《太祖实录》的其他部分一起纂修的呢,还是后来补充进去 
  的(见1。1。2)。 
       景帝朝的实录也有类似的问题,景帝是在他的哥哥于1449年被蒙古人俘 
  虏后即位的。统治了八年之后,他被一次支持他哥哥的政变所废黜,这时他 
  哥哥已被释放回来;他在几天后死去。《英宗实录》(1。1。5)包括从1436 
  至1464年的三朝,景泰朝的实录 (卷187—262)跟在它之前和之后的实录 
  同样详细,但有一个特别的副题叫做《废帝郕戾王附录》,并分开立卷,即 
  卷5—91。偶尔有一些明显反对景帝和这时起主要作用的于谦(1398—1457 
       ① 
  年) 的偏见。正是他在这危急的日子里,在英宗皇帝被蒙古人俘获后,挽 
  救了明朝,使其没有过早地灭亡。于谦在1457年的政变中,以莫须有的罪名 
  被杀。 
       但是,早期的批评没有特别指责《英宗实录》的这一部分,像它们指责 
  建文时期的实录那样。16世纪末,有一篇奏议要求为惠帝和景帝纂修单独的 
  实录,奏议的作者沈鲤没有举出任何内容上的缺陷作为这个建议的根据,而 
  只是从规格上强调,后来被承认为合法的皇帝的实录应单独纂修,而不应附 
  在别的皇帝的实录中。② 
       最严重的争论是围绕《光宗实录》(1。1。12)的争论,光宗是明朝统治 
  时期最短(仅一个月)的一个皇帝。这些争论是由东林党人及其同情者与他 
  们的对手之间的政治斗争激发起来的。进入17世纪后,这个斗争愈演愈烈, 
   《光宗实录》遂成为党派论争的牺牲品。这部实录最初是在接近东林集团的 
                                                                         ③ 
  人士的主持下纂修的。但当反东林集团在臭名昭彰的宦官魏忠贤 周围团结起 

① 例如,见吴晗 《读史劄记》'594'  (第156—161 页)和本文作者《明代(1368—1644 年)的实录》'175' 

 (载《中国和日本的历史家》,第66—73 页)所引。 
② 见俞汝楫:《礼部志稿》'622'  (1602 年;重印,《四库全书珍本初集》,第73 至77 函,上海,1935 

年),22,第16—21 叶;和《明实录·世宗实录》'380',第4004—4006 页。 
③ 关于宝训,见本节下文。 

… Page 461…

  来以后,东林党人大都被从政府中清除了。于是发出了一道圣旨,纂修一部 
  类似于“白皮书”的《三朝要典》(2。8。4)。它的主要目的是指责东林党, 
  为反东林集团的政策辩护。这项工作在1626年完成。于是,已于1923年完 
  成并保存在皇史宬的《光宗实录》被启封,按照《三朝要典》进行修改,尚 
                                                                   ① 
  未完成的万历朝实录的有关部分也一起进行了修改。这一不平常的做法,只 
  有永乐朝修改《太祖实录》可与之相比,但后者的主使者是皇帝本人,而前 
  者则是在官员中的一个党派集团和宦官的怂恿下进行的,皇帝只扮演一个被 
  动的角色。 
        嘉靖时对《孝宗实录》(1。1。7)提出了类似的建议,它是在大学士焦芳 
  ②主持下纂修的。由于批评者一致谴责焦芳歪曲事实和诽谤他所不喜欢的人, 
  建议修改实录并非没有理由。皇帝也承认这一点,但他仍然不愿照建议去做。 
  ③在《光宗实录》问题上,皇帝显然既无决心也无实权阻止有利害关系的集团 
  进行别有用心的修改。 
        天启皇帝死后,当东林党人重新掌权时,《光宗实录》再次重写。先前 
  的改写本连同《三朝要典》被销毁。现存的1628年本,偏见一点不比第二次 
  稿本少。这些争论也涉及 《宪宗实录》(1。1。11)的最后一部分,但全部修 
  改在纂修完成之前就开始了。 
        除去这两桩官方重写已经完成并已保存在皇史宬中的实录的公案外,还 
  应提到一桩私人干预实录的已知公案。在保存的《熹宗实录》(1。1。13)中, 
  天启四年和七年(1624和1627年)有几个月的记录不见了。这一短缺早在 
  清朝的最初几年就被注意到了,当时纂修《明史》的准备工作刚刚开始。 
                                                       ④ 
        据当时的人朱彝尊(1629—1709年) 记述,这几部分据传是在顺治初 
  期被明朝变节者冯铨删除的。冯铨曾是魏忠贤党羽,在纂修《三朝要典》和 
  迫害东林党中都超过作用。早在1644年他就听命于满族人,1645年被征服 
  者任命为大学士。同年在为准备纂修正史而启封实录时,他趁机秘密消除了 
  包含有不利于他的章节的部分。对《熹宗实录》失踪部分的这个解释,被后 
  来的学者所接受,再未认真地提出过疑问。⑤ 
        在纂修和对待实录时所持的政治偏见,很早就引起强烈的批评。明代的 
                                          ①                               ② 
  作家如王鏊(1450—1524年),郑晓(1499—1566年),郎瑛(1487—约 
               ③                              ④ 
  1566年),沈德符(1578—1624年)和其他一些人从总体上谴责《明实录》。 

① 例如,见《明实录·宪宗实录》'380',第935—939 页;《明实录·世宗实录》'380',第4015—4016 页; 

黄佐: 《修书陞赏》,见《翰林记》'258',13,第168—174 页。 
② 《礼部志稿》'622',39,第10—11 叶;37,第5 — 6 叶。 
③ 见吴晗的引证,《读史劄记》'594',第180 页。 
④ 《明实录·孝宗实录》'380',第1209—1220 页,特别是第1218—1219 页;《礼部志稿》'622',46,第 

8 — 9 叶。 
⑤ 《明实录·世宗实录》'380',第3635—3637 页。 
① 《明实录·世宗实录》'380',第4001—4010 页。 
② 见本章注'47'的有关正文。 
③ 《大明会典》'465',221,第4 叶(第2938 页);孙承泽:《春明梦余录》'485',13,第1 叶;神田信 

夫:《皇史宬》'281',《历史辞典》,Ⅲ,第239 页。关于皇史宬的实际情况,见袁同礼:《皇史宬记》 
'624',《图书馆学集刊》,2,3   (1928 年9 月),第443—444 页;今西春秋和小野胜年:《文渊阁、寿 
皇殿、皇史宬参观记》'274',《东洋史研究》,5,1 (1939 年),第78—79 页和第81—82 页。皇史宬的 

… Page 462…

                                                              ⑤ 
    《国榷》(1。3。7)的作者谈迁(1594—1658)的批评,可以看成是比较宽 
  厚的。他写道: 
             史之所凭者,实录耳。实录见其表尚不见其里。况革除之事,杨文贞未免失实。泰陵之盛, 
        焦泌阳又多丑正。神熹载笔者,皆逆奄舍之人。⑥ 

        最后一句话透露出,作为一个不同的阶级的成员,所有的官员都有的对 
  宦官的偏见。尽管有些宦官出身于上等人家,尽管有许多官员或甚至大多数 
  官员同宦官合作,利用宦官达到自己的目的,但他们总是热心于为他们的干 
                                              ① 
  下坏事的同僚在宦官中找替罪羊。虽然某些宦官被认为是“好太监”,但总 
  的来说,几乎在一切历史著述中,不论是官修的还是私修的,对宦官的强烈 
  偏见是明显的,因为作者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官员,或至少也是绅士阶级的成 
  员。他们中的极少数(例如沈德符)表现出某种比较宽宏大量的态度,企图 
  做到公平,甚至超越了他们自己的阶级的限制。宦官写的书尚存少数。刘若 
  愚的《酌中志》(约1638年) (4。2。7),是最重要的之一,其中包含有许 
  多只有太监才知道的宫廷生活的细节。 
        明代作家在时间上离他们所写的事件仍然相当近,对它们有个人的看 
  法。这样,他们更有可能强调《明实录》的消极方面而不是它的积极方面。 
  清代历史家有一种更积极的态度。也许,他们生活的年代距离实录中涉及的 
  事件越远,他们越能作出更客观和实事求是的判断。《明史》的主要纂修者 
                                         ② 
  之一徐乾学 (1631—1694年) 写道: 
             明之实录,洪永两朝最为率略。莫详于弘治,而焦芳之笔,褒贬殊多颠倒。莫疏于万历, 
        而顾秉谦之修纂,叙述一无足采。其叙事精明而详略适中者,嘉靖一朝而已。仁宣英宪胜于文 
        皇,正德隆庆劣于世庙。此历朝实录之大概也。 
        直到万历中期 (16世纪末),实录似乎是不公开的。但1588年,内阁 
   中的副本由于经常使用而磨损破烂,下令重抄。只有当这件工作在1591年完 
  成后,实录的稿本或它的有些部分才在皇宫之外流传。以后,富贵人家想拥 
  有一部实录的抄本以显示门第,为抄写而付出的费用持续上升。由于这种需 
  求,实录的原本经常被誊写。但因这些抄本主要是作为商品而不完全是为了 
  学术目的,抄写往往粗心大意和不准确。在许多情况下,抄本拥有者把涉及 
  他个人或他特别感到兴趣的事件,按照自己的爱好对原文进行修改、压缩或 
  补充。出自原本的抄本就这样有了改变,当然就或多或少地背离了原本。这 
                                               ③ 
  特别适用于嘉靖皇帝及其后的实录。在现存的实录抄本中经常并大量存在的 
                                        ①                          ① 
  不一致,也许就是这样产生的值得注意的是黄虞稷 的《千顷堂书目》—— 

照片见张国瑞编: (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现存)《清代实录总目》'36'  (北平,1934 年)。 
④ 黄佐: 《翰林记》'258',13,第165—166 页;李晋华:《明代敕撰书考》'320',《哈佛燕京国学引得 

丛书补编》,3,第3 — 4 页。又见牟复礼:《诗人高启》'399'  (普林斯顿,1962 年),第147 页以下各页。 
⑤ 《明实录·神宗实录》'380',第5038—5040 页;《明史》'41',217,第5731—5732 页。 
⑥ 《明实录·神宗实录》'380',第5817 页。 
① 论《明实录》'380'的著作,见傅吾康:《介绍》'172',第8—23、30—33 页和列出的参考资料。最近的 

是间野的《明实录之研究》'370',1963 年修订本,第1—133 页。 
② 傅吾康:《介绍》'172',第23 页。 
③ 傅吾康:《介绍》'172',第30—32 页;更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