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

第60节

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第60节

小说: 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③ 小野川秀美:《清末政治思想研究》,第281—283 页。刘易斯:《1896—1898 年湖南的维新运动》, 

载 《中国论文集》,15  (1961 年)第62—90 页。又参阅刘易斯:《辛亥革命的前奏:湖南的思想与制度 
的变化》。 

… Page 247…

  和监狱制度的新章程。黄氏的法律和行政改革的核心是建立保卫局,它模仿 
  他在日本和西方国家看见过的警察局。附属于保卫局的是一所新感化院,其 
  目的不仅是处罚罪犯,而且也对地方社会的渣滓进行再教育。这两种机构都 
  被打算用来改进传统的保甲制度,以便加强地方社会最基层的组织和秩序。 
  然而,按照黄遵宪的计划,保卫局不完全是一个政府组织,而又是一项共同 
  事业,由政府官员和绅士名流双方参加的管理机构来监督它的工作。① 
       在湖南维新运动中最重要的和决定性的,是一系列文化教育的革新。在 
  这方面带头的是学政江标。在学校课程方面他强调新的西学的价值,主张在 
  西学与研究中国文化传统方面保持平衡。为了执行这一政策,在府一级举行 
  的各种考试中,除了传统的儒学题目之外,还要求加试世界时事的知识。这 
  样就使 《万国公报》、麦肯齐的《泰西新史揽要》译本和广学会的其他出版 
  物成为应试士子的必读书刊。 
       对新学的重视还导致江标在一所地方上的儒学堡垒——长沙的校经书 
  院——进行修改课程的试验。他推荐在课程内设地理学、数学和外语这三门 
  新学科目,来补充理学课程中的两门基本科目——经义和治事。② 
       江标还提出创办第一份湖南的报纸,在他赞助下该报在校经书院办了起 
  来。从1897年春天开始,每十天出版一次,名为《湘学新报》或《湘学报》, 
  它后来发展成为宣传维新运动和传播新知识的主要的地区性工具。 
       江标在1897年秋天辞职。他所进行的教育革新基本上没有越出自强运 
  动的思想范围,但是在他离职时,文化和教育的改革已经在朝比较激进的方 
  向发展了。 
       在这方面第一个重要的发展是1897年秋天一所新式学校——时务学堂 
  ——的创立。该学堂是由绅士和省署共同发起的另一个项目。办校的建议和 
  基金来自绅士方面,而学堂的提调和会办则由巡抚指派。这种新式学堂的出 
  现显然受到当地人民普遍的热情关注,因为据说有多达四千名年青人来到长 
  沙报名参加入学考试。结果第一年只有四十人被录取入学。 
       虽然该校的格调企图鲜明地摆脱传统书院的影响,但它的课程基本上是 
  被安排得四平八稳的。西学占突出地位,包括自然科学、历史直至法律学和 
  政治学,但同时又有大量儒家经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事实上,在宣布 
  该校入学考试的公告中,巡抚陈宝箴仍然强调中学为主是教育的指导原则。 
  因此,在最初规划时,该校仍然不过是另一个自强运动的事业。 
       然而,当选择国学部分的教员时,学校开始表现出激进的性质。经过黄 
  遵宪的又一次推荐,梁启超被聘为总教习。其他三名广州青年学者叶觉迈、 
  韩文举和欧榘甲被聘为梁氏的助理,他们全都是康有为的学生。梁启超和他 
  的助理们在1897年秋到达长沙。 

① 《湖南近百年大事记述》,第137—138 页。吴天任:《黄公度先生传稿》,第156—196 页。 
② 《湖南近百年大事记述》,第113、138—139 页。 

… Page 248…

       那一年引人注意的事情是,在湖南又有一批思想上同情梁党的人物崭露 
  头角。该年春天,年青的湖南学者唐才常担任《湘学报》主笔,他是西学和 
  今文学派的热情的学者。秋末,唐才常的密友谭嗣同从南京回来,也投身于 
  维新运动。在梁启超到达长沙在新办学校担任教职后,唐、谭协助他向学生 
  讲课。与此同时,著名的湖南今文学派学者皮锡瑞也从江西回来支持正在兴 
  起的维新运动。必须记住,这些人之云集湖南,正是在康有为今文学的一位 
                                            ① 
  热情拥护者徐仁铸继江标任学政之际。人文在湖南荟萃,必将使这里的维 
  新运动局面一新。 
       新局面是从梁启超及其助手们在时务学堂讲课开始的。为了符合他所强 
  调的政学至上的观点,梁氏的讲课主要是依据西方的民权和平等这样一些政 
  治思想对儒家典籍《春秋》和《孟子》加以阐发。梁启超不但通过讲课,而 
  且通过在要求学生定期交来的札记上写评语的办法,试图向学生灌输这种政 
  治激进主义。评语中的一个主旨是将中华帝国的政治传统说成是道德沦丧和 
  政治上巧取豪夺的可耻记录。 
       梁启超和他的同事们不但尝试在校内学生中间宣传这些激进的思想,而 
  且通过秘密重印和散发数以千计的黄宗羲在十七世纪所写的反对专制主义 
  的《明夷待访录》一书的节本(有梁和他的友人们的评注),企图向校外传 
  播这些思想。 
       梁启超和他的同事们的政治激进主义还含有排满种族主义的鲜明色 
  彩。在他为学生札记所写的评语中,有时直言不讳地提到悬为严禁而不许涉 
  及的事实,即在十七世纪征服中国过程中满人犯下的可怕的屠杀暴行。而 
  且,他和同事们还传印和散发了成千本王秀楚的《扬州十日记》,这是据说 
  有关满人在扬州所犯暴行的惊人的、但禁止传播的记述。就做这件事而言, 
  维新派和同时代的革命派事实上很难加以区别,因为在二十世纪初革命派自 
  己撰写的革命小册子出版以前若干年内,这种反满记述和黄宗羲的《明夷待 
  访录》也是被他们用来作为主要宣传品的。 
       梁启超的激进政治态度在一次大胆的上书中得到进一步的证实,紧接着 
  1897年冬天德国占领胶州之后他向巡抚陈宝箴提议,如果必要,湖南应宣布 
  脱离北京的中央政府而独立。这个建议反映了梁启超对清廷的愤慨,因为这 
  个政府在面对威胁要瓜分中国的外国列强的侵略时,表现得愚昧无能。梁氏 
  坚持,如果不能推动中央政府去实行变法维新,那么,阻止外国列强征服中 
  国的唯一途径是效法日本德川后期萨摩和长州的榜样,和中央政府分离。 
       梁氏引证日本的经验不是偶然的。这反映出他来到湖南参加维新运动时 
  念念不忘萨摩和长州的榜样。在一篇发表于《湘报》的文章中,他公开鼓动 
  湖南绅士应学习日本德川晚期的经验。梁氏注意到,明治维新的成功,主要 
  由于首先在萨摩、长州、土佐和肥前四处封建领地成功地实现了变革,然后 

① 汤志钧:《戊戌变法人物传稿》,第183—186 页。 

… Page 249…

  推广到日本其余地方。由于中国有着广阔的国土和长期存在的问题,这个经 
  验对它来说极有借鉴意义。梁氏强调说,按照日本的榜样,首先应限制在数 
  省范围内实现变革,然后在全国推行。按照梁启超的看法,湖南的环境在当 
  时最适合这种地区性的维新。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湖南人甚至应考虑采取脱 
  离中央政府的革命行动的可能性。梁氏显然从日本的事例中得出教训:地方 
  自治可以用来为民族主义的目标服务。张 
       这些革命思想的宣传,立刻在这所新学堂中造成了有助于维新运动激进 
  化的政治气氛。当1897年冬天南学会成立时,这种情况进一步发展。这时 
  维新集团似乎已分成两派:激进派与保守…温和派。新学会的领袖们,除了 
  少数省署中表示同情的官员之外,大多数是在较晚时期参加维新运动的那些 
  年青的广东和湖南的士大夫。引人注意的是,参加者名单中没有那些迄今与 
  维新运动中重大工艺革新有关的地方士大夫的名字,如王先谦和张祖同。因 
  此,南学会不同于开明的地方官员与温和的维新派绅士共同创办的时务学 
  堂,它从一开始就主要是维新派士大夫中的激进派在某些省级官员的支持下 
  创立的。 
       根据这些激进的青年维新人士的设想,南学会在促进省内改革方面所起 
  的作用应比时务学堂更为重要。他们之所以重视南学会,是因为他们认为, 
  总的说来,学会的重要职能就是教育和组织绅士。简言之,南学会被看作是 
  在湖南和其他南方省分增进绅权的一个必需的工具。后一目的现在在激进维 
  新派的政治纲领中占据了主要位置。因为第一,绅权被看成逐步达到民众参 
  政和取得主权的必不可少的踏脚石。第二,鉴于绅士在中国社会中的领导作 
  用,增进绅权也被视为使中国国家强盛的第一步。由于激进的维新派有这样 
  一种政治纲领,所以南学会必然在他们的议事日程上占有最优先的地位。 
       赋予南学会的这些重要职能无疑说明了这时湖南士大夫建立学会为什 
  么会具有这样高的热情。当时在天津出版的《国闻报》于1898年夏初报道 
  说,全省“讲堂之场林立”。这可能是新闻报道的夸张,但是除了南学会之 
  外,这些年能够查明的学会至少有十三个之多。论规模,没有一个可与南学 
  会相比;最盛时它的会员可能超过一千二百人。 
       南学会虽然有大量会员,但更重要的是该会的组织方法和它打算活动的 
  广泛范围。理论上它是一种个人自愿联合的组织,但因为政府参与了它的建 
  立和活动,所以它具有半官方的性质。其重要标志是它的会员享有政治特 
  权。例如,如果觉得某些地方公共事务是正当和有用的,他们可以通过该会 
  向巡抚和其他省内高级官员建议施行。而且,会员们在研究新问题时,能向 
  政府要求查阅公共档案。所有这些都表明,南学会与其说是私人组织,不如 
  说是公共组织,即使不是政府的一个正式组成部分,也至少紧密地依附于政 
  府。 

张 灏: 《梁启超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转变》,第125—128 页。 

… Page 250…

       该会的半官方性质及其活动表明,在参加者的心目中,它不仅仅是一个 
  自愿的组织。正如常在该会集会上讲话的杰出演说家皮锡瑞在他的日记中所 
  记的那样,精心推敲的该会章程是想用来为地方绅士控制的省议会奠定基础 
  的。这种可能性由梁启超在该会关闭后不久所作的评论中得到了证实,他说 
  南学会“虽名为学会,实兼地方议会之规模”。事实上,梁启超认为南学会 
  是湖南全部维新运动的关键。王 
       除了起自治政府的预备性组织的作用外,南学会也从事诸如建立图书馆 
  和办日报《湘报》(1898年1月开始发行)等文化活动。《湘报》和《湘学 
  报》一起,成了主要的媒介物,湖南维新运动的思想和活动就是通过它们公 
  开宣传的。唐才常、谭嗣同、易鼐和樊锥等激进派控制了这两份报纸。特别 
  是唐才常,他在两报的编辑部中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在思想观点方面,唐才常和康有为、谭嗣同二人是接近的。象康有为那 
  样,他公开声称是今文学派的信徒,相信儒家的中心思想是历史进步和制度 
  变革的理想。虽则在表述思想上不如谭嗣同那样有系统,他在对待中国传 
  统,特别是中国的政治秩序方面,和谭嗣同有许多共同的看法,持同样的批 
  判态度。他象谭嗣同一样,谴责君主制是人类自私心理的最赤裸裸的表现, 
  欢呼民主制应该是未来的秩序。正与康有为和谭嗣同的情况一样,唐才常的 
  道德的和政治的激进主义的思想基础是兼收并蓄的,不但受各种传统思想影 
  响,而且也带有西方的深刻烙印。唐才常由于有这种吸收各家之说的背景和 
  激进的观点,所以能和谭嗣同以及其他年青的湖南学者一起,把《湘学报》 
                                                    ② 
  和《湘报》变成促使新思想萌发的肥沃园地。 
       随着这些新的文化机构在1897年末和1898年初的出现,维新运动变得 
  更加激进起来。这既使保守派,也使绅士…官员感到惊慌,虽然后者前此一 
  直是许多维新计划的强有力的支持者。结果是维新者的队伍产生了分裂。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