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剑桥中国隋唐史 >

第142节

剑桥中国隋唐史-第142节

小说: 剑桥中国隋唐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② 见《资治通鉴》,卷261 第8505 页。 
③ 关于李克用与阿保机之间联盟的详细研究见陈述:《阿保机与李克用结盟之年及其背盟相攻之推测》, 

载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7。1 (1936 年),第79—88 页。 

… Page 474…

  这个地区被突厥人统治了一百多年。 

                              十世纪的诸独立国:十国 

       地区割据和文化差异一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但从来没有像政 
  治极端分裂的唐代后期那样明显。在山西的突厥统治者与河北、河南的中国 
  节度使之间长达数十年的斗争中,华北的割据界线显得非常明确。尽管在9 
  世纪末10世纪初这两个集团是权力的主要竞争者,但它们的斗争不是孤立地 
  进行的。在中国其他地方,唐朝权威的崩溃导致了一些地区国家的形成,每 
  一个国家有它自己的文化和历史的特性,同时它们在从唐末到宋朝的逐步过 
  渡中全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独立国被总称为十国,其中最有名的和最持久的出现在中国中部和 
  南部。第一个国家出现在长江下游三角洲和东南沿海地区,在那里9世纪50 
  年代后期曾爆发第一次重要的反王朝的叛乱。董昌的短命的罗平国是在杭州 
  地区组织起来镇压盗匪的民团统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见前文),它便是 
  这些国家中的第一个。前面已经谈到,它于921年为吴越国所继承,此国是 
  由团伙头目转而成为民团首领的钱镠建立的,他牢固地控制了浙江的绝大部 
  分。吴越国的北方和西方是富庶和繁荣的吴国,由“起微贱”的杨行密于902 
  年建立。它是直接以唐朝将军高骈在淮南建立的政权为基础的。吴国最后据 
  有广大的领土,中心在长江下游三角洲,但是向北方和南方都伸展得很远。① 
       闽国在926年正式形成,但事实上它的统治早在893年已经控制了福建; 
                                                                                    ② 
  而在10世纪上半期,福建在闽国统治下具有丰富的和多种多样的文化。在 
  中国南方沿海地区,一个地方军阀刘隐在896年取得了对广州的统治。918 
  年,他的儿子刘䶮宣布建立南汉国,其领土包括唐朝岭南道的绝大部分。在 
  数十年间南汉的财富日益增加,扩张也越来越厉害,但在10世纪中期它的力 
  量先后被一批残忍的和腐败的统治者所削弱,因而无法与宋朝军队对抗;宋 
  军于971年攻下广州。③ 
       这些南方的地区政权在它们所统治地区的地方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 
  且在907年唐朝统治正式结束以前和以后的年代的中国地图上也占有突出的 
  地位。可是,还有一个国家对于我们的研究却更为有趣,因为它的历史甚至 
  与唐朝崩溃的准确的原委有更直接的关系。这个国家就是由王建于907年在 
                                                                            ④ 
  四川建立的前蜀国;王建的经历在这个时代无疑是最不同寻常的。他的外表 
  威风凛凛,起初是一个农村窃贼 (一件永远不会被忘记的事实),然后受招 
  募成为中国北方一个重要将领手下的士兵,最后为有权势的宦官田令孜收为 
  养子。当僖宗第二次流亡时田令孜被废黜之后,王建于889年被任命为西川 
   (四川西部)节度使,到901年实际上成为一个独立的统治者,以成都为都 

① 见罗伯特·克龙帕特:《唐代的南方复兴:稳定江淮地区的计划、政策和外交》,加州大学(伯克利) 

未发表的博士论文,1973 年,第54 页及有关各页。 
② 见E。H。 肖孚:《闽帝国》(拉特兰,弗蒙特,1954 年)。 
③ 关于南汉国,见肖孚:《南汉国史,根据欧阳修的〈五代史〉第六十五卷》,载《人文科学研究所二十 

五周年纪念文集》 (京都,1954 年),第339—369 页。 
④ 关于他的经历,有用英文写成的有用的概略,见冯汉镛:《永陵王建(847—918 年)王陵的发现和发掘》, 

载 《美国中国艺术学会档案》,2 (1947 年),第11—20 页。 

… Page 475…

  城。从许多方面看,他的政权是唐朝在一个地区基础上的统治的扩大和延续。 
  他得到许多唐朝官员的协助,其中最杰出的是名诗人韦庄;韦庄以唐朝制度 
                                                       ① 
  和礼仪为基础制定了一套正规的管理制度和仪式。韦庄还试图在小范围之内 
  以大唐都城长安为榜样来建设王建的都城成都,甚至城内的坊的名称也有许 
  多是相同的。王建在四川的正统性政权成了艺术家和诗人的一个重要的避难 
  场所,更不用说那些能够从北方的残酷战争中逃脱的唐朝官僚阶级成员了。 
  他的政权是这些岁月中最稳定和最安宁的一个。 
       十国构成了我们描绘的唐末中国权力新结构的最后部分。尽管其中任何 
  一个国家都没有机会建立中央集权的王朝,但它们全都在由宋朝完成的政治 
  统一进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在885到907年之间,大约50个道的政权合并 
  成了12个地区性国家。 
       但是,十国的重要意义超出了政治统一的内容。宋代中国的许多特征, 
  例如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南中国沿海的大量海外贸易和新的文人阶层在 
  东南的集中,都应追溯到十国统治者所实现的半个世纪的和平与稳定。 
       如果说宋代中国的许多特征是和十国相联系的,那末它的另一些特征则 
  是和中国北方的发展有关,对此我们已经在前面作了简单叙述。中国西北部 
  丧失了它作为政治中心的地位,这至少部分地是由于唐朝统治最后数十年的 
  实力消耗与无休止的矛盾冲突造成的,在宋朝统治下这种地位再也没有恢复 
  过来。宋帝国的力量在唐朝正式结束以前就已牢牢打下了政治和军事基础, 
  这主要是由朱温及其继承者完成的。最后,使宋朝统治感到苦恼的持久的和 
  最后处于压倒优势的外来威胁,显然起源于唐代后期的军事上的虚弱,以致 
  中国人在许多年中失去了对中国北部这一广大而且至关紧要的地区的有效控 
  制。后记 

       剑桥历史丛书在国际学术界有一定影响。这套丛书之一的《剑桥中国史》 
  已出各卷国外书评予以肯定。本书为第三卷,论述隋唐时期历史。 
       本书各章的译者分别为:杨品泉 (第一至第二章、第六至第八章),张 
  书生(第三章、第九章),索介然(第四章),胡志宏(第五章),陈高华 
   (第十章)。全书由张书生、杨品泉总校。李斌城同志在百忙中为本书写了 
  前言,详细地论述了本书的特点和价值,同时也指出了一些不足,这对读者 
  很有帮助。谢亮生同志对全书的译文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特此致谢。 

① 见江聪平:《韦端己诗校注》(台北,1969 年),第2 页。 

… Page 476…

                            表1隋帝及其在位期 

          名号                         在位期                        年号 
          文帝                        581—604                开皇      581—600 
                                                              仁寿      601—604 
          炀帝                        604—617                大业      605—617 
          恭帝                        617—618                义宁      617—618 
   详细情况见慕阿德: 《中国历代的统治者(公元前221年至1949年)》 (伦敦,1957 
   年),第34页。 

                            表2唐皇室家系简表 

高祖 (566—635年,在位期618—626年),生22子,长子李建成(619—626年为太子), 
     次子太宗。 
太宗 (599—649年,在位期 626—649年),生14子,长子李承乾(635—643年为太子), 
     九子高宗。 
高宗 (628—683年,643年为太子,在位期649—683年),生8子,娶武后则天 (在位期 
     690—705年),长子李忠 (652—656年为太子),五子李弘 (656—675年为太子), 
     六子李贤 (675—680年为太子),七子中宗,八子睿宗。 
中宗 (656—710年,680年为太子,在位期684年;698年又被立为皇储,705—710年复 
     位),生4子,三子李重俊 (706—707年为太子),四子李重茂 (710年在韦后控制下 
     作为温王执政)。 
睿宗 (662—716年,684—690年在武后控制下执政;710—712年复位),生6子,三子 
     玄宗。玄宗 (685—762年,710年为太子,在位期712—756年),生30子,次子李 
     瑛 (715—737年为太子),三子肃宗。 

  续表 

… Page 477…

肃宗 (711—762年,738年为太子,在位期756—762年),生14子,长子代宗。 
代宗 (727—779年,758年为太子,在位期762—779年),生20子,长子德宗。 
德宗 (742—805年,764年为太子,在位期779—805年),生11子,长子顺宗。 
顺宗 (761—806年, 779年为太子,在位期805年),生23子,长子宪宗。 
宪宗 (778—820年,805年为太子,在位期805—820年),生20子,长子李宁(809— 
     811年为太子),三子穆宗,十三子宣宗。 
穆宗 (795—824年,812年为太子,在位期820—824年),生5子,长子敬宗,次子文 
     宗,五子武宗。 
敬宗 (809—827年,822年为太子,在位期824—827年),生5子,长子李成美在839— 
     940年为太子。 
文宗 (809—840年,在位期827—840年),生2子,长子李永在832—836年为太子。 
武宗 (814—846年,在位期840—846年),生5子。 
宣宗 宪宗之十三子 (810—859年,在位期846—859年),生12子,长子懿宗。 
懿宗 (833—873年,在位期 859—873年),生8子,五子僖宗,七子昭宗。 
僖宗 (862—888年,在位期873—888年),生2子。 
昭宗 (867—904年,在位期888—904年),生10子,长子李裕(897—904年为太子), 
     九子哀帝。 
哀帝 (892—908年,在位期904—907年)。 
   本表所列为在位的皇帝及未继皇位的太子。其他诸王有被授予太子称号作为哀荣的, 
   实际上不是太子。 

                        表3 唐代诸帝及其在位期 

… Page 478…

      帝王名号                      在位期                        年号 

                                            * 
         高祖                    618—626             武德     618—626 
        太宗                      626—649            贞观  627—649 
         高宗                     649—683            永徽     650—655 
                                                      显庆     656—660 
                                                      龙朔     661—663 
                                                      麟德     664—665 
                                                      乾封  666—667 
                                                      总章  668—669 
                                                      咸亨     670—673 
                                                      上元     674—675 
                                                      仪凤  676—679 
                                                      调露          679 
                                                      永隆     680—681 
                                                      开耀  681—682 
                                                      永淳     682—683 
                                                      弘道  683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