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剑桥中国隋唐史 >

第100节

剑桥中国隋唐史-第100节

小说: 剑桥中国隋唐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过崎岖山路之后进入四川境内,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名播古今的事件。唐玄 
  宗的逃难成了许多绘画和诗歌的题材,其中最著名的有白居易 (772—846 

① 浦立本: 《安禄山之乱的背景》(伦敦,1955 年),第2 章。 
② 同上书,第5 章。日野开三郎:《中国中世的军阀》(东京,1942 年),第10—27 页。 
③ 见前引浦立本书,第7 — 8 章。 
① 滨口重国:《从府兵制度到新兵制》,载《秦汉隋唐史研究》;谷霁光:《府兵制度考释》(北京,1962 

年),第215—246 页。 
② 《资治通鉴》,卷217—222 。 

… Page 340…

  年)的歌行《长恨歌》,此诗叙述了皇帝被乱兵所迫同意处死杨贵妃后的悲 
            ③ 
  痛之情。士兵们还要求杀杨国忠,作为他们护送唐玄宗,过离乡背井的凄苦 
  生活的代价。不论是《长恨歌》还是关于这一事件的其他伤感的诗歌,宰相 
  杨国忠和杨贵妃都被说成是以前15年盛世繁华的凋谢的象征,也被看成是罪 
  有应得的腐败人物。他们自然要负一定的责任,但他们也是那些被破坏了舒 
  适生活的人们泄愤的替罪羊和牺牲品。对于政治和社会精英集团来说,他们 
  感到震怖莫名,因为他们看到了强大的唐帝国政府竟尔瓦解于顷刻之间,并 
  且更为震惊恐怖的是,皇帝已于夜间仅带少数亲人和心腹悄悄离开京城出 
  走,他们自己却被遗弃在原地。许多世家大族的成员惊慌失措地南逃,有些 
  人再也没有回来。长安陷落后不久便出现了8世纪后期经常能见到的悲观失 
  望的不信任情绪和严厉批评的情绪。① 
       离开了马嵬驿行刑之处以后,唐玄宗的逃难人群便一分为二。实际上, 
  在马嵬驿向皇帝纷纷提出应该去的地方有几个——有人说去太原,有人说去 
  灵武,有人甚至建议折返京城;但是不管有多少人反对,皇帝仍然坚持杨国 
  忠原来的意见,那就是他应该逃往四川,而由他的臣民寻找时机,重整旗鼓, 
  并赶走叛乱者。当玄宗出发往成都时,他把太子暂时留在后面,让他向老百 
  姓的代表解释这一战略撤退的意义。代表们生气了,结果,太子的心腹顾问 
  们——包括他的两个儿子在内——都敦劝他应促使唐王朝努力捍卫自己。他 
  们争辩说,如果他和他的父亲都僻处西南而不与天下通声气,那么,唐皇室 
  将很快被人遗忘。史料告诉我们,太子在经过应有的迟疑之后,听从了他的 
  顾问们和人民的意见而向北进发,只带了数百人急行军至黄河西套的灵武。 
  在这个设防坚固的根据地,太子打算召集仍然忠于皇室的将军们和节度使们 
  纠集和装备一支勤王军,以期夺回京城,准备让玄宗胜利地回銮。正像顾问 
  们指出的那样,要尽孝道,莫过于此。① 
       形势很快就明朗了,太子自己应该即皇帝位,而关于他一再逊让的说法 
  也恐怕是史书上的溢美之词。756年夏,唐玄宗上太上皇帝尊号;虽然他在 
  一段时期内继续暂时保留了一个朝廷,但符玺却被送往45岁的太子处;后者 
  的庙号为肃宗(756—762年在位)。可以假定,对这样一次篡权行为有过一 
  些反抗,但是,老皇上毕竟能处之以很得体的方式,并且他也定能忆起他就 
  是在非常时期即位的,所以他没有试图阻止此事。总之,几乎没有哪一个高 
  级官员赞成一位宰相提出的建议,把唐帝国分给玄宗皇帝诸子,使之形成为 
                       ② 
  一种封建的政体。大家一致的意见是,进一步分裂国家实乃灾难。 
       远方州镇中效忠唐室的官员得知肃宗即位的消息是在约两个月以后,但 
  他们至少有理由开始希望在他的领导下能中兴唐王朝。尽管西北的少数军官 
  在最初有所反抗,但帝国数以万计的军队纷纷从东线抵达灵武和太原,从而 
  壮大了那里的队伍。这些部队由将军郭子仪 (697—781年)和李光弼 (708 

③ 《白香山集》(商务印书馆版),卷12 第47—48 页;参照G。伯奇编:《中国文学选集》(纽约, 1965 

年),第1 卷第266—269 页。 
① 浦立本:《公元755—805 年唐代文化界生活中的新儒家与新法家》,载芮沃寿编:《儒家信仰》(斯坦 

福,1970 年),第83—85 页;D。M。麦克马伦:《8 世纪中叶的历史理论和文学理论》,载芮沃寿和崔瑞 
德编:《对唐代的透视》(纽黑文,1973 年),第 307—342 页。 
① 《资治通鉴》,卷217 第6974—6978、6980—6981 页。 
② 《资治通鉴》,卷219 第7004 页。 

… Page 341…

  —764年)统率;这两人即令不像后世史家所说的那样是百战百胜的军事天 
  才,也仍不失为有能耐和富于经验的将领。另外,通常构成中央政府的官僚 
  群现在不在皇帝身边了,这本身就是有利条件。军队可以向地方征发粮食马 
  匹,以满足他们大部分的需要,同时,数量不大的给养品也从华中经过汉水 
  运到了灵武。肃宗的流亡政府在757年初已积蓄了足够的力量来打败他的一 
  个兄弟永王璘的挑战,后者想在长江中游建立一个单独的“封建”政权。 
       经过了许多令人鼓舞的胜利之后,757年春天肃宗决定以收复长安为天 
  字第一号任务。由于得到其地位至少是可汗之子所率领的、来自北方大草原 
  的回纥突厥骑兵的帮助,这次战役在秋天发动。长安迅速攻克,但当要求回 
  纥人继续前往洛阳时,困难出现了。回纥王子声称,没有人把这计划于事前 
  告知他,他便当面羞辱唐王朝的新皇太子。后来在克复洛阳之后,政府不得 
  不在原议之外又厚赂回纥人,以示笼络。可是,就在那个冬天,唐皇室尝到 
  了凯旋的甜头。太上皇帝又一次祝福他的儿子继位,官吏们都领受了赏赐, 
  黎民百姓至少可免于叛乱者的掳掠和杀戮之苦。 
       但是,这样匆匆忙忙地回到两个首都来,是不是一个战略性错误?很可 
  能是的,因为朝廷突然放弃居无定所的状态,采取了固定的驻地,这样就负 
  起了供应和防卫固定驻地的责任。虽然皇帝的军队足以打到洛阳,但他们还 
  得深深地依靠外族的骑兵来建立打击力量,所以他们根本自己无力向前进 
  军。而且最重要的是,唐王朝既然生存下来了,紧迫感即随之消失。人们的 
  思想开始注视着自己的未来;他们不再艰苦地作战了;因此战争拖延了下来。 
  现在已不像肃宗在灵武时,甚至也不像后来进军长安时期那样毫无其他道路 
  可走。例如,李泌(722—789年)即令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也是肃宗的一 
  位高明的宰相,他曾向肃宗提议直取叛军的心脏范阳。叛军的交通线似乎延 
  伸得太长,而那种策略可以深入敌人领土,在侧面包围敌人在洛阳和长安的 
  军队。在皇帝的部队和悬隔于河北的勤王之师的飞地之间也可以建立联系。 
  但是肃宗仍然坚持,夺回皇宫表示光复故物,而打败叛军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而已。 
       可是,时间也恰恰是叛军所需要的。他们撤退至今安阳地方重新纠集, 
  诸叛军领袖在这里企图共商大计。757年初期,安禄山已被人在其子安庆绪 
  的唆使下刺杀;据安庆绪自言,他刺父的动机完全是要保护叛军高级官员免 
  受他父亲喜怒无常的荼毒之苦。但是,叛乱运动的凝聚力大部分靠安禄山与 
  他的随从者的个人联系来维持,而这种联系并未传给安庆绪。安庆绪和叛军 
  最能干的将领史思明之间出现了不和。759年初期史思明刺杀了安庆绪,将 
  其军队撤至范阳,自己即叛逆的“大燕”王朝的帝位。过了约一年时间,叛 
  军的处境似乎好了一些,他们就准备于760年夏再从肃宗的军队手中拿下洛 
  阳。但河北和河南的军事形势那时主要已成僵持局面,于是史思明引军向南, 
  想第一次把战争引向淮河和长江流域,不过未取得显著的成功。也许由于这 
  个原因,史思明又被其子史朝义所杀,虽然其情况和口实都和第一次杀父事 
  件十分相似。五年之内出现了三个杀人凶犯和四个皇帝,这一定大大地削弱 
  了叛军,但是叛乱运动仍坚持了下来,因为政府未能采取有效的行动。① 
       事实上,随着时间的流逝,朝廷取胜的希望也暗淡了下来。由于军情紧 

① 《资治通鉴》,卷218—221 。 

… Page 342…

                                                                      ② 
  急和便于收复长安而在灵武建立起来的明确的野战指挥体系,因危机缓解而 
  趋于崩溃。将军们不听太子的指挥 (太子也不是一位很得力的总司令),他 
  们彼此间也互不协调。政府感到非常难于鼓舞他们和酬谢他们;荣衔与爵位 
  赏赐得太滥,而且硬通货现在也越来越紧缺了。朝廷不能使它的将军们忠勇 
  善战,加上文官们和有权势的宦官们 (详下)积极干预军务,所以把事情弄 
  得更糟。何况长安还有许许多多政治上的阴谋诡计。由于所有这种种原因, 
  政府的战略约在759年初之后主要就只采取静止而虚弱的守势。这个时期郭 
  子仪于759年和李光弼于761年领导的两次最大的攻势,都以惨败告终。 
       这一格局直到玄宗与肃宗于762年春同时期晏驾才得以更张。当时即位 
  的太子为代宗(762—779年在位),并不是一个能彻底改进朝廷形势的能干 
  之君,但他在接获一则重要情报后也确实措置得很贤明。一个派往回纥进行 
  修好的使节报告说,回纥与叛乱皇帝史朝义已有勾结,并且已被史朝义所诱 
  叛;这使节又报告说,回纥人此时正动员一支大军前来进犯。唐代宗立即派 
  遣了一位有能力安抚他们的人仆固怀恩 (765年死)前往;仆固怀恩是一位 
                                                                           ① 
  先世为突厥人的重要将领,他的女儿在几年前已嫁给回纥的可汗。由于用了 
  大量的货贿,仆固怀恩说服了他的女婿,叫他不要叛唐,反之,他应该助唐 
  攻击洛阳的叛军。 
       可是,正在这次讨伐的进行过程中,中国的新太子——即未来的德宗(779 
  —805年在位)——和回纥可汗之间发生了很类似于757年的事件。身为中 
  国军队的统帅的太子得罪了可汗,因为他没有对可汗表示这些游牧民认为是 
  得体的尊敬。其结果是,太子扈从中有几位劝他保持天潢胄裔尊严的中国官 
  员,被回纥人鞭打致死,以作为惩罚。自然,这对唐王朝的威望来说是一次 
  重大的羞辱。渴望打仗而以此为劫掠口实的回纥人在收复洛阳后继续大肆杀 
  戮和掳掠,但他们不是针对官军,而是针对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其实还应 
  该公平地补充一句,中国军队把洛阳当做叛军领土,所以他们也趁火打劫。 
  三个月之后暴行才最后止息,但已对那个地方的经济造成了广泛的损失。 
       可是,中国与回纥人的联合军事行动迫使史朝义逃遁,也使得他的将军 
  们考虑投降唐军而保命自全。政府鼓励他们倒戈,答应原封不动地保留他们 
  现在所居领兵官的地位。史朝义再经过几次严重打击之后,当他试图逃往边 
  地民族中以求自全时,因众叛亲离而被杀。朝廷于是任命他的四员副将为节 
                           ② 
  度使,各人领其州镇,事实上即今天河北与河南北部之幽州、相州、成德和 
  魏博。因此,唐朝政府并没有实际打赢这场战争,甚至也不能肯定地证明它 
  可以打赢这场战争,但它又从最严酷的危机中蹒跚地站了起来,而且武断地 
  宣告大叛乱已经平息。 
       可是,后来的事件表明,朝廷同东北的冲突仍方兴未艾。尽管史朝义已 
  传首长安,同时政府还有其他自我陶醉的庆功活动,事实却是中国的东北部 
  已变成了自治地方。节度使的职位总是使他拥有广泛的文职权力,而且据知, 
  在762年之末他们都在所管辖的地区内对平民肆无忌惮地行使法律特权,在 
  此过程中实际上拥有君主式的权力。长安在几个方面都被迫把这些州镇当作 
  重要的半外国性国家,尽管这样做有损于它的威望,或者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