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青少年必读-外国文学名著提要 >

第7节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青少年必读-外国文学名著提要-第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欧也妮·葛朗台》〔法〕巴尔扎克

  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是《人间喜剧》中的一部,写于1833年,被作者自称为“最出色的画稿之一”。小说描写只有二千法郎的箍捅匠葛朗台,依靠控制市场,哄抬物价、投机倒把、囤积居奇等不法手段,成为当地拥有一千七百万法郎的最大的富翁后,视金钱如性命,竟看兄弟破产自杀而不救,并逼走侄儿,折磨死妻子、断送女儿的青春,最后双眼盯着搜刮来的黄金死去。

  作品集中笔墨成功地刻画了葛郎台这一含婪、吝啬的资产阶级暴发户形象。小说中的葛朗台以掠夺和聚积为生活的唯一目的。他只要见到黄金,“连眼睛都是典澄澄的,染上了金子的光彩”。他在法国大革命变动当中,依靠种种卑鄙的手段迅速发迹,由旧式剥削者向资本主义企业经营过渡而成为一个精明能干、狡猾诡诈的抗机商人。他知道把金钱放到有利可图的企业中去,从而积累更多的资金。葛朗台的身上反映了资产阶级丑恶猥琐的发家史。

  除了描写葛朗台的发家史之外,小说还集中展现了葛朗台的人际交往、家庭生活,通过细节,生动地刻画了他的吝啬、贪婪的性格。葛朗台深知金钱的妙用,对金钱有一种崇拜的狂热,即使是女儿手中镶金手饰盒,也要扑去抓来,挖下上面的金子。甚至临终前在做法事时,还想抓走神父手中的镀金十字架,掠夺金钱已经成了他的本能。虽然他是当地最大的富翁,但他的生活却是十分寒渗:家里每顿饭的食物,每天要点的蜡烛,都要亲自分发,不许多用一块糖,一片面包,多点一根蜡烛。为了金钱,他抛弃了一切人情,妻子病重,他舍不得用钱就医,被折磨而死;眼见兄弟破产也不救助,相反还逼走了投靠他的侄儿;他甚至蛮横地阻止了女儿的婚事,直到临死前,还嘱告女儿好好照看家里,到阴间向他交财。巴尔扎克把吝啬的葛朗台放在家庭关系中一步步地展现暴露,取得了成功的艺术效果。葛朗台的不同于莫里哀笔下的守财奴阿巴贡,也不同于《人间喜剧》中所描写的十九世纪任何其它守财奴和资本家的形象,具有鲜明突出的个性化的性格特征,成为法国文学画廊中又一著名的吝啬鬼形象。通过这一形象,《欧也妮·葛朗台》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充满掠夺的罪恶肮脏的发家史以及建立在“现金交易”上的丑恶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家庭关系,具有很强的批判力量。

  《巴黎圣母院》〔法〕雨果

  1802年2月26日,维克多·雨果出生在法国的贝尚松,父亲曾是拿破仑麾下的一名将军。早在中学时期,雨果就已开始写作,他的早期作品《短歌集》将中世纪理想化,歌颂保守主义。1824年雨果受进步思想启发,逐步摆脱了保皇党观点,1827年他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并写著名的序言,反对伪古典主义的艺术观点,成为积极浪漫主义的宣言。1851年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用血腥手段建立起第二帝国,雨果被迫流亡国外十九年。他虽身居异国,但仍继续用自己的笔对拿破仑三世的反动统治进行顽强的斗争,写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品,直到1870年第二帝国崩溃,雨果才回到巴黎。1885年,雨果病逝,法兰西举国志哀,巴黎举行了规模宏大的葬礼,他的遗体安葬在巴黎的先贤祠中。

  雨果一生著述宏富,并且遍及各种体载,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诗集《惩罚集》、《历代传说集》(1859—1883)等,剧本《欧那厄》、《国王寻乐》等,其中《欧那尼》一剧是浪漫主义戏剧的代作。在1830年演出取得空前的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戏剧对伪古典主义戏剧的胜利。

  雨果是一个热烈向往自由的资产阶级作家,是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领袖和代表人物,为法闰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巴黎圣母院》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初版于1831年,在这部小说里,雨果用他擅长诗歌和戏剧的文笔,把四百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历史真实,艺术地再现于读者的眼前,并且塑造了一批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群像。作为浪漫主义的里程碑,这部小说最明显的标志之一,是雨果把善恶美丑作了鲜明的对照。作者让美丑善恶互相交错:外表美好的,其心灵未必善良;外表丑陋的,其心灵未必不美,未必不善。小说中的敲钟人的伽西莫多丑得出奇,而且显得凶恶,但他心灵的美和善则随着小说情节的展开而愈益突出;副主教和外表何等让人肃然起敬,但心灵却异常邪恶毒辣;沙多倍尔是花花公子的典型,正人君子是不齿于他的,但单纯的少女却对他一见钟情;天真貌美而心地纯洁善良的街头艺人爱斯梅拉达用极其纯真的爱情去爱那个浪荡子,而且至死不渝,但他对于伽西莫多崇高的感情却偏偏视而不见。

  《巴黎圣母院》通过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动活泼的戏剧性场面连缀起一幅宏伟壮丽的历史图卷,洋溢着浓厚的诗意。这部小说富于戏剧性的情节,活泼奔放的文思,丰富多彩的语言,纵横跌宕的运笔,无一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是积极浪漫主义第一部代表性杰作。

  《悲惨世界》〔法〕雨果

  长篇社会小说《悲惨世界》是雨果的代表作。全书共五部,开写作于1845年,发表于1862年。小说描写拿破仑时代的一个穷苦农民冉阿让因姐姐家中七个孩子嗷嗷待哺,偷了一片面包被判五年苦役,屡次越狱均被抓回。十九年后出狱,受到一个主教感化,脱胎换骨,成为一个“弃邪归正”的道德家。八年后,冉阿让化名马德兰,当上了海滨城市蒙的市长。几经周拆后,他救了女孩阿塞特。珂塞特长大成人,和青年马利于斯相爱,1830年7月巴黎人民起义,反抗暴政。马利于斯参加战斗,受了重伤,被冉阿让搭救脱险。马利于斯伤愈后和珂赛特举行婚礼。冉阿让借故离去。次日将自己的历史向马利于斯和盘托出,后来马利于斯得知冉阿让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决心接他到家中同住,但冉阿让已到弥留之际随即离开人世。

  雨果从青年时代起就有意写这样一部小说,前后构思达四十年之久。《悲惨世界》被作者称为“一部宗教作品”,它的主题是人类同邪恶所作的不懈斗争。雨果在暮年写完这部著作,重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思想感情,他迫求正义的努力至今仍使读者感动。雨果认为,上帝想创造一个与他本人不同的世界,因而使世界留下了不少缺陷。但是,人类本性纯洁善良,缺陷可以弥补,环境可以改善,人类将一同走向幸福。 《悲惨世界》的主人公冉阿让就是经过苦难的历程,走向和谐完善的人类的代表。

  《悲惨世界》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苦阶层的不幸,集中表达了雨果在过去许多作品里已经提出的“仁慈”、“博爱”可以杜绝邪恶、改革社会的人道主义思想。冉阿让因饥饿而犯罪,资产阶级法律对他的不公平的惩罚,使他变得凶狠粗暴,敌视社会;可是当主教用道德感化他后,他变成了一个乐善好施、富于自我牺牲精神的人。沙威是统治阶级的忠实鹰犬,一心想把冉阿让投入牢狱,后来也为冉阿让的“宽大”、“仁慈”所感动,“天良”发现,投河自杀。雨果认为“仁慈”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是提高个人道德、化罪恶为善良和医治社会灾难的根本途径,而资产阶级的严刑峻峻法,非但不能杜绝邪恶,反而使“人性”愈益败坏。

  《悲惨世界》这一巨著以丰富多彩的笔触,描绘了广阔的生活画面和共和党人的革命斗争,通过冉阿让的一生的悲惨遭遇,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小说语言高昂,激越,兼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具有史诗般的风格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用人道主义观点揭示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罪恶方面,《悲惨世界》无疑是最好的作品之一,在世界文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基度山伯爵》〔法〕大仲马

  大仲马 (1802—1870)生于巴黎附近的维莱科特雷县城,父亲是拿破仑军队中的将领,后因对拿破仑不满,遭到产冷遇,家道中落。大仲马父母早丧,生活贫困,在十岁前上过几年小就,他的学识和文学才能主要靠自学获得。他的文学生涯始于戏剧创作。1823年到巴黎后,在奥尔良公爵府供职,当抄写员,业余刻苦写作。二十六岁时,他在莎士比亚戏剧影响下,写出了浪漫主义历史剧《享利第三及其宫廷》,生动的描述了法国文艺复兴,演出获得成功,从而揭开了法国浪漫主义戏剧一系列胜利的序幕,他也因此一跃而成为当时剧坛上的骄子。从四十年代中期开始,大仲马转向历史小说创作,所作小说计有一百多部。其主要代表作有《三个火枪手》及其续集《二十年后》,再续《十年以后》和《基度山伯爵》等,在全世界佣有大量读者。大仲马沉溺于奢侈豪华的生活,并以好色闻名。晚年贫困,依靠儿子小仲马赡养。

  大仲马的历史小说多以离奇生动的情节,惊险紧张的情节和浓厚的传奇色彩而引人入胜。小说《基度山伯爵》描写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年仅十九岁的埃及王号商大副邓蒂斯由叙利亚回马赛途中,因受死去的老船长临终之托,去爱尔巴岛会见囚禁于此的拿破仑,后又受拿破仑之托,带交一封密信给巴黎拿破仑党领袖诺地埃。不料还未将信递走,在举行婚礼之际,被押送员邓格拉司伙同弗南诬告为拿破仑党而被捕。审案检查信维尔福发现密信的收信人恰是自己的父亲,将他打入秘密死牢以灭口。十四年后,曾与他商定起越狱逃跑的神父法利亚突然发病身亡。临终前,向他吐说了基度山无人岛埋着一笔巨大财富的秘密。邓蒂斯逃出监狱后,找到秘密金窖而成为百万富翁。他先化装去马赛,以巨资反答曾接济他父亲的船主之恩,后又化名基度山伯爵去巴黎调查三个仇人的罪证,终使弗南负罪自杀,维尔福毁誉发疯,邓格拉司破产逃亡。

  《基度山伯爵》以丰富的想象,惊险的场面,引人入胜的情节真实地描绘了王政复辟时期的社会黑暗、政治动荡、朝福夕祸,在一定程度上揭发了上层统治阶级的丑恶面目,表达了对受害者的同情。但小说把尖锐的社会矛盾归结为“善恶”冲突,宣扬了金钱万能、富翁主宰一切的倾向,有一定的思想局限性。

  《弃儿法朗沙》〔法〕乔治桑

  乔治桑本名阿芒丁·奥罗尔·露西·杜德望。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浪漫主义女作家。她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在贝里的诺昂农村地区长大成人,在那里培植了对乡的理解和热爱。1817年被送进巴黎一家隐修院念书。1822年和杜德望男爵结婚。婚后她对丈夫感到厌倦,以许多风浪韵事闻名。她曾先后和法国诗人缪塞及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等文艺界著名人士同居。1831年,她离开诺昂前往巴黎,以从事创作为生。1832年以乔治桑为笔名,单独发表作品,因《安蒂亚娜》一书而获女作家声誉。1848年革命以前,她受当时进步思想的鼓舞,写出《法兰西木工互助会会员》等小说,触及现实问题,有人道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倾向。1848年后她隐居乡间,从农村生活中吸取灵感,1846—1854年间,她写了四部田园小说,《魔沼》、《弃儿法朗沙》、《小法岱特》和《打仲师傅》。这些小说充分表现了作者对乡村的热爱和对农民的同情,是乔治桑最优秀,最有特色的作品。

  《弃儿法朗莎》发表于1848年,是乔治桑后期重要小说之一。女主人公玛德兰。布朗舍是一个磨坊主的年轻的妻子,她出于同情心收养了一个少年孤儿法朗莎,把他当作自己的孩子,法弗朗莎也把玛德兰当作自己的母亲。玛德兰的丈夫一直执迷于放荡堕落的生活,实际上遗弃了自己的家庭。磨坊的事务由玛德兰和法朗莎共同支撑,两人在长斯共同的生活中建立了真挚纯净的感情,彼此相依为命,但磨坊主听信了情妇的谣言,把法朗莎从家里赶了出去,法朗莎不得浪落他乡。三年过后,磨坊主在放荡的生活中欠下了大量债务,自己也染病身亡。玛德兰在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又面临破产的危险,因而卧病不起,奄奄一息。法朗莎闻讯赶来,帮助玛德恢复了健康,重整家业,挫败了磨坊主情妇企图吞并玛德兰全部家产的阴谋,并用自己的钱替玛德兰还清了全部债务避免了破产。他与玛德兰在深厚的感情基础上自然结成了夫妇。

  小说描写了绚丽多姿,变幻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