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青少年必读-外国文学名著提要 >

第18节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青少年必读-外国文学名著提要-第1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使人物之间的内在关系客观地表现出来。故事的中心线索是康普生家放荡不羁的女儿的经历,作者想通过对这一故事的叙述,反映出美国南方奴隶走向崩溃的历史历程。

  在《喧哗与骚动》中,福克纳特别注意把时间和空间无限扩大开去,心理分析的描述得到充分的发挥,但显得简朴自然,毫不造作,显出了很强的艺术魅力。

  《伽利略传》〔德〕布莱希特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1898—1956)是现代德国的著名戏剧家和诗人。他诞生于德国奥格斯堡一个殷实的家庭,父亲是一家造纸厂的经理。高中毕业后,布莱希特曾在大学里学过文学、哲学,后入慕尼黑医学院学医。一次大战后期,他被迫入伍,写下了著名的反战诗歌《死兵的传说》,1919年,他根据十一月革命的经历,创作了剧本《夜半鼓声》,该剧在1922年上演,获克莱斯特奖。从而使他一举成名。1928年发表的讽刺剧《三分钱歌剧》轰动德剧坛,初次为他带来了国际声誉。1933年因反对希特勒上台,他被迫离开德国,流亡到奥地利、瑞士、丹麦等国,后定居美国。1954年,获“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金。1956年因患心脏病去世。

  布莱希特一生创作了上部戏剧和一百首诗,代表作品有《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伽利略传》、《高加索灰阑记》等。他的“史诗剧”理论和创作,在欧洲现代戏剧中别一生面,独树一帜,对现代欧美戏剧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伽利略传》体现出布莱希特的哲学思想和叙事剧风格,被称为是“布莱希特戏剧的皇冠”。剧共十五场(段),以伽利略为中心人物贯穿全剧。剧本从伽利略的壮年写到晚年。时间跨越三十载,众多的人物场景,深刻的矛盾冲突,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揭示了新时代的破晓需要克服重重的社会阻力,付出重大代价的主题思想。布莱希特用唯物主义观点,在深入细致地研究史料的基础上,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评价伽利略的功过,塑造了一个积极的艺术形象。布莱希特曾经说过:“伽利略不应是一个具有一些新的思想的人,而应是一个新人。”剧本中的伽利略善于思考,大胆怀疑,他说,“我的目的不是证明自己一贯正确。而是要弄清梦我究意对不对。”他不顾鼠疫的传染,不顾教会的反对,甚至用“那双大脚丫子践踏女儿的幸福”(剧中萨尔蒂大娘语),不屈不挠地进行科学研究,这些都体现了“新人”的特征。剧作家用新时代新人的眼光来看待伽利略这一历史人物,既不粉饰,也不苛求,而是历史地看待伽利略的性格、行为、功过。通过伽利略这个形象,布莱希特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和迷信不相容,光明与黑暗不两立,阻碍科学发展的是罪恶的社会。这正是布莱希特与一般浅薄作家的不同之处,充分显示了他社会哲学思想的高深。

  《伽利略传》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戏剧名著。自1946年问世以来,在欧美国家的舞台上不断上演。由于它具有高深的哲理思想和布莱希特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人们把它与莎士比亚、席勒、易卜生的不朽剧作并列,视为当代杰作。

  《西线无战事》〔德〕雷马克

  埃里希·保尔·雷马克(1898—1970)是德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迷惘的一代”文学重要小说家。他出生在奥斯纳布吕克,父亲是一名书籍装订工,全家信仰天主教。雷马克早年曾在教会学校读书,受到军国主义思想影响,1914年参加世界大战,在西线战场同英、法联军作战达四年之久,其间,他负过伤。战争的残酷使他改变了原来的思想观念,成为战争的否定者。战后,他曾从事教师、商人、报社记者编辑等职业,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29年小说《西线无战事》出版,为他赢得了世界声誉。       1932年,他移居瑞士。纳粹上台后。因他的作品宣传反战思想而被焚毁。1938年他被剥夺德国公民权,并于次年流亡到美国,1947年入美国籍。雷马克的作品擅长处理当代社会重大的现实题材,塑造一大搦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重要作品还有《归来》、《生存死亡的时代》、《黑色的方尖碑》等。

  《西线无战事》是雷马克长篇小说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小说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在教师的沙文主义教育鼓动下,十九岁的青年保罗·博伊默尔和班上的同学一起经过短期训练,被送往西线作战。在艰难残酷的战争生活中,青年学生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在战斗中与来自工厂农村的士兵有了接触,成了好友,知道了许多在学校里不知道的事情。到1917年秋,保罗所在的原有一百五十人的连队只剩下三十二人,人们开始对战争产生了怀疑。战斗中保罗身负重伤,痊愈又回到前线。这时有消息说要停战了。在战争行将结束的1917年10月的某一天,他中弹倒下。而这一天,部队向上报告时只有简短的一句话:“西线无战事”。

  小说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那些常见的,并不惊天动地的情景的描绘,揭露了帝国主义战争的残酷和恐怖,控拆了这次世界大战毁灭了年轻的一代人,表现出青年一代厌战、反战与迷惘的思想。作者在小说的题辞中写道:“本书既不是控诉书也不是忏悔书,而仅仅试图讲一讲被战争毁灭了的一代人,他们成了战争的牺牲品,即使是那些幸免于枪弹而活下来的人也是如此。小说主人公保罗的一系列经历,就是罪恶战争生动、鲜明的见证。雷马克以亲身经历,细致入微地描写了这场战争的激烈程度和残酷性,如士兵肉搏、炮弹轰炸、毒气杀人等等,充分的反映出这一代青年人肉体的死亡和精神的毁灭,具有一种强烈的生活真实感。

  《西线无战事》,出版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使雷马克一成名。小说被译成二十九国文字,并与1930年被拍成电影,与法国巴比塞的《炮火》、德国雷恩的 《战争》齐名。

  《老人与海》〔美〕海明威

  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生于一个医生家庭,中学毕业后当见习记者,第一次世界大学时曾赴意大利前线,身负重伤。战后他回到美国,后以驻外记者身份去欧洲,并开始写作。早期作品有《在我们的时代里》、《没有女人的男人》等短篇小说集。后又发表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前者被视为“迷惘的一代”文学的代表作。回到美国后,海明威住在弗罗里达服许多性格坚强的人,开始在作品中创造了许多不畏强暴的“硬汉性格”。1936—1939年参加西班牙内战,发表作品《第五纵队》、《丧钟为谁而鸣》。二次大战后他定居古巴,1952年发表著名的短篇小说《老人与海》。两年后,他以“精通叙事艺术”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晚年因不堪病痛折磨,于1961年自杀而死,遗作《海岛激流》由其妻子在1970年发表。

  《老人与海》叙述一位老渔夫孤零零地驾着一叶扁舟,在茫茫大海上捕鱼的故事。老渔夫桑提亚哥在一条小船上捕鱼,最近八十四天一条鱼也没捕到,但他相信“八十五是个有利的数字”,决定再一次出海。在海上,桑提亚哥捕到了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可是大鱼却拖着小船往北游去,老人高举鱼叉刺进鱼腰,结束了它的生命。但事与愿违,鱼血招来鲨鱼,桑提亚哥用鱼叉、刀子、短棍和鲨鱼捕斗,但后他还是被打败了。他尽力回到小港,躺倒在自己的茅棚里,早上出海打鱼人发现他带加的巨大的死鱼骨骼,而他醒来说他“正梦见狮子”。

  小说几乎没有什么曲折跌宕的情节,但故事却相当感人,关键在于作者精心塑造了桑提亚哥这一“硬汉子”形象,讴歌了他临危不惧与厄运作斗争的坚强性格。桑提亚哥捕捉那条马林鱼的过程,完美地体现了一个孤独英雄刚毅、坚韧的性格。他必须完成他“定下来要干”的任务,即使面对失败的命运,他也忠实于他执拗的感情和“勇于战斗的”个性。桑提亚哥这一形象反映了作者坚持不懈地冲击注定的命运的精神追求。

  小说采用了多种多样的象征手法,桑提亚哥实际上是一个抽象化的自强不息的人物,他与马林鱼、鲨鱼,以及变幻莫测的大海之间的关系,充满了多层次的象征或寓意。“老人与海”的故事形象地说明:孤独的人与外界势力作斗争时,很难逃脱失败的厄运,但真正有力的人是打不败的,必须勇敢地面对失败。这个故事既带有希腊悲剧式的单纯意义,又有现代派悲剧中探索人的生存意义的启迪作用。

  《永别了,武器》〔美〕海明威

  《永别了,武器》发表于1929年,是“迷惘的一代”文学代表性作品之一。小说描写一次大战期间,美国中尉弗里德利克·亨利在意大利前线一个医疗救护队服役。由于好友的介绍,他认识了英国护士凯瑟琳·巴克莉,两人很快坠入情网。后来亨利受伤住院,凯瑟琳日夜守护在他身旁,两人一起度过一段快乐时光。然而身处战争环境,如此良辰美景显然不能持续长久。亨利重返前线时,凯瑟琳已经有孕在身。回前线时,亨利发现意大利军队一片混乱,士气低落,厌战情绪浓烈。在一场悲剧性的卡普莱拓大撤退中,亨利舍弃了陷进泥潭的救护车,被匆匆设立的军事法庭判处死刑。在要处决时,他借着夜色,挣脱捆绑,一头扎进河里,靠一根圆木得以逃命。亨利一路跋涉终于见到了正在休假的凯瑟琳。然而当听次日一早就要来人逮捕他,刚刚逃离战场的亨利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便匆匆带上凯瑟琳一起划船逃往中立国瑞士。凭着他们有效的护照和足够的钱,亨利和凯瑟琳在瑞士开始了告别战场以后的新生活。但不久,凯瑟琳便临产住进了医院。结果她难产而死。小说在一种凄凉迷茫的情境中结束。

  《永别了,武器》通过美国中尉享利的自述,描述了战争如何毁灭人的精神,扼杀人的爱情,以及人与人之间无谓的自相残钉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明确的反帝反战的思想认识。作品塑造了享利这一个“迷惘的一代”的典型,通过享利由一个热情奔放的青年转变成失望的空虚的痛苦的迷惘者的过程,深刻地指出战争摧残生命的精神,压抑人的本能。但作者是从个人的角度咒骂战争,以一个人的命运悲剧来否定战争,并在否定战争的同时也否定了人世。作者认为战争摧毁了人的一切,世上再也没有幸福可言,陷入一种彻底的空虚和迷惘之中。

  小说贯穿着反战主题,在艺术上也取得很大的成功。作者运用经过锤炼的口语写作,文体精约,对话简短,环境描写情景交融,内心独白真实深切,用动作和形象来表达情绪,托讽刺于有意无意之间,从而充分显示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

  《飘》〔美〕米切尔

  玛格丽特 (1900——1949)是一位只写过一部小说的女作家,但这部作品却使倔从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陡然成为美国全国闻名的小说家,这部作品就是《飘》。

  米切尔生于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市,父亲是一位历史学家,曾任亚特兰大历史学会主席。1914——1918年,米切尔在当地华盛顿高级中学读书,1918年秋季进入马萨诸赛州北安普敦市斯密斯女子学院深造,一年以后由于母丧休学回家。1925年她亓入亚特兰大新闻界工作,任《亚特兰大日报》记者兼专栏作家;1925年与约翰·马尔什结婚,不久因踝骨受伤被迫离开报社。由于受家庭影响,米切尔一向喜欢钻研历史,辞职后就开始研究关于1861——1865年的内战史以及她童年曾经听说过的“重建时期”的南方社会情况。经过十年努力,她把研究内战史的体会和成果用小说反映出来,于 1936年出版了小说《飘》。小说轰动了全国,据说初版时每天销售量五万册,第一年就印行了一百五十万册,成为当时美国第一幅销书,第二年获普利策小说奖和国家图书奖。

  长达一千页的《飘》是一部历史题材的社会小说,同时又包含相当多的浪漫色彩。它以南北战争前后十几年间的美国南方佐治亚州为背景,以一个种植园主的女儿郝思嘉为核心人物,通过若干家族的兴衰变化,反映了美国南方在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现实。小说通过郝思嘉以及其他几对男女的爱情纠葛来反映南北战争对美国社会生活所带来的动乱和灾难。作者集中笔墨塑造了“乱世佳人”郝思嘉这一形象。在她身上显示出奴隶主阶级的凶残、疯狂、自信、任性的本质。她从十六岁登上人生舞台,到二十八岁成为孤家寡人,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