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青少年必读-外国文学名著提要 >

第12节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青少年必读-外国文学名著提要-第1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门里开始的。他一针见血地揭露了法庭的实质:“法院无非是一种行政工具,用来维护对我们阶级有利的现行制度罢了。”小说又以无比惨烈的事实撕下了教会的“慈善”面纱,而且《复活》比托尔斯泰过去的任何作品都更为深刻地指明了农民贫困的根源是地主土地占有制。农村满目荒凉,民不聊生,主要的原因是,唯一能够养活他们的土地却给地主从他们手里夺去了。因此,托尔斯泰悲愤地呼吁:土地不能成为任何人的财产,它跟水、空气、阳光一样,不能买卖,凡是土地给予人类的种种好处,所有的人都有同等的享受权利。

  小说集中地描绘了“忏悔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和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受害者玛丝洛娃的形象。

  作者借用这两个人物,表达了他的人性论、“不以恶抗恶”、“道德上的自我修养”,“爱的宗教”等宗教道德思想。在小说中,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通过“忏悔”和“宽恕”,走向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使“人性”由丧失到复归。聂赫留朵夫的形象和他的“忏悔”对俄国文学中贵族形象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玩偶之家》〔挪威〕易卜生

  亨利克·易卜生(1828—1906)出生于富裕的商人家庭,父亲破产后在荡店当学徒。1849年,他在欧洲革命浪潮的激荡下开始创作,前后写了二十五部剧本,他是北欧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易卜生的早期创作属于挪威的浪漫主义文学流派。在五、六十年他写了 《厄斯特罗的英格夫人》”

  《赫尔格兰德的勇士》、《觊觎王位的人》等历史剧,取材于挪威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激发爱国精神, 1864年易卜生对挪威当局不支持丹麦而失望,他离国出走,长期居住在意大利和德国,他认为真正的自由在于个性解放,提出“精神反叛”的口号,1877年,易卜生开始写作一系列“社会问题剧”,陆续发表了《社会栋梁》、《玩偶之家》、《人民公敌》等重要剧作,尖锐地提出妇女地位、道德、法律和市政等社会问题,引起强烈的反响。

  《玩偶之家》发表于1879年,是易卜生探讨妇女地位问题的著名剧作。

  《玩偶之家》中的女主人公那拉是她丈夫海尔茂的“小鸟儿”、“小松鼠”。海尔茂过去患过重病,娜拉出于真诚的爱情、瞒着他假冒父亲的签字救活了他。剧本一开始,海尔茂行将担任银行经理,得意洋洋,打算碎退一个职员,但这个职员就是娜拉的债主,他以揭发娜拉的假签字相要挟,要求她替他保全职位。海尔茂知道原委后骤然翻脸,呵斥娜拉断送了他的前途。娜拉恍然大悟、发现自己原来是丈夫的玩物,她毅然出走、离开了这个玩偶之家。海尔茂表面上是典型的“正人君子”,有钱有势,也很疼爱妻子;娜拉贤良温柔,一向以丈夫为自己的生活中心。但易卜生揭开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家庭的温柔的动人纱幕,赤裸裸把资产阶级男权社会对女性的玩弄呈现在观众面前。娜拉一旦识破了这种屈辱的地位,对保护这种关系的宗教、法律和伦理道德都发生了怀疑。娜拉以做玩物为耻的态度和追求解放的决心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但她在深夜出走,外面一片黑暗,剧终前的最后一瞥也象征着娜拉的前途非常渺茫。

  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是欧洲戏剧的新发展,他发扬了欧洲的现实主义传统,把剧场变为激发观众思考社会问题的教育场所。 《玩偶之家》体现了易

  卜生“社会问题剧”的特点,针对现有的社会问题,抓住典型人物和事件加以解剖,从而推翻公认的道德准则,它的论争性的构思不露痕迹地体现在生动的情节和真实的人物形象中,有时还有诗意的渲染,达到了思想内容和戏剧性的统一。

  《海底两万里》〔法〕儒勒·凡尔纳

  儒勒·凡尔纳 (1828—1905)生于法国南特城一个律师家庭。他自幼在这个海滨城市读书,从小培养了对航海的浓厚兴趣。1847年他毕业于南特公立中学,次年按父亲的旨意投考巴黎大学法律系。青年时代他写了许多诗剧,其中一出《断了的麦杆》受到大仲马的赞赏,于1850年先后在巴黎和南特两个城市多次上演。这期间,他经常上国家图书馆,热衷于各项科学的新发现,作成笔记2500余本,为他创作科学幻想小说准备了素材。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儒勒·凡尔纳尝试把全副精力投入到科学幻想小说这种全新的文学样式上。1862年,他第一本小说《全球上的五星期》发表,首先在法国畅销,随之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不久即在世界范围内为他赢得了辉煌的声誉。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创作执续了四十年之久,全部小说他定下总名为《异城漫游录》,其中最著名的有 《哈特拉斯船长历险记》、《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一个十五岁的船长》一等。

  《海底两万里》写于1870年,是儒勒·凡尔纳著名的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小说叙述法国生物学家阿尤纳斯参加在海上追捕一只被断定为独角鲸的大怪物,不幸落水,泅到怪物的脊背上。其实这是一艘构造奇妙的潜水船。船长尼摩是一个不明国籍的神秘人物,他邀请阿尤纳斯参观了这艘令人惊叹的现代工程杰作“诺第留斯号”。他们乘坐“诺第留斯号”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进入大西洋,看到了许多罕见的海生植物和水中的奇异景象,又经历了许多危险,行程二万海哩,最后到达挪威海岸。

  在小说中,作者巧妙地把抓到手的知识材料组织起来,充分展示了百科全书式的渊博知识。儒勒·凡尔纳仿佛自己有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奇异的,又是亲切的,它的大门向着想象敞开着,但又酷似真实,这是凡尔纳以其一丝不苟、坚韧不拔的精神探索的世界。此外,小说塑造了尼摩船长这一传奇性的人物,通过他不平凡的经历,对军国主义和资本主义殖民政策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把进步的社会政治主题与广阔的大自然题材天衣无缝地浑然结合在一起,表现了作家的人道主义和民主思想。

  《汤姆·索亚历险记》〔美〕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1835—1910)是美国文学中最重要的一位的一位批判现实主义的讽刺幽默作家。他原名叫萨缪尔·兰亨·克里曼斯,生于一个地方法官家庭,早年曾当过排字工人、银矿工人、密西西比河领航员、报社新闻记者等。“马克·吐温”是他当记者时写作嘲讽美国社会政治生活的幽默小品所用的笔名。他丰富的生活经验和阅历为后来的文学生涯打下了坚定的基础。六十年代他开始文学创作,1867年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卡拉维拉斯县·著名的跳蛙》,显示了幽默才能,使他一举成名。《竞选州长》、《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讽刺了美国的“民主制度”的虚伪性,为早期代表作。七十至九十年代为马克·吐温创作最旺盛的时期,著名的代表作有《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王子与贫儿》等。1900年后积极参加反帝活动,写有一系列著名的政论。

  《汤姆·索亚历险记》取材于作者的童年经历,通过一个儿童的眼光,展现了密西西比河畔小镇上丰富的生活场景:主日学校里,除了听取千篇一律的训诫,就是背诵使孩子们变成傻瓜的枯燥经文;小镇所见的是人们在“协酒协会”举办的小餐馆里卖着酒;外表平静的街巷军,有人犯罪做恶;笃信宗教的善男信女们一本正经地板着面孔……而神奇优美的密西西比河却吸引着男孩们追求的好奇心,驱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探寻宝物。小说又在这背景下塑造了一个聪明、能干、贪玩、调皮,好奇的顽童汤姆的形象。作者通过汤姆从事的一些趣事,在幽默的形式下愤怒地揭示基督教道德和束缚孩子一举一动的实际生活之间的不协调性。汤姆的“探险”即是儿童天性的自然流露,又是对制约儿童天性的社会力量的大胆反抗。小说取材于作者的童年生活,以双在一定程度上离开了作家童年的印象,把实承经历和文学虚构、即经过综合概括的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有机统一起来,经过艺术强化的情节,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落后的美国的鲜明社会背景上展开,透过一部儿童生活的传奇展开了一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史。

  《汤姆·索亚历险记》创造了欢快、恰适的富有喜剧、闹剧色彩的艺术氛围。小说的情节乐观愉快,充满了幽默的戏谑,又突击驾驭了对话方法,从孩子们游戏性夸谈中,引出一个个滑稽可笑的场景。小说的语言流利、简洁,富有幽默色彩,充分显示出马克·吐温语言大师的功力。

  《斯巴达克斯》[意]乔万尼奥里

  拉法埃洛·乔万尼奥里1838年生于罗马,年轻时曾在撒丁王国任军官,参加过反对奥地利占领者的斗争。后来他志愿加入加里波第领导的远征军,在攻克罗马的战役中立下功绩。退役后乔万尼奥里在师范学校教授文学、历史、同时从事新闻和文学活动。他写过现代题材的长篇小说,历史小说,历史剧,诗歌和研究1848年意大利革命的史学著作,其中,长篇历史小说《斯巴达克斯》是最出色的作品。《斯巴达克斯》写于1874年,小说取材于公元前一世纪斯巴达克斯领导的古罗马奴隶起义的史实。乔万尼奥里以同情奴隶起义的态度和亲身参加民族复兴运动的体验,对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加以艺术上的再创造,写出了意大利文学史上第一部反映人民武装斗争,塑造奴隶起义英雄光辉形象的作品。

  小说深刻细腻地揭露出奴隶社会的黑暗,一开始就把抨击的矛头直指奴隶主集团。作者热情歌颂奴隶起义的伟大业绩,写出了奴隶们的英雄气概和高尚道德。小说把斯巴达克斯放在小说的中心地位,精心塑造了这个令人难忘的典型。他的英勇、机智、刚毅矣忘我的精神,体现了奴隶阶级的崇高品质。他忠于事业,具有卓越的政治头脑,指挥艺术和组织才能,在关键时刻勇于为革命力挽狂澜。乔万尼奥里以赞颂的笔触描写了这一奴隶阶级的英雄人物,斯巴达克斯代表着千百万被压迫奴隶的利益和愿望,集中了他们的智慧和才能,是奴隶阶级的旗帜和“理想的化身”。

  乔万尼奥里是立足于他当时意大利的现实来写这部历史小说的。他怀着明确的政治倾向,借用斯巴达克斯起义的题材,抒发了十九世纪七址年代意大利资产阶级民主派的社会政治理想。作者在书中明确表示,他写斯巴达克斯这样一位杰出的古代人物,是要“让后世这些丧失了英武气概而且日趋退化的子孙回忆一下他们祖先的事迹”,从而振作起来,为实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想而斗争。意大利民族复兴运动的英雄加里波第曾盛赞这部小说,认为它具有“伟大价值”。

  《斯巴达克斯》具有较高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凭借他那渊博的历史知识,以广阔和画面和生动的细节,展示出罗马奴隶社会的阶级关系、政治制度、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并进而以雄浑有力的笔墨,描绘了这个典型环境中的奴隶志义的兴衰过程和起义英雄的性格特征,又兼用夸张、想象、衬托等手法精心刻划人物的精神境界和心理,使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较好地揉合在一起。

  《德伯家的苔丝》[英]哈代

  托马斯·哈代(1840—1928)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1861年去伦敦学建筑,兼学文学、哲学、神学,并尝试写作。六年后回乡,任建筑师助手,不久成为职业作家。哈代的作品多以农村生活为题材。早年所作的长篇小说《绿荫下》将宗法制农村理想化,自称“荷兰派的写生画”。从第二部长篇小说

  《远离尘嚣》开始面对现实,以后诸作,现实主义成分逐渐增强。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还乡》、《卡斯特桥市长》、《林中居民》、《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以及《一个改变了的男人》、《晚餐及其他故事》等中短篇小说集。晚年哈代转入诗歌创作,被奥登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英国诗人”,写有诗剧《统治者》以及不少描写风景和爱情的抒情诗。《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著名的代表作,描写贫穷的农家女子苔丝一生的遭遇。芦丝渴望凭自己的劳动过日子,但是在当时社会中却接二连三地遭到沉重的打击。苔丝还非常年轻的时候,就因为家庭的贫困,不得不到德伯家当女工,受资产阶级纨绔子弟亚雷污辱,怀了身孕,成为一个“失了身的女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