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刘太医系列:刘太医谈养生 作者:刘弘章刘浡 >

第38节

刘太医系列:刘太医谈养生 作者:刘弘章刘浡-第3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鸡蛋清和鸡肉的成分是一样的吗? 

  正是因为时至今日,科学家不能明确指出一些组织器官的氨基酸结构,因此不能人工合成组织器官,而必须搞器官移植。但是科学家不明确的东西,并不能阻止人们的使用。就像是科学家至今不知道,喜怒哀乐的神经内分泌基础,而人们不管其中的科学道理,照样喜怒哀乐一样。 

  有人说动物的皮,也含有胶原组织。能否代替牛蹄筋呢?不行!皮肤的胶原组织是角蛋白,而牛蹄筋的胶原组织是硬蛋白,两者完全不同,不可混淆。动物的皮熬汁,有扩张血容量的作用,不能用于包围圈,反而造成癌块的水肿,因此不能用于癌症。 

  有的癌病人愿意把牛蹄筋和鲤鱼共煮,愿意把牛蹄筋和瘦牛肉共煮,愿意把牛蹄筋和鲤鱼、瘦牛肉共煮,这都是可以的,不过要掌握好水量,不要糊锅。 

  第三是小血管问题。癌块不是一块肉疙瘩,而是一个大血包。西医自从19世纪末期创立肿瘤科以来,全部精力是研究癌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从世界各地汇总的资料堆积如山,好像针对癌细胞的任何方法,都能造成癌细胞的死亡,而病人也随之死亡。 

  肿瘤的血管形成,早在1863年,已经被英国人注意。有一个英国医生发现癌组织里,有毛细血管急剧增多的现象。但是他用阴茎的勃起变硬,是由于海绵体充血,来比喻这种癌的生物学现象,而遭到同行的攻击。1945年,又有一个英国医生提出了肿瘤血管形成的假说,认为阻止血管形成,可能是治疗癌症的快捷方式,又被人们嘲笑了。 

  美国学者弗朗克,放弃了对于癌细胞内部的研究,开始观察癌细胞的周边环境。经过几年的生物化学分析,终于在1971年,发现癌细胞能够分泌,一种血管形成因子TAF,而且各种癌细胞分泌的TAF分子结构是一样的。所谓TAF,是一种多肽类大分子,能够剌激癌组织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急剧生长,形成数量极多的毛细血管。癌细胞正是依靠这些毛细血管,得到充足的营养供应,才能迅速生长和转移。TAF具有极特殊的生物学特性,很难被一般药物破坏,这就是癌症难治的原因。 

  弗朗克的发现,引起了世界的注意,很多国家的学者追试,也证实了TAF的存在。并且发现各种癌块的毛细血管密度是不一样的,兹举例如下: 

  ①密度最大的是脑瘤,鳞癌腺癌次之,肉瘤又次之,软骨肉瘤最小。 

  ②密度最大的是癌块直径超过10厘米,小于10厘米的次之,小于3厘米的又次之,1厘米最小,直径2—3毫米的极小。 

  ③密度最大的是原发病灶,转移器官次之,转移淋巴结最小。 

  ④密度最大的是未分化癌,低分化癌次之,中分化癌又次之,高分化癌最小。 

  ⑤密度最大的是实体性器官癌块,空腔脏器次之,皮肤癌最小。 

  ⑥密度最大的是素食者癌块,杂食者次之,肉食者最小。 

  ⑦密度最大的是青少年癌块,中年人癌块次之,老年人癌块最小。 

  ⑧密度最大的是妇女月经期,妊娠期次之,哺乳期又次之,绝经后最小。 

  ⑨密度最大的是高温环境,气温适中次之,低温环境最小。 

  ⑩密度最大的时候是癌病人体温超过37度,感染次之。密度最大的时候是癌病人处于剧烈运动状态,或者紧张状态等。 

  因此;目前世界各国的研究焦点是反TAF,而不是手术放疗化疗以及免疫药物等问题。然而30多年来,进展十分缓慢。

  最初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尝试,使用动脉导管栓塞的方法,治疗一名肝癌男子。使用特制的导管插入股动脉,通过腹主动脉,准确进入供给癌块血液的小动脉,然后用弹簧钢圈栓塞了小动脉。一个月以后,直径2﹒5厘米的癌块竟然消失了。病人没有不适的感觉,而且恢复了原有的工作。这使得研究人员欣喜若狂。 

  这个病例是几十年来,西医治癌方法的巨大成功。它无可争辩地证明,治癌不必杀死癌细胞,只要阻止血液供应,就可以使癌细胞不杀而死。 

  在铁的事实面前,无数的论文、无数的专家、无数的新闻等,对于手术放疗化疗,这种摧残身体的治疗方法,给予严厉的批评。有些人甚至扬言,只要改进导管技术,任何部位的癌块,都可以迅速消除。然而半年以后,这个病人的癌块又出现了。舆论界一片哗然。研究人员认真分析复发的原因,发现癌块由多支动脉供血,只栓塞一支动脉是不行的,而把所有的动脉都栓塞是办不到的。 

  要想阻止癌的血液供应,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不让癌细胞分泌TAF。起先,发现鱼精蛋白、血小板因子4、大分子碱性蛋白、动物软骨、眼玻璃体等物质,在试管内,有阻止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的作用,但是,荷瘤动物试验发现没有亲癌作用,因此极易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造成动物的意外死亡。后来,又在一些亲癌物质,比如,四环素、争光霉素以及一些亲癌同位素的分子结构上,分别附加鱼精蛋白等五种物质,荷瘤动物试验还是收效甚微。因为亲癌化合物,对于炎症或者坏死组织,也有亲合性。 

  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几家肿瘤研究机构,已经注意到一些美国人被诊断癌症以后,口服一种叫做控岩散的中药。这些病人的肿块逐渐缩小,直至消失。由于是普遍现象,这就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奇怪。他们在癌细胞试管中,加入控岩散提取液,发现只有稳定癌细胞生物膜现象,限制了癌细胞的流动性和通透性,而癌细胞并没有被杀死。又给荷瘤动物喂食控岩散,解剖以后,发现肿块的毛细血管消失了。再给自愿受试的癌病人,口服控岩散,也普遍出现了肿块缩小。 

  不过,有的受试者,不相信控岩散,他们中途要求切除肿块。研究人员对于这些手术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肿块的毛细血管消失了。又进一步生物化学分析肿块的血液,发现了TAF的分子结构被破坏了。 

  于是认定控岩散是天然的反TAF物质。然而,使用化学合成的方法,又不能制造成功。这也是控岩散只能使用稀少的沙鱼胆制造的原因。 

  后来,美国学者发明了反TAF的药物CDS,已经在动物身上试验成功,也是一种药物治疗动物的各种癌症。英国学者在老鼠尿中提取了反TAF物质,也是一种物质治疗动物的各种癌症。尽管对于人体的毒性太大,但是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反TAF是治疗癌症的好办法。 

  由于各种癌细胞分泌的TAF分子结构是一样的,那么反TAF的药物结构也应当是针对性的。可见治癌的道路只有一条。 

  许多人以化疗方案为例,要求每种癌病,要使用不同的中药治疗。那么TAF的发现,就可以说明治癌的方法,只有一个。有些人认为方法越是很多,那么越是高超。可能不是这个道理。比如:外伤疼痛的病人,打一针吗啡就能止痛。可是如果使用芬必得、阿斯匹林、阿托品等止痛药,那么就是胡闹,也让病人疼痛死了。又如:急性失血的病人,输血就能补充血液。可是如果使用生理盐水、葡萄糖注射液、林格氏液,那么就是胡闹。也让病人失血死了。再如:脑水肿的病人,静脉输入甘露醇就能止吐。可是如果使用维生素B1、安定、扎针灸,那么就是胡闹。也让病人折腾死了。而且化疗本来就是胡闹,已经把癌病人治死了,为什么还有要以化疗方案为例,要求使用不同的中药? 

  需要注意的是,许多药物都能够破坏小血管,例如,妊娠止吐药反应停,血管硬化剂鱼肝油酸钠,蛋白沉淀剂白矾等。但是这些药物不能破坏癌细胞的TAF分子,反而容易造成人体正常小血管的弥漫性损伤。也正因为如此,寻找反TAF,就像大海捞针一样难。目前除了控岩散之外,至今没有发现新的反TAF物质,而控岩散的主要成分沙鱼胆的产量太少了,这就是目前不能大力推广使用控岩散的原因。 

  为了节约使用控岩散,欧美医生采取先喝牛筋汤,把肿块包裹之后,再局部切除肿块,然后少量使用控岩散。临床证明,这个方法是稳妥的。控岩散消除癌的小血管是容易的,因为癌的血管,不是原来就有的,也不是真正的血管,其血管内皮细胞十分脆弱,所谓血管腔,不过是细胞间隙。因此血流速度,只相当于正常血流的15%—30%,这样一来,癌细胞得不到充足的氧气交换,本身就处于无氧酵解的不利状态,因此癌块不会生长的很大。 

  也正因为如此,癌块一般超过3厘米,就会有癌细胞脱离肿块另谋生路,这就叫转移。癌块一般超过10厘米就会自己破溃,造成大出血。我们恨癌的转移,恨癌的破溃,其实我们应当感谢癌细胞,因为癌块内部的血流速度十分缓慢。如果癌块的血流速度很快,那么倒是可怕了,就像有的良性肿块那样,生长成几十公斤大,癌病人就会变成大象了。正因为控岩散是反TAF物质,而正常细胞不分泌TAF,所以控岩散不能破坏正常细胞的周围血管。这是非常奇怪的。母狗怀孕了,我门想通过杀死胚胎血管而达到堕胎目的,结果母狗吃了控岩散以后,照样生出三个小狗,也没有发生畸形。看来控岩散,的确不能破坏正常细胞的周围血管。 

  西医为什么治疗不治之症?

  目前,西医宣布癌症是不治之症。奇怪!既然癌症是不能治疗的疾病,那么西医为什么还要去治疗呢?西医要摸索经验!那么什么叫摸索经验呢?说白了,就是拿人做试验!然而这个试验不是拿死囚犯,而是全世界的癌病人!我们中国人喜欢查档案,那么我们来查一查西医的档案。 

  西医是以古希腊和罗马医学为基础,依靠物理化学的不断进步,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西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16世纪,主要发展了人体解剖学。什么病都要手术。这时候,西医远远落后于中医。得了乳腺癌,西医是用烧红的烙铁烫掉乳房,病人很快死亡。那时候,中医就让你吃控岩散。 

  第二阶段是公元16世纪至公元19世纪。主要发展了病因治疗学。这时候,西医在防治传染病方面,超过了中医。不过,得了乳腺癌,西医是局部切除肿块,病人很快死亡。那时候,中医就让你吃控岩散。 

  第三阶段是公元19世纪至今,主要发展了医用物理化学。这时候,西医在诊断、防疫、手术、抢救等方面超过了中医;但是,在治疗人类70%的疾病——癌症等慢性病方面,仍然落后于中医。西医一直找不到癌症的病因。因此,西医认为癌症是不治之症。治疗癌症的目的,只是为了减轻痛苦,等待死亡;而且西医的手术、放疗、化疗的方法,至今没有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赞扬。实际上,只有我们中国人说手术、放疗、化疗是治疗癌症的三大法宝。 

  而国际社会没有如此评价,这是因为西医根本不会治疗慢性病。因此我们不要认为西医的一举一动都是高科技。因为如果病人不适合防疫、诊断、手术、抢救等四个问题,那么西医就没有办法了。我们不要认为外国的一切东西都是先进的。 

  那么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方法,是怎样出台的呢? 

  ①手术很有效,但是捅了马蜂窝。 

  1896年,英国医生霍尔斯杰德,发现局部切除造成了癌的迅速转移,因此发明了大范围切除的方法,叫做无瘤手术方式,这才开始文明切割乳腺癌。是的,局部切除癌块,就破坏了包围圈,造成转移;但是大范围切除,还是不知道哪里还有小癌块。因此,切除范围再大也是不彻底的。 

  很多学者反对使用手术切除治疗癌症。1977年,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报告:“一名患乳腺癌的美国妇女,肿块直径2×2厘米,因为术后转移,3年之内手术切除38次,还是死亡。”。 

  1981年,美国癌症协会发出警告:“不能认为直径小于3厘米的癌块,不存在远道转移。事实上,手术创伤破坏了周围组织对于癌块的包围圈。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癌病人手术后,其他部位又迅速出现新癌块的原因。” 

  20世纪80年代,英国皇家科学院也研究发现,原位癌能够分泌一种抑制生成因子,阻止其他癌块的发生。如果切除了这个原位癌,那么其他部位的微小癌块就会迅速生长。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手术切除之后又出现更多癌块的原因。因此,手术切除这种取快一时的治法,会造成癌的迅速转移。另外,腹部手术造成的腹腔广泛粘连,也使得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