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凋落的红颜--中国历代后妃往事 >

第3节

凋落的红颜--中国历代后妃往事-第3节

小说: 凋落的红颜--中国历代后妃往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生蔑视,分分钟都有可能重新反叛。
  在这样的情形下,宣太后以一国太后身份向义渠王暗通款曲,使他成了自己的情夫,自然戾气大减,叛乱的心思也就少了。
  戎狄所处位置,在秦国的长城外,乃是秦国举足轻重的大后方。正因为宣太后牺牲色相,笼络住了义渠王长达三十年之久,使得秦国能够毫无后顾之忧,腾出手来增强国势,并且在诸侯国间征战不休,屡有斩获。
  三十年后,秦国已隐然成为诸侯国间的老大,国势大强,已经不用畏惧戎狄的威胁了。于是宣太后选了一个黄道吉日,将情夫诱到甘泉宫去“度假”,然后就在温柔乡中突然发难,将义渠王杀掉,并立刻派兵灭掉了戎狄,将甘肃宁夏一带原属义渠王的领地全部收入囊中。——从此,秦国不再有西部边陲的后顾之忧,进而为宣太后的玄孙赢政能够放手一搏,成为始皇帝奠定了重要基础。
  据太史公司马迁说,宣太后在与义渠王来往的三十年中,还为义渠王生下了两个儿子。但是这两个儿子后来如何却不见下文。若是被以宣太后为首的秦国杀死了的话,一定会见于史籍,以此进一步证明“秦乃虎狼之国”。而竟不见记载,可能这两个孩子早在父母来往的三十年间就已经夭折了,鉴于当时的医疗生活条件,这个可能性更大——而儿子死了,当然也是进一步促使宣太后对情夫痛下杀手的因素之一。
  为什么说宣太后和义渠王的儿子(假如真有过的话)早死,是促使宣太后最终向义渠王下手的?
  我只是觉得,假如宣太后不想生孩子的话,完全可以不用孕满生产,而她居然生了,她的本意,猜想就要利用秦太后与义渠王之子,继承戎狄的王位,从而免除秦国的隐患,兵不血刃就将戎狄收归秦有的。
  而两个儿子居然都没能养成,自己也不可能再生育,以血缘怀柔的政策失败,她才终于向义渠王下了杀手。
  (只是猜想,请勿抬杠。)
  总之,宣太后充分利用了她身为女性的一切优势,并把它们发挥得淋漓尽致,甚至达到了千军万马也达不到的目的。义渠王不幸,把这个娇滴滴的女人等同弱者,就只能有如此下场。
  五、宣太后最让世人瞠目的,并不是她杀情夫夺地盘的事情,而是她论政风格之自由奔放的程度……
  话说某一年,楚韩两国交战,韩派使者去向秦国求救。使者名叫尚靳,大概小伙帅呆了,宣太后觉得直统统地拒绝有些过意不去,便把他召来当面解释。
  尚靳以为事情或者能有转机,于是又把韩秦两国“唇亡齿寒”的大道理说了一遍。
  谁知宣太后的道理更是大条,曰:“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尽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今佐韩,兵不众粮不多,则不足以救韩。夫救韩之危,日费千金,独不可使妾少有利焉?”
  这段话如果翻译成白话,那就是宣太后对使者这么说的:“想当年我侍奉惠文王的时候,如果他坐在我身上,我就会觉得累;但是如果他整个身子趴在我身上,我却一点也不累,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后面这个姿势对我有好处啊。(使臣:… … #)——现在你要我去救韩国,花费我那么多兵员粮草,日费千金,又能给我什么好处呢?”
  两千年后,清朝的王士桢对宣太后这段语录唉声叹气,说:“此等淫亵语,出于妇人之口,入于使者之耳,载于国史之笔,皆大奇!”
  所以说王士桢永远都登不上朝堂之高,你管它说的都是些啥呢,只要达到了国家目的,就都是管用的话。
  ——韩国使者拿嘴唇牙齿来打比方,谁知道宣太后水准更高,全身都上阵了,区区唇齿部分岂能敌得过全身乎哉?再说宣太后的道理浅显易懂,只要是正常人就不敢说自己听不明白。于是韩使不得不败下阵来。
  当然我们也不排除宣太后口没遮拦,但是她有资格乱说,别说当时的韩国使臣,即使是如今的我们,也只能诺诺连声。
  六、范雎先生出场,宣太后悄然引退
  当然,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专权时间久了,宣太后的弟弟们就开始尾大不掉,把“国家”看成是“家国”了。
  尤其是穰侯魏冉。
  这位魏冉先生,其实倒真是一员英雄好汉,攻城掠地一向身先士卒。屡屡带兵作战,立下赫赫战功。
  但是掌权带兵的时间久了,魏冉变得目空一切。不但在朝堂之上打击异己,还把国家当成他的钱库。比如说,他把秦国征战得来的土地:陶邑、刚邑、寿邑都划到了自己的封地之中。这其间陶邑乃是当时最富庶的地方,而刚寿二地则是魏冉作为心目中保障陶邑安全的缓冲区,而无辜被攻下的。——足见一个人的私欲要小老百姓付出多大的代价。
  魏冉等“四贵”在秦国呼风唤雨,为所欲为了三十多年后,一个名叫范雎的人,从魏国狼狈投奔秦国而来。
  这位范雎先生在来秦国之前,晦气星照命,由于出使齐国时,得罪了正牌使者须贾,被一状告到魏相魏齐那里。结果被痛打一顿,结果打昏死过去,被当死尸丢进茅房,然后又被一个小吏一泡尿浇醒。
  亏得这一泡尿浇下,范雎恢复了神志,就哀求这小吏救自己的命。
  小吏大概觉得尿到别人头上过意不去,就向魏齐说:“死人在茅厕里碍手碍脚,不如把那具死尸从茅厕拖出,丢到野外去吧。”
  魏齐就吩咐这小吏照办。
  范雎这才逃出生天。这时他已被打得腿折肋断牙齿脱,好不容易才爬回家。挨了这一场狠抽,他从此装死,以张禄的名义生活下来。
  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晦气的范某人,却是将要终结秦国穰侯魏冉锦绣生涯的人物。
  老天的安排就是这样莫测,往往会把大人物的人生交待在不起眼的角色身上。
  公元前271年,该范雎发市大吉的机会到了:这年秦昭王派王稽出使魏国,来到了魏都。
  范雎的挚友郑安平,当初曾经救助范雎,深知范雎留在魏国的危险性之大。此时郑安平听说秦使来到,认为这是范雎的好机会,便应聘做馆驿的仆役,找机会接近王稽。
  郑安平果然得到了机会,向王稽推荐“贤士张禄”。
  趁着夜色,郑安平将范雎悄悄带进馆驿,王稽面见之下,顿时对范雎的才识胆气十分佩服,于是订下计策,悄悄地将范郑二人都带回了秦国。
  从此后,范雎不但逃出生天,而且从此踏上青云路。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人没有帮手是不行的,诚哉斯言!)
  范雎到秦国之后,苦等了两年,终于等到合适的时候,制造机会使秦昭王单独召见了自己——确实有两道板斧。
  在得到了秦昭王的信任之后,范雎抛出了他的第二招,向昭王上了一道奏章,建议他改“近交远攻”为“远交近攻”,即:改睦邻友好为与远邦交好,而首先攻克邻国,既巩固实力,又逐步推近,最后达到攻克远邦、甚至一统天下的目的。——范雎的军事远见固然是高,但是教乖了秦国来灭自己的国家,未免太不成话。
  秦昭王对这项战略十分推崇,立即拜范雎为客卿,并且将这一战略视做秦国的国策。
  果然“远交近攻”其效如神,秦国国势越发强盛。秦昭王此时已视范雎为神人,进一步在内政上也事事询问他的意见。
  范雎便再一次提出“强干弱枝”的观点,要求秦国削弱诸侯列贵的权势,巩固中央集权。并向秦昭王进言道:“臣居山东时,闻齐只有孟尝君,不闻有齐王;闻秦有太后穰侯,而不闻有秦王。……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今穰侯内仗太后之势,外窃大王之重,用兵则诸侯震恐,解甲则列国感恩,广置耳目,布王左右,恐千岁万岁后,有秦国者,非王之子孙也!”
  秦昭王一听,顿时如醍醐灌顶,醒悟过来。于是,他总算争气起来,免去了穰侯魏冉的相位,将他厚加赏赐,送回了封邑,将相位转而授予了范雎。而另外一舅二弟的“三贵”也一样办理。
  与此同时,以年老孝养为由,让母亲宣太后归居宫中,不再过问政事。
  虽然出于政治因素才退休,但是宣太后这时也确实老了。假定她三十岁成为太后,这时也已掌权四十一年,至少也七十出头了。而且经常患病,所以回到宫宇中颐养天年,也是不错的选择。
  七、人生的最后一个小插曲——“为我葬,必以魏子殉。”
  回到后宫的宣太后,虽然不再过问朝政,但是仍然过着随心所欲的日子。
  她在朝堂掌政的时候,曾有过许多的情夫,而最后一位,也是最出名的一位,名叫魏丑夫——这个名字听着有点怪。因为既能当上太后的“甜心”,肯定是帅哥一名,怎么会是“丑夫”?想来这个名字是当年爹妈看儿子长得太漂亮了,为了好养活而起的贱名,大意是反其道而行之,跟“阿猫”“阿狗”差不多吧。
  现在太后归入后宫,魏丑夫当然也随侍在侧。
  秦昭王四十二年,七十多岁的宣太后病倒了。
  老太太躺在病床上,自知时日无多,想着心爱的小情郎,觉得意犹未尽,很有点不甘心的意思。
  想来想去,于是宣太后传下懿旨——“为我葬,必以魏子殉。”——将来安葬我的时候,一定要让魏公子殉葬。
  魏丑夫眼见得宣太后出了这么个主意,不禁栗栗股战,万万想不到居然会有这等事,忧愁得坐卧不宁。
  大臣庸芮听说此事,便向魏丑夫拍胸保证能让他逃过一劫。
  于是庸芮便去求见太后,一番“您老一定健康长寿”的例牌慰问之后,切入正题:“听说您要让魏公子为您殉葬?如果人死后无知,那么您岂不是白白牺牲了心上人的性命?假如人死后有知,那么先王(秦惠文王)这几十年来,在地底下怒火已经积得够多的了,太后您去了阴世,补过还来不及,哪还有机会跟魏丑夫寻欢作乐?万一让先大王看见了这个小白脸,岂不是更要惹出大麻烦来?先大王可更是要大打出手啦!”
  宣太后一想,确实有道理啊,不禁把考虑小白脸的心思,转而放在自己身后安全考虑方面。于是应道:“善!你说得很有道理,就照你说的办。”
  于是,这才打消了把小情郎带去黄泉的主意。
  秦昭王四十二年十月,宣太后终于去和死鬼老公碰头了,至于秦惠文王和她厮见之后,是不是对四十几年的绿帽子清算了帐目,那就不得而知了。不过就算他有这个心,恐怕也干不过这个四十二年来见多识广的芈八子啦。
  宣太后下葬在芷阳郦山。据说,秦昭王孝心可嘉,为母亲造了大批真人大小的泥俑,搞了一个大型车马队伍,为母亲陪葬——是不是考虑到死鬼爹可能要跟老娘算帐,特意给宣太后带去的帮手?
  有这一批打手跟着,想来秦惠文王面对宣太后,最多也只能有干吹胡子白瞪眼的招了。
 
谁又比谁更幸运——高祖刘邦妻吕雉、妾戚懿、妾薄姬
 
  古代中国是一夫一妻多姬妾的制度,嫡妻与姬妾不论从身份还是待遇,都是天壤之别。丈夫也许在爱情上会对姬妾偏袒,但是那只能保障他的生前,他死后的财产和地位却只能交由嫡妻的儿子继承。这个严酷的现实无论是从私情还是从利益,都逼着妻妾之间势成水火。在这样的妻妾之争尤其以皇帝的后宫为最,因为一但成功就是登峰造极,而一但失败则将跌落十八层地狱。而这一幕场景,尤其以汉高祖刘邦的后宫最为典型。
  在刘邦的妻妾中,发奋图强终于位极人世者莫过于吕雉,落入地狱遭遇惨酷者莫过于戚懿。但是也有任凭命运播弄,却在懵懵懂懂之中登峰造极的薄姬。真可谓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一、天上掉下个吕妹妹——没想到白吃白喝赊了一万钱的帐,还白得了一个上好的老婆
  汉高祖刘邦是沛县丰邑人,出身普通农家,可是他却生来既不好读书,也不愿意务农,只喜欢交朋结友。刘邦性情豪爽,我行我素,既好酒也好色,还经常为饮乐而赊帐,经常惹得父亲刘太公责骂。由于朋友多人缘好,刘邦后来当上了秦朝的一名亭长。秦制十亭为一乡,亭长只不过是个基层地方干部而已。做了亭长的刘邦仍然是终日作乐,夸夸其谈,帐也越赊越多,虽然没有娶妻,在外头的风流帐可从来没有少过。想想看,有这样的名声在外,又有哪家的父母愿意把女儿白白嫁给他?因此他直到三十岁出头还是光棍一个。
  谁知道就真有天上掉馅饼的美事,而且还正正地砸在了刘邦的头上。
  原来单父(山东单县)地方有位吕公,家境阔绰,却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