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卡夫卡传 作者:勃罗德 >

第36节

卡夫卡传 作者:勃罗德-第36节

小说: 卡夫卡传 作者:勃罗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特之优点是我的阐述的不言而喻的前提,完全不必特别予以强调。我对他的诗歌的爱也表现在我将他的两首诗谱写成歌曲(钢琴伴奏或乐队伴奏皆可)这件事上。在我那两本书中,一方面指出他心灵的发展(与对他的形象的静态理解相反),另一方面将他的格言(这些格言突出的是人的心中“不可摧毁之物”,是信念和对上帝的积极的信赖)与他的叙述作(其作品则为一切怀疑和不安敞开大门)分离开来,我通过这两点来阐释他的世界观。在小说中卡夫卡展示了人们是如何困惑,如何迷失了道路,在格言中这条道路自己显示出来,宣布摆脱困惑的前景。自然,人们不应该也不能够将卡夫卡这两种世界观机械地分离开来。格言中也有许多例子表明人由于痛苦和不知所措而喘不上气来;另一方面,在长篇小说中也有穿透黑暗看见希望的目光,并非仅仅是无望的观点。卡夫卡永远是完整的卡夫卡;如果人们这么说了,再说一遍,再予以强调,那么人们最终在“格言中的卡夫卡”身上看。到的更强烈的还是他的启示性的、助人的品质;而在叙述的想象力中的卡夫卡身上看到的则主要还是混乱的、自我烦恼和危机的展现。一个灵魂的两个方面是共于一体。问题必然会提出,一个方面或另一个方面的突出造成的有层次顺序的区别之原因何在?大体上可以这么考虑:在小说中,也包括在书信和日记中,卡夫卡信步走去,听其自然,毫无拘束地把自己托付给天使和魔鬼;而他在沉思的水晶体中(在格言中和一些书信里)则实行自我督检,进行人的自制,试图使自己有所归属,为了一个思想中的或现实中的周围世界的缘故而提高自己,力求取得成果。这里有着决定性的因素——针对命运之错综复杂的:人的意志自由;针对罚入地狱的:仁慈;针对绝望的:结束“亚历山大战役”,代之以和平时期的要求,对致密伦娜的信中由那些力量从深处呼喊的宣言的希望:“尽管如此,你们这些沉默、被推动着的、前进着的、心中充满直至狂野的信赖的人们,尽管如此,我们不会扔下你们不管,即使在你们最愚蠢时也不会,而且尤其在这种情况下不会抛弃你们。”穿过卡夫卡混乱、虚无的世界,轻轻地,但不容置疑地响着对人类这一造物的爱的声音,那种上帝的“力量”(是这么预告的)“尽管如此”不会抛弃这些造物,还为他们祝福。


  






卡夫卡传关于卡夫卡的“简历”






关于卡夫卡的“简历”

  下面的陈述经吉乌塞普·斯蒂凡尼的友好允准,是从他的一篇文章中抽出的,那篇文章的题目是《弗兰茨·卡夫卡:保险总公司职员》,发表在这个机构总部所在地特利斯特出版的1952年12月的该保险公司内部报纸(“Bolletion”)上。除了关于文作学品的诱人的概述外,这篇文章还摆出了传记形式的年代日期。文章告诉我们,卡夫卡于1907年10月2日递交了要求参加总公司工作的申请书,并根据惯例附上了一份简历。“法律实习”一词是指:在奥地利,凡欲当一名律师或获得某种国家的职位的人,大学毕业后要作为记录员或预审法官助理等等无偿工作一年,一部分在刑事法庭,一部分在民事法庭。除此之外,从斯蒂凡尼的文章中我们还得知,卡夫卡在被保险总公司接受前检查了身体,被认为“体质纤弱,然而是健康的”。他身材瘦长,身高一米八一。可1908年7月14日便产生了另一份医生诊断。根据这份诊断,卡夫卡由于神经受损和“心脏极易兴奋的特征”而必须辞职。事实上这第二份医生鉴定大可不必认真看待,卡夫卡想以和平的方式从私人企业转到工作轻松得多的半官方工伤保险公司去。考虑到亲属中马德里的舅舅同保险总公司的管理部门有关系,因此比较妥当的办法是将疾病作为辞职的理由。

  简历

  我于1883年7月3日生于布拉格,在旧城大众小学读到四年级,然后进入旧城德语国立中学;十八岁开始就读于布拉格卡尔·费迪南特德语大学。通过了最后一次国家考试后,我于1906年4月1日进旧环城路理复德·略维博士的律师事务所当秘书。6月我通过了历史性的博士学位答辩,同月被授予法学博士学位。

  我同这位律师先生马上达成了协议,我只在必要时才去事务所上班,以便充分利用时间。因为从一开始我就不打算在律师这一行久留。1906年10月1日我开始法律实习,直到1907年10月1日。

  弗兰茨·卡夫卡博士


  






卡夫卡传后记






后记

第二版后记

  当我1937年完成这本书的第一版时,我在结束段落中(第七章)已经把卡夫卡引起的强烈反响考虑了进去,这种反响反映在许多语言中,反映在像阿尔杜斯·哈克斯利、安德烈·纪德民赫尔曼·黑塞、马丁·布伯、托马斯·曼、亨利希·曼、弗兰茨·韦尔弗和其他一些这样的人的评论中。自那以后,卡夫卡的影响更加强烈了,给弗吉尼亚·吴尔芙、莱克斯·瓦纳、加缪和许多其他作家和评论家带来了深刻的印象。卡夫卡的艺术在许多方面都是独创一格的,尽管并非每一个自认为受卡夫卡影响或写文章谈论他的人对其艺术的宗教深度和脱胎换骨的力量都清楚。经常给人以这样的印象:有些地方有些人只是模仿或分析卡夫卡方法的外表,而不涉及其本质的追求,也许这对某些说了那么多关于他和他的艺术的话的人完全是不可企及的。假如人类能够更好地理解卡夫卡的人品和作品给了人类什么启迪,那么情况就会完全不同了;所以使卡夫卡的意图更起作用的尝试并没有随着这本书的完成而告终。

第三版后记

  我的卡夫卡传的这一版增加了新的一章——第八章,这一章主要涉及的是卡夫卡死后逐渐为人所知的事实,其范围通过一些新的文件(比如密伦娜给我的关于卡夫卡的信)得到扩充。附图也增加了。

  此外,我将这本书尽可能保持原样,作为第一本关于卡夫卡的、已完成了其作用的书的原样。个别错处我部分在正文中、部分在注释中作了更正,也增加了一些内容。生平年表包括了在《传记》中没有提到过的一系列日期。这个日期表在此重新得到补充和更正,另外加上新发现的卡夫卡的“简历”,使之而更丰富。我把原来传记中转载的“关于儿童教育的两封信转到刊登卡夫卡所有信件的那本书中去登载了。

  卡夫卡逝世即将三十年了。在这段时间中他的著作进入了个大世界和无数崇拜者的意识之中。传记的第一版是在卡夫卡死后十三年时,于1937年由布拉格的亨利希·麦希·孙出版社出版的;第二版于1946年由纽约的孝肯书籍出版社出版。

  1954年


  






卡夫卡传附录一 布雷齐亚观飞记






附录一 布雷齐亚观飞记

  弗兰茨·卡夫卡

  1909年9月9日的《布雷齐亚岗哨》激动地报道说:我们在布雷齐亚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人,连大型汽车竞赛时的情景也不能与之相比,来自威尼斯、利古里亚、匹埃蒙、托斯卡那,直至远自那不勒斯的外乡人,来自法国、英国、美国的来宾们云集在我们的广场上,我们的旅馆里,塞满了一切边角的私人住房。所有价格大大上涨;没有足够的交通工具供观光;飞机场上的餐馆可以为两千人提供出色的服务,在这成千上万人面前却无能为力了,不得不出动军队来维持小吃部的秩序;在那些廉价购物的广场上每天有五万人站着。

  当我的两位朋友和我读到这个消息时,我们同时获得了勇气和担忧。勇气:因为在这种挤得要命的地方,民主空气会十分浓郁;倘若根本没有位置,也就不必费心去找。担忧:担心意大利对这类活动的组织能力,害怕那些将为我们操劳的委员会;对铁路客运的担心,“布雷齐亚岗哨”对其晚点四小时以赞誉之词加以张扬。一切期待都是错误的,一切意大利人的回忆在他们一回到家里便混淆了,不能令人信服。

  当我们的列车驶入布雷齐亚火车站的黑色窟窿时,我们听见人声鼎沸,仿佛大地在燃烧,我们认真地互相提醒,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要始终在一起。我们难道不是怀着某种敌意到达的吗?

  我们下了车。上了一辆轮子松动、几乎快要散架的马车;马车夫情绪很好,我们的马车驰过几乎空空荡荡的马路,前往委员会官方向,那里的人们没注意到我们内心的刻毒,仿佛刻毒并不存在似的;我们得悉了我们需要了解的一切。给我们指定的住处,初看上去好像是我们所见过的住处中最肮脏的,但很快就不那么过于厌恶了。这种肮脏已经存在多时,无人再议论;这种肮脏不再改变,它已经安家立业,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的生活更坚实、更有人间味道;旅馆老板从这肮脏中匆匆走上前来,怀着自豪感,对我们毕恭毕敬,老是动着胳膊肘,用双手(每个手指都值得恭维)不断给他脸上盖上新的阴影,一个劲地弯腰鞠躬,这种姿势我们后来比如在飞机场上在加布里埃尔·达农乔身上又看到过。在这样的情况下,谁还会对这种肮脏耿耿于怀呢?

  飞机场在蒙特奇阿利,乘坐驶往曼图阿的当地火车不到一小时便可抵达。这种当地火车在普通的公路上占有两条铁轨,于是它既不高出,也不低于其它交通工具,毫不突出地行驶在那些几乎闭着眼睛在尘土飞扬中骑自行车的人们中间,行驶在来自全省的完全破败不堪的马车中间(这些马车有多少乘客就装多少,竟然还驶得很快,令人难以理解),行驶在往往是巨大的汽车中间(这些汽车好像刚刚放出笼子,看样子马上就要倾覆,在其快速行驶中不断按着的喇叭显得十分幼稚)。

  有时乘坐这种可怜的火车到飞机场去的希望完全彻底地消失了。然而周围人们在笑,左边、右边都有人冲着列车里面笑。我被挤到了一个个子高大的人的旁边平台上,而这个人岔开腿站在两节车厢间的缓冲器上,沐浴在从微微晃动的车厢顶上落下的煤烟和灰尘之中。列车停了两次,等待逆方向来的列车通过,等得这般耐心,时间这般长,好像在等待一次偶然的相会。一些农人缓缓走过,墙上不时可见上次汽车竞赛留下的热烈的海报。路旁的一切植物统统覆盖着一层白色的灰尘染上的油腻腻的色彩。

  到了不能再往前开的地方火车最终停了下来。一些汽车同时刹车。透过飞扬的尘土,我们看见不远处飘着许多旗帜。一群牛挡住了我们的路,它们失去了控制,跌跌撞撞地走在山丘状的土地上,闯入了汽车中间。

  我们到了。在飞机场前面还有一个大广场,广场上矗立着一些捉摸不透的小木屋,那上面的匾额出人意外的是:车库、国际大型小吃部等等。不计其数的叫化子们在他们的小车子中吃得白白胖胖,一个个向我们伸出手来,挡住去路,人们匆忙中真恨不得从它们上面跳过去。我们超过了许多人,也被许多人超过。我们仰望天空,这才是大家所关心的地方。谢天谢地,还没有一架在飞!我们毫不躲闪,竟也没有被车子碾死。在数以千计的车辆中间和后面,跑动着意大利骑兵的马。秩序和事故看来同样是不可能发生的。

  在布雷齐亚的一天夜晚,我们想要尽地到某条我们认为相当远的马路上去。一个马车夫开口要三个里拉,我们还价两个。这位马车夫表示不愿去,仅仅出于友好他给我们描述了那条路远得多么可怕。于是我们为我们的还价感到羞愧。好吧,三个里拉。我们上了车,车子拐了三个弯,穿过短短的马路,我们就到了想去的地方。奥托比我们俩强硬,他宣称,他绝不能为一分钟的路程付三个里拉。一个里拉就绰绰有余。也就是一个里拉。时值深夜,小马路空无一人,这马车夫是强壮的。他很快就冲动起来,好像这场争论已经进行了一个小时似的:什么——说我是欺骗。——想什么呀你们?——一说好三个里拉,就得付三个里拉,把三个里拉拿来,要不然你们等着瞧吧。奥托:“拿出价目表来看看,要不然就叫警察来!”价目表?这里没有价目表。——哪里有这个价目表?——他说,这是为一次夜间行驶约定了的,如果我们给他两个里拉,他就放我们过门。奥托叫得令人胆战心惊:“不拿出价目表就叫警察!”又是几声叫嚷和寻找,然后一张价目表被抽了出来,那上面除了污垢外什么也看不清。因此我们达成了一个里拉五十分的协议,然后那马车夫驱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