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070.大汉帝国风云录 >

第1065节

070.大汉帝国风云录-第1065节

小说: 070.大汉帝国风云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只要把朝堂当战场,竭尽全力去赢取胜利,绞尽脑汁用最小代价取得最大战果,你就能在朝堂上站稳脚跟。”李弘笑着拍拍鲜于辅的后背,“朝堂其实很简单,它就是社稷的一个门面,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利益。这些利益就象一个大饼,你只能吃一口,剩下的要给别人吃。如果你多吃了一口,那别人就吃亏了,就要对付你,要吵嘴打架。打得不好整块大饼就打碎了。但人都有贪欲,都想多吃一口,都想占便宜不想吃亏,怎么办?”
“把饼做大,只有把饼最大,让大家都能多吃一口,那问题就解决了。但把饼做大,需要时间,需要齐心协力,有些人未必愿意。于是,有些人在做更大的饼,有些人在偷懒卖滑,有些人一门心思想把现在这块饼独自吃了,这样各种各样的花招也就出来了,这就是国政。最好的国政是,用各种办法让大家做更大的饼,而最差的国政的是,大家争吵不休,把现在这块饼打碎了。为了最大程度地做好国政,需要许多手段,而用得最多的手段就是欺诈。”
“自古以来兵不厌诈,只要能击败敌人,即使违背良心欺诈对手,那也是可以接受的,可以原谅自己的。”
鲜于辅暗暗吃惊,心里一阵发寒,两手不由自主地把腿上的毛褥子向上拽了拽。
“这么说,你有对策了?”
李弘皱皱眉,“想法不是很成熟。我对你说说,你看行不行。”
目前朝堂上的争斗,最终目的还是夺回我的兵权。
洛阳收复后,中兴大业的基石已经奠定,采用何种平叛策略其实无所谓,直接影响中兴大业的是我们的朝堂,我们的中兴策略,我们的新政,而对中兴大业危害最大的就是我手上的兵权。
只要兵权控制在我手上,朝堂上下寝食不安。
“所以,我打算辞去大司马一职,还是做我的大将军。”李弘平静地说道。
鲜于辅骇然心惊,刚想出言阻止,蓦然想到李弘必定留有后手,这肯定是以退为进的缓兵之策,还是继续听李弘往下说吧。
“在军中,最为长公主信任的是子烈(徐荣),最为外朝大臣所认同的也是子烈,所以……”李弘看了鲜于辅一眼,“我打算举荐子烈为大司马。”
目前朝中资历最老的,暂时没有官职的,而又能得到各方认同的将军只有徐荣。鲜于辅有胡人血琉,麴义的性格飞扬跋扈,两人都不合适出任大司马一职。
上午,我对丞相大人说了,在太尉大人回避期间,太尉事暂由飞燕代领。荀攸大人这个太尉做不了几天了,此事最后不论结果如何,他都要主动请辞。这样将来飞燕做太尉,子烈出任大司马,你代替飞燕出任光禄勋,再加上卫尉奉先(吕布)、执金吾子龙(赵云),我们六个人在朝堂,完全可以控制兵权。我实在没有必要顶个大司马的官衔,成为众矢之的。“
“如果……”鲜于辅犹豫了片刻,迟疑道,“子烈对长公主言听计从,如果他在兵事决策上听从长公主的,将来的事情可能……”
鲜于辅和徐荣有些矛盾。几年前在晋阳的时候,长公主曾在北疆强行推行“土断”之策,当时主持河东军政大权的徐荣坚决支持,鲜于辅为此和他差点反目,认为徐荣背叛了李弘。现在李弘想退到幕后,把徐荣推到幕前,鲜于辅非常担心,害怕再次发生同样的事。
“我正是需要子烈(徐荣)支持长公主。”李弘笑道,“换句话说,适当的时候,长公主可以通过子烈,拥有部分兵权,以解决在国政决策上碰到的棘手问题,从而极大缓解目前官制中的弊端对国政决策所产生的制约。同时,也通过徐荣参隶尚书事,进一步帮助武人影响和控制国政决策权。”
如果徐荣以大司马的身份参隶尚书事,那么就有六位上公大臣和长公主一起决策国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太傅、大司马、大将军,其中北疆武人占了一半,这对长公主的最后决策显然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现在国政决策主要是中书监,而中书监又实际上控制在仲渊(李玮)手上,上公大臣们对长公主的影响并不大。”鲜于辅觉得李弘这个办法未必能产生预期的效果。
“你知道仲渊为什么拒绝担任中书监,而在外朝做一个大司农卿吗?”李弘笑着问道。
“他还不是和你一样,担心锋芒太露,成为众矢之的。”鲜于辅笑道,“那小子狡猾得很,轻易不会做个出头鸟。”
“不是,他真正的目的是想在外朝建立势力,继而控制外朝。”李弘摇手道,“他的目标是丞相。”
“他想做丞相?”鲜于辅诧异地望着李弘,连连摇头,“他资历不够,除非再过十年,否则绝对不可能。”
“怎么不可能……”李弘用力挥挥手,大声笑道,“把朝堂上有资历做丞相的大臣都赶下去,仲渊不就顺理成章,入主丞相府吗?”
鲜于辅目瞪口呆,“子民,你想干什么?”
李玮如果做了丞相,既控制了外朝,又控制了内朝,最害怕的不是别人,而是长公主。长公主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李玮的人统统赶出中书监,或者甩开中书监,重新起用尚书台,以尚书台作为国政的决策中枢。
李玮要想实现这个目的,需要我们的鼎力相助。也就是说,他要把外朝的大门向北疆武人敞开,让北疆武人尽可能进入朝堂。
“我们做一个设想,如果朝堂上形成这种格局,长公主在得不到帮助的情况下,只有拱手让出权柄,她没有任何抵抗的余地。但正因为我们预先设下了子烈(徐荣)这步棋,长公主有了反击的实力,她可以迅速做出回应,以尚书台为权力中枢,继续掌控权柄。”
鲜于辅恍然大悟,“你想重新控制尚书台?”
“对。”李弘微微笑道,“上次,长公主和朝廷为了削弱我的权力,修改官制,设中书监为权力中枢,把尚书台丢到了一边,把它变成了个养老的地方。现在没人关注尚书台,在局势没有明朗之前,谁都不会注意到尚书台。”
“最近,长公主下旨,调整了一批官吏,赵戬、左彦、王烈等人都被调进了尚书台,而余鹏则被拜为京兆尹,陈登也到宗正府任职。显然,仲渊这是在为自己增加外朝实力,而把我们的人调到尚书台养老。好,好事啊……”李弘笑道,“这次,我乘着请辞大司马的机会,把更多的人调进尚书台,将来,局势一变,国政决策就到了我们手上,不费吹灰之力。”
“到了那个时候,北疆武人不但在外朝已经站稳了脚跟,而且还控制了权力中枢尚书台,朝政尽在我们的掌控之中。”
李弘喜笑颜开,非常兴奋地问道:“羽行兄,你看此策如何?”
“我先退一步,迷惑他们一下,让朝堂上的危机暂时缓和下来,以赢得各方的好感,并得到部分士人的拥护。”
“然后再帮助李玮入主丞相府,逼迫长公主和李玮分裂。这样,我们在外朝可以形成各方势力之间的制衡,有效制约李玮,削弱李玮的实力;在内朝可以控制尚书台,控制决策权,为小天子将来主政打下坚实的基础。”
鲜于辅想了很久,突然问道:“你要杀多少人?”
“不,不,不……”李弘连连摇手,“我不会杀人。我不但不杀人,我还要尽可能保护所有可能被杀的人。只有这样,此计成功之后,我才能稳住朝堂局势,才能稳住中兴策略,才能争取足够长的时间等待小天子长大。如果朝堂上一直这样激烈争斗,不要说平叛策略将一再延迟,就连刚刚起步的中兴大业都有可能保不住。”
十二月上,栎阳。
大司马大将军李弘坚决要求亲审此案,而且一连三奏,这让长公主大感为难。
她首先下旨批准了太尉荀攸的恳求,允许他回避,并拜光禄勋张燕暂领太尉事,主持太尉府的日常事务。同时,她召集中书监大臣议事。中书监陈群竭力上陈,认为此案由天子老师亲审最为合适,并力荐太傅杨彪、大将军李弘共同主审。
丞相蔡邕、御史大夫刘和、太仆孔融、廷尉张邈极力反对,连连上奏劝谏。廷尉张邈还亲自赶到栎阳呈述原因,认为不合律法。
长公主委决不下,私下召见大司农李玮、少府张范,征询意见。
两位大臣也认为此案应该由廷尉府审理。李玮说,实在不行,就由殿下亲审。殿下去一趟长安,露个面,剩下的事就交给廷尉府去办。年底前,此案一定能水落石出。
长公主随即做出决定,并让中书监拟旨。
陈群闻讯,大惊失色,连夜派人急报长安大将军李弘。
十二月中,谋刺天子案发生的第五天,大司马大将军李弘上奏天子,请辞大司马一职。
李弘在奏章中声泪俱下,表示为了朝堂的稳定,为了中兴大业的成功,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今臣决心西征,西疆不平,则臣不归。臣可能就此马革裹尸,再无归期,特辞去大司马一职,以免贻误国事。
朝堂震惊。
长公主手诏大将军,极力安慰。她和中书监、尚书台等大臣仔细商议,但谁都猜不透李弘的心思。难道他当真要放弃兵权?大将军想干什么?
第二天一早,丞相蔡邕、代领太尉事的光禄勋张燕、御史大夫刘和等二十多位公卿大臣齐聚栎阳宫。这次太傅杨彪来了,而且还是第一个到。大臣们紧急商议对策。
丞相蔡邕鼓掌相贺,认为此奏足见大将军的忠诚,天子和朝廷应当接受大将军的辞呈,并建议废除大司马一职。
无人响应。
此时此刻,大将军突然上奏请辞大司马,绝不是交出兵权这么简单的事,闹得不好可能是一场血腥杀戮。想想当年董卓在洛阳的暴行,大臣们就不寒而栗。现在还是应该保持绝对的沉默为上策,这等难题还是交给长公主解决为好。
卫尉吕布上奏,洛阳虽然平定,但距离天下平定之日还遥遥无期,此刻万万不可拿去大将军的兵权,以免动摇军心。
鲜于辅、徐荣、麴义、张燕、赵云、袁耀、贾诩等大臣也急忙上奏,劝谏长公主不要接受大将军的辞呈。这里面除了鲜于辅和徐荣,没人知道大将军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包括张燕听到这个消息后,都是极度震骇。
太常许劭、大司农李玮等大臣也接着上奏,认为长公主应该慎重。即使大将军极力请辞,那最好也要等到天下平定后再接受。
太傅杨彪突然说话了。
大将军主要是太累,连连在外征战,就算是铁人也要累垮了。而且他回到长安后,日夜处理政务,没有休息过一天。尤其是最近,竟然还出现了谋刺天子的大案,他能不忧心如焚,急着要出征西疆吗?所以,臣认为,殿下接受大将军的辞呈,那才是真正爱惜大将军。至于大司马一职,不能废除,还是让一位功勋卓著的将军出任为好,一来可以分担大将军的忧苦,二来也能维持朝堂的稳定,有助于中兴大业的推进。
长公主和大臣们商讨了三天。期间大将军又来了一封言辞恳切的奏章,再一次恳求天子和长公主接受他的请辞。
长公主最后采纳了杨彪的奏议,接受大将军的辞呈。
同日,长公主下旨,拜右车骑将军徐荣为大司马、参隶尚书事。
大将军接到圣旨后,感谢天子和长公主殿下的圣恩,并再次恳求亲审谋刺天子案。
这次没有任何大臣提出反对意见。
长公主下旨,大将军李弘、中书右令刘放主审谋刺天子案。
荀彧、辛评、荀谌、审荣四人先后走进大堂的时候,他们先是看到了丰盛的酒菜。四个人又惊又怒,看样子吃完要杀头了,死得冤啊。十几天前,他们在酒筵上被抓了进来,睡了十几天的牢房,人没有看到一个,话没有说一句,接着又要吃断头饭走人了。
这时,他们看到大将军李弘走了进来。李弘笑容满面,热情招呼他们坐下。
荀彧冷冰冰地问道:“这是断头筵?”
李弘笑笑,“天子下旨,让我主审此案。”
四个人喜出望外。审荣大概太激动了,竟然流下了眼泪。长安的事他们大概都清楚,设计陷害他们的肯定不是李弘,而是李弘的对手。把他们杀了,中原局势立刻紧张,而且从此没人相信李弘了,也没人敢投降李弘了,将来南方的仗会打得非常艰苦,这是李弘绝对不愿意看到的。现在李弘主审,此案可能彻底翻盘,他们的命不但能保住,就是他们在长安朝廷的宗族亲人也能免除一场无妄之灾。
辛评坐下后,感激地说道:“这十几天来,多亏了大将军的照顾,否则我们……”
“惭愧,我没能兑现承诺,很对不起你们。”李弘摇摇手,“你们暂时在这住一段时间,等过完年后,我再想办法替你们脱罪。”
辛评等人连声感谢。
李弘指指荀彧:“荀大人,我想问一句,如果曹大人知道你因为牵扯到谋刺天子案被抓进了牢房,生命岌岌可危,他会做出何种对策?”
荀彧大笑,“大将军以为呢?”
“我想,襄阳的和谈使者很快就要赶到长安了。”
荀彧稍显惊愣,旋即恍然,脸露敬佩之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