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教育的新节奏 >

第10节

教育的新节奏-第10节

小说: 教育的新节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ち业慕裉欤葱赂允境鏊耐ΑR虼耍嘌肮咔虿灰且源葱挛诵模嘌葱碌睦砟睢⒋葱碌挠缕⒋葱碌南肮摺!   
    二、家庭应承担教育的重任    
    20世纪末,我们提出使道德教育重返生活世界,将学生的生动的“主观性”与生活世界中的积极文化内容相结合作为道德教育的内容,将民主个性的培养作为道德教育的终极目的,用“交互主体观”统摄整个道德教育过程。这是对杜威理论的超越,是迎接21世纪国际化、信息化时代对道德教育的挑战而作出的实质性努力。    
    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关颖,通过对2千余名未成年犯和1千余名普通未成年人调查资料的分析比较认为,忽视思想道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最大失误。据关颖介绍,该项调查列出了未成年人日常学习生活中涉及的学习功课、健康、体育锻炼、与同学交往、师生关系、业余爱好、思想品德、吃饭和穿衣、花钱、心理状况、闲暇活动等13项内容,考察了父母对孩子是否关心及关心的程度。统计结果表明,未成年犯和普通学生的父母对孩子关心方面的最大差异,表现在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关心程度不同。普通学生的父母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关心程度最高,都排在13项内容之首,而未成年犯父母对这方面的关心程度都在第4位之后,说明他们并没有充分认识〃德是为人之本〃的道理,〃重智轻德〃的教育价值观使他们在孩子的教育上出现致命的失误,以致孩子在做人最基本的问题上栽了大跟头--尚未成年便走上了犯罪道路。    
    现在有许多父母往往是一想到培养孩子成才,就很自然地联系到智力开发,一讲到家庭教育,就是盯住孩子的学习,而对于孩子如何做人的起步教育则忽略不管。事实上,家庭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有着天然的优势。从人的社会化过程来看,未成年阶段是人的品德、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度过的。这个时期的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都非常强,所以也是父母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期。从家庭教育的特点来看,它融于日常生活之中,教育与生活在时间、空间、活动上往往是统一的,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所以家庭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教育,比任何教育载体都更具优势,关键是父母要提高认识,社会也应当对父母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生活与教育相结合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原则。家长应利用家庭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每一项活动来教育孩子,寓教育于生活之中。它体现了家庭教育的特点:(1)在时间上,孩子生在家庭,长在家庭,家庭生活对他们影响最早、最持久。(2)在教育上,家庭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组织起来的,家长的生活目的和态度、家庭生活方式、家长的修养、家庭人际关系等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身心的发展,对他们起着教育作用。(3)在影响范围(广度)上,孩子身体健康的发育,智慧的萌发和启迪,语言的掌握,行为习惯和品德的形成,各种能力的发展,对周围事物和它们相互关系的认识以及生活本领的获得等等,都受到家庭生活的影响,所以,只有把生活与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父母要为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让孩子通过参与家庭生活,从中接受教育,促进孩子发展。要加强自身修养、重视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气氛、生活作风等方面的建设,并有意识地利用生活中的事例对孩子进行教育。    
    三、如何看待花钱请家教    
    现在,家长花钱请家教已不是什么稀罕事。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其一,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们对独生子女的期望越来越高;其二,优质教育资源依然稀缺,每个学生都面临升学的激烈竞争;其三,生活条件有很大提高,请家教的费用问题并不令人担忧。家教数量的增多并不意味家教理念的先进,也不表明家教质量的提高。我们可以从请家教的原因、内容、标准等方面反映出来的家教理念进行剖析。    
    请家教的主要原因与升学直接有关,孩子升学有把握一般不会去请家教,升学有困难才想到请家教。作为信息时代的家长,眼光要放远一点,不能仅从功利的角度只看到眼前的需要,更要看到孩子的未来发展,为此,即使升学不成问题的学生,同样可以请家教,这种家教的内容与目的都有自己的显著特点。一般来说,为了发展孩子的特长,关注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种家教实质上是个性教育的具体表现。这种家教可弥补学校个性教育的不足。现在,虽然在一些先进的学校也开展分层次教学,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但是学校的个性教育受到班级授课制的制约。而家教是一对一的教学,教师完全可以做到因材施教。    
    在家教内容上看,家长通常把家教理解为自己付钱,孩子接受补课的过程,认为家教的实质是补缺教育,孩子哪门功课差就补哪门,这也是传统教育理念的反映。其实,家教内容因人而异,家教可以是补缺教育,也可以是扬长教育。如果家长要求的是补课,家教就成了补课的过程,如果家长要求以学法指导为主,家教自然就成了学法指导课,如果家长要求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个性的教育,教师就会努力完成这个任务。可见,提高家教的质量关键不在于是否请到了一个好教师,而在于家长是否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因为,教师是服务者,他必须完成家长的要求。家长的教育理念决定着家教的教育取向与教育内容,直接影响着家教的最终结果。    
    如何评价家教的效果,不同的家长会有不同的看法,大多数家长以考试分数为标准,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有明显的提高就表明家教的效果是好的,而如果孩子的名次有退步就说明家教是失败的。这种观点实质上是应试教育理念在家长身上得到了体现。从思维方法上看也有问题,它没有看到课堂学习才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渠道,孩子学习进步不一定取决于家教,有可能是在任课教师改变教学策略的必然结果,另外,名次退步也并不意味家教没有效果,名次是一种横向比较,是否进步还要有一个纵向比较,如果说通过家教,孩子的知识、能力有所提高而名次没有上升,这本身也是一种进步。家长有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就不会把分数作为家教的追求目标,也不会把名次提高作为断定家教效果优劣的标准,一般会以孩子各方面素质特别是学习能力是否发展来衡量家教的效果高低,这类家长关注的并不是孩子的分数这类比较表面的东西,而是关注孩子学习持续发展的能力,这类家长请家教时,一般对教师会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他们至少会要求家教有学习方法指导的内容。    
    可见,家教的最大问题不在于该不该请家教,而在于如何请家教,为什么请家教的问题,而家长的教育理念对提高家教的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要提高家教的质量,家长务必转变传统的家教理念。请家长们牢记:不要把家教看作是差生的专利,不要把家教当成补课的过程,不要把分数作为家教的追求目标,也不要把成绩是否提高作为判定家教优劣的依据。    
    四、家长的四种心理    
       目前家长们普遍存在一些不利于孩子发展的教育心理,其中,过高的期望心理、过度的功利心理、补偿心理与攀比心理尤其突出。    
    任何家长都会对自己的子女有期望,高期望、严要求本身并不错,错就错在没有从自己孩子实际情况出发的过高期望。家长们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必然要求自己的孩子去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如钢琴、绘画、乐器、书法、外语等等。这些家长往往用素质教育作为理论依据,并坚信自己的孩子什么都能学好。其实,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每个人的智力结构也是不同的,如果没有处理好“专与博”的关系,不能抓住重点盲目地要求孩子去学习,小孩是不能承受这样的压力的,必然会产生厌学情绪,他们也就不可能在学习中品尝到快乐,结果什么也学不好。    
    如今,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仍有很大的市场,大多数家长认为,要成长首先要发展孩子的智力,对孩子的学习抓得很紧,请家教也是为了补文化课,而忽略了孩子的生活习惯培养、情感需求的满足,有的家长还与孩子达成协议,“只要学习成绩上去了,什么都好说”。为了提高文化课成绩,孩子玩耍的机会被剥夺,与朋友交往的时间日益减少,甚至连最喜欢看的动画片也只能割爱。功夫不负有心人,孩子成绩上去了,到了家长兑现承诺的时候了,实际上,“什么都好说”只是一句漂亮的谎言,一般来说,家长只是买一些好吃的、好穿的以示赞许,而不会允许自己的孩子有足够的时间休息、娱乐、交往,因为,家长们在学习方面对孩子又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认为娱乐与交往影响了学习。家长在过度功利心理驱使下的教育,会使孩子走向畸形发展之路,因为功利的教育只会教会孩子变得功利,他们会以自己的优异成绩作法码与家长讨价还价。    
    补偿心理也是家长们常有的,家长们在教育孩子时,常常想到自己在过去很多理想因主、客观原因没有实现,就要求自己的孩子来完成自己的愿望。自己没有考上大学,就要求孩子必须考上大学,自己没有当上班长就要求孩子必须当班长,自己以前没有在城里找到工作,就要求孩子必须在城里找一个好工作……,这种补偿心理往往干涉着孩子的自我选择。比如,有的孩子成绩不理想,高中毕业后就想务农、经商,做家长的死不同意;有的孩子大学毕业后想回到农村工作,家长则认为子女在违背他们的意愿,是一种不孝。正是家长的这种补偿心理,影响了家长与孩子的正常关系,家长认为不听话的孩子就不是好孩子,孩子认为自己成了家长满足愿望的工具。    
    在市场经济下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是必须的,而攀比心理是不是健康竞争意识的体现。一般来说,攀比的对象是同学或邻居,而且攀比的内容都以物质方面为主,因为,孩子的学习成绩是不能用钱买到的,而吃、穿、住、用、行是可以用钱买到的,并且以为只要为子女花钱越多就表明越爱孩子,其实,这是对爱的误解,因为,它把钱与爱等同起来,它忽略了对自己子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从结果上看,孩子没有因为你花钱多而感动,一旦在某一次花钱偏少,就会不满,孩子的同情心、爱心、责任心得不到培养。    
    


第一章  走向新教育教  育  名  言

    爱孩子是母鸡也会做的事,可要善于教育他们,那就是国家的一桩大事了。                       ——高尔基    
    人类的精神与动物的本能区别在于; 我们在繁衍后代的同时;在下一代身上留下自己的美、理想和对于崇高而美好的事物的信念。    
                            ——苏霍姆林斯基    
    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这样一个信念在我们的教师集体的创造性劳动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    
    ——苏霍姆林斯基    
    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    
    ——陶行知    
    当劳动是种快乐时,生活是美的;当劳动是一种责任时,生活就是奴役。                        ——高尔基    
    儿童不是用规则可以教得好的;规则总是会被他们忘掉的。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地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                         ——洛  克     
    把自己的私德健全起来,建筑起“人格长城”来。由私德的健全,而扩大公德的效用,来为集体谋利益……    
                         ——陶行知    
    教师常常忘记,品德首先是在人们相互交往中形成的。伟大的义务感,只有当它能在生活实践的每一步中得到生动体现时,才能成为人的行为准则。在培养未来的一代人时,我们应当首先在个人领域,即在青年人靠良心的驱使而产生并得到控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