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宋时明月 >

第506节

宋时明月-第506节

小说: 宋时明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在宋代,把自己的房子修的比皇宫还华丽也不是大罪,蔡京这样做过,皇帝也没责怪,也没有大臣弹劾他不臣,在场的这些人反应完全是过度激烈了。
  昌国县主刚才询问赵婕是否想入宫玩耍,这句话其实又是一个委婉的询问。宋代没有让命妇或官宦子女入宫的习俗,这个习俗属于清代,她的询问,实际上是在问赵婕有没有嫁入宫中的念头。
  李清照也装出一副好奇的样子,询问:“我听阿翁说,蔡京蔡太师的生活可奢华了,据说他喜欢吃鹌鹑羹和蟹黄包子,每吃一次鹌鹑羹,需要杀鹌鹑三百只;请人吃一次饭,仅蟹黄包子一项的花费,是一千三百贯钱(大约相当于当时五十户普通人家一年的收入)。
  我还听说蔡大人家里按照专业人员的标准,养着无数女使,连专门负责切葱丝的女娘都有。嫡父说到这里,还叹息说:我家中每年接待学子数千,为供应读书人的饭食,厨房里炒菜的炉火一年四季不熄,但还没有到蔡大人那个地步……县主,你去蔡大人家吃过饭吗,蔡太师家中的伙食比我们如何?“
  李清照这番话是弥补赵云刚才的过失,她现在装出一副好奇小妇人的模样,准备把话题引到探秘与新奇上,愣机灵,昌国虽然是同龄人中的翘楚,但李清照可是我们民族女性中的魁,她这么一问,昌国倒是来了兴致,她情不自禁回答:“蔡太师讲究完美,凡是他看不上眼的,连历朝历代讲究节俭的帝王,他都会嗤之以鼻地斥之为‘陋(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土得掉渣儿的意思)’。人常说蔡太师家里的伙食精细,我也曾听说你家里的伙食精细堪比蔡太师,但身临其境才知道,估计蔡太师来了你家,他要对自家厨子说一声:陋!”
  停了一停,昌国竖起手指,盘点说:“不说别的,就说你家的水果,我从没想到天下还有这么多的水果,在冬季,我也曾吃上过水果,但宫中那些水果每年都是固定那几样,以前我常每年一到夏季,就盼着能吃上南洋贡来的水果,到了冬季,又盼望贡船驶入相国寺码头,现在想来,那时真是陋,天下间竟有这么多的水果,即便是冬天,也有百十种可吃的,真令人叹为观止。
  还有,你家的鱼也是一绝,有许多香料我闻所未闻,但你家随便一声吩咐,厨子就能把所需要的菜呈上来,据说光是一条鱼就有上百种做法,我猜你父亲的心思一定巧的惊人……“
  话说到这,几个女孩提心吊胆的相互望了一眼,昌国不知道,继续兴冲冲的说下去:“我常听说太师大人是能吏,每到一处,百姓富足安乐,所以天下各州县听说太师到任,皆奔走相告。这种本事常人不见得有,无数名臣便是为地方琐事纠缠不休,以至于当政之后不再有诗文传世。
  但太尉大人不一样,地方政务处理的井井有条,还能兼顾军务,还能出书立说,我还听说太师还擅长谱曲,《西厢记》中很多曲调都是太尉亲手谱就,呀呀呀,许多人一辈子做成一件事,这心思已经够巧了。但太尉大人竟然在吃上也花了这么多心思,我猜,太尉大人睡觉的时候脑子也转个不停,否则,哪那么多精力琢磨出这许多花样来。“
  昌国县主这评价很是
  她不知道赵兴的来历,接受了大信息量轰炸的现代人)(古人一样每样事都亲自去实践的,他只要知道展方向,给予专业人事以正确指点便已足够。
  昌国公主的评价虽然中肯,但在她嘴中,赵兴现在已经沦为彻头彻尾的享乐主义,开始把精力用在享受生活上,李清照打了个眼色,赵婕马上向昌国竭力推荐她家的小狗。此时,苏遁一催马,跳过马场跑到低矮的栏杆,催动着马匹,让胯下马用轻盈的小舞步行进到范惠身边,马身后还跟着一队大猫,一队藏獒,他兴奋的冲范惠嚷:“瞧,阿父还留着我的小狗与小猫,快来见见,这是小时候陪我玩耍的阿黄阿红。”
  范惠孩子脾气上来了,热烈响应:“这马跑起来的姿势真漂亮,我也骑骑,可以吗?”
  昌国赶忙插话:“我也要!”
  苏遁赶紧回答:“马厩里有几匹温顺的母马,正适合女人骑,我给你们牵来……”
  此时,图书馆里赵山正在向源业平汇报:“袁叔叔,郑太宰要去昌国,我听说昌国还有一支影子部队在训练,不会有事吧?”
  源业平回答:“没事,我们已经将他们移往周围小岛,郑居中一旦出了海,大海茫茫,海上的事我们说了算,他想去小岛上寻找,除非我们肯引路。”
  赵山一愣神,指着外面的秋千架,说:“那位郑居中怎么又回来了?”
  郑居中赶到的时候,大家正准备离开秋千架去骑马场,昌国惊讶的问:“怎么,太宰,你没有提上款吗?”
  郑居中懊恼的拱了拱手:“县主,票行今天倒是没放假,账目也让我查阅了,但要提款不行,他们说需要县主签署文书,这叫‘授信’,只有在授信过后,票行才给拨款。还说这是规矩。”
  昌国遗憾的望了一眼骑马场,怏怏的回答:“如此,且随我来吧,诸位,我怕是今天玩耍不了,要回房去书写文书。”
  藏书楼里,源业平跟赵山一人举着一架望远镜观察着公主这里的情况,源业平回答:“没事,郑居中走的时候我就知道他要回来,他虽然是处理皇家事务的太宰,可以查阅官家的私产,但却提不出钱来,县主没给他相应的文书。”
  赵山哦了一声,答:“不会是借机把县主从她们身边引开吧?”
  源业平嘿嘿一笑,还没有回答,赵山天真的问:“其实,嫡父何必这么紧张,县主要嫁入赵家也不算什么大事,只是姐姐不能嫁入皇宫,我知道那宫中可不好玩了,阿母常说大户人家规矩多,咱家的规矩已经够多了,皇宫里想必更令人头痛。”
  源业平放下望远镜,没有回答小孩子的话。
  湖洑山上,赵兴正带着官员们试用新枪,这是一种骑兵专用的马枪,可以骑在马上单手放枪,官员们把玩着这种枪支,大量挥霍着弹药。他们开枪虽多,猎物却不多,只有赵兴的收获勉强值得一看。
  “不错”,赵兴放完了枪,抚摸着枪身赞叹:“这种枪已经足够了,有了这种枪,我想皇宋应该被推到了与它的创造相当的地位。”
  赵兴的意思是说:创造力一旦被激出来,那就像一块下坡的石头,会越滚越快。宋人的创造力原本就很旺盛,现在这种创造力被他激出来,而后宋人凭借着这种创造力,取得了现在的地位,这是与宋人的国力相称的地位。凭借着这种枪支,赵兴有可能将宋朝的辉煌更往前推一步。
  但遗憾的是,他部下的军队虽然掌握了火器,至今却缺乏大规模联合作战的经验。到目前为止,他所遭遇的都是些小规模交手,路支的规模稍大一点,但从没见过火器的波斯人被他的武器吓坏了,所以那场战斗并不能实现他练兵的目的。
  而中国北方的敌人却不一样,他们可谓是这个时代最强大的、最凶悍的军队,这群北方游牧人曾横扫了半个欧洲,半个阿拉伯世界,以及半个印度次大陆,与这支蝗虫部队交手,赵兴还显得底气不足。
  要知道,激怒的辽人与金人一战可以出动数十万骑兵,即使拥有了快枪,赵兴仍显得信心不足。
  宗泽对空放了一枪,徒劳无益的想射下一只小鸟,他叹了口气,清醒的回答:“现在还不行,官家才折腾完毕,如今我皇宋外强中干,连朝廷百官的薪酬都要从地方事务局借支,在这种情况下,我以为守稳当前方是最佳……我们还需要一段时间筹集钱粮啊。这战争一旦打响,可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
  此时,陕西的刘仲武凭借燧火枪的威力,开始对吐蕃展开进攻,吐蕃赵怀德等人很乖顺,立刻表示投降,大胜的消息传到朝廷,朝廷决定调刘仲武去淮南西路,平定那里爆的叛乱。
  这场叛乱因花石纲而起,但朝廷真要剿灭叛乱,他们忘了近在咫尺有赵兴的军队,所以调刘仲武就任淮南西路镇抚使的目的不在于防贼,而在于防备赵兴再次“入京献俘”。为了防止刘仲武卖身投靠,他们还特地选了一名顶看不上赵兴的新党干将(也就是马屁精)高永年,出任淮南西路转运使,以牵制刘仲武。
  糟糕的是,刘仲武刚走,吐蕃赵怀德等人再次叛乱,因此,大宋前期吐蕃战争所耗费的军费等于打水漂了。此举只验证了一条简单真理:一次不彻底的胜利比战败还糟糕。
  也在这时间,渤海国突然大举向辽国反击,辽东平原被渤海人颠覆活动弄得焦头烂额,渤海国这次居然打的很顽强,面对辽国骑兵,他们军中一支神秘的火器部队展现出巨大的威力,一战全歼了辽东的临海军,就此,渤海国的势力扩张到了毗邻山海关的地盘,窥视辽国上京。
  第四部 逆天的疯狂
  第4379章 军改
  在这个时间,女真部落挥兵北上,开始了自己长达十统一女真部落的行动,在长达十年的战争中,他们不断积累起胜利的信心,等十年后,他们拥有了与辽国不相上下的庞大军队,才开始与辽国正面作战——就此,金人的历史又回到了原先的轨迹。
  二月,辽人得到临海军都失陷的消息,朝野震动。这时代,有火器出售的唯有宋国,他们立刻派出使节,责问宋国,这位使节在辽国大臣的重托下,于二月初从辽国上京动身……与历史轨迹不同的是,他没有从真定府附近度过黄河,而是直接去了天津,雇用当地商人的海船前往登州,拜见了北洋事务局的官员之后,由北洋事务局官员引领着向京城进发。
  二月,铁骑军原先的军官被送到广州,开始在学堂里学习骑兵战术,与此同时,大量的铁骑军被调入湖洑山区,他们装备上新的战马,开始在山中以剿匪实战当作训练,进行全面换装。
  奇怪的是,赵兴给他们装备的新式战马并不是他们所期待的耽罗骏马,不过这些战马也不差,个个身上都打着辽**马的烙印。某些士兵曾奇怪赵兴手中怎么有如此大量的辽国战马,但转念一想也就释然了:赵兴是辽国贸易的发起人,他能从辽人手里搞到大量的军马,也就不足为奇。
  疑念消失后,铁骑兵士卒不免嘟囓:“哈,辽人穷的已经开始卖军马了。”
  辽国的军马确实不错,吃苦耐劳,能够在山地连续奔驰数小时,这让铁骑军如虎插翼,二月末,铁骑军顺利完成剿匪任务,开始回防杭州,进行最后的整编。
  当他们抵达杭州边界的时候,新命令下来了,总数三万人的铁骑军将被削减到一万五,同时,剩余的士兵薪酬将增加三倍。但与此同时,为了削减费用,新命令要求铁骑军取消马铠,全面换装成一支轻骑兵。
  稍后,换装之后的铁骑军在惊疑未定中调返杭州,被裁减下来的铁骑军士兵则在当地每人分了五十亩地、三十贯钱安家费、外加军中淘汰下来的战马作为耕作马。随即,铁骑兵冗余对这次裁减欢声雷动。
  中国老百姓要求很简单,五十亩地虽然不多,但有耕马,有安家费,让他们能在山区过上中产之家的生活,这也是他们奋斗终身所期望达到的目的。
  但他们不知道,留下的铁骑兵士兵一边行军一边涨工资,等他们进入杭州,薪水已经涨到了每月十贯钱,而条件则是需要自己雇用两名仆兵负责担任后勤支援……随后,这支宗室子控制的最后军队,彻底变成“赵兴化”。
  随着铁骑军的入境,南洋事务局连续发布各项新法令,于是,宣和元年成了后人津津乐道的“律法年”。因为这一年里,新法律法规满天飞舞,朝廷方面用每月一个新法的速度,重新界定“祖宗规则”,而赵兴的南洋事务局用一月十个律法的速度比赛着出台法规。
  当月。朝廷用法律地形式肯定了大宋以前地政治成果。正式界定“蓝田公约”下地乡老议政体制。由此。大宋将乡一级地行政单位移交百姓自治。
  除了最基础地行政单位外。朝堂上层也发生了重大变革。仿造赵兴地南洋衙门公文流程。大宋执政堂又颁布了议事法。明确规定帝国事务地议决流程。即:政事堂根据各部门意见做出“贴黄(处理意见)”。官家只能只对贴黄行使否决权。若三次否决政事堂意见不改变。则官家必须同意。
  同时。为了帮助皇帝处理庞大地公务。士大夫决定将门下省交出由皇帝直接管辖。这个相当于现代秘书系统地体系。将由皇帝直接任命与管理。随后。宋徽宗宣布“门下侍郎”可以直接参与执政会议讨论国事。由此。大宋朝堂由“左右相”并存过渡到“三相共立”……
  士大夫们忙着理顺政治体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