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宋时明月 >

第390节

宋时明月-第390节

小说: 宋时明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到蒋之奇又坚持不懈地把问题绕了过来,赵兴跳过了第二个问题。回答第一个:“我很遗憾——先前,辽人攻打我的营地。我向他们展示了火炮防守战。后来,我攻击前进,向他们展示的是火器的野战能力……
  但不知为什么,此战辽人动用的兵力太少,仅仅比我兵力稍多。我在辽人的土地上打,他们却一直没有增兵——没有,整个交战过程中,虽然敌将很狡猾,但他兵力兵力减员后,一直没有增加新战力。你说。这事不奇怪吗?
  现在我兵临城下,原本想给辽人展示一下攻城手段。但遗憾的是辽人不给我这个机会。怎么会这样?这还是千年大国吗?“
  蒋之奇却没有赵兴那份闲心,他望着来迎接地辽国官员,望着跑步入城的宋军,嚅嗫的说:“大人,我左思右想——不能进城呀!进城就把事情闹大了。澶渊之盟后,我宋军私自夺占辽人一个城市,辽人肯干休吗?这怎么办,这怎么办……”
  片刻工夫,朱雀军士兵已经控制了城门,部分士兵登上城楼,驱散了城墙上的守兵,冲城外士兵招手,赵兴勒住马,下令:“先调四个都出去,控制四个城门。而后再派遣两个都地士兵,控制县衙与府库。炮兵随大队人马入城,保持随时发炮状态,夺占武清军营。”
  布置完这一切,赵兴扭头对蒋之奇说:“蒋大人,你是来谈判的,是吧?我们手上地筹码越多,越好跟人谈……你放心,现在着急的是辽国人,你何必替辽人担忧?”
  天气很寒冷,蒋之奇却热汗不止。他跟随赵兴的马队,边往武清县城走,边难以置信的喃喃:“竟然是这样,这就是与大宋相持了数百年的辽国?兵临城下,竟然没有一个放箭地人?!”
  这问题的答案就是刚才蒋之奇所问地第一个问题,赵兴当时说了一个“果然”,是因为他记起,当女真人攻破辽国都城的时候,曾说过:辽国只有一城的忠臣。
  说这话的意思是,辽国全国唯有一个城市抵抗到底了,其他的城市都是应声陷落。
  金人说这个话是在二十年后,没想到在他们说这话之前二十年,辽国官员已经对入侵失去了抵抗兴趣,这就是蒋之奇发出的疑问——这还是辽国吗。
  城门洞处,那名辽国文官拱手向赵兴行礼,口称:“本官,武清知县何好古。这位是武清详稳萧秃馁,奉令迎候大人!”
  何好古介绍到那名武官,那武官满脸的谄媚笑容,讨好似的冲赵兴拱着手,腰弯的九十度不止。
  “详稳”是契丹语,汉语就是“将军”的意思。又译“相温”、“详温”、“襄昆”、“桑昆”、“想昆”等等。清朝改译作“衮索伦语”,意为理事。
  辽人地“详稳”并非专指某一品级地职官,而是将军、长官的一种通称。
  赵兴好奇地打量了那名武官一眼,从马上俯下身子,问:“我在黄河边上遇到了一支很能打的军队,那支军队与我缠战不休,萧详稳是那军队出来的吗?或者,你知道那支军队是谁统领的?”
  萧秃馁讪笑了一下,回答:“大人,那是信安军一部,另外还有崇义军、广顺军精锐,由崇义军节度使韩资让,广顺军节度使、御史中丞韩君义统领。”
  赵兴赶紧问:“这支军队哪里去了?我很想见一见两位韩将
  萧秃馁不好意思的挠挠头,回答:“大人。御史中丞韩君义大人数天前受了重伤,伤重不治,已经故去了。今早晨,崇义军节度使韩资让迎战大人,也受了轻伤,退下来的军队转攻河岸——也就是你们登陆的临时营地,结果遭到难以想象的反击。我得到消息说,韩资让大人再受重伤,这次伤的很重,军队已经崩溃了。”
  赵兴哦了一声。关心的问:“奇怪……很遗憾——我保证与韩大人的伤亡无关,韩大人很英勇。可惜我没能在战场杀了他……嗯,从海边到这里,唯有一座县城,是武清。现在天寒地冻,韩资让大人受了重伤。他能退到哪里?
  你若有韩大人地消息,请转告他:首先请接收我的哀悼。我虽与他是战场上的敌手,但我们各为其主,从个人角度来说,我很钦佩韩大人的军事才能,若他没有地方养伤,请来武清县,我保证他的安全。“
  稍顿了顿,赵兴转向何好古,又亲切的说:“何大人请放心,我们是来谈判的。本官:敷文阁学士。检校枢密院詹事、两广转运使、南海巡阅使、广南东路水步马三军钤辖、领本路经略使,广南东路铸钱司都大提点提举铸钱事、赵兴赵离人。
  这位是朝廷地右正言蒋之奇大人。我们已经与你们的副枢密使王师儒联系过,双方正打算和谈。我权借你这武清县驻兵,你放心,我大宋都是仁义之师、威武之师,就喜欢整顿低俗,绝不祸害百姓——你家中那些低俗的金银财宝多吗?“
  蒋之奇赶紧保证:“仁义之师,绝对是仁义之师,不低俗!”
  其实“仁义之师”是个笑话,军队就是用来杀戮的,用仁义道德对付长矛大刀、子弹炮弹,那纯粹是搞笑,是用来忽悠人地。
  对面的两名辽国官员听了赵兴地话,两眼上翻,露出白眼仁。
  何好古首先反应过来,他貌似热情的单手往里引:“请请,贵军请进。”
  其实不用何好古往里请,宋军正在跑步进入武清县,漫长的队列如同一条游龙,绵绵不绝,绵绵不绝经过这些人身边,城门得空洞里回想着他们的脚步,踏碎了武清城的死寂……
  何好古无视宋军地入境,以主人的姿态发出邀请,赵兴正好需要这邀请,他顺水推舟地回答:“武清县、肖祥稳,两位大人是地主,先请,请两位大人头前引路。”
  两位辽国官员不尴不尬地转过身去,引领赵兴与蒋之奇往城里走。
  蒋之奇很好奇,他第一次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一个辽国城市,兴奋的连轿子也不坐了,窜到赵兴身边,仰首挺胸地步行随两名前导往县衙走,边走边东张西望。
  蒋之奇在望什么?
  他在望刺刀下的辽国百姓。那些汉人百姓脸上挂着屈辱、夹杂着恐惧的神态,默默无言的望着这支同胞军队进城,但他们脸上虽然也有愤怒,更多的还是顺从——愤怒下的顺从。
  在县衙坐定,赵兴张口问:“道宗陛下如今在哪里?”
  何好古扭脸冲萧秃馁使眼色,萧秃馁回答:“陛下上个月在炭山,本月初,如沙岭;壬申,耶睹刮诸部寇西北路,有传言陛下望祠木叶山。”
  赵兴望了蒋之奇一眼,蒋之奇也露出难以置信的目光。
  一国皇帝居然到处跑,国家有事都不知道该去何处寻找。
  然而,就是一个这样的国家,让大宋吃了大亏,被迫签订了澶渊之盟,大宋每年要向辽国朝贡,交纳贡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第三部 大军阀的狐步舞
  第3290章 辽国找不见忠臣
  赵兴仰天长叹一声:“96年了!”
  赵兴虽然没细说,但蒋之奇知道赵兴的意思,在场的辽国官员也知道。
  澶渊之盟将好96年。
  澶渊之盟对宋辽双方来说,很难说是好处还是伤害。
  宋真宗签订这个盟约后,自己都感到屈辱。为了避免国人指责,他开始了造神运动,动不动说某个神夸奖他,花费大量钱财封禅,结果,国家税收都到了道士神棍手里,国库的钱搬到了庙宇里。为此,宋神宗不得不开始“变法”,以充实国库。结果,他们父子三代的瞎折腾是大宋亡了国。
  在赵兴所在的世界里,教科书说是冗兵冗员使大宋国库空虚,但哪种说法是延续了满清的胡扯。冗兵冗员没有使大宋国库空虚,是造神运动花光了国库的钱。宋朝官员再怎么多,也没到现代那种每16个公民养活一个公务员的程度,而后者可是“比美国好五倍”的。
  与此同时,澶渊之盟后,辽国也开始走向衰败,辽人一年到头不事生产,就能享受大宋的供奉,他们也开始蜕化,开始追求享乐,追求奢侈。到了道宗皇帝这一代,其荒唐一点不比宋哲宗宋神宗差。他喜好打猎,因为宋辽多年持续的和平,持续享受宋国供奉的辽人觉得天下无大事,于是,一年到头追逐猎物就成了辽国从皇帝到贵族最主要的事业。结果使女真人崛起!
  从这个方面来说,澶渊之盟可谓双刃剑,一份盟约,是两个国家走向灭亡。
  然而,从创造力来说,宋国实力其实一直处在上升阶段。而辽国却在不可避免的下滑。如果宋国君臣不折腾,历史会改变吗?
  说起来,赵兴现在攻入辽国,实在是选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机。
  奴隶制国家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肯负责的官员少。因为官员们不过是一群奴隶监工头,生命与财产全凭大奴隶主的个人喜好而存在。一旦他们触怒了大奴隶主,对方一句话,他们什么也没有了。
  这年头没有手机、传呼机、电报电话,皇帝陛下追逐猎物四处乱跑,猎物没有确定的方向,皇帝陛下也没有方向感。草原辽阔。国家发生重大事件,大臣们想要寻找皇帝陛下地踪迹,一是碰运气,二是听牧民口口传送的小道消息。
  因皇帝陛下这种打猎的爱好。故此辽国南部实际上处于一种自治状态,全凭自己管理自己。宋军幸运的选择了南院大王去世的巧合。此时。新的南院大王还没有任命下来,需要等南京道派出的人在茫茫草原上寻找到皇帝陛下的踪迹,把南院大王去世的消息告诉陛下,皇帝任命了新的南京道负责人。而后,才能对宋国地攻击做出反应。
  目前这种空虚的状态下。其实正是大宋最好的攻伐好机会。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蒋之奇不懂军事。此时他心中反而忐忑不安,既慨叹辽国地虚弱,也纳闷为什么大宋会与这样的国度相持不下,而且屡屡吃亏。
  他不知道,这是因为宋军缺乏保密意识,动员效率又差,每次集结大军总是大张旗鼓,弄得满世界都知道,反而不如赵兴这支军队轻兵而出,具备突袭效果。当然。这支军队如果到了朝廷手里。朝廷也会把惯例把出击渲染地尽人皆知,造出很大声势。
  如此一来。辽国人就有了足够的时间集结自己的军队,发动相应反击……
  赵兴苦笑了一下,他没有心情讽辽国皇帝的“浪漫情怀”,反而按征服者惯例,要求封存县衙内的人口户籍,盘点府库。一边吩咐辽国官员引路,他一边耐心询问:“据我所知,信安军兵力不下二十万,崇义军、广顺军精锐也能找出三五万来,怎么我在河边只遇到了不足一万地军马?”
  何好古身子扭来扭去,不肯说。萧秃馁被逼不过,哼哼唧唧的回答:“大人,今年女直人闹事,中都守备都已经糜烂到不堪地地步,且女直人南下之后,就连那些不足额的军州兵将也大批大批地抽调入京,我大辽南线竟是前所未有的空虚!比如武清县,这里原是防备……原是信安军的后备重镇,但我手下只有不足百人的军队。这点兵力,连防盗都不足,更不要说抗拒大军了。”
  何好古说话时舌头稍微打了个结,他本想说——武清县原本是防备宋国的后备镇,但想到对面就是“攻入”武清的宋军,马上把话题跳转。
  他不说赵兴也知道对方想说什么,他微笑着反问:“你想说的是:澶渊之盟后,辽宋约定各守疆界,互不骚扰,所以当辽国北方局势不稳的时候,辽国就从南线抽调军队北上。原想着宋辽两国边境平静了几十年,宋兵只想着守城,没有越境的欲望,所以辽国南线是安全地,没想到我却来了。
  哈哈,我郑重申明:本官不是来入侵地!相信你们也知道,本官只是护送贡使入京,但没想到我在黄河之上却遭到了背信弃义的袭击?宋辽不是相互约定各守疆界,互不骚扰吗?怎么我朝地贡使却在河道上受到袭击?
  既然你们不遵守约定,那我也无需遵守了。本官只好奋起反击,并沿途追击盗匪,进入武清县……我希望辽国给我一个说法,并交出侵犯我朝贡使的罪犯,否则,别怪我不客气。“
  宋辽打交道一百多年,宋朝一直处于下风,赵兴现在却摆出一副强者的姿态,以持强凌弱的语气提出了霸道的要求,这让两名辽国官员极不适应,若不是南京道群龙无首,又非常空虚,且最后一支成建制的抵抗力量又被打残。几位辽国官员才不会忍受赵兴的气。
  武清知县何好古侧过身,恭敬的向赵兴拱手:“下官这就将消息传递给王副相(王师儒)
  萧秃馁也赶紧侧身,他一拱手,还没来得及说话,队伍后匆匆跑来一名朱雀军军官,这军官是去接管武清军营的,他冲赵兴耳边低语汇报,赵兴停住脚步,转身盯着萧秃馁问:“萧详稳,怎么。武清县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