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中国百科全书 >

第49节

中国百科全书-第49节

小说: 中国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封授了三个法王和五个地方之王。

  永乐四年(1406),封授乌斯藏帕木竹巴的吉剌思巴监藏(1374~1432)为灌顶国师阐化王。帕木竹巴是西藏封教噶举派中的一支,因创派人为帕木竹巴·多吉杰博(1110~1170)而得名。元时曾获万户府之封援,为十三万户府之一。大司徒普提幢(1302~1364)时已基本上取萨迦派力量而代之。吉剌思巴监藏为大司徒普提幢之侄孙辈。洪武二十一年受封为灌顶国师。永乐元年(1403)遣使进京入贡。四年,封为灌顶国师阐化王,赐印并厚赏。这一举措改变了元朝以宣政院掌治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并专任萨迦一派的做法,开始以王爵封授各教派僧人,因俗而治。

  永乐五年,封尚师哈立麻为万行具足十方最胜圆觉妙智慧普应佑国演教如来大宝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领天下释教。哈立麻(又作哈尔麻)即噶玛,是噶举派四大支系之一,开派人都松钦巴(1110~1193)曾在类乌齐地方之噶玛建寺,因而得名。其第五世曲贝藏卜应明廷之召,于永乐元年随使入南京,于灵谷寺为明太祖朱元璋夫妇追荐冥福,成祖赐以如来大宝法王名号,遂改名为得银协巴(即如来)。明廷把大宝法王誉封给噶玛派是最为隆重的礼遇,噶玛派亦视这一崇封为最高荣誉。同年,朝廷又下诏封馆觉(今西藏贡觉)灌顶国师宗巴斡即南哥巴藏卜为护教王;封灵藏(今四川邓柯)灌顶国师着思巴儿监藏为赞善王。

  永乐十一年,明廷为安抚萨迦派,封尚师昆泽思巴为万行圆融妙法最胜真如慧智弘慈广济护国宣教正觉大乘法王、西天上善金刚、普应大光明佛,领天下释教。尚师是藏语对高级僧侣的尊称。昆泽思巴(1349~1425)为元代帝师之后,永乐八年曾应明廷之召入京,成祖优为款待,居三年,乃有大乘法王之封,这是继大宝法王之后的第二位超越地域的教法王爵,位亦尊显。同年,明廷还封萨迦派另一支系的南渴烈思巴为思达藏辅教王。思达藏地处萨迦之南,为萨迦人封邑。南渴烈思巴(1399~1444)属萨迦派的都曲喇让支系,为八思巴第五代侄孙,曾受到拉孜俺卜罗等地方首领之尊崇,有一定的社会影响。明代中央在同一年中给予萨迦系统两道王爵的封授,从侧面反映出萨迦人在明代的西藏仍是举足轻重的力量。同年,明廷还封领真巴儿吉监藏为必力工瓦阐教王。领真巴儿吉监藏为必力工派大师却吉杰博(1335~1409)之侄。必力工瓦(今读若“止贡巴”)地处拉萨之东,在今墨竹工卡县境,元代即受万户府之封,势力强大。洪武十八年在此设必力公万户府。永乐十一年封其僧为阐教王,赐金印诰敕,意在使之与帕竹、萨迦诸派抗衡。

  格鲁派是在藏区新起的宗教、社会力量,其领袖人物宗喀巴声名远扬,早已引起明廷的注意,曾于永乐六年、十二年两次遣使征召,宗喀巴因事未能成行。但于永乐十二年遣其上首弟子释迦也失(1352~1435)为代表晋京。次年,明廷封其为妙觉圆通慈慧普应辅国显教灌顶弘善西天佛子大国师。宣德九年(1434)释迦也失再度入朝,宣宗册封为万行妙明真如上胜清静般若弘照普慧辅国显教至善大慈法王、西天正觉如来大圆道佛。宣德十年辞归,卒于途。(参见彩图插页第97页)

  西藏八王一览表

  至此,明朝已在西藏地方分封了三大法王、五大地方之王(见西藏八王一览表),其管理西藏地方所采取的“众封多建”而统驭于中央的政策已基本实现。有明一代三百余年,法王称为游僧,不常厥居;地方王各有封邑,互不统西藏八王一览表王名名号教派主寺及地望初受封者时间大宝法王噶举、噶玛西藏楚浦得银协巴1407大乘法王萨迦萨迦昆泽思巴1413大慈法王格鲁色拉释迦也失1434阐化王噶举、帕竹泽当吉剌思巴监藏1406阐教王噶举、止贡止贡领真巴儿都监藏1413辅教王萨迦思达藏南渴烈思巴1413扩教王 噶举、噶玛(?) 馆觉(昌教贡觉) 宗巴斡即儿 1407赞善王 萨迦(?) 灵藏(甘孜邓柯) 着思巴儿监藏1407属。咸受命于朝廷。明廷又置驿站,通道往来,以厚赐贡使、任官封爵、茶马互市、利益边民的办法,使西藏地方基本保持安定的政局。

  (王尧) 
 


    
西州
    西州

  唐在今新疆境内所置三州之一。贞观始置,天宝、至德时改名交河郡。领高昌、柳中、交河、蒲昌、天山五县,治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东南高昌故城,即哈拉和卓古城)。宝应元年(762)后改高昌为前庭。(参见彩图插页第52页)

  唐贞观十四年(640)灭高昌麴氏王朝,以其地设西昌州(不久改称西州),并设安西都护府于交河(今新疆吐鲁番西)城。显庆三年(658)都护府移治龟兹。开元二年(714)设天山军于州城内,驻兵五千,马五百匹。安史之乱后,吐蕃陷陇右,西域被隔断,当地居民闭境固守,至贞元七年(791)始为吐蕃占领。咸通七年(866),北庭回鹘仆固俊破吐蕃取得西州,名义上复归于唐,成为归义军节度使所辖的一州(见沙州归义军)。

  西州天宝时有居民近五万人,大部分是汉魏以来屯戍当地的汉人后裔,又有昭武九姓及西突厥等民族。唐在此推行了均田制、租庸调、府兵制、学校等与内地相同的政治、军事、经济及文化制度。

  西州地处盆地,东西八百里,南北五百里,扼天山南北孔道,又当中西交通要冲。谷麦一岁再熟,盛产葡萄、叠布(即棉布)。是唐朝经营西域的军事重地,其州治还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城市。

  20世纪以来,在唐西州故城及其附近的洞窟、墓葬中,出土许多文物和唐西州时期的官私文书(见吐鲁番文书)。

  (陈国灿) 
 


    
西周
    西周

  约始于公元前11世纪时周武王伐纣灭商,终于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覆亡的中国统一王朝。在这一时期内,全国大小诸侯均向王朝负担一定义务,周朝维持着统一局面。由于周王居于西方的都城宗周,故称西周。

  西周的兴亡

  周人的兴起周人是古老的农业部落,兴起于今陕甘一带。传说其始祖名弃,为姜姓有邰氏女姜嫄所生,在尧、舜时任农师之职,受封于邰(今陕西武功西),号后稷。弃死后,子孙世代为夏朝农官。传至不窋,因夏政衰,失官而奔于戎、狄之间。其孙公刘率族人定居于豳(今陕西旬邑西),发展农耕,势力渐兴。后又传九世,到古公亶父时,因受薰鬻、戎狄的进攻,从豳迁徙到岐山之下的周原(今陕西扶风、岐山间)。周原土地肥美,宜于农作。商代晚期,古公在那里兴建城郭房屋,划分邑落,设立了官吏机构,国号为周。古公后被周人追称太王。

  古公卒,少子季历继位,是为公季,后周人追称王季。周国势发展,季历同商朝属下的任姓挚氏通婚,加强了与商朝的关系。商王武乙末年,季历入朝,武乙赐以土地及玉、马等物品。随后季历征伐西落鬼戎,俘获“十二翟(狄)王”。商王文丁时,季历进一步对诸戎作战,除伐燕京之戎受挫外,伐余无之戎、始呼之戎、翳徒之戎都得胜利,使周的势力深入今山西境内。文丁(一说帝乙)封季历为牧师(即方伯)。可能是由于周的强大,引起同商朝的矛盾,季历终为商王所杀。

  季历之子昌继位,即周人追称的周文王。文王曾与九侯(一作鬼侯)、鄂侯(一作邗侯)一起为商王纣的朝臣,九侯、鄂侯遭纣杀害,文王也被囚禁。他得释后向纣献洛河以西土地,请除炮烙酷刑,为纣所许,封为西伯。诸侯多叛商归周。文王连续征伐犬戎、密须(在今甘肃灵台西)、黎(在今山西长治西南)、邗(在今河南沁阳西北),最后攻灭崇国(在今陕西长安西北),在其地沣水西岸兴造丰邑,迁都到那里。文王时期,周已相当强大,但在名义上仍是商朝属下的一个诸侯国。

  陕西岐山凤雏出土甲骨

  武王伐纣文王长子伯邑考被纣所杀。文王死后,由后立的太子发继位,即周武王。武王即位的第二年,兴师东至孟津伐商,但因时机不够成熟,只得暂时还师。后来商王纣更加暴虐,杀比干,囚箕子,商朝矛盾急剧激化。周武王又率军东征,渡孟津,与诸侯相会,作誓声讨纣的罪行。在甲子日清晨,周军进至商郊,与纣兵于牧野决战。牧野之战,周军全胜。纣被迫自焚而死,商朝亡。

  武王进入商都,分商的畿内为邶、啵⑽廊在怄勇桓福次涓{、卫则由武王之弟管叔鲜、蔡叔度分别管理,合称三监(一说管叔监卫、蔡叔监啵⒒羰寮嘹K婧笈杀鞣ド形闯挤纳坛詈睿菁窃乇徽鞣哂芯攀殴唷

  陕西岐山凤雏出土甲骨

  天铭

  克商后,武王还师西归,在他新迁的都邑镐京(即宗周,今陕西长安西北沣水东)举行盛大典礼,正式宣告周朝的建立。

  周公东征武王死后,太子诵继立,是为成王。成王年幼,曾辅佐克商的武王之弟周公旦摄政。管叔、蔡叔怀疑周公将篡取王位,传播流言,武庚也谋划复国,与管、蔡结合叛周,纠集徐(在今江苏泗洪)、奄(在今山东曲阜)、薄姑(在今山东博兴东南)和熊、盈等方国部落作乱。周公奉成王命东征,经过三年战争,终于平定叛乱。武庚和管叔被诛,蔡叔被流放。

  为了消弭殷商残余势力叛周的隐患,周朝首先命令诸侯在伊洛地区合力营建新邑,即周朝的东都洛邑(成周)。东都既成,遂迁曾反对周朝的“殷顽民”于此,加以控制。同时,封降周的商贵族微子于商朝故都宋(今河南商丘)地,以代殷商之后;封武王少弟康叔于纣都,成立卫国,赐以殷民七族;封周公长子伯禽以奄国旧地,成立鲁国,赐以殷民六族。这样,殷商余民遂被分割,逐渐服从于周朝的统治。

  成康之治东都成周建成,周公还政成王,周朝进入巩固的时期。传说周公制礼作乐,即指王朝各种制度的创立和推行。其中以周初分封最具深远影响。

  周的分封诸侯,在武王时即已开始,但大规模分封是在成王及其子康王(名钊)的时期。据传周初所封有七十一国,其中与周王同为姬姓的占四十国。王季之兄太伯、仲雍的后人封于吴(今江苏苏州);文王之弟虢仲、虢叔分别封于东虢(今河南荥阳东北)、西虢(今陕西宝鸡东);文王之子分别封于管(今河南郑州,早灭)、蔡(今河南上蔡西南)、郕(今山东汶上西北)、霍(今山西霍县西南)、卫(今河南淇县)、毛(今地未详)、聃(今湖北荆门东南)、郜(今山东成武东南)、雍(今河南修武西)、曹(今山东定陶西)、滕(今山东滕县西南)、毕(今陕西咸阳西北)、原(今河南济源西北)、酆(今陕西长安西北)、郇(今山西临猗西南);武王之子分别封于邘、晋(始封在今山西翼城西)、应(今河南平顶山)、韩(今山西河津东北);周公之子分别封于鲁(今山东曲阜)、凡(今河南辉县西南)、蒋(今河南固始西北)、邢(今河北邢台)、茅(今山东金乡西北)、胙(今河南延津北)、祭(今河南郑州东北);召公之子则就封于燕(今北京)。此外,还有许多异姓诸侯国,如姜姓之齐(今山东临淄北)、子姓之宋等等。

  西周分封,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起周天子统辖下的地方行政系统,从而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加强周王朝统治的作用。分封制还为维护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一等级序列的礼制的产生,提供了重要前提。

  周初所封诸侯,均由中央控制。成王之时,周公、召公是朝中最重要的大臣。自陕(今河南陕县)以西诸侯由召公管理,以东诸侯由周公管理(周公死于成王在位时,召公则活到康王的时代)。康王之世,周曾命诸侯对边远方国进行战争,例如小盂鼎铭文所记对鬼方的征讨。斩获众多,仅俘人即数以万计。成康时期,周朝最为强盛。

  昭王南征与穆王游行 康王死后,子昭王瑕继位。昭王十六年,他欲继承成康事业,继续扩大周的疆域,亲率大军南征楚荆,经由唐(今湖北随县西北)、厉(今湖北随县北)、曾(今湖北随县)、夔(今湖北秭归东),直至江汉地区。南征共经三年,昭王还师渡过汉水时,相传当地人用以胶粘接的船乘载昭王,到中流船体分解,昭王溺死,军队也遭覆没,使周朝蒙受前所未有的挫折。

  继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