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中国百科全书 >

第144节

中国百科全书-第144节

小说: 中国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渡撕硬÷邸犯谋喑伞渡撕邸芳啊督鹭岩浴妨绞椤G罢呗凵撕钪ⅲ笳呗墼硬 K谝窖系某删椭饕堑於吮嬷ぢ壑蔚幕。锤莶”涞谋怼⒗铩⒁酢⒀簟⑿椤⑹怠⒑⑷劝烁伲龆ㄖ尾≡虻囊恍├砺郏莱瓢烁俦嬷ぁ!渡撕邸酚搿督鹭岩浴芳窃亓巳俣喾剑街辛芯倭颂兰痢⑼杓痢⑸⒓恋仁嘀肿龇ǎ笫婪郊裂У南群印

  (严敦杰) 
 


    
张自忠
    张自忠

  (1891~1940) 抗日名将。字荩忱。1891年8月11日(光绪十七年七月初七)生于山东省临清县唐园村。先后在天津法政学堂、济南法政学校肄业。

  1914年在奉天从军,曾参加国民军起义及北伐诸战役,由排长升至西北军第二十五师师长,后任第二十九军第三十八师师长。1933年长城抗战,任前敌总指挥,亲率所部在喜峰口抗击日军。1935年任察哈尔省(今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及河北省)主席,次年5月任天津市长。

  “七七”事变后,张自忠留北平与日军周旋,后乃设法脱离虎口,辗转到南京,任代理第五十九军军长。1938年率部参加徐州会战,2月增援淮北,与日军激战于淝水;3月临沂之役,与号称“铁军”的日军板垣师团鏖战,终获大胜,粉碎了板垣、矶谷两师团会师台儿庄的计划,受到国民政府传令嘉奖,升第二十七军团长,仍兼第五十九军军长。9月参加武汉保卫战,在潢川阻击日军十二天,后任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转战豫南鄂北。1939年4月鄂西钟祥之战,截击日军于田家集,歼敌一部。1940年5月兼任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司令。日军集重兵由信阳、随县、钟祥三路进攻襄樊,张亲率三个团由宜城渡过襄河(汉水),直趋枣阳截击日军。临行前,致第三十三集团军副总司令冯治安一信,说:“因为战区全面战争之关系及本身之责任,均须过河与敌一拼”,下了死战的决心。渡河后,与日军奋战九昼夜,在追击中陷入重围,身负重伤,仍坚持作战,于5月16日在湖北宜城南瓜店壮烈殉国。国民政府明令追晋为陆军上将。

  (齐福霖) 
 


    
张作霖
    张作霖

  (1875~1928) 奉系军阀首领。字雨亭。奉天海城人。出身贫苦农家。少时曾入塾,后改学兽医,开小兽医庄医治马病。曾投身绿林,纠集数十人组织团练,号称保险队,在黑山南赵家庙一带劫掠。1902年经官府收编,任新民府游击马队管带,但仍时出掳掠。1906年任巡防营前路统领,驻防辽源一带。1911年武昌起义后,奉天仍效忠清廷,张应东三省总督赵尔巽之召,率部星夜兼程进省,任“奉天国民保安会”军事部副部长,旋兼中路巡防统领,协同打击革命力量。嗣后被袁世凯任命为第二十七师师长,统率前、中巡防营兵马,镇压反袁的国民党人。袁称帝时,被封为子爵、盛武将军、督理奉天军务兼巡按使;袁死后,被北京政府任命为奉天督军兼省长。

  1917年初因拥段祺瑞反黎元洪及助其武力统一政策有功,1918年9月被任命为东三省巡阅使,在日本帮助下完全控制了辽吉黑三省,成为奉系首领。

  此后,张作霖以东北为基地,向关内扩张势力。1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前,即暗中与直系结成反皖八省联盟,接着率奉军入关助直倒皖,与直系共同把持了北京政府,1921年5月兼蒙疆经略使,节制热、察、绥三都统。同年12月支持梁士诒组阁,竭力控制北京政府,与直系矛盾激化,次年4月爆发直奉战争。失败后撤回关外,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宣布东北三省“独立”、“自治”,锐意整军备战,并与孙中山、段祺瑞结成反直三角同盟,于1924年9月挑起第二次直奉战争。经过两年经营,奉军战斗力有所提高,又有日本出枪派兵,使吴佩孚陷于困境;10月冯玉祥回师北京发动政变,直军迅速溃败。张作霖成为北方最有势力的军阀。嗣后奉军大举入关,沿津浦线南下,占据山东,一度扩展到苏、皖,直至上海。1925年11月,所部郭松龄反戈,迅占锦州、新民等地,沈阳告急。张以牺牲南满、东蒙的权益换取了日本的出兵干涉,得以转危为安。事后与吴佩孚弃嫌修好,又联合阎锡山、张宗昌等,合力对冯玉祥国民军作战,重占天津、北京。

  当吴佩孚、孙传芳遭到北伐军沉重打击,势颓力衰之时,张作霖在北方拥兵自重,于1926年12月任安国军总司令,宣言“反共讨赤”,镇压革命运动,封闭进步报馆,袭击苏联大使馆,杀害李大钊等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1927年6月在北京成立安国军政府,自称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企图分化南方阵营,以黄河为界南北分治。

  1928年初,蒋介石统率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各路军北上,在各条战线上对奉军展开了强大攻势,直逼京、津。张作霖眼看大势已去,于5月30日下总退却令。由于张慑于东北人民维护民族权益的反日浪潮,对于日本帝国主义图谋侵占满蒙权益、控制东北局势的种种要求,未予全部承诺;同时又同美国势力勾结,招致日本方面恼恨。6月4日清晨,张乘车由北京回奉天经过沈阳西郊皇姑屯车站附近时,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药炸成重伤,当日逝世。

  (严如平) 
 


    
章炳麟
    章炳麟

  (1869~1936) 近代民主革命思想家、学者。又名绛,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

  1869年1月12日(清同治七年十一月三十)出生于书香门第。早年曾受过严格的中国传统的古典文化教育,在杭州西湖“诂经精舍”从朴学大师俞樾受业。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为挽救民族危机,投身变法运动,并参加强学会,又到上海任《时务报》撰述。其政治思想倾向虽与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主义思想相似,但他不同意康有为神化孔子、建立孔教的言论,对时人称康为“教主”、“南海圣人”尤其不满;再加上在学术上他是古文经学派,康、梁是今文经学派,门户之见,有如冰炭,不久就分道扬镳。

  1898年戊戌政变后,章炳麟遭通缉,避地台湾,任《台北日报》记者。1899年春,他把自己有关经学、史学、哲学、文学和音韵等方面的散论辑成《訄书》,成为近代文化思想的名著。同年夏,东渡日本,同孙中山相识。继而返回上海,参与《东亚日报》编务。1900年7月,在上海参加唐才常发起的“张园国会”,因反对既“排满”又“勤王”的宗旨,当场“宣言脱社,割辫与绝”,从此脱离改良派,走上推翻清王朝的革命道路。

  1902年再次逃亡日本,与孙中山正式结交,讨论中国的土地、赋税以及革命成功以后的政治和建都等问题,受到很大鼓舞。为了宣传“排满”民族革命思想,和秦力山等人在东京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号召留日学生“雪涕来会,以志亡国”。1903年3月,重至上海,任教于蔡元培创办的爱国学社。同年6月在《苏报》上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对康有为的言论逐条批驳,直斥光绪皇帝为“载湉小丑,未辨菽麦”,对革命则大加赞颂,从而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同改良派的大论战拉开了序幕。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和邹容的《革命军》发表后,清朝统治者和上海租界的工部局相勾结,查封《苏报》,逮捕章炳麟。章函告邹容,邹容不愿让章独遭迫害,亲到巡捕房投案,结果邹容被判监禁两年,章炳麟被判监禁三年。1904年章与狱外蔡元培等人联络,1904年在上海发起成立光复会。邹容在狱中病逝。1906年章刑满出狱,由孙中山派人接到日本东京,加入同盟会,并被委为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主编,积极参加与改良派论战。1908年,《民报》被日本政府查禁,他严词抗议无效,乃专事讲学和著书。随着革命运动的不断发展,章炳麟和孙中山在思想上的分歧日益明显。他同意孙中山提出的民族主义政纲,但对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都有不同看法,很快就和孙中山发生了分裂。1910年他和陶成章在东京重组光复会,并担任会长,从此在组织上和同盟会脱离关系。

  武昌起义爆发后归国,他与黎元洪及立宪官僚广通声气,其言论行动大都对革命不利。公然鼓吹“革命军起,革命党消”,要求解散同盟会,并组织中华民国联合会,出任会长。1912年3月,中华民国联合会改为统一党,他任理事,表示拥护袁世凯当大总统,建都北京。他先后被袁世凯任命为总统府高等顾问、东三省筹边使。直到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的案件发生后才南返,宣布辞职,参与筹划讨袁。从1913年8月起,章被袁世凯软禁在北京。1917年7月随孙中山南下护法,任护法军政府秘书长。他往来于香港、广州、云南、贵州等地,想争取西南军阀的支持。旋因护法军内部矛盾重重,失去信心,于1918年10月退隐上海,后迁苏州设国学讲习所。此时,章炳麟的思想日趋保守,他反对新文化运动,鼓吹“尊孔读经有千利而无一弊”;反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更为一些军阀歌功颂德。章毕竟是个爱国主义者,“九·一八”事变后,他主张坚决抵抗日本侵略,强烈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同时,他还拖着老病之躯,努力著书讲学,以肩荷民族文化为己任。1936年6月14日病逝于苏州。章炳麟一生著述甚丰,被尊为经学大师,著作版本繁多,后辑为《章太炎全集》,现已陆续出版。

  (陈旭麓) 
 


    
章惇
    章惇

  (1035~1105) 北宋改革家。字子厚。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举进士第,为商洛(今陕西丹凤西北)县令。神宗熙宁初,王安石变法,章惇任编修三司条例官,后历任知制诰、直学士院、判军器监等职。熙宁五年(1072)至七年,为荆湖路察访,开梅山,经制南、北江,籍户搜田,贷给牛种,设立郡县,妥善地调整了宋廷与该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熙宁七年至八年,任三司使,是新法派中的一名重要人物。元丰三年(1080),任参知政事,后又出任地方官。五年,拜门下侍郎。

  哲宗即位,章惇任知枢密院事。时高太后垂帘听政,以司马光为门下侍郎、宰相,全部罢废新法,举朝无敢言者。章惇独自上疏,逐条分析免役、差役二法的利弊,驳斥司马光对免役法的攻击,并同司马光在帘前争论。守旧派在辩论失败后,利用台谏官对章惇进行攻击,章惇被贬官知汝州(今河南临汝)。绍圣元年(1094)哲宗亲政,章惇以“绍述”为己任,恢复青苗、免役诸法,并起用新法派的蔡卞、曾布等人,对守旧派进行打击,使部分新法得以继续推行。他力主对西夏作战,筑堡开边,取得胜利。章惇任相期间,“不肯以官爵私所亲”,为世所称。哲宗死后,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向太后主张立端王(即宋徽宗赵佶),章惇提出异议,认为赵佶“轻佻”,“不可以君天下”。因此,在赵佶即位后,章惇被贬知越州(今浙江绍兴),接着又连遭贬逐,最后死于睦州(今浙江建德东)。

  (周宝珠) 
 


    
章嘉呼图克图
    章嘉呼图克图

  清代掌管内蒙古地区喇嘛教的大活佛。原出于青海廓隆寺,第一世名扎巴悦色,生于青海省互助县红崖子张家村,由此而得名“张家活佛”。后改“张家”为“章嘉”。第二世名阿旺罗桑曲丹,入藏学经,师事达赖五世,曾任哲蚌寺果莽扎仓堪布,著有全集。康熙三十二年(1693)受封为札萨克(jasak,旗主)喇嘛,四十四年封为呼图克图(长生不老之人)、大国师,颁金印,并委以总管内蒙古佛教事务,深得朝廷信用。第三世名茄贝多吉,八岁入京,驻梅■寺,移嵩祝寺,与诸王子同学。十八岁精通汉、满、蒙、藏文字,著有全集。清世宗封为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奉旨护送七世达赖返藏,后冬住北京,夏往多伦。其辖下有多伦汇宗、善因等寺,北京嵩祝、法渊等寺,西宁廓隆、广济等寺,五台镇海、普乐等寺。乾隆元年(1736)授以“管理京师寺庙喇嘛札萨克达喇嘛振兴黄教大慈大国师”名号,遂成定制。五十七年,清政府规定其转世须经清廷主持的金瓶掣签决定。四世名益西丹贝监参,五世名益西丹贝尼玛,六世名罗桑丹贝嘉错。七世名益西多吉,均以内蒙古喇嘛寺院为主要宣化对象,驻牧有年。

  (王尧) 
 


    
章开沅
    章开沅

  (1926~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