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中国百科全书 >

第142节

中国百科全书-第142节

小说: 中国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祖希) 
 


    
张廷玉
    张廷玉

  (1672~1755) 清代大臣。字衡臣,号研斋。安徽桐城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进士。康熙时历官内阁学士、吏部侍郎。世宗继位,擢礼部尚书,入直南书房,任《圣祖实录》副总裁,纂修缮写实录及起居注,深合世宗之意,又任《明史》总裁。办事聪明练达,慎密周详,文思敏捷,才干出众,故为世宗所倚任。军国大事,多与参决,鸿典巨文,也多出其手。雍正四年(1726),晋大学士。七年,参赞军务。时为西北用兵,特设军机处,经制规划,多为其手定。世宗死,与鄂尔泰同受顾命,遗诏命其日后配享太庙。乾隆初为总理大臣辅政,任《世宗实录》总裁官。三年(1738),罢总理事务之名而以大学士掌机要如故。旋进封三等勒宣伯,与鄂尔泰同为三朝老臣,屡主顺天乡试及会试。姻亲子侄,门生故吏,布列中外,以此受高宗之忌,对其时加裁抑。朝中在事诸臣及言官也屡加参劾,高宗遂对其日渐疏远,兼之年老,乃于乾隆十三年自请致仕,并求按世宗遗诏,死后配享太庙。高宗许之。旋即以其未亲至宫门谢恩,严辞诘责,并削伯爵,罢配享之命。复以其姻亲犯法,追缴历来赏赐诸物。二十年三月卒,谥文和,仍命配享太庙。在清代,汉大臣配享太庙,只张廷玉一人。

  (罗明) 
 


    
张献忠起义
    张献忠起义

  明末清初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张献忠(1606~1646)字秉吾,号敬轩,延安卫柳树涧(今陕西定边东)人。家贫,曾在延安府(今属陕西)充捕快手,继投边营。崇祯三年(1630),陕北连年旱荒,农民纷起暴动。是年十月。农民军首领王嘉胤据府谷,破河曲。献忠率米脂十八寨农民应之,自号八大王,人称“黄虎”。翌年,献忠已成为农民军三十六营中的一营之首,转战陕豫。八年,东征皖北,众逾万人。九年闯王高迎祥被俘死,献忠一军称最强。同年秋,献忠义军自均州(今湖北均县)与老回回马守应等攻襄阳(今湖北襄樊),又联合罗汝才、刘国能等人东下,与久据皖中英山、霍山的贺一龙、贺锦合营,转战至淮阳。十年春,转战太湖、蕲州(今湖北蕲春西南)、黄州(今湖北黄冈)、安庆等地,破和州(今安徽和县)、含山、定远,众至二十万。同年秋,明军集中兵力,加强部署,进行反扑。起义军连遭失利,先走麻城,后西退至谷城。为保存实力,献忠于十一年五月伪降于明总理六省军务兼兵部尚书熊文灿。

  献忠伪降后,名义上归明朝节制,实际惟向熊文灿催索饷银,屯兵数万于谷城,打造武器,训练士卒,为再举义旗进行准备。十二年五月,再起,夺取库藏,释放狱囚,诛杀地方官吏,谷城、房县所驻明军多投降起义军。七月于房县西之罗■山败明军左良玉部,斩获甚巨。熊文灿因此弃市,左良玉降秩三级。献忠军威名大震。十月,明兵部尚书杨嗣昌督师至襄阳,部领各路兵几十万,以“四正六隅”之策进剿起义军。十三年春,玛瑙山等役义军连败,退于兴归山区,收集散亡,后转战于湖广、四川、

  张献忠起义

  陕西三省交界地带,数月后连破新宁(今四川开江)、大竹、大昌(今四川巫山北)、开县,寻连克川东各州县。又针对杨嗣昌围剿战略,采取“以走致敌”之计,自十三年七月至十四年一月,北起广元,南至泸州、南溪;西起成都、东至巫山、夔门(今四川奉节),义军足迹几遍全蜀。明军疲于奔命,只得尾随其后,问其所向。十四年二月,献忠突然率军出川入楚,攻占襄阳,杀明襄王朱翊铭,发库藏银赈济饥民。杨嗣昌被迫自缢,其围剿战略彻底失败。张献忠起义军开始进入极盛时期;转战河南、湖北及皖中北部各州县。十六年,又在蕲黄一带号召农民参军,队伍迅速扩大,五月取武昌,执明楚王朱华奎以王府所存银钱散济贫民。改武昌为天授府,以为京都,称大西王。建制置官,开科取士,蕲、黄一带二十一州县悉附。八月,弃武昌西进,复南下蒲圻、嘉鱼,克长沙。又攻占常德、宝庆(今湖南邵阳)等府。分兵进攻江西。十月,连破永新、吉安、萍乡、袁州(今江西宜春)、安福、万载等城。十一月克建昌(今江西南城),继下抚州(今江西临川)、南丰。起义军在楚赣之间进兵神速,所至辄破,每使敌军猝不及防。当时,湖南大部、湖北中南部、江西中部、广东北部以及广西全州已皆在农民军控制之下。

  农民军占领长沙后,于所克州县设置官吏,传檄远近,令所属州县民众照常营业,宣布钱粮三年免征。同时严肃军纪,严禁杀掠。农民军还在常德刑杀宗室贵族及横暴官绅,并将杨嗣昌家霸占的土地还给农民。故湖南、江西农民群起响应。

  十六年岁末,张献忠决计入川建立基业,遂率军打进四川。十七年正月下夔州、万县、涪州(今四川涪陵)。继由江津顺流东下,六月克重庆,执杀明四川巡抚陈士奇。八月克成都后,分兵略地,先后下四川州县五六十。十月,以成都为西京,建立政权,国号大西,改元大顺,以崇祯十七年为大顺元年,并设置内阁和六部,对前明投顺官吏加以任用。以汪兆龄为内阁大学士兼左丞相,严锡命为大学士兼右丞相。胡默为吏部尚书,王国宁为户部尚书,吴继善(一云江鼎镇)为礼部尚书,龚定敬为兵部尚书,李时英为刑部尚书,王应龙为工部尚书。还建置各院监寺科道,委派官吏。地方政权分府、州、县,分设知府、知州、知县等官。同时统一军制,共编一百二十营,营设总兵。最高武官为将军,有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等。次有都督多人。为收罗人材,还开科取士,所取进士举人分别选授中央及地方官吏。为吸取外国先进科学技术,聘请意大利传教士利类思、葡萄牙传教士安文思为“天学国师”,询问西方各国政事、天文、数学等方面的知识。二人曾为献忠制作天球仪、地球仪和日晷等。

  张献忠在四川严厉镇压横暴地方的官绅和地主,但措施过激,波及面过宽。起义军内部则严格约束士卒,不许淫掠。对违纪者有由“捆打”至“枭示”的处罚,但往往禁而不止。还释放狱囚,散府库金银赈济贫穷。在起义军占领时期,过去曾受官绅地主压迫的奴仆或纷起暴动响应献忠,或向起义军地方官府告发故主罪状,使其受到制裁。起义军尤注意团结少数民族,派人到各地招抚各少数民族,免其三年租赋。除个别部族外,四川少数民族多行归附。为保持过去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茶马贸易。献忠还任命雅州(今四川雅安)知州王国臣为茶马御史,以司其事。

  献忠占据四川时期,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已在清军进攻下逐渐败亡(见李自成起义)。清军占领黄河流域各省后,分兵南下。清顺治二年,派人入川向献忠招降,献忠严加拒绝,并召集诸将计议征伐。三年八月,清兵逾剑阁(即剑门关)入阆中。献忠率军迎击,至西充的凤凰山,清兵猝至,因疏于防备,未及战斗,献忠已被清兵射死,起义军大败。余部由孙可望、李定国等率领,南下云贵,联合南明永明王共同抗清,康熙元年(1662)最后失败。

  (李文治) 
 


    
张秀眉
    张秀眉

  见苗民起义。 
 


    
张学良
    张学良

  (1901~  ) 爱国将领,西安事变发动者。字汉卿,号毅庵。1901年6月3日(清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七)生。辽宁省海城县人。

  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之长子。1919年7月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授陆军炮兵上校衔。1920年6月升任奉军旅长。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后,协助张作霖整军。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任镇威军第三军军长,在山海关一带作战。1925年春,率部进驻天津,升任陆军上将。1928年6月,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后,张学良由奉系元老推为首领,继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12月,他不顾日本的压力,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南京国民政府,他被任为国民政府委员、东北军边防司令长官和东北政务委员会主席。1930年6月受蒋介石任命为全国陆海空军副司令。9月通电反对阎锡山、冯玉祥,并派东北军入关,支持蒋介石赢得中原大战的胜利(见蒋阎冯大战)。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时,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使东北三省很快被日本关东军占领。11月任国民党四届中央监察委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1933年4月,被迫辞职,赴意大利考察。1934年2月回国,主张拥蒋介石为领袖以复兴中国,被任命为鄂豫皖三省“剿共”副总司令。1935年3月任军事委员长武昌行营主任。10月,任西北“剿共”副总司令。此时,日本侵华猖獗,蒋介石一再妥协,全国人民要求停止内战实行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张学良面对既不能抗日复土,而“剿共”又屡遭失败的严峻现实,逐渐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有所觉悟,认识到联共抗日才是唯一出路。1936年4月他同中国共产党代表周恩来会晤,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到西安催逼张学良出兵“剿共”,否则将东北军调往福建,西北军调往安徽。张学良多次直言苦谏,要求蒋介石抗日,均被拒绝。12月12日,张学良联合西安绥靖主任、第十七路军总指挥杨虎城共同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及其军政要员,通电全国,提出抗日救国八项主张。同时电请中共代表周恩来等到西安共商救国大计。14日,张、杨宣布撤销西北“剿共”总司令部,成立抗日联军西北临时军事委员会。经过中共代表周恩来等的调解并同宋子文、宋美龄等的谈判,于12月24日达成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抗日救国;停止“剿共”政策,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协议。蒋介石承认六项协议,声称愿以人格担保。12月25日,张学良亲送蒋介石回南京,被扣押软禁,判处有期徒刑十年。次年1月4日在蒋介石授意下虽宣布“特赦”,但“仍交军事委员会严加管束”,从此过着无限期的软禁生活。先后囚禁于浙江奉化、贵州、重庆、台湾新竹等地。后移居台北。

  参考书目

  方正、俞兴茂等编:《张学良和东北军》,中国文史出版社,北京,1986。

  (蔡钊珍) 
 


    
张勋复辟
    张勋复辟

  1917年7月清废帝溥仪在北京复辟十二天的事件,由于此次事件是张勋一手策划,史称张勋复辟。张勋(1854~1923),原是清朝的江南提督。民国成立后,他和他的队伍仍然留着发辫,表示效忠清室。1913年,他因率军镇压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有“功”,被袁世凯提拔为长江巡阅使,统率两万军队驻扎在徐州一带。1916年袁世凯称帝败亡后,政局动荡不已。张勋遂乘机联络前清遗老遗少及保皇党人康有为等,积极为复辟作准备。1917年5月,因是否解散国会问题,大总统黎元洪和国务总理段祺瑞争持不下。黎下令解除段的职务。段到天津后,即策动北洋各省督军在徐州集会示威。会后,一些省宣布独立,不承认北京政府。黎元洪被迫召张勋入京调解。张勋便以调解黎、段冲突为名,带领三千军队于6月14日入京。经过一番秘密策划,于6月30日晚入清宫,召开“御前会议”,决定发动复辟,恢复清帝国。深夜,张勋派兵占据火车站、邮电局等要地。同时派人劝黎元洪“奉还大政”。7月1日凌晨,张勋穿上清代的朝服朝冠,率领康有为等群党,拥十二岁的溥仪登极。当天发布八道上谕,把民国六年改为宣统九年,易五色旗为龙旗,恢复清末官制,封官受爵。张勋自为议政大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握军政大权(参见彩图插页第129页)。复辟消息传出后,全国舆论一致声讨。孙中山在上海发表讨逆宣言,并命令各省革命党人出师讨逆。各大城市群众团体、社会名流,纷纷集会,发表通电,坚决反对复辟,要求讨伐张勋。黎元洪拒绝与复辟分子合作,逃入日本使馆避难。握有军事实力的段祺瑞借助全国反对复辟的声势和日本政府的财政支援,于7月3日在天津附近的马厂组成“讨逆军”,誓师讨伐张勋。“讨逆军”很快攻入北京,张的军队一触即溃。7月12日,张勋仓皇逃入荷兰使馆,溥仪再次宣布退位。段祺瑞于7月14日到北京,重掌政府大权。

  (李宗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