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中国百科全书 >

第13节

中国百科全书-第13节

小说: 中国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昶疲粢锼馈<从氤掳韵裙灿⑾粢镏酉舴街牵壕吹郏┘次挥诮ǹ担挝羝锝⒅惺榧唷2痪茫幽杀逼敕鲋驳南粼魑郏掳韵日攵崛∠袅赫ǎ愦泳┛谄鸨迪烦牵蓖跎纾婧笙鹌洳杏嗍屏Γ痪昧⒊麓骸

  (杨廷福) 
 


    
王世充
    王世充

  (?~621)隋末割据者之一。字行满,本姓支,出自西域。其祖支颓耨,徒居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早亡。其父收,因母改嫁仪同霸城人王粲,故冒姓王。王收曾官至怀、汴二州长史。世充卷发,利口善辩,涉书传,好兵法,且明习法律。隋开皇中,为左翊卫,以军功拜仪同,转兵部员外郎。大业中,累迁江都(今江苏扬州)丞,兼领江都宫监。他窥测隋炀帝杨广颜色,阿谀顺旨,获得炀帝宠信,背地里阴结豪强,收买人心。杨玄感反隋时,朱燮、管崇于江南起兵响应,世充募江都万余人破之。齐郡农民义军孟让率十万众至盱眙(今江苏盱眙东北),世充又设计袭破之。大业十二年(616)迁江都通守,镇压河北格谦余部及南阳卢明月。次年瓦岗军(见隋末农民起义)占领兴洛仓,进逼东都。炀帝命世充为将军,统率诸军十余万屯洛口拒战。十四年,世充领兵数万渡洛,被起义军击败,只剩千余人,走保河阳(今山西沁阳南)。隋越王杨侗召令他还洛,屯含嘉城。炀帝死后,世充与元文都、卢楚等奉杨侗为帝(史称皇泰主),杨侗以世充为吏部尚书,封郑国公。同年七月,世充杀文都、卢楚,专制朝政。时李密虽破宇文化及,还屯金塘(今河南洛阳市北),但兵力损失很大。世充乘机进击,大败之,李密势蹙降唐。世充收集其余众,自为太尉、尚书令。唐武德二年(619)四月,世充废皇泰主,称帝即位,建元开明,国号郑。三年,唐高祖李渊遣秦于李世民攻郑,进逼东都,世充乞援于夏主窦建德。四年五月,李世民败夏军于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建德被俘,世充以洛阳降,郑亡。七月,唐徙世充及其家属于蜀,临行,为仇人独孤修德所杀。

  (黄惠贤) 
 


    
王世贞
    王世贞

  (1526~1590)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江苏太仓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授刑部主事,屡迁员外郎、郎中,又为青州兵备副使。三十八年,父王予以滦河失事为严嵩所构,论死,世贞解官奔赴京师告免。未成,持丧归,三年丧满后犹却冠带。隆庆元年(1567)讼父冤,得平反,被荐以副使莅大名,迁浙江右参政、山西按察使,又历广西右布政使,入为太仆寺卿。万历二年(1574)以右副都御史抚治郧阳,数奏陈屯田、戍守、兵食事宜。咸切大计。因忤张居正罢官。后起为应天府尹,复被劾罢。居正殁后,起为南京刑部右侍郎,辞疾不赴。久之,起为南京兵部右侍郎,擢南京刑部尚书,以疾辞归。二十一年卒于家。他以诗文名于世,与李攀龙、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并称后七子。攀龙殁,独领文坛二十年,声华意气笼盖海内,一时士大夫及山人、词客、僧道莫不奔走其门下。鉴于台阁体文风不振,他提出文必西汉,诗必盛唐。所作诗文,也多为复古模拟之作,但往往失于藻饰。晚年深有所悟,于唐好白居易,于宋好苏轼,诗文以恬淡为宗。又好史学,以史才自许。自弱冠登朝,即好访朝家故典,晚年又得见内府档案秘籍,著述甚丰。其著作文学方面有诗文集《弇州山人四部稿》一百七十四卷、《弇州山人续稿》二百零七卷和《艺苑■言》十二卷;史学方面有《弇山堂别集》一百卷,松江人陈复表将其所著的各种朝野载记、秘录等汇为《弇州史料》,前集三十卷,后集七十卷,内容包括明代典章制度、人物传记、边疆史地、奇事佚闻等,是一部较完整的明代史料汇编。

  (毛佩琦) 
 


    
王守仁
    王守仁

  (1472~1529)  明代大臣、哲学家。初名云,字伯安。因筑室于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授刑部主事。正德元年(1506)以兵部武选主事疏救科道言事官戴铣等人,遭刘瑾陷害,谪贵州龙场驿(在今贵州修文)驿丞。始悟心性之学。五年刘瑾伏诛,起为庐陵(今江西吉安)知县。后迁考功郎中,擢南京太仆寺少卿,进鸿胪寺卿。十一年擢右佥都御史,授南(安)、赣、汀、漳诸州巡抚,行十家牌法,选民兵,镇压大庾、乐昌、郴州农民起义。十四年率吉安知府伍文定等平定宸濠之乱。嘉靖初,拜南京兵部尚书。论功,封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以父丧守制,日与门人讲说良知之学,嘉靖六年诏以原官兼左都御史,两广总督兼巡抚,镇压大藤峡起义。七年(1528)十月以疾剧请归,十一月廿九日卒于南安(今江西大余),隆庆初,赠新建侯,谥文成。

  王守仁在哲学思想上,许多重要观点与朱熹对立,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提出“致良知”的理论体系,世称阳明心学。在宇宙观上,认为“心外无物”,人心(即良知)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主宰,客观事物只是人的意念的体现。在认识论上,认为“心外无理”,人们先天固有的良知就是知识的源泉和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因此,人的认识,只需要内求诸吾心,而不应外求诸事物。他所谓的“行”,是指意念的发动,“知行合一”就是以知代行,把知和行合一于内心。在伦理观上,认为“天理人欲不并立”,只有去掉私欲,良知(封建伦理道德)才能显露流行,国家才能治平。在政治观上,提倡天下一家的“万物一体”说,力图调和阶级的对立和斗争。他的学说深得统治者赞赏,弟子遍各地,形成阵容强大的阳明学派。阳明心学虽然起过某种冲击圣贤偶像的积极作用,但空谈心性之风流行,也影响了明中叶以后学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其著作有《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传世。

  (张显清) 
 


    
王叔和
    王叔和

  西晋医学家。名熙,以字行。高平(今山东济宁东南)人。生卒年不详。官太医令。他对祖国医学所做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撰著《脉经》和整理张仲景著作两方面。

  《脉经》为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共十卷九十八篇。书中“撰集岐伯以来逮于华佗经论要诀”,分类引录大量《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及扁鹊与华佗的论述,详析脉理,陈述脉法,细辨脉象,明其主病。他首次系统描述了临床常见的二十四种病脉(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的体象,根据不同的脉象判断疾病的种类。并明确地在手腕桡侧动脉(寸口脉)诊候处规定了寸、关、尺的三部分法,将古代诊候此脉仅以“查胃气之有无”,“以决死生”的说法,发展成以局部候全身的寸口脉理论体系。王叔和集西晋以前脉学之大成,形成诊断学中独立的一个分支,促进了后世脉学的研究和发展。

  王叔和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十六卷整理编次,成为现存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后人对其整理张仲景的著作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他是搜采三国兵燹之余的断简残篇,将散落的仲景旧论“撰次成叙,得为完帙”。因此宋人林亿认为“仲景之书,及今八百余年,不坠于地者,皆其力也”;金人成无己说:“若非叔和撰集,不能延至于今,功莫大矣”。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他在编撰过程中,将个人见解“混于仲景所言之中,又以杂脉杂病纷纭并载于卷首,故使玉石不分,主客相乱”,还有人指责其为“碎剪美锦,缀以败絮,明是贾人居奇之术”,两种观点至今并存,未见统一。

  (廖育群) 
 


    
王韬
    王韬

  (1828~1897) 清末改良主义政论家。初名利宾,后改名韬,字仲彛抛项鸷艔|园老人、天南遯叟。江苏长洲(今属吴县)人。十八岁中秀才。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离乡赴沪,就职于英国教会所办的中国第一个近代印刷所——墨海书馆。时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相继发生,曾屡向当道者献“御戎”、“和戎”、“平贼”等策。1862年返里探亲,向太平天国苏州当局上书,建议太平军力图长江上游,停攻或缓攻上海。事泄,清政府下令缉拿,但得英国领事庇护,逃往香港。在港时,助英人理雅各翻译中国经书。1867年至1870年(同治六年至九年)间,为译书事应理雅各之邀赴英,并游历法、俄诸国。1874年,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介绍西方文化,评论时政,鼓吹变法自强。后曾东渡日本,与日本文化界人士相交游。1884年(光绪十年),经洋务派官僚丁日昌斡旋,得李鸿章默许,返沪定居,任格致书院掌院,并一度主编《申报》。王韬一生正值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之际,忧时愤世,又远游四方诸国,目睹其富强,主张“师其所能,夺其所恃”,以西法造炮制船,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允许民间自立公司;还赞扬西方君主立宪政治制度,认为君民不隔而上下相通;批评科举制,主张设立新式学堂培育人才;呼吁在自强的基础上,实现独立自主的外交,废除关税协定和领事裁判权。毕生著作宏富,为传播西学不遗余力,不仅涉及天文历算、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且对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人文科学甚多评介。所遗著作已知者不下三四十种,现有《彛拔穆纪獗唷贰ⅰ稄|园尺牍》、《王韬日记》诸书行世。记载他1867年赴欧洲的《漫游随录》和1879年赴日本的《扶桑游记》两书, 1982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标点出版,收入《走向世界丛书》。

  (方攸翰) 
 


    
王田私属
    王田私属

  王莽改制时以诏令形式规定的对全国耕地和奴婢所加的名称。西汉后期,地主官僚和大工商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的情况十分严重。哀帝时师丹曾建议限田、限奴婢,遭到当权的外戚、官僚的反对,未能实行。新莽代汉,托古改制,于始建国元年(公元9)下诏,宣布将天下田改名曰王田,奴婢曰私属,都不准买卖。又照孟轲提过的井田制(见井田)一夫一妇授田百亩的原则,规定一家男子不到八人而田过一井(九百亩)的,应将余田分给九族乡邻中无田或少田的人。原来无田而应授田的人也按上述原则授与土地。新莽的这一措施,意在缓和土地兼并和防止农民奴隶化。但诏令颁行后,分田授田的规定并未能施行,只是冻结了土地和奴婢的买卖,地主、官僚、工商主因继续买卖土地、奴婢而获罪的不可胜数,因此纷起反对。新莽只好在始建国四年下令买卖土地、奴婢不再治罪,承认了这项改革尝试的失败。地皇三年(公元22)新莽崩溃前夕,最后废除了关于王田、私属的法令。

  (宁可)W 
 


    
王文统
    王文统

  (1190?~1262)元初政治家。字以道。金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西)人。金朝末年举经义进士。为学不局限于儒家,喜读权术、谋略之书。金亡前后,北方知识分子多投靠各路“诸侯”(归附蒙古的汉人军阀),后者也需要招揽谋士以加强自己的军事和政治势力。王文统以所学权谋之术游说诸侯,后投奔益都行省李璮,被留为幕僚。他教李璮借南宋以自重,乘机扩充军事实力,并将女儿嫁给李璮为妻,因而深受信任,军政大事都参与谋议。

  1259年,忽必烈统东路军攻打南宋鄂州(今湖北武汉),见贾似道备御有方,十分赞赏,表示要搜罗这样的人才以为己用。随军藩府书记刘秉忠、张易等当即推荐王文统,称他为才智之士。中统元年(1260)元世祖忽必烈即位,立即提拔王文统担任中书省平章政事,行中书省事于燕京,主管中原汉地政务,委以“除旧弊,立新政”的重任。王文统执政后,设立十路宣抚司分管各地,颁布一系列条画,以革除赋税、吏治诸方面的积弊;发行中统元宝交钞(见钞),并制订了严密的钞法;选用人才,分立中书左三部、右三部,以健全政府机构。元朝各项制度的奠定,他起了重要作用。当时忽必烈正与阿里不哥进行争位战争,急需得到中原汉地的财政支持。王文统善于理财,“钱谷大计,虑无遗策”,他所推行的改革措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蒙古、色目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