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中国百科全书 >

第100节

中国百科全书-第100节

小说: 中国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894年,封庆亲王,权位渐崇,而庸碌无为。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与光绪帝逃往西安,奕劻奉命留京与李鸿章同任全权大臣,与各国议和。次年,代表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后,他仍任总理大臣。1903年,荣禄病死,奕劻入军机处任领班军机大臣,旋又管理财政处、练兵处事务,集内外大权于一身。

  奕劻为人贪鄙,与其子载振、大臣那桐卖官鬻爵,被时人讥为“庆那公司”。1904年,御史蒋式瑆奏劾他任军机大臣以来,“细大不捐,门庭如市”,“异常挥霍尚能积蓄巨款”,在英商汇丰银行存入一百二十万两私产。1907年,御史赵启霖再次奏参他为段芝贵谋巡抚职,受贿十万两,其子载振并纳段芝贵所献歌妓杨翠喜。但奕劻因得慈禧太后宠信,两案都不了了之。奕劻初主军机时,袁世凯就用重金笼络,使之成为袁在朝廷中的内援。

  1911年(宣统三年),清廷裁撤军机处,奕劻任“皇族内阁”总理大臣。武昌起义后,他竭力主张起用被罢黜的袁世凯。不久,袁入京代他为内阁总理大臣,重新组阁,奕劻改任弼德院总裁。宣统帝退位后,奕劻避居天津租界。1917年1月29日病死。

  (陈东林) 
 


    
奕䜣
    奕䜣

  (1832~1898)清末重要大臣、洋务派首领。爱新觉罗氏。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奕裕炷傅堋^仍}十岁丧母,由奕䜣生母抚养长大,与奕䜣关系亲密。1850年(道光三十年),道光帝病死,奕裕涛唬旰拧跋谭帷薄4文辏叁封恭亲王。1853年(咸丰三年),在军机大臣上行走。1855年,母病死,不顾咸丰帝反对,强行为其争皇太后封号,被咸丰帝斥责疏略礼仪,罢去官职。虽于1857年复授都统,1859年又授内大臣,然其兄弟关系已甚不融洽。1860年,英法联军攻逼北京,咸丰帝逃亡热河(今河北承德),奉命为与英法议和的全权大臣,并与英、法、俄国签订《北京条约》。在此期间,不仅与大学士桂良、户部左侍郎文祥、礼部侍郎宝洌У冉岢扇ㄊ萍牛驳玫酵夤屏Φ闹С帧1861年,奏请改变清政府外交、通商制度,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并受命主其事。同年,咸丰帝病死,与慈禧太后密谋发动辛酉政变。处死赞襄政务王大臣载垣、端华、肃顺等人,被封为议政王,掌管军机处及总理衙门。

  任内主张对外妥协,对内镇压农民起义,兴办洋务新政。太平天国失败后,与慈禧太后发生权力之争,于1865年(同治四年)被罢去议政王等一切职务。旋经王大臣多人奏请,复任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等职。1884年(光绪十年),中法战争时,又被慈禧太后以“委靡因循”为借口罢其一切职务。以后家居十年。1894年,中日战争期间,起用管理总理衙门,并总理海军,会同办理军务。旋又督办军务,节制各路统兵大臣,授军机大臣。1898年病死。

  (贾熟村) 
 


    
益兰州
    益兰州

  (Ilan■iu)  元代北境地名。益兰(Ilan),突厥语,意为蛇。传说居民曾在山中见一巨蛇,因以名州。至元七年(1270),元世祖忽必烈任命刘好礼为吉利吉思、昂可剌、乌思、撼合纳、谦谦州等五部断事官,下设经历、知事等官员,以益兰州为治所,兴建了官衙、仓库和驿舍。因此,益兰州成为元朝统治谦河(今苏联叶尼塞河上游)和昂可剌河(今安加拉河与叶尼塞河中下游)广大地区的政治、军事、交通中心。几年后,因宗王叛乱,刘好礼南还大都,其地遂为叛王所据。三十年,元将土土哈收复益兰州所辖五部,屯兵镇守。苏联考古学家在今图瓦自治州境内,乌鲁克穆河南支流埃列格斯和麦日盖河汇流处,曾发现夹河而建的四个相连的城镇遗址,当地名登帖列克(Дë;H…Tepek)。出土的钱币、瓷器、农具皆可证明这是元代古城,城中有巨大的建筑和大量的琉璃砖瓦遗址,当是重要的官衙或贵族府邸。其余居民区、作坊甚多。现已肯定是益兰州故址。

  (周清澍) 
 


    
《逸周书》
    《逸周书》

  先秦史籍。本名《周书》,隋唐以后亦称《汲冢周书》。今本全书十卷,正文七十篇,其中十一篇有目无文,四十二篇有晋五经博士孔晁注。各篇篇名均赘“解”字。又序一篇,各本或在卷端,或附卷尾。序与《尚书》序相类,分言各篇之所由作。正文基本上按所记事之时代早晚编次,历记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成王、康王、穆王、厉王及景王时事。

  书之来历,汉刘向、《隋书·经籍志》及刘知几《史通》皆以为是孔子删削《尚书》之余篇。今人多不信从,而以为是战国人所编;各篇写成时代或可早至西周,或晚至战国,另有个别篇章,可能还经汉人改易或增附。如《时训》以雨水为正月中气,惊蛰为二月节气,与汉以前历法相左。该书在汉代已散佚不全。刘向校书,即谓存者四十五篇。今传六十篇本,盖又经后人改编。有人认为今本盖后人合旧本与晋太康间汲冢所出之周书而成,故有“汲冢周书”之名。但多数人认为称今本《周书》为《汲冢周书》,是一种误解。

  《逸周书》内容庞杂,各篇体例不尽一致,性质亦有不同。如前三篇《度训》、《命训》、《常训》,皆以王者师的口吻,讲为政牧民之道;第五篇《籴匡》和第十一篇《大匡》,讲救助灾荒的措施与制度,第六篇至第十篇《武称》、《允文》、《大武》、《大明武》、《小明武》及第三十二篇《武顺》、第三十三篇《武穆》和第六十八篇《武纪》,均类兵家言;而自第十一篇以下,各篇又多以“维(王)某祀(或某月)”的形式开头,记事或言。第三十至五十篇,主要记伐商前后事。如《酆谋》记伐商前的准备,《和寤》记伐商途中事,《克殷》记克殷的经过及善后,《世俘》主要记伐殷战果,《商誓》主要记武王训告商旧臣诸侯之辞,《度邑》记周公规拟伊洛而定“天室”之事,《作雒》记营建成周之缘起及成周之制。第五十一篇《月令》是有关天文历法的文字。第五十二篇《时训》记一年中二十四节气及七十二时之物候。第五十四篇《谥法》言给谥的法则。第五十八篇《官人》与《大戴礼记·文王官人》文同而人异(《大戴礼》为文王与太公望,此为文王与周公旦)。第五十九篇《王会》,记成周之会的盛况及各方贡献。第六十篇《史记》,记历史上诸王国灭亡的原因与教训。第六十二篇《职方》,即《周礼·夏官·职方氏》文。第六十三篇《芮良夫》,记芮良夫训诫厉王之辞。第六十四篇《太子晋》,记周景王太子晋行事。第六十七篇《周祝》,则又为韵语,纯系说教。

  今存五十九篇中,属于或基本属于西周作品者大概有:《世俘》、《商誓》、《皇门》、《祭公》、《芮良夫》等篇。这些篇记事当较可靠,此外,《度邑》所记之事在周初铜器何尊亦有反映,《克段》所记,朱右曾以为“非亲见者不能”,也当有较可靠的根据,此二篇皆为《史记·周本纪》所采用。即使时代较晚各篇,也有研究价值,如《度训》等篇对于研究孟子、荀子等人的思想渊源,《程典》等篇对于研究古代伦理思想,类兵家言的几篇对研究先秦兵家,《王会》对于研究古代少数民族的分布及民族关系,均有特殊意义。

  由于《逸周书》部分内容及思想与儒家道德理论相违背,其书迄清代一直不甚为人所重,故乏精校,版本文字脱误严重。今传世本十有余种,以元至正十四年(1354)嘉兴路学宫刊本为最古,但不易得。《四部丛刊初编》所收为明嘉靖间四明章檗刊本。清乾隆间卢文弨合众本校刊,是为抱经堂本,世推“最善”。清人著者数家,以朱右曾《周书集训校释》流传最广,然其注较简,且说多本丁宗洛《逸周书管笺》。另有潘振《周书解义》、陈逢衡《周书补注》、唐大沛《逸周书分编句释》,及王念孙《读逸周书杂志》、俞樾《周书平议》、孙诒让《周书斠补》、刘师培《周书补正》和陈汉章《周书后案》,均可参考。

  (黄怀信) 
 


    

    殷 商代晚期都邑,位于今河南安阳西北洹河两岸。据古本《竹书纪年》等书载,商汤始居于亳,至第十一王仲丁迁于嚣(即隞,今河南荥阳东北),第十三王河亶甲迁于相(今河南内黄东南),第十四王祖乙迁于邢(今河南温县

  东),第十八王南庚迁于奄(今山东曲阜)。到第二十王盘庚,又从奄迁到北蒙,即殷。由于自汤以来,都邑已有五迁,民众忧怨,不愿再行迁徙,盘庚遂告谕诸侯大臣,即今《尚书》的《盘庚》三篇。有些古书说盘庚以后的商王仍有迁都之事,但古本《竹书纪年》说,从盘庚到第三十一王帝辛(纣)灭亡的二百七十三年间,未再迁都。从现代考古研究看,后说更合于事实。因此,商代后期国号也称为殷,或称殷商。商灭亡以后,殷渐归荒废,被称为殷虚(墟)。

  北宋时期,殷墟已有商代青铜器出土,并见于当时著录。1899年,商代甲骨文得到王懿荣的鉴定,后罗振玉查清其出土地就在殷墟,王国维对殷墟的历史性质也作了论证。1928年考古工作者始在殷墟进行发掘,迄今这一工作仍在继续。

  殷墟遗址东西长约六公里,南北宽约四公里,即东至郭家湾,西至北辛庄,北到三家庄,南到苗圃北地,面积共约二十四平方公里。其间洹河以南小屯村东北为宫室、宗庙基址,周围分布有作坊遗址、一般居住遗址、墓葬群等;洹河以北侯家庄、武官村一带,则为陵墓区。遗址分为相连续的四期,下限到商末,个别遗存可能更晚。

  (李学勤) 
 


    
殷浩
    殷浩

  (?~356)东晋大臣。字渊源。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东北)人。好《老子》与《周易》,善谈玄理,颇负盛名,屡辞征召。曾为庾亮记室参军,累迁司徙左长史,后辞官隐居近十载。永和二年(346)因褚裒推荐,始受命为建武将军、扬州刺史。次年,桓温灭成汉,威震朝廷。会稽王司马昱(简文帝)执政,以殷浩声名影响朝野,引为心腹,参预朝政,统率扬州之众以抗衡荆州的桓温。五年后赵石虎死,冉闵展开反羯斗争,北方混乱,晋朝乘机北伐。殷浩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于永和六年就任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并广开屯田,以为军储。他无军事经验,又为桓温掣肘,八年进军至许昌(今河南许昌东),处置失当,败于前秦。次年又大举进军,派羌族酋长姚襄为前锋,十月至山桑(今安徽蒙城北),姚襄反叛,伏击浩军,辎重尽弃,死伤万余,溃退谯城(今安徽亳州)。桓温上疏加罪,十年二月废为庶人,徙东阳信安县(今浙江衢州),十二年卒。

  (杨廷福) 
 


    
殷墟发掘
    殷墟发掘

  殷墟为殷商王朝后期都城遗址,发现于20世纪初,1928年开始发掘。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洹河两岸,面积约二十四平方公里。自盘庚迁都于此至纣王(帝辛)亡国,商以此为都(约公元前14世纪末至前11世纪),共经八代十二王、二百七十三年。

  1899年,王懿荣在中药“龙骨”上发现契刻文字,后经罗振玉、王国维等考证、调查,确认为商代甲骨,出土于安阳小屯村。1928年10月,董作宾主持了试掘。同年12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考古组,负责殷墟的发掘工作,先后主持工作的有董作宾、李济、梁思永、郭宝钧等。自1928年10月至1937年6月,共发掘十五次。发掘大墓十一座、方坑一个、小型墓和祭祀坑一千二百多座,以及大量建筑基址,出土刻字甲骨近两万片和大量陶器、铜器、玉器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迅速恢复殷墟的发掘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有:发掘武官村大墓、后冈祭祀坑,1973年在小屯南地发掘出土刻字甲骨四千多片;发现规模较大的商代铸铜遗址、妇好墓,等等。殷墟发掘,是中国考古事业中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考古发掘。该处丰富的出土文物为商史研究中的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实证资料,引起国内外的重视。1961年经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汪朝光) 
 


    
银锭
    银锭

  中国古代货币。即熔铸成锭的白银。始自汉代,其后各代皆有铸造,但流通不广。至明代盛行,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