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17岁 我在美国当"政客" >

第27节

17岁 我在美国当"政客"-第27节

小说: 17岁 我在美国当"政客"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sion)来管理此项目,并开出200万美元的补助,而最终耗费了300万美元。      
    事实上,在委员会最终确定在波托马克河旁的高地上修建林肯纪念堂前,他们考虑了许多种选项和位置,其中甚至包括了高速公路和巨型金字塔。林肯的一位秘书,约翰·海依(John Hay)支持波托马克河畔的位置,认为纪念林肯的建筑应该独立、独特且安详。     
    在林肯去世后57年,1922年的5月30日,阵亡将士纪念日上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约五万人参加了庆祝仪式,其中包括数百名参加了美国内战(南北战争)的退伍军人以及罗伯特·托德·林肯(Robert Todd Lincoln),林肯的惟一子嗣。      
    纽约建筑师亨利·培根(Henry Bacon)设计了希腊神庙风格的林肯纪念堂。纪念堂的36根多利克式石柱(Doric column)代表了林肯去世时联邦中的36个州。石柱上方有徽记和文字标明在联邦中的州。纪念堂204英尺长,134英尺宽,99英尺高,每个石柱的高度是44英尺。而有意思的是,所用石料来自美国各地。白色科罗拉多(Colorado)大理石用在外面,印第安纳(Indiana)的石灰石用做内部墙壁,粉红的田纳西(Tennessee)大理石用做地板,还有阿拉巴马(Alabama)的大理石用来做屋顶。林肯作为捍卫联邦完整的领袖,用来自全美各地的石料来为他建造纪念堂,恐怕也在很大程度上强调了美国的完整统一吧。      
    


第四部分:父亲节 神游华盛顿父亲节 神游华盛顿 10

    林肯纪念堂内十分简洁,一座林肯塑像而已,加上墙上的一些铭文,无任何多余之物。当时著名的雕塑家丹尼尔·切斯特·法兰奇(Daniel Chester French)创作了纪念堂内巨大的林肯坐像。纪念堂最初计划设计一个12英尺高的铜像,但是这样的比例明显和纪念堂内巨大的空间很不协调。雕像成品19英尺高,由28块乔治亚(Georgia)产白色大理石刻成。作者后来在纪念堂内加装了特殊的灯具使得雕像更加熠熠生辉。我在“青年美国”期间曾经两次参观纪念堂,第二次和社团所有人一起来的时候,从在社团负责“国会辩论”的麦泽拉先生那里学到了许多关于林肯纪念堂不为人知的故事。      
    有很多人都质疑,林肯像的左手是在摆一个哑语中“A”的姿势,更有人认为右手是哑语中的“L”。因为这样,“A”和“L”就是林肯全名Abraham Lincoln的首字母缩写。但是根据所有的资料来看,作者在当时并没有刻意这样创作。当然,会哑语的朋友可以看出,左侧,也就是林肯的右手并不一个标准的“L”。另外,进入纪念堂后向着左手边的角落走去,站在最后一根立柱的后面看林肯像的脑后,似乎可以看到另外一个人脸的轮廓。我们可以看到林肯后脑卷曲的头发构成了一个人的眉骨,鼻梁和嘴巴,甚至是胡须。对于美国历史不敢言了解的我来说,实在难以想起一张只有轮廓的脸又是哪位历史人物。而在当时,我确实想起了我在北京的一位高中同学。此君对高中历史课本可谓了如指掌,任你捂住头像的面庞,他依然可以告诉你那头像画的是谁。在我眉头紧锁之际,麦泽拉先生问我:“你不觉得他很像罗伯特·李(Robert E。Lee)将军吗?”确实有点像。罗伯特·李将军乃美国内战中南方最高将领,更是位军事大家。和北方军初期走马灯似的换帅相比,南方军的军事领导可谓比北方军强上百倍。      
    林肯纪念堂中北面的墙上刻着林肯第二篇就职演说,上面附有一幅叫作《回归》的壁画。而在南墙上刻有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说》,其上是一幅名叫《解放》的壁画,两个画作都是儒勒斯·格林(Jules Guerin)的作品。后来第二次来到林肯纪念堂的时候麦泽拉先生也告诉我,在北侧墙壁上的第二篇就职演说里面有些许问题,有一个字母被刻成了“E”,而实际上应该是个“F”。那个词应是“FUTURE”,但是现在的“F”下面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补缺的痕迹。林肯像背后的墙上写的是:“IN THIS TEMPLE AS IN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 FOR WHOM HE SAVED THE UNION THE MEMORY OF ABRAHAM LINCOLN IS ENSHRINED FOREVER。 (在此庙宇中,就像在那些他所为之捍卫联邦的人们心里一样,亚伯拉罕·林肯 的事迹将永远被铭记)”林肯纪念堂和里面标志性的林肯像在全美已经成为了一个符号,它代表了美国的历史和文化。在美国签证上,林肯像连同国会大厦和宪法前言成为了背景图案。林肯在美国是可以与开国元勋相提并论的,因为开国元勋建立的联邦在林肯时代遭遇到了挑战,并被林肯先生成功的捍卫住了。      
    那么,林肯于我们有什么关系?      
    首先,林肯作为一个人是值得尊敬的。记得在学习美国历史的时候,老师给我放了一段幻灯片,题目即《如果你感到被抛弃》。林肯一生所经受的挫折足以让任何人感到失败到底,生意上的挫折,家庭的打击,仕途上的毁灭性打击,直至最后遇刺,这都是常人所难以忍受的。其次,林肯最大的功绩莫过于成功地捍卫了联邦的完整和统一。如果说美国内战和罪恶深重的奴隶制度有着绝对的关系,恐怕是太过天真。就连美国历史的课程中都可以学到,奴隶制是矛盾的冲突点,是诱因,但绝对不是根本。美国的南北差距,和产业结构的巨大不同才造成了相互之间刀剑相向。这一点还可以通过别的证据得到证明,林肯在战争开始之前的一次演说中曾经默认了奴隶制度来保全联邦的完整,而南方对北方的仇恨也远不止奴隶制度这么简单。因为当时可遇见的变革将完全改变南方的意识形态乃至社会结构,与之而来的关于奴隶制度的疑问是关于这种变革的附带品。说得严重一些,北方对南方的要求,恐怕就像是一个来自现代文明社会商人来到了一个原始农耕社会,要片面改变对方的生活状态。这些旱涝保收的种植园主,自然不会答应任何人来改变自己本以很满足的生活。在当时的美国,北方是资本主义变革较彻底,并且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地区,就造武器这一点南方就很难比得过北方。在南方的产出方面几乎只有在农产品上可以压倒北方,其他的领域和北方比起来,只有被可怜的份儿。如果不是南方在战争中拥有许多卓越的军事领导,北方是有足够的优势平趟南方的。最终,南北之间爆发了战争,双方的分歧似永难弥补。南方宣布脱离联邦,自立另外的邦联。新独立的南方诸州自称Confederate States of America,区别于北方的United States of America。而在美国历史教科书上一般称北方为Union,南方为Confederacy。      
    我们现在提的就是关键问题,在南方宣布独立之后,联邦不仅没有承认其独立的合法性,反而在不久后和南方打了起来。就是这在我们看来十分合理的道理,在今天的美国很多人不认同。肯定有人会驳斥我的说法,因为似乎没有听说哪个美国人质疑现在联邦政府和南部诸州的合法关系。(当然在对内战依然耿耿于怀的南方,你有时会听到这样的声音的)那么我倒要问问,如果南北战争时候北方人的做法不被得到承认,那为什么美国要冠冕堂皇的在台湾问题上与我们纠缠?美国人的理由是什么?      
    


第四部分:父亲节 神游华盛顿父亲节 神游华盛顿 11

    我就有个问题不大理解,太想问问美国人了,100多年前美国人是怎么对待已经“民主自决”地宣布脱离联邦自己独立的南方诸州呢?人家都独立了,你还和人家打仗,按照你们的逻辑,你们那可是侵略,不是内战。轮到我们中国人解决自己的台湾问题了,您又开始“高风亮节”了?问了无数个美国人,至今没有任何一个人能给我一个答复。倒是大多数继续宣传现在的民主哲学,或者大方地为内战认错,还要信誓旦旦地说什么要是换了现在绝对不会再次发生。我就不信要是夏威夷说不和美国人玩了,他们一点不心疼?也许是我孤陋寡闻,但是的确没听说当时北方政府里哪个要员和林肯总统建议过放南方一马,因为人家也是独立的国家了。我看,要是那样,肯定不会在林肯去世之后有人给他修纪念堂,拿他当美国的精神领袖和图腾。林肯做过最伟大的事,正是在于他保全了联邦,他延续了美国的统一和完整。      
    那场“被遗忘的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美国就投入了一场新的战争,朝鲜战争。但是正是这场残酷的朝鲜战争在战后的美国被关注程度却远不及越南战争。在很多场合,朝鲜战争被称为“一场被遗忘的战争(A forgotten war)”。直到战争结束四十多年后,美国社会才开始重新审视这场战争。150多万美国人以不同形式参加了这场长达三年的战争。其中有131人获得了美国对战场上英勇表现的最高褒奖:国会荣誉勋章(Congressional Medalof Honor),对于获得此项殊荣的人,即使是五星上将也要向其敬礼致意。      
    越南战争纪念园在林肯纪念堂前国会大草坪的北侧,而在与之几乎对称的南侧就是朝鲜战争纪念园(Korean War Memorial)。和越南战争纪念园一样,朝鲜战争纪念园由于密树掩映,使得其 同样不惹眼。在另一方面,这里的僻静和简洁却也和越南战争纪念园的环境一样。  进入朝鲜战争纪念园后看到的即是19个不锈钢的塑像,是由二次大战老兵弗兰克·盖洛(Frank Gaylord)刻画的美军在战斗环境艰苦的朝鲜半岛上作战巡逻的情景。花岗岩带和低矮的 杜松丛生动地表现了朝鲜半岛上崎岖的行军路。与此同时,被风吹起的披在士兵们身上的斗篷让人想起了战场上糟糕的天气。虽然只有19个塑像,但是他们代表了空军、陆军、海军陆战队和海军,同时这些士兵代表了来自不同种族背景的军人。      
    在这些塑像的北面便道上,顺着坡道有一段路沿上刻着22个在联合国旗帜下派兵,或者提供医疗支持的国家的名字。而在塑像群的南端是一段黑色花岗岩墙体,被抛光的墙体上映射着前面的那些塑像。而这些被反映在墙上的影子,和本来就雕刻在墙上的人像混在了一起,让人有种模糊朦胧的感觉。这些刻在墙上的人像全部来自真实照片,他们代表了所有对地面部队给予后勤保障和支持的士兵。我对其雕刻技法印象十分深刻,乍一看什么也不是,但是仔细瞧瞧,就能发现一片片淡淡浅浅的小坑构成了一个个画面。他们并不是绝对的清晰,可是那种意境……仿佛墙中人在离你远去。在纪念园最里面的角落里是一个水池,叫作“Pool of Remembrance(纪念池)”。一汪静静的池水绿树掩映,安谧详和。池边的石头上刻着一系列数字:阵亡将士、伤员、失踪以及被俘人数。而在池的另一边,另一面花岗岩石墙上有一行烫银的大字:“Freedom is not Free(自由并非唾手可得)”。     
    虽然朝鲜战争还是上个世纪50年代的事情,但是直到1986年才有计划,修建旨在纪念朝鲜战争的建筑。1986年10月28日,国会授权美国战争纪念设施委员会(ABMC)在华盛顿建立纪念朝鲜战争的相关建筑设施。项目在1993年11月正式破土动工,弗兰克·盖洛被选为群雕的主制作人,路易斯·奈尔逊(Louis Nelson)被选定为墙体雕刻的主创者。1995年7月27日,朝鲜战争的第42个停战纪念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和韩国总统金泳三参加了纪念园的落成典礼。      
    朝鲜战争中,麦克阿瑟放言打过鸭绿江,他还要求杜鲁门总统扩大战争范围,把战火烧到中国一侧去,干脆用50几颗原子弹把中国解决了算了。但是杜鲁门总统出于可能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考虑,以及苏联与中国当时的同盟关系,不仅拒绝了麦克阿瑟的疯狂要求,并因日后麦克阿瑟顶撞他而把其撤了职。美国到底是不是输了朝鲜战争的争论似乎一直存在。的确,当年以美军为主力的联军失败得太快、太容易了。因为很多时候不是胜利就意味着失败。  几位朝鲜战争的美国老兵曾经感慨良深地说:“和中国人打仗确实很困难……”为什么呢?“当时中国人的装备出人意料的好,他们比我们更能适应天气情况。而更让我们吃惊地是,他们的武器相当精良,训练也很出色。最开始我们的确是太轻敌了。可是……”听到这个话的时候,我的确没有想到我军在作战之初拥有很强的战斗力。“可是在后来我们经过调整,绝对有实力打败他们的,但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