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材料 >

第1522节

材料-第1522节

小说: 材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够上天以后,潜入深海便成为科幻作家下一个发挥想象力的目标。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中描写的巨型潜艇,今天已经成为现实。更令人赞叹的是,小说中的那艘“鹦鹉螺号”潜艇后来有了它的“孪生兄弟”——1954年下水的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设计者们如此取名,自然是为了向这位预言家献上自己的敬意。
  在交通工具方面,凡尔纳更大胆的设想到今天还停留在小说中。在他晚年创作的《世界主宰》里,试图统治世界的神秘人物驾驶着三栖飞行器,穿梭于陆地、海洋和天空中,处处挑战人类的现存秩序。至今,人们只能建造出水陆两用的坦克,与空海一体的水上飞机。
  汽车曾经是工业时代的骄子。然而,几十年过去了,汽车还只能在地上跑。科幻作家们不满意了,他们描绘出了能够飘行的汽车。叶永烈的名作《小灵通漫游未来》里已经出现了飘行车。它们既可以在道路上行驶,也可以在低中飞行。当科幻巨片《银翼杀手》、《第五元素》和《星战前传》拍摄完毕后,我们在银幕上也能够看到“飞车”了。那穿梭在楼群中的行行飞车令观众目不暇接。
  地球上还有什么地方是人类去不了的呢?那就是地层深处!科幻作家们一直希望先于现实“到达”那里。当地质学家们已经证明,大地深处不可能象《地心游记》中描写的那样呈中空状后,科幻作家们便放弃徒步旅行进入地下世界的简单方法,转而去创造能在地层中航行的“地行器”。它用烧融的方法打通岩石层,进入地心。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在他的短篇《带上她的眼睛》,美国科幻片《地心救险》中都出现了地行器。
  不过,除了为探险家服务,朝着更高更快更远的方向发展外,科幻小说中还出现了专门为懒人提供的交通方式。被称为“美国科幻之父”的罗伯特。海因莱因(RobertA。Heinlein,1907——1988)在《道路必须压平》中,设计了一种新奇的传送带公路。这种公路由许多条贴紧的平行传送带构成。由外到内,相邻两条传送带之间有每小时五公里的速度差,和普通人步行的速度一样。于是,一个人便可以安全地从一条传送带跨上另一条,最后站到核心部位每小时几十公里的传送带上,以车的速度旅行。如果哪位读者在翻开本书时,刚刚揩去为长途步行流下的汗水,你是否会喜欢上这样的公路呢?
  第二节:奔向太空
  无论是宇航事业处在高峰还是低谷,它在科幻作品里受到的关注从未减少。
  十九世界以前,地球的许多角落还处在人类视野之外,但飞向太空就已经成为科幻先驱们的梦想。当时,气球还是惟一能够离开地面的人造物体。但早在1650年,德伯杰勒(CyranodeBergerac)发表了《月球邦国的世界》(StatesandEmpiresoftheWorldoftheMoon,1650),其中最后一部就提到了用火箭来作太空探险的工具。
  比现实中的第一艘无人登月飞船“阿波罗九号”提前一百年,在几乎同样的地点,以十分相近的轨道,载着宇航员的飞行器就已经被“发射”向了月球。当然,它是在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从地球到月球》中被“发射”的。这部作品并非最早的宇航技术预言,但它在科学细节方面计算得十分认真、扎实。所以经常被后人提到。许多现代火箭和宇航之父们都说,他们正是在儒勒。凡尔纳的启发下,才开始思考太空旅行的可能性的。
  今天的人们会说,《从地球到月球》里的预言在各方面都很精确。唯一的缺点,就是使用大炮作为技术前提,没有预想到后来的多级火箭。不过,且慢下结论说这部作品已经过时,因为如今的科学家们正在设计巨型电磁炮,向太空发射不载人的飞行器。他们认为,这种长达数公里的电磁炮虽然制造起来很复杂,但是使用起来远比运载火箭方式要经济。
  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是现代宇航技术的奠基人,他创作了几篇科幻小说。其中《到月球去》于1892年发表在莫斯科的《环球》杂志上。后来还写了《宇宙的召唤》(1895)、《地球之外》(1920)等。这些作品都在宣传他设计的火箭工作原理——不依靠外在介质推动,以及设立多级而不是单级。后世真正能够飞上太空的火箭莫不以这两点为基础。
  1929年,德国电影导演弗里茨。朗格拍摄了《月亮上的女人》,令观众大为着迷。影片中的场面更接近现代的火箭发射情形。片中的火箭由真正的火箭科学家赫尔曼。奥伯特和威利。雷共同设计。雷后来叛逃到美国,而奥伯特则为纳粹研制了V2火箭。他们在影片中的工作太逼真了,以至于二战期间出于国家安全考虑,《月亮上的女人》在德国被禁止上映。这部影片的另一贡献,在于创造了如今所有火箭发射中都要用到的倒计时。
  在科幻小说中,火箭的速度越来越快。亚光速火箭已经成了许多描写“银河文明”的作者的首选。那么,可不可以超过光速呢?中国科幻作家查羽龙在《光明之箭》中,就“创造”了一艘能够超过光速的飞船——光明之箭。整部作品就是围绕着两个科研团队争先研制超光速火箭的故事展开的。
  除了火箭,科幻作家们还构思了种种奇异的宇航技术。一个最简单的途径,就是使用反重力或者磁力装置。科幻小说里最早出现的运输技术幻想,大概要算《格利佛游记》里的“勒皮它飞岛”了。那位倒霉的格列佛随船航行于北太平洋时,遇到海盗,被绑起来扔到荒岛上。危难关头,太阳忽然被一块巨物遮住!那是一座飞岛,飞行在两英里高空,航向可以随意操纵,或者干脆悬停在空中。上面生活着许多人,有大量建筑物、花园、树木。
  格列佛被救上飞岛上后,慢慢了解到它的构造:飞岛直径达七千八百三十七码。底盘是一整块碟形金刚石,上面覆盖着一层层矿物,最上面是土壤。飞岛中央有一个直径五十码的“天文学家之洞”,里面安置着长六码,最大处直径三码的磁石,悬在金刚石轴上面,围绕着它转动,即使瘦弱无力的人也可以随便转动它。正是这颗巨磁石发出的磁力线,和地球磁场作用,导致飞岛升降和平移。
  在十七世纪那个农业、手工业环境下,这座飞岛体现了作者惊人的想象力。勒皮它飞岛构思之奇特,不仅在当时堪称神妙,对后世读者也是如此。不久前,日本卡通大师宫歧峻还将这个题材改编成卡通电影。只不过,影片中的“勒皮它”已经荒芜败落,成为天空中飘零的废墟和传说。
  把反重力概念推到极至的,是英国科幻作家詹姆斯。布利殊(JamesBlish,1921——1975)。1950年到1962年,他创作了科幻经典《飞行城市》系列。驰骋於星空中的不是太空船,而是整座城市!这些“飞行城市”靠一种叫“陀螺转”的推动器来推动,而“陀螺转”的原理,基本上就是“反重力”或“惯性的抵消”。于是,纽约、伦敦等大城市带着下面的基岩,纷纷离开地球,在宇宙空间飘浮着。这些飞城甚至可以达到超光速。它们象流星一样遍布宇宙,把人类文明的种子撒向四方。有一些则成为太空海盗。有趣的是,在《飞城系列》里,纽约城飞上太空时,还带着它那闻名于世的“双子塔”。
  五十年代,醉心宇航技术的英国科幻作家亚瑟。克拉克(ArthurC。Clarke,1917——)在短篇《太阳风帆》中,提出了一项大胆的设想:利用太阳系里无处不在的“光压”作为宇航的动力。在人们常识中几乎没有重量的阳光,其实也给被照射的物体施加着极其微弱的压力,在太阳系里,到处都充满了这种“太阳风”。如果能展开一张面积达几平方公里,厚度仅几微米的太阳风帆,那么阳光便会推动着它,产生一个微弱的加速度。慢慢积累,几天之后它便可以获得类似宇航飞船的高速,却不需要消耗一克燃料。
  “天梯”,也是科幻作家提出的一个伟大设想。它看似荒谬,但原则上却行得通。克拉克在1979年出版的科幻小说《天堂的喷泉》里,细致地展开了这个设想:人类在地球同步轨道上建立一个大型太空站,然后从太空站放下三万六千公里的缆索,直达地面。“太空升降机”便在中空的缆索里自由升降。那时,我们乘电梯升到三万公里高,和升到三十米高,将不再有本质的差别,都会胜似闲庭信步。人类也不再需要耗费大量的燃料,以烈焰纷飞的夸张方式升上太空。
  克拉克还在小说中提到了制造“天梯”的技术关键:缆索所要承受的重量将会大得惊人。此外,由于缆索的不同部分处於离地面不同的距离,它们的“自转周期”也不同,如果用普通材料制造,缆索将会被撕得四分五裂。要把“太空升降机”从梦想变成现实,必须发展出一些强度比精钢甚至碳纤维还要大千百倍的特殊材料。
  这种材料在小说里第一次出场,是在一个展示会上。研制者用它制成细线,栓住一只金属球。由于线只有几微米粗,肉眼看不到,观众只看到金属球“浮”在空中。可如果谁的手不慎划过金属球的上方就会被割断。因为这根细线比最锋利的刀刃都薄。
  无巧不成书,就在同一年,另一位科幻作家谢菲尔德(CharlesSheffield)也发表了《天网》,讲述同一题材的故事。这可算得上是英雄所见略同吧。
  第三节:星体飞船
  除了全部由人造材料制造的飞船和太空城外,宇宙中的星体本身也可以作为制造飞船的材料。埃里斯在《不灭的凤凰》里,描写了人类建造的星体巨船。未来某时,人类中的独裁者为了转移社会矛盾,声称要把人送到相邻的恒星,进行伟大的太空探险。但由于技术限制,当时无法获得很高的宇航速度,只好建立一个微型世界,让宇航员在里面一代代繁衍下去。
  按照计划,一颗长达几十公里的小行星被当成飞船外壳,它的内部被掏空,构造出一个拥有自然风光的世界。整个建造过程就花了七十年时间!太空船出发后,更要经过几百代人才能到达目的地。但经过许多代人以后,宇航员的后代就退化了。他们生活在狭小的飞船内部,过着农业文明的生活,把周围的机械设备当成神迹。
  台湾科幻作家黄海于1988年发表了一篇名为《地球逃亡》的科幻小说,描写地球受到天文灾难威胁,人类被迫研究巨型核发动机,将地球推离太阳系。
  2001年,大陆科幻作家刘慈欣也发表了《流浪地球》,构思相当接近:天文学家发现,太阳将在几百年里突然衰弱下去,经过“氦闪”变成红巨星。在氦闪时,它会膨胀到地球轨道之外,将地球完全气化。由于人类本身尚未获得亚光速飞船技术,并且离太阳系最近的几个恒星系里也没有行星可以移居。所以,联合政府决定将地球本身改造成宇宙飞船,载着整个人类逃亡。
  整个过程要经过两千五百年,一百代人!为了实现这一宏伟计划。人类在大地表面建筑起“地球发动机”,建成后的每个地球发动机高达一万一千多米,超过世界上所有山峰。单个发动机运行时,可以向地球提供150亿吨推动力!全世界共有一万多台这样的发动机。它们在使用时,向天空喷射着巨大的离子流,使得周围的空气保持在八十度高温,落下的雨水可以烫坏皮肤。
  由于地球质量过于庞大,即使这样的巨物,也只不过是给地球进行轨道姿态调节而已,并不能直接推动它随意前进。小说中的地球发动机控制中心也宏伟无比,单是一个操纵台就能容纳五千人。
  为了使地球在前行中不遇阻碍,人类还给月球建造了同样的发动机,把它推离轨道!而地球进入小行星带时,人类使用了反物质炸弹,摧毁拦路的小行星。最后,地球终于脱离太阳引力逃逸而去。由于得不到太阳光,地球表面的空气都凝为浅绿色的固体。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IT技术
更新时间2008…9…9 21:12:07  字数:3474

 令自己的躯体上天入地固然很好,但足不出户便知千里,也是人类的久远梦想。从驿马和信鸽的时代起,这种梦想就推动着通讯技术的进步。而科幻作家仍然是这种梦想的描绘者。
  在早期梦想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业已实现的信息技术。在当代前沿中,我们的视野伸向信息科技的未来。电子传心术是信息领域里独特的科幻题材。当然,物质——信息传输法也属于科幻作家的独创。
  第一节:早期梦想
  今天被人们视为娱乐工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