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元音老人文集 >

第148节

元音老人文集-第148节

小说: 元音老人文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便接引法,并不究竟。行部的修法,目的是了生死、出苦海,才算进入了实修。从观想入手,修气、脉、明点,如颇哇法等等。瑜伽意即‘相应’,瑜伽部的修法,事与理相应,言与行相应,上与诸佛相应,下与众生相应。从这里开出三个层次,就是密三乘。密三乘是嘛哈(摩诃)瑜伽、阿努瑜伽、阿底瑜伽。嘛哈瑜伽,意即大圆满相应,将观成的气脉等有相的东西化空,以与无相的法身相应。阿努瑜伽,意即无上圆满相应,以界智为趣入门,进一步把种种显现都化为一实相。阿底瑜伽,意即无比圆满相应,进而合三乘为一大密咒乘。‘如此行持自性大圆满本体清净之无失要道者,实九乘之巅顶’,这就是最上乘的法门了。大密咒无咒可念,大手印无印可结,至此,‘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归还此法界’了,故称‘巅顶’。

    ‘其余各乘之道,即随从而为此要道之台架与助伴。’

    既然此无失要道是九乘之巅顶,是最上乘,那么‘其余各乘之道’——其余的八乘,‘即随从而为此要道之台架与助伴’,其余的各种法门,不过是随从,不过是这个要道的台架与助伴。台,就是台阶,只是阶梯而已,供我们踏著它上到顶层用的。架,就是架子,比如我们修盖房屋要搭个架子,不过是临时用一用。‘助伴’,只是一种帮助,只是一种陪伴,不是正行。要成道,必须修这个‘无失要道’,其他的法不过是台架与助伴。不修这个心地法门,就不能成道。若不认识真心,怎么能成道?若不知道真心起现妄念正是妙用,不知道妄念正是真心的本觉智慧相,只是压念不起,即使把妄念压死了,也是不能成道的。若了知妄念是怎么一回事,不怕它,任它自起自灭,起灭随无,不跟它跑。这是多么轻松、多么愉快啊,气也不闷了,脑也不涨了,久久必然证成大道。

    ‘见本净之自性般若光明相时,则由定所生般若之功用更炽,如夏水瀑流。’

    本净,就是本来清净。自性般若光明相,是指自性——般若大智慧,所显现的光明。不只是打坐时看到的光明,打坐时看到的光明是明亮的光。但我们这里所说的‘光明’不一定是指明亮的光。一切妙用都是光明,比如脑子一转,这件事应该怎么做,这个人应该怎么接待,这也是光明,不一定非要看见亮光才是光明,一切妙用都是智慧光明相。‘见本净之自性般若光明相时’,见到本来清净的真如佛性所起的智慧光明时,这时候‘则由定所生般若之功用更炽’,由正定而生起的妙智慧,功用更为广大了。炽,就是炽盛,就像火焰一样炽烈地燃烧。甚至不求神通,而神通自得。我们前面讲过,认识法身之后,时时刻刻保护用功,不跟妄念跑,不随境界走,这就是定,时时处处常摄在定,久久由定而生起智慧,功用就更广大了,‘如夏水瀑流’,就像夏天的瀑布流水一样。夏天冰雪融化,水源充足,加之雨水很多,所以瀑布流水,源源不断,气势宏大。这是比喻般若智慧的无尽妙用。

    ‘由空性之本住起现大悲入无方悲悯,亦法尔然也。’

    法性、佛性,其性本空,故称空性。一切东西都具空性,都不可得,谓之‘性空’。其性是空,是真空之本性。其空性,本来就不动不摇、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增不减,这叫本住。‘由空性之本住起现大悲’,要起现大悲心,不能只顾自己了生死,还要拯救广大众生。‘入无方悲悯’,无方就是没有边际,无限广大。我们凡夫的悲悯是小悲悯,悲悯什么?悲悯自己的子女。我的儿子,乖乖,宝贝得不得了。别人的孩子,随他去吧,不管他。我孝养我的父母,别人的父母,不管、不管!悲悯的范围太小太小了。无方悲悯,就是不管哪一方,对十方世界的众生都有悲悯之心,发愿广度十方众生。‘亦法尔然也’,这是自然而然的事。如果能够修行成就,自然入于无方悲悯,大悲心就会油然生起。有的人说,阿罗汉不具大悲心,其实并非如此。那是他还没有证到四果罗汉,到了第四果,他也会油然生起大悲心的。他初发心的时候,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就像现在有些修净土的人说:‘我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不再回来了,因为这个世界太苦、太烦恼了。’如果真的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他还是要回来的,为什么呢?他听了莲池海会佛菩萨宣说大法,就难为情了。成道就要广度众生,不度众生不能成道!他也会‘入无方悲悯,亦法尔然也’。若证到第四果罗汉,他看到诸佛菩萨,都在六道里度众生,我怎么好坐在这里不动,挺难为情的。比如同在一个单位,大家都在劳动,你一个人坐在那里不动,不难为情吗?于是,他那‘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就会油然生起,此谓之‘回小向大’。回小向大,亦法尔然也。

    ‘空性与大悲双运要道现证时,如海诸行,一一自现作用,似日之与光。’

    若真证到‘空性’,就没有凡夫的私情了。凡夫的感情,是只顾自己妻子、儿女,别人的就不管了。心空了之后,般若大智慧朗然现前,凡夫的感情荡然无存。无情乃大情,大悲心自然就生起来了。这就是‘空性与大悲双运’,这就是‘要道’——修道的要点、成道的要点。现证就是朗然现前。这个空悲双运的要道朗然现前时,‘如海诸行,一一自现作用’。大海是千百条江河汇归之处,一条条江河都有其不同的作用。长江、黄河也还有很多支流,这些小支流也都有其不同的作用。这里可以行船、可以运输,那里可以灌溉、可以产米,还有的地方盛产鱼虾。这是比喻我们证得空性,遍起大悲之后,在六道轮回里救度众生,时时处处都能起现不同的妙行。‘似日之与光’,就像太阳和光那样不可分。有了太阳,才有光,你才看见东西;若没有太阳,便在黑暗之中,你就看不见东西了。空性与大悲的关系,就像太阳和光的关系一样不可分,有太阳才有光,无有太阳哪来光。太阳比喻空性,光比喻大悲,二者是紧密结合不可分的。

    ‘如是与福德资粮合作,广为利他之行,以圆成真实见宗,而为无染寂乐之助伴。’

    证得空性,就是有了智慧;起现大悲,就是有了福德。广度众生、为众生服务,才有福德。如果只有智慧,没有福德,或者福德资粮不够,是不能成佛的。因为佛是‘两足尊’,智慧具足、福德具足。所以,我们要福慧双修,只是修慧、修空,不修福,不为众生做事,福德不圆满,就不能圆成佛果。阿罗汉发心小,只顾自度,不度众生,不为众生服务,只是智慧具足,而福德不具足,故不能成佛,他必然会‘回小向大’的。‘如是与福德资粮合作’,资是资本,粮是道粮,成道的资粮就像旅行的路费一样,必不可少。所以一定要发大心、发菩提心,福慧双修,才能圆成佛果。大菩萨初发心就是为了广度众生而发,他说:我学佛不是为自己,是为众生而学的。比如众生在大海里快要淹死了,我要去救他,但我不会游泳、不会救生术,那怎么救啊!我学佛自度就是先学游泳、学救生术。学会之后,本领大了,我就去度众生。自度只是手段,度生才是目的。学佛是为众生,不是为自己,这就是大心菩萨。如果发小心,只为自己跳出生死轮回,那就只能成就阿罗汉果,不能说是菩萨。这是大乘菩萨与小乘圣者的区别。

    证得智慧空性,与广度众生的福德资粮合作,‘广为利他之行’。广为,就是要多多地做,而不是少做。利他之行,就是有利于众生的事情,要多多地做有利于众生的事。做一件好事倒是容易,长久地做就难了,天天不间断地做更难。比如观照,观照于一时,很容易,但要时时不忘,那就很难了。然而,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假若你能够不断地观照七天,在七天当中时时不忘记,那以后就不难了。《阿弥陀经》云:‘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若能于七天之内时时不忘记,以后就不容易忘记了。广为利他之行,就是要多多地长久地做有利于众生的事,肯牺牲自己,帮助别人,‘以圆成真实见宗,而为无染寂乐之助伴’。用‘广为利他之行’来圆满成就‘真实见宗’,来真实圆满你所见到的宗旨。下面解释一下‘寂乐’,连乐也不可得,才叫寂乐。还有乐在就坏了,因为乐和苦是相对的,有乐就有苦,乐时苦在其中。寂乐,乐也不可得,哪会有苦?‘极乐世界’即乐之极矣,乐也不可得了。世间禅定也是这样,二禅是喜、三禅是乐,到了四禅‘舍念清净地’,乐也不可得,清净了。‘无染寂乐’,就是从来不曾污染的寂乐,这正是妙明真心、一真法界、大圆觉海。把‘广为利他之行’作为‘无染寂乐’的助伴,大悲伴随著空性,六度万行伴随著般若智慧。前面讲了很多怎样做功夫开智慧,只是开智慧还不够,还要‘广为利他之行’,修福德。利他之行很多,在这里就不细细讲了。我们要尽力而为地帮助众生,所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竭尽我们之所能,就算是能够帮助别人,说句好话,也是好的。

    ‘三要者:知自心相,依妄念缘(境)、念之(随)起,而观察自心本相,认知法身自性(这是见)。’

    三要者,即见、定、行三要也。这段话是讲‘见’。

    知自心相,即知道自己的真心相貌。真心有没有相貌?真心无相,叫做空性。所谓知自心相,就是了知‘我、人、众生、寿者’等概念根本就没有,一切都了不可得,荡然无住,万法皆空。同时还要知道真心是妙用无边的,妄念与烦恼都是它所起的妙用。

    依‘妄念缘境、念之随起’而观察自心本相。妄念是从什么地方来的?缘境而起。妄念是随著外境而起现的,这就是妄念的缘起。依照妄念的缘起来观察自心本相。妄念是因境界而有的,假如光有境界,没有真心,妄念也起不来。比如,境界是风,真心是水,妄念是波浪。若没有水,光有风,也起不了波浪。缘境而起的妄念是因为有真心才能起,所以根据妄念的缘起能够观察到自心本相。就像见波浪即是见到水一样,从而‘认知法身自相’。我们的真心——法身本来是无相的,但是,境界一来,真心缘境界就会起现妄念。通过起妄念,可以反证真心,可以认知法身无相的自相。光有眼球,是不能看见东西的。由于本性的妙用,借眼球这个工具生起视觉,才能看见东西。如果这无相的法身不生起视觉,那就视而不见了。生病了,脚很痛,哎呀!痛死人了!这也是真心的妙用,无相的法身通过神经系统这个工具生起触觉,才能觉得疼痛。要不然,你怎么知道脚有毛病。若无真心,既不会感觉到痛,也不会喊痛。通过妄念的缘起,从而认识真心的,这就叫‘见’。恒河大手印反覆反覆地讲这个大手印见。我也在这里反反覆覆地解释,诸位要是还不知道,那就不行了。其实并不是听不懂、不知道,而是还有疑在。这就是大乘佛教的‘一实相印’啊!诸位不要再怀疑了。

    ‘融妄念为法身妙用,熟识法身。(这是定)’

    我们讲的‘定’,并不是死坐在那里不动。那怎么样‘定’呢?就这样定——‘融妄念为法身妙用,熟识法身’。把这妄念和法身妙用融为一体,法身妙用就是妄念,妄念就是法身妙用,无二无别。仍以波浪和水为喻,不仅波浪息下来完全是水,即使波浪不息下来也完全是水。为什么一开始要讲波浪息下来呢?因为那样有个‘静’在,容易认取。认取之后,还要打掉这个静相,才算了手。众生著相惯了,认识有相的心路走熟了,体认无相的心路还很生疏。这就须要一个‘生处转熟、熟处转生’的过程,佛教八万四千法门都是这种过程。大手印最直捷,直指‘融妄念为法身妙用’。你若能直下承当,那就是‘一念越三祇’,就直下‘熟识法身’了,这才真是无出无入的大定。这时候你就不怕妄念了,妄念尽管起好了,这都是法身的妙用,只要不理不睬,不住境、不执著,时时处处这样观照,慢慢就熟识法身了。你可能会说:‘咦!你怎么还是讲修行过程?这样观照并不是直捷熟识法身啊。’对!那是因为你没有直下承当,我不得不这样说。你若真的承当不疑,还观什么照啊?!诸位承当此事大须仔细,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自己心里最清楚。若不能承当不疑,还是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