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 >

第96节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第96节

小说: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一段放在冰箱内。 
  十天以后,分别取出三段香蕉,结果发现,冰箱内的香蕉色泽没有改变,但份量减轻27%,干巴巴的,淡而无味;塑料杯里的香蕉外表硬而黑,里面是粘糊糊的。 
  再瞧金字塔构造物内的那段香蕉,虽然份量减轻了16%,但蕉身保持原有的金黄色泽,蕉肉厚实、清香,仍是新鲜出色的芝麻香蕉。 
  有人把这种奇妙的现象称为“金字塔能”。还有人撰文称“金字塔能”可使钝的剃刀变得锋利,可防止牛奶发酸,还可保鲜水果、蔬菜、肉类等食物。 
  还有人提出:如果牙齿肿痛,在金字塔形状的构造物内睡一夜,就可止痛、消肿。。提到金字塔,人们自然就会想到埃及胡夫大金字塔。它占地52,900平方米,塔的底边每边长230米,塔高146。6米,每侧的斜度为51,位于正南——北和东——西方向。 
  所谓“金字塔形构造物”,必须根据胡夫大金字塔的比例缩小,精心制作一个模型。而且这个模型的位置必须朝正南——北、正东——西方向放置。 
  而且放置的环境要避免有任何高频电压装置,放的位置不能太靠窗,也不能接近电气设备。 
  “金字塔能”又是怎样发现的呢?早在30年代下半叶,一个名叫鲍维斯的法国人到胡夫大金字塔参观游览,他发现在塔高1/3处的厅堂内,有一只垃圾桶,桶内堆放着猫狗之类的小动物尸体。尽管当时温度很高,但这些尸体竟然没有腐烂、变质,反而脱水成了木乃伊。 
  鲍维斯百思不得其解,他回去以后自己动手做了一个按比例缩小的金字塔形构造物,把死猫放在塔高三分之一处的平台上,结果死猫没有腐烂,而木乃伊化了。 
  鲍维斯发表的研究成果引起了捷克无线电工程师卡里尔的注意。他动手制作模型进行试验,并把剃须刀刀片放进金字塔形构造物内,结果发现刀片变得锋利了,而且使用寿命延长。 
  1959年,卡里尔发明的这种“金字塔剃刀锋利器”,获得了捷克颁发的专利权。那么,“金字塔能”究竟是一种什么物质呢?有的物理学家认为其实是一种微波。金字塔形状构造物则是一个发射微波信号的谐振器。 
  而有的科学家不同意这样一种简单的解释。他们认为“金字塔能”是一种很复杂的物理现象,限于人类目前掌握的物理知识和测试手段,还不能完美地解释这一奇异的“自然之谜”。




乐山大佛之谜 
  1989年5月11日,广东省顺德县62岁的潘鸿忠老人正在兴致勃勃地游览乐山名胜。当他乘船返回时,偶然地回首对岸古塔,此时天气晴好,他举起相机,拍了一张风景照。5月25日,返回家乡的潘老在朋友们索要下,将照片拿出来看,友人们赞赏不已。潘鸿忠也在一旁审视,当看到那张古塔风景照时,他突然感到照片中山形恰如一健壮男子仰卧,细看头部,更是眉目传神。老人兴奋不已,示以众人,无不称奇。照片一传十,十传百,前前后后共有500多人观看,无不惊呼:“此乃乐山巨佛!” 
  从乐山河滨“福全门”处举目望去,清晰可见仰睡在青衣江畔的巨佛的魁梧身躯。对映着湍流的河水,巨佛似乎在微微起伏。那形态逼真的佛头、佛身、佛足,分别由乌尢山、凌云山和龟城山三山联襟构成。 
  仔细观察佛头,就是整座乌尤山,其山石、翠竹、亭阁、寺庙,加上山径与绿荫,分别呈现为巨佛的卷卷发鬓、饱满的前额、长长的睫毛、平直的鼻梁、微启的双唇、刚毅的下颌,看上去栩栩如生。 
  详视佛身,那是巍巍的凌云山,有九峰相连,宛如巨佛宽厚的胸脯,浑圆的腰脊,健美的腿胯。 
  远眺佛足,实际上是苍茫的龟城山的一部分,其山峰恰似巨佛翘起的脚板,好似顶天立地的擎天柱,显示着巨佛的无穷神力。 
  总观全佛和谐自然,匀称壮硕的身材,凝重肃穆的神态,眉目传神,慈祥安然,令人惊诧不已。全佛长达4000余米,堪称奇绝。 
  更令人称奇的是,那座天下闻名的乐山大佛雕,恰好耸立在巨佛的胸脯上。这尊世界最高最大的石刻坐佛,身高71米,安坐于巨佛前胸,正应了佛教所谓“心中有佛”、“心即是佛”的禅语,这是否为乐山大佛所暗示的天机呢? 
  1994年在乐山首届国际旅游“大佛节”上,潘鸿忠又慧眼识佛。6月5日,“大佛节”降下帷幕后,潘鸿忠来到大佛处观瞻道别,没曾想这一道别又道出个惊奇来。 
  当天下午3时半,他在游船上再次细细揣摩“佛是一座山”的景观,大佛左右两座“石龛天王”引起了他的注意。这两座分别为12米和14米高的龛内石浮雕,与大佛佛脚两边向上翘起的约12米高的莲花座,不正好是一个巨大的“心”字么? 
  乐山巨佛作为旅游景观是确定无疑了。那么,它是怎么形成的呢?这是留给世人的一个谜。现在有一种推断:据《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冰”即李冰,都江堰的创建者,“离堆”就是乌尤山。那么,在2100多年前古人就凿开麻浩河,造就了巨佛的头。唐代僧人惠净为乌尤寺立下法规:任何人不得随意挪动和砍伐乌尤山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树,代代僧众都视此为神圣不可违犯之法规。因而才保证乌尤山林木繁茂,四季常青,使“佛头”千年完美无损。 
  但据研究乐山大佛文化和文物部门的专家们介绍,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和听说关于巨佛的文字记载和民间传说。那么,巨佛是纯属山形地貌的巧合吗?为何佛体全身,人工的刀迹斧痕比比皆是呢?为什么1200多年前,唐代开元年间的海通法师劈山雕凿乐山大佛,偏偏选中了凌云山西壁的栖鸾峰,并雕在巨佛心胸处呢? 
  再有“福全门”之谜也费人心思,要看到楚楚动人的巨佛身影,其最佳位置只有“福全门”。其他任何一处观赏的效果都不是最好,或者看上去身首异处;或是佛头不清;或是佛身不全。是不是先人故隐玄机,以“福”喻“佛”,其寓意指唯在此处,才可观赏到巨佛全身?




古塔长倾不倒之谜 
  闻名遐迩的意大利比萨斜塔,高55米,倾斜度为5°2′,塔顶到塔基,现已倾斜了5米多,号称世界的一大奇观。 
  若以倾斜度来论古塔,比萨斜塔与中国上海市松江天马山的护珠塔相比,那就略逊一筹了。天马山的护珠塔建于北宋元丰二年(即公元1079年),是一座高18。8米的砖塔。该塔的倾斜度为6°52′52″超过比萨斜塔1°还多,塔顶到塔基,已倾斜1。8米左右,成为目前世界上倾斜度最大的一座宝塔。据专家认为,当地的风向,常年主要盛行东南风,风力正顶着倾斜的塔身,这是该塔长倾不倒的主要原因。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古塔也遍布神州大地。但由于古人缺乏地质知识和地基处理方面的经验,给后人留下了不少七歪八斜的塔,所以自古以来就有“十塔九斜”的说法。中国苏州市的虎丘塔,塔高47米,八角七层,青砖造就,建于五代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落成于北宋初期。由于此塔建在基岩层面倾斜的位置上,岩层之上是松散的风化覆盖层,建塔时又没有作地基处理,再加上塔底的8个外墩及4个内墩独立地建在土层上,各墩互不联系,因此建塔不久,就开始倾斜。其方向与基岩面倾斜方向一致。 
  目前其塔身上下已偏移2。32米,被一些国外建筑学家称为“中国的比萨塔”。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中国有些地方的斜塔竟是有意建造的。如建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县右江江心岛上的归龙塔,建于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为五层砖塔,塔高18。28米,塔身倾斜度为4°多。江心岛上,风势较猛,土质较软。据专家考证,这是因为古代建筑工匠在建造此塔时,考虑到江心风及地基等因素,有意筑斜的。专家们说,如果不是倾斜的那一面对着风,恐怕该塔早就坍塌了。 
  至于古塔长倾不倒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银狐洞之谜 
  我国洞穴中的石花,在南北都有所分布,论说起来,哪个洞穴也不及北京房山银狐洞。 
  1991年7月1日,距北京70公里的西南郊房山区佛子庄乡下英水村,采煤掘进岩石巷道时,巧遇溶洞,即今日已正式对外开放的银狐洞。该洞深入地下100多米,主洞、支洞、水洞、旱洞、季节河、地下河,洞连洞,洞套洞,纵横交错,上下贯通。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这是我国北方最好的溶洞。 
  银狐洞内既有一般洞穴中常见的卷曲石、壁流石、石珍珠、石葡萄、石瀑布、石枝、石花、石蘑、石幔、石盾、石旗、穴珠、鹅管等,还有一般洞穴中少见的云盆、石钟、大型边糟石坝、仙田晶花、方解石晶体。令人不解的是,洞内石花数量惊人,形状奇异。洞顶、洞壁,以及支洞深处的仙田里,菊花状、松柏枝叶态、刺猬样的石花密布。为何独此洞石花如此之多,没人能够说得清。 
  在一个人必须四肢贴地才能钻进去的小洞口,沿狭窄的洞壁前行十来米,是三叉支洞的交汇处。此外,洞顶密布着大朵石菊花,洞底有个一米高的石台,一个长近两米,形似雪豹头银狐身的大型晶体,从洞顶垂到洞底,通体如冰琢玉雕般洁白晶莹,并且布满丝绒状的毛刺,密密麻麻,洁白纯净,毛刺一、两寸长不等。此种形态及颜色,此前洞穴专家亦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在世界上是首次发现。 
  对“银狐”的成因,人们有不同的说法。以北京市地矿局董新菊为首的一部分工程师认为,“银狐”是由于雾喷而后凝聚形成的。以国际洞穴联合会副秘书长张寿越为首的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一部分专家教授们则认为,丝绒般的毛状晶体是含有这种物质的水,从内部通过毛细现象渗透到外部而形成的。也就是说,前者持外部成因论,后者持内部成因论,究竟孰是孰非,亦或二者都不是,而属第三种成因,目前还没人能说得清。 
  有一位颇有名气的气功师光临银狐洞,进行了发功测试,测试的结果,此处“磁潮异常强,远远超出其他地方。假若气功师所测可信,是否可以说“银狐”以及洞内石花等溶蚀物都是强磁场所“造化”也未可知! 
  银狐洞,一个真正的谜! 
  银狐洞可以用磁场强作为一种解释,我国洞穴内所有构造与溶蚀物等方面的“神秘大观”,不能都用磁场强来作解释吧!还是一句话:神秘!没谁能够完全说得清。




怪坡之谜 
  生活中,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每当人们走下坡路时,就会感到省力;每当车辆行驶到下坡时就会自动滑行;骑自行车也是如此,下坡时即使在不蹬的情况下,自行车也会加速行驶。而上坡则相反,这时步行要加力,开车要加油,骑自行车要使劲蹬,否则就难以前行。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在沈阳新城子区清水台镇阎家村蛤蟆岭附近的哈大公路的东侧约1公里处有一条长60多米、宽15米的一段坡路,却是一个“上坡容易下坡难”的奇怪路段。 
  这段坡路,从表面上看无任何异常之处,土道比较平坦,两侧长满了小草,坡路东低西高。可就在这里却发生着一种令人不解的奇怪现象。 
  怪坡是1989年4月的一天,由一位青年司机发现的。具有多年驾驶经验的屠春明,驾驶着一辆面包车路经这里,到卧龙山,无意中把车停在山坡的下端,摘档熄火,跳下车到路边办事。没等他走几步,车轮就向上滚动,车在无人驾驶的情况下向坡路顶端冲了上去,一直冲出近60米远,直到车后轮被一块石头挡住,车才停下来。 
  司机开始以为自己视觉出了毛病,定睛细看,车轮确实往山坡上滚动,并没有人推车。汽车自动向上滑行,这可把他吓坏了,赶忙开车离开这个鬼地方。司机越想越费解,他带着疑惑和不解向人们述说了这一事情的经过。 
  这样,这一具有神秘色彩的怪事,很快就传开了。对产生异常现象的成因,专家们也众说不一,各执己见。 
  一种观点猜测,汽车自动上行,很可能是此山坡附近有巨大的磁场,吸引着汽车和自行车由下向上滚动。如果是磁场作用,为什么和它紧紧相连的山坡就没有这种现象呢? 
  物理学家则认为,这很可能是“重力位移”作用。他们根据万有引力学说,认为物质结构的密度越大,则引力越强。在坡顶端地下,很可能有一块密度很大的巨石或空洞,引起了这种奇特的现象。 
  第三种意见否定了前两种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