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 >

第219节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第219节

小说: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些省遭受龙卷风的袭击。 
  龙卷风又称旋风。通常它的风速可超过超音速飞机,因此,它带有很大的破坏性。龙卷风虽然出现时间短、消失速度快,然而,在它存在的一瞬间,却留下了几个颇为人注目的“之最”:1925年3月18日在美国出现的一次龙卷风,穿过密苏里、伊利诺伊、印第安纳三州,行程达360公里,沿途造成689人死亡,近2000人受伤,是迄今世界上纪录到的最强劲的一次龙卷风;1956年9月24日在上海出现的一次龙卷风,把一个重达11万公斤的储油桶轻轻举起,抛到15米高的空中,而后掷向120米远的地方,可见龙卷风的威力了! 
  龙卷风按形成地点一般可分为陆龙卷、海龙卷和火龙卷三种。它们是一个猛烈旋转的圆柱形空心柱,其速度可达100~200米/秒,比12级台风的速度要大3~6倍。它们就像水里的旋涡一样,龙卷风就是空气里的旋涡,多发生在高温、高湿的不稳定气团中。那里空气扰动得非常厉害,上下温度相差悬殊:当地面上的温度在摄氏30多度时,位于4000米的高空,温度仅达0℃左右,在8000米的高空,温度已降到—30℃。这种温差,使冷空气急剧下降,热空气迅速上升,上下层空气交流速度过快,从而形成许多小旋涡在空中作旋转滚动。当那些小旋涡逐渐扩大,加上激烈振荡,就容易形成大旋涡,成为袭击地面或海洋的风害。北美中部是世界上陆龙卷多发地区,每年春末夏初,约有200次陆龙卷袭击美国。海龙卷要是不接近航船和海岛,也就没有多大的破坏性了。但它通常更为凶猛、壮观。火龙卷是一种不为大家所熟悉的龙卷风,它通常发生在火山爆发和大火灾时。由于大量的石浆向外喷射或大火灾的热烟上升,水分被加热成水蒸气随之冒出,在短时间内蒸汽升到一定高度时,会结成巨大的灰尘云。因为这种云和积雨云十分相似,因此,也同样会有闪电和暴雨发生。这时产生的龙卷风有烟火夹杂,称为火龙卷。 
  目前,人们还没有办法预报和测量龙卷风的发生及其旋速。根据1953年一个把高压电线钢塔摧毁的“纪录”估算,旋速必须超过每小时600公里。 
  关于它的成因,一种主要依据为大气热力学,另一种则归结为庞大的电现象,认为搅动和搬运千万吨的空气和海水,只有电才有如此巨大的能量。尽管现在距离真正认识龙卷风还相当遥远,但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可以通过避、抗等手段与龙卷风作巧妙斗争,相信人类总会有办法消除这种天灾的。




泥石流
  泥石流就是夹带着大量的砂石、泥土的特殊洪流。 
  在云南省东北部有一条金沙江的支流小江。在小江下游又有一条仅长12公里的小支流蒋家沟。那里山高谷深,经常出现泥石流。1977年7月27日那里又发生了一次泥石流。有人做了以下记述:1977年7月26日夜间,天空乌云密布,至次日凌晨3时许,狂风呼啸,大雨倾盆,在几小时内降水量达230多毫米。清晨6时25分,透过雨声,从山沟里传来隆隆巨响,好似一列火车奔驰而来,震撼山谷。几分钟后,泥石流就沿蒋家沟蜂拥而至。先到的是阵发性泥石流的“龙头”,翻卷腾跃前进。 
  接着又来一阵,速度加快,如此反复三次后,铺在河床上的新泥浆厚约1米。 
  至6时40分时,第四次泥石流如万马奔腾,飞流而下。只见浪头滚滚,泥沫飞溅,百米不见首尾。当泥石流遇阻时,“龙头”直扑岸上,爬上一二十米的高坡,再折回头跌入沟中。遇障碍物较低时,“龙头”则飞掠而过。在一阵阵接踵而来的泥石流中,忽见一个直径3米多、体积近20立方米的巨石在泥石流中翻滚前进。至8时20分左右,又下滂沱大雨,接着出现更迅猛的连绵不断的泥石流,把河床掏挖、下切二三米,两岸沟壁也不断崩塌,不断壮大泥石流的“队伍”。连续流过后,又转入类似开始时的阵发流。。一直持续5个多小时才告一段落。 
  你看,泥石流是多么猛烈,多么壮观。事后人们推算此次泥石流搬运物质达25万立方米,冲击力达每平方米60吨。 
  为什么会发生泥石流呢? 
  泥石流往往发生在一个四壁陡峭、只有一个狭窄出口的谷地,且附近山上树木较少。在这样的地方,山上的岩石在烈日暴晒和急雨的打淋下,风化加快,易形成裂缝,崩解成小石块,并滚落在谷地。这样的石块堆积多了,就为泥石流准备了物质条件。 
  此时,如果下一场暴雨,四周岩坡上带着泥沙的洪水冲到谷地上。巨大的冲力,以及水的润滑作用,便使石块随洪流而下。如果谷地的出口下面是一个狭窄陡峭的深谷,那么泥石流势如破竹,不断冲击沟谷两壁。在强大的冲击力下,两壁的泥沙石块也纷纷坠落,加入泥石流的“队伍”,于是就形成了气势磅礴的泥石流。




雾害
  雾是大家熟悉的,庐山、黄山等高山的云雾变化莫测,使人如入仙境。 
  峨眉山雾中出现的峨眉宝光,便使人感到自己成了仙人。雾给一些植物带来水分,有利生长。云雾茶的高级品就必须在雾中长成。可是另一方面雾又给人们带来危害。雨雾多了会给某些农作物带来大面积的病害,潮湿多雾也不利于人的健康。危害更大的是现代化的快速交通。飞机在起飞降落时最怕飞机场有雾。1948年圣诞节,从武汉飞到上海的飞机,因大面积大雾降落不了,一天就摔了3架飞机。不少飞机撞山失事大都是因为山被云雾笼罩,看不清。 
  海上浓雾、特别是港湾有雾,常导致轮船碰撞,或迷航触礁失事。即使在一般公路及高速公路上,大雾也造成交通混乱及车祸。即使不发生事故,雾造成的交通阻滞的直接间接损失也是很大的。一次大雾出现,会使飞机场所有航班被取消,数千旅客滞留。一个大机场一天的损失要超过百万元。收费高速公路一天的损失也在数十万元以上。 
  如,1993年11月14~15日两天,首都机场因一场大雾使机场跑道上的能见度只有300米左右,远远低于适航天气标准,首都机场进入了飞不出去也飞不进来的“雾眠”状态,两天共取消航班183个,直接经济损失300万元左右。




六月雪
  人们总以为雪是冬天的贵客,总是“循规蹈矩”地入冬而至。其实,它是游游逛逛的浪荡子,只要有机会,便会成为夏日的不速之客。 
  1981年6月1日,我国管涔山林区一场大雪,损害林木不计其数。 
  1987年6月5日,河北张家口地区突降大雪,气温骤降了21℃,使46万亩农作物不幸夭折。13000只羊、141头大牲畜被“冷魔王”吞噬;且祸不单行,该地区部分县1989年7月又先后降霜,使数以万亩的山药、云豆、瓜菜等几乎全部绝收。 
  六月雪并不罕见,它窜南闯北,在许多地方留下足迹。据资料查证,近500年间,仅华东六省市就出现六月雪(霜)天气50多次,平均约10年1次。 
  1816年,六月雪曾“光顾”美国,弄得那里的人们祸端四起,惨遭厄运。 
  那年6月6日,威廉斯堡的气温骤然下降了21。1℃,许多地方风雪交加,冰冻盈尺,谷物和蔬菜毁于一旦,成千上万的飞鸟也像黄瓜秧上的小虫一样浆冻成“冰鸟”死于非命,农民不得不重新播种。但7、8月又出现寒潮霜冻,使收获的希望成为泡影。许多人饥肠辘辘,背井离乡。 
  其实,六月飘雪的出现,完全是气候发展的必然规律。如1987年上海那次六月雪,当时上海正处在减弱中的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的北侧雷阵雨区之北缘;高空从1000米、3000米到5000米高度上均有低压槽(降水系统)移过;3000米层和5000米层的气温分别在…7℃和…4℃以下,这种高空的冷气流和地面充沛的上升水气相遇,则是六月飘雪的主要天气背景。 
  美国1816年的六月雪,则与太阳黑子的变化和火山爆发有关。在1816年之前,出现过一次太阳黑子的高值;在1812~1815年之间,有三次较大的火山爆发。它们扰乱了大气王国的“社会秩序”,导致了气候异常而出现夏季低温。 
  这种局域性异常剧变的灾害天气,目前虽较难“捕捉”,但随着气象科学的不断发展,六月雪这位暑天怪客,终将会成为“瓮中之鳖”。




雪崩
  尽管人们常把雪花比作“白衣天使”、“白雪公主”或“柔和的情人”、还有“活泼的孩子”、“微笑的花”。。却也有人毫不客气地将它比作“白色的魔鬼”。由积雪导演的悲剧——“雪崩”,常常造成悲剧。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在阿尔卑斯山脉的一幕惨剧,至今人们记忆犹新:奥地利——意大利战线上,沿着积雪的山口发生了雪崩,数以万计的士兵死于非命。 
  1962年在南美一场类似的灾难降临到山国秘鲁,瓦斯卡兰山一个超过300万吨级的“白色魔鬼”,在短短几秒钟内就吞噬了8个大村庄,许多人被活埋而丧生。 
  雪崩不仅充当灾祸的元凶,还常“借刀杀人”,以它产生的“气浪”制造残酷暴行。1954年冬,在美国某车站,一场雪崩所产生的气浪(宛如巨型炸弹的冲击波),将40吨重的车厢举起并抛到百米之外。同时,更为笨重的电动机车则与车站相撞,使车站变成一片废墟。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有一位滑雪者竟遇到这样一次雪崩:滑雪者和雪崩块都以每小时200英里的高速度从山顶冲到山麓,以致压住的空气被压缩而变得热了起来,于是融化了一部分雪。可是,几分钟内融雪又再冻结成冰,当救援队到达这个还活着的滑雪者那里时,他们不得不用锯子把他解救出来。 
  在我国,积雪山区尤其是永久积雪的高山地区,也常年有“白色魔鬼”逞凶。其中以阿尔泰山及天山西部、西藏东南部为最。50年代,西藏波密地区曾出现过一次雪崩。当时一个庞大的雪体从海拔6000米的高山上崩落下来,由于下落的速度快,运动中产生飞跃,翻越一条海拔4000米的山脊,最后堆积在海拔2500米的江水中,阻塞了河道,截断了交通,它所到之处,车毁人亡,森林树木一扫而光,至今仍劣迹斑斑,依稀可见。 
  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生雪崩?在陡峭山上的大量积雪是不稳定的,在本身重量的长期压力下,其物理特性会有很大变化。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整体崩落下来。不仅巨大的声响,且极小的震动(一根树枝落下)、刮风、气温忽冷忽热,甚至阴影覆盖都能触发雪崩的发生。如:有时只要在山里大叫一声,无情的雪崩就伴着死神倒下来,以致许多山民至今仍信“山里的妖精”、“可怕的白骨精”;突然受热,则可融化部分雪以提供足够的水来润滑其余部分的滑行;突然冷却(如阴影覆盖或日落时),可使已出现的液态水结冰,结果由于水的体积会膨胀约11%,同样能引起雪崩。此外,据专家计算,田野上长约1公里的雪被在温度下降1度时,其长度大约要缩短17厘米,这种冷缩作用对于产生最初的决定性震动也是足够的了。 
  为了征服雪崩,人们采用了种种方法,如采用炮击战术,用炮火扫射有崩落危险的雪;或用切割法及雪崩斜坡栅栏法。后者就是用金属和尼龙网来阻挡积雪崩落,或在积雪区建立防雪崩栅栏和土堤。人们还提出一些奇思妙想:建议前往山区的人带上装有压缩气体的气球,以便在危急的情况下,气球在两秒钟内即充满气,并把它的主人抬升到雪崩之上。事先计算好的气球载重量仅限于把人悬浮在雪崩之上,就如浮标一样,而不会使人飞走。 
  当然,借助精密的仪器发布雪崩预报更为上策。据报道,芬兰已制造了一种仪器,能在雪崩形成之前很久预报出雪崩的危险性。该仪器能自行测量雪层的厚度,雪的湿度,并且能根据这些资料确定危险的雪崩是否会在这里出现。瑞士雪崩危险区的救援服务部有大量微型收发报机,并把它们租给准备上山的人,如果发生不幸,那么根据安装在皮鞋上的收发报机的信号,就能发现被埋在深达8米雪底下的人,精确度达到30厘米。 
  勿庸置疑,雪崩这个“白色魔鬼”尽管猖獗,人类终将设法减少其危害。




全球环境恶化诸现象 
  大气污染。全球每年使用燃烧矿物燃料排入大气层的二氧化碳达55亿吨。全世界约有4亿辆汽车每年将大约18。3亿吨二氧化碳排入到大气层中。 
  全球有9亿人生活在二氧化碳超过标准的大气环境里,10亿多人生活在烟尘和灰尘等颗粒物超过标准的环境里。 
  温室效应。由于近年来全球排放的“温室气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