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 >

第210节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第210节

小说: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招手方式。但在另外一些国家,它极易被当作“滚开”的同义语。




世界各国手语 绘形绘色的手语交谈
  迄今为止,在澳大利亚某些土著中还保存着禁用语言交换的习俗,如遗孀逢丈夫出殡日、小伙子被封为男子称号,以及妻子送丈夫外出放牧等等均需保持沉默,而此刻的传情达意只能凭借手语和形态变化。据一些旅澳游客说,他们曾在当地一个部落里,亲眼目睹两位妇女不发一言,竟然“交谈”得绘形绘色,滔滔不绝。 
  美洲人的手语拥有悠久的历史。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发现的古印第安人和玛雅人的手语:右手食指伸出表示“你”,左手食指指自己耳朵表示“注意”,两个手语合起来即为“你注意听”,十分传神。 
  最近,德国著名史学家胡姆博尔特曾对南美的俄利诺科河进行了一次实地考察。他发现印第安人各部落的语言都不尽相同,但靠看手语的补充,双方的沟通丝毫没有困难。 
  西西里岛居民普遍爱用手语也有久远的历史渊源。相传古时该岛一位暴君狄奥尼西慑于臣民的反抗,曾严令禁止公开交谈和辩论,违者将受到严惩。 
  可是,这一措施实行之日,也就是手语盛行之时。后来,该岛又相继被讲各种方言的希腊人、迦太基人、罗马人、哥特人及阿拉伯人征服。因此,复杂的语言环境也就造就了特殊的交际方式。该岛手语较其他地区发达也就不足为怪了。




世界各国手语 难分难解的手语差异
  每一国家都有各自独特的风土人情,手语作为历史发展的产物,应当是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成分。因此,手语的表达必然带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在喜悦和夸耀的场合,西班牙人、哥伦比亚人和墨西哥人的动作是合拢三个手指放在唇边并发出接吻的响声,巴西人则把合拢的三个手指置于耳垂附近就行了。 
  在这方面,日本人与欧洲人的区别也相当大。日本人在洋溢热烈气氛的场合会情不自禁地鼓掌支持;可是在英国的音乐厅或剧院,只要有人在款款地有节奏地击掌,那并非是为演出喝采,而是发泄不满,要演员快些离开。 
  在提醒别人“要小心”时,意大利人、西班牙人和拉美人做的手语都是将左手食指放在下眼皮部位;而在奥地利这却是蔑视的象征。 
  俄罗斯东部与日本相距不甚太远,但同是一个将手放在脖子上的动作,俄罗斯人就理解为“吃饱了”,可是在日本人看来,则意味着凶多吉少,或面临失业,或是杀身之祸。 
  同是一个从上向下抖动手腕的动作,在西班牙语系的拉美人中间意思也不尽相同。在古巴、阿根廷、乌拉圭、委内瑞拉等国,它含有一种惊羡的意味;“棒极了!”可是在秘鲁,它却是贬义:“真见鬼,反倒我错了!”在智利,它的解释则是“闯祸了!”然而在厄瓜多尔,该手语仅限于妇女和儿童,其意思是“要出事了!” 
  在我国西藏,当行路人伸出舌头让迎面的陌生人看时,说明他对来者非常友善,其含义是:我心地善良,值得信赖。但是在汉族人看来,它却是做亏心事后内心自责的暗示,或是临危惊恐的一种体态反映。




世界各国手语 浓妆淡抹的手语风格
  英国心理学家迈克尔最近在作环球旅行时查明,芬兰哨兵用手语交谈只需一次,意大利人是80次,法国人是120次,墨西哥人则多达180次。 
  俄罗斯人表达情感比较崇尚含蓄,谁要是在告别时使劲挥手,那准是缺乏教养的表现。同时,俄罗斯礼仪还规定说话人不得用手指指人和物;但西班牙人和拉美人就无此禁忌,他们在交谈时往往大量使用手语,并辅之以头部及面部表情展示其内心世界。这种言语与手语的交融,的确使交谈充满艺术感染力。 
  古巴素有手语王国之称,因为那里不仅继承了西班牙人的风俗习惯,而且还保存着非洲人的生活方式。因此,古巴人的手语颇为世人所称道。前不久,在莫斯科大学文学系就发生了一起手语趣闻。事情是这样的,一位古巴女教员在讲授拉美文学史时,通常都伴以神采飞扬的形体动作,但当她获悉系主任要将讲课录音交给其他班级听时,就不无恼怒地争辩道:“不亲自看我讲课,学生能理解吗?”最后的胜利者自然是这位女教员。 
  手语是形体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它在交际中的地位和作用已日益引起各国学者的浓厚兴趣,并已展开对职业手势、演说手势的专题探讨。可以相信,随着国际交往的日趋频繁,尤其是电影和电视等传播媒介的广泛深刻影响,人类交际的这一独特方式将会更加异彩纷呈,璀璨夺目。




礼仪奇观
  碰鼻礼 
  新西兰的毛利人非常好客,也很讲礼貌。在专门为来客组织的欢迎仪式上,男女老少,载歌载舞,非常热闹。为了表示对客人的最高敬礼,主人要与客人鼻尖相碰,并且相碰次数越多,持续时间越长,就说明礼遇越高,越受欢迎。 
  纳莫斯德 
  印度人见面时说的“纳莫斯德”,是致敬之意,它不分时间,随时可用。 
  两人见面以后,不仅使用上述用语,还有各种体态举止。一般是两手合掌,或是举手示意,两手空着时,则合掌问候;若一手持物,则举右手施礼。合掌之高低也有讲究,对长者宜高,两手至少与前额相平;对晚辈宜低,可齐于胸口;对平辈,则把双手在位于胸口和下颔之间的地方合拢。若久别重逢,或作远别,或有大事发生等,则拥抱。拥抱时,彼此的双手搭在肩上,先是把头偏向左边,胸膛紧贴一下,然后把头偏向右边,再把胸膛紧贴一下。有时,彼此用手抚背紧紧抱着,以表示特别亲热。此外,对于尊长,或对某人表示恳求时,则行摸脚礼,用手摸长者的脚,然后再用手摸一下自己的头,以表示自己的头同长者的脚相接触,以示尊敬。 
  见面礼 
  在非洲刚果河流域,人们见面时,双方先互相伸出两手,然后躬下身子吹几口气。 
  中非某些部落向人问好时,两手紧握放在胸前,然后微微点头,拍几下手掌。 
  非洲坦噶尼喀湖畔的部落见面时,先拍肚子,然后鼓掌、握手。 
  大洋洲一些岛屿上,人们相互用中指勾住,把对方略向自己身边拉一下。 
  太平洋巴斯赫群岛的居民行礼时,先站得笔直,两手握拳高举过头,然后把拳头放开,自然放下来。 
  日本库页岛和北海道的土著民族见面时,双手合什举向前额,掌心向外摊开,然后拍拍自己(男子拍胡子,女子拍嘴唇),再握手。 
  有些马来人见面时把手指并在一起,互相把手面手背轻轻地拍一下,然后把手贴住嘴唇或额角。 
  在丹麦,女人特别是未婚女人对有身份的男子要行屈膝礼,同时把手伸给对方。男子相逢握手时,切不可四手交叉,否则对方就认为这是触霉头的事。 
  手势 
  很多人在和别人交谈时喜欢用手势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但相同手势所表示的意思在世界各国千差万别。 
  在美国,数数是从拇指食指开始,向小指方向数过去。所以“二”的手势就相当于中国“八”的手势。拇指朝下,表示“差”或“坏”。食指和大拇指搭成圈,剩下的三个指头分开向上伸直,表示“OK”、“同意”;而在巴西,这个动作表示“肛门”,巴西人表示“OK”、“同意”是握紧拳头,冲空中伸出拇指。 
  在拉丁美洲国家,手心向下表示动物的高度。表示小孩的身高要把手心向左或向前,手指第二关节弯曲。如果用手心向下的方法表示孩子的身高,会被看作有意侮辱人。俄国人把手指放在喉咙上,表示吃饱了;而日本人做此动作却表示被人“炒了鱿鱼”,即被开除了。 
  意大利、西班牙和拉丁美洲人用左手食指放在下眼睑上往外一抽,表示提醒别人注意;如果您跑到澳大利亚去做这个手势,就会惹来麻烦,在那里,这个动作是表示蔑视。 
  日本人鼓掌用手指击拍表示欢迎,在英国却意味着演出不成功。 
  将手朝下一挥,在阿根廷、乌拉圭和委内瑞拉意为“好样的”,而在秘鲁却表示“弄错了”,在智利又成为“瞧,出什么事了?” 
  北美达科他的印第安人,屈臂用食指指胸为“我”,伸臂指前方表示“向前去”,握拳急向下落表示“到家”,三者连贯起来意思就是“我要回家”。 
  待客浴 
  洗澡是巴西人生活中最主要的内容之一,当地一则民谣中就有这么两句:“假如没有洗澡,我们怎么能活好?”洗澡于是就成为巴西人待客的一种礼节。如果您有机会去巴西印第安人家中做客,好客的主人或许首先不请茶、不敬酒,而是热情地拉您下水,一起“跳河”。您或许会说您刚洗过澡,主人还是要拉您去。他们认为在小河清溪中一次又一次地洗澡,一天洗上10多次,这是对客人最尊敬的礼节,次数越多表示对你越尊敬。




罕有的民族
  世界上有极少数民族迄今还处于原始生活状态,有的仍保持着极其独特的习俗。 
  不会说话的民族 
  波利维亚的克曼加——印第安族人,4万多人没有一个会说话的,只能用手势交谈。 
  不会笑的民族 
  斯里兰卡的惠达族人,从来不会笑,也没有露过笑脸。为什么他们不会笑,专家至今也未搞清楚。 
  最矮小的民族 
  在孟加拉部丹仑山生活着世界上最矮小的人类,他们被称为世界唯一的“小人族”。小人族发育成熟时,身材最高的也不超过1米。比扎伊尔的赤道森林中“俾格米人”还要矮校由于语言不通,至今专家还没有了解“小人族”的族谱和来历。 
  视力全无的民族 
  在墨西哥西马德雷山区的原始森林中,隐居着一个瞎子民族。村内所有的人全都是盲人。据科学家研究发现,这些人并非一出世就是瞎子,而是由于一种奇特的尾线虫通过苍蝇作媒介,进入婴儿血液,在眼球大量滋生,破坏视神经,才造成失明。




数字的起源与发展
  即使目不识丁的人,通常也会数数,例如一本书,二棵树,三元钱等。 
  但纵然是饱学之士,也未必尽知数字的身世和情趣。 
  早在远古时代,还过着茹毛饮血的群体生活的原始人,尽管对大自然了解得还非常肤浅,根本谈不上有什么文化,但已对“数”有了朦胧的认识。 
  那时,原始人最关心的问题是今天能不能猎取到猎物或采集到野果,有就可分而食之,无就得挨饿受饥,这其中的“有”和“无”的认识就产生了最初的“数”的概念。人们经过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对“有”的认识又渐渐地产生了“一”与“多”的区分:天上只有一个太阳,人只有一个头,一堆野果是由一个个(多)野果组成的,一群山羊是由一只只(多)山羊组成的等。这种现象在人们意识中无数次的反映,于是自然数“一”概念便产生了,这种从“有”中揭示出“一”与“多”的概念是人们认识数的一个了不起的飞跃。 
  但数字的发展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路程,约在2000年前,古罗马人统治整个地中海及跨越欧亚非三大洲时,他们创立了一套书写数字的独特方法:用七个基本数字I、V、X、L、C、D和M分别代表“一”、“五”、“十”、“五十”、“一百”、“五百”和“一千”,用Ⅱ、Ⅲ表示“二”和“三”,再用Ⅳ和Ⅵ分别表示“四”和“六”,用Ⅸ和Ⅺ分别表示“九”和“十一”。 
  其中的奥妙是若较小的数字紧靠在较大数左侧,则表示两者相减;若紧靠在较大数字的右侧,则表示两者相加。罗马记数的特点不是采用位置制,而是采用加减法的规则。而今天在全世界广泛使用的“阿拉伯数字”,就要比使用罗马数字简便得多。 
  但有趣的是发明“阿拉伯数字”的并不是阿拉伯人,而是由印度数码经过漫长复杂的历史过程演变而来的。2000多年前,印度人首先使用1、2、3。9这9个数字,他们书写时用最右边的数字代表多少个“一”,其左边的数字代表有多少个“十”,再左边代表有多少个“百”,如此等等,如1996表示一共有6个“一”,9个“十”,9个“百”和1个“千”,这在今天就连小学生也是非常熟悉的。把印度数码称为“阿拉伯数字”是在公元七世纪,阿拉伯人用几十年的时间征服了从印度到西班牙的大片土地后,就吸收印度记数法并把它传到欧洲,欧洲人以为这一记数法是阿拉伯人发明的,所以在史书上就记载为阿拉伯数字,延用至今。阿拉伯数字最大优点是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