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

第16节

做自己的心理医生-第16节

小说: 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让宫里的大臣陪他一起去寻找快乐。但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一个没有烦恼而且很快乐的人。走着走着,他看见一个乞丐,他脸上似乎披着永远抹不掉的快乐。于是,国王就去问一问那个乞丐,为什么他那么快乐。“那是因为我什么也没有啊!”原来没有包袱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你所感觉的苦、累或开心、舒坦,首先是人的一种心境,牵涉到人对生活的态度。例如有一串葡萄,第一种人捡最好的先吃,第二种人捡最坏的先吃。在一般人看来,第一种人该是乐观的,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的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说是悲观的,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的最坏的。不过,事实上却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美好在他的前面,第一种人只好靠回忆了,美好已成为过去了。
  生活中如果你面对一串葡萄,你该选择哪一种吃法?其实,每一种选择都反映出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也反映出你是怎样的一个人。你以什么样的目光看世界,世界就以什么样的目光看待你。人世间的许多事,或近或远,或远或近,往往是因自己的心态而改变的。人有时只要改变一下自己,便会有很多快乐和兴趣。当无法改变环境时,不妨改变一下自己,便会拥有另一番风景。分别也许是悲苦,但有一种距离美,过程的美,等待的美。我们若看到一个破碗;可以想:“这个碗很漂亮,可惜破了一个洞。”但你可以反过来想:“这个碗虽然破了一个洞,但还是很漂亮!”如果你面对太阳,可以这样说:“早晨的旭日黄昏便成了残阳”;但你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想:“今天的落日明早依然是一轮朝阳。”事物的本身没有悲乐,而感受事物的心灵却有悲观和乐观之分,悲者,乐者,心态也。正如我们常言的“命运”,如何认识命运?理解命运?改变命运?关键是我们用什么态度去面对命运。
  面对同一扇门,有人悲观于门内的黑暗,有人却乐观于门内宁静;有人悲观于门外的风雨,有人却乐观于门外的自由。悲观与乐观,不同的心态,我们要做的是:告别悲观。
  实验失败了,有人说:1000次的惨败,你该收手了吧!爱迪生却告别悲观:1000次的失败起码告诉我1000种材料不能制作灯丝。终于在他的坚持下,灯泡发明成功了!他若没有告别悲观,那人类不知还要在黑暗中摸索多少年。
  细胞衰竭老死了,有些人悲观地躺在床上自怨自艾,等待别人的照料。霍金却告别悲观,独自坐上轮椅,用僵硬的手敲打鼠标,探索着那未知的世界。他若没有告别悲观,又何来一位用意志创造奇迹的伟人呢?
  受到别人嘲笑与羞辱了,有人独自停留在角落默默哭泣,而李阳却顶着骄阳大声地喊“英语”。他告别悲观,用这种近乎疯狂的行为创造了“疯狂英语”。
  小草被狂风压弯了腰,可它告别悲观,风雨后重新振作,面向朝阳;鱼儿被江流冲离了港湾,可它告别悲观,逆流而上,最终在故乡快乐的生活;云朵被风儿吹散,可它告别悲观,重新聚拢,为大地降下甘霖——面对同一扇门,你会再懦弱地无从选择、犹豫不前吗?你会再悲观得恐惧、不安吗?告别悲观吧!也许你无法改变环境,改变世界,但你可以摒弃悲观的心态,携快乐启程。
4.用信任代替——消除猜疑
  当今21世纪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人类无限制地制造机器,制造财富,人类的欲望正在与经济发展同样的速度膨胀,猜疑心与人的私欲也是成正比例的。私欲(权欲、金钱欲、性欲等)越大,猜疑心理就越强烈。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曹操刺杀董卓败露后,与陈宫一起逃至吕伯奢家。曹吕两家是世交。吕伯奢一见曹操到来,本想杀一头猪款待他,可是曹操因听到磨刀之声,又听说要“缚而杀之”,便大起疑心,以为要杀自己,于是不问青红皂白,拔剑误杀无辜。
  这是一出由猜疑心理导致的悲剧。猜疑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历来是害人害己的祸根,是卑鄙灵魂的伙伴。一个人一旦掉进猜疑的陷阱,必定处处神经过敏,事事捕风捉影,对他人失去信任,对自己也同样心生疑窦,损害正常的人际关系,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
  李森性格内向,不爱言语。平时很少与同学交往,即便是同寝室的同学也很少接触。有一次,李森偶尔经过寝室,恰好听到室友们正在以一种讥讽的口气议论她,当时她很伤心,却没有勇气走进门捍卫自己,只是悄悄地走开了,从此在她心里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渐渐地,她变得越来越不爱与人交往,而且也越来越多疑了。平时,只要看到同学们聚在一起说话,便觉得她们在说自己的不是;看到同学朝自己微笑,则觉得她们是在不怀好意地讥笑自己,有意在孤立自己。李森自己也意识到这些想法大多数是空穴来风,毫无根据的,但那些奇怪的念头常会莫名其妙地从脑中冒出来,弄得她心神不宁,寝食不安,学习也没心思。为此,李森苦恼极了。
  李森之所以会苦恼,就因为患了“猜疑”这一不良心理疾病。从心理学上讲,猜疑是由不信任而产生的一种怀疑心理,十分有害。猜疑是一个可怕的心理误区,因为猜疑会破坏爱情最宝贵的杀西——信任,引起对方的反感和抵触,这就暗藏着感情破裂的危险。它像一片阴暗的沼泽地,使人越陷越深,甚至失去理智。猜疑会增加思想压力,打破心理平衡。疑虑、恐惧、消沉,会使人陷入惴惴不安之中,天长日久可以导致心理崩溃。猜疑,不但是对对方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缺乏信心的表现。
  培根曾如此形容猜疑:“它是迷陷人的,乱人心智的,它能让你陷入迷惑,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他人的事业。”的确,因猜疑这一人性弱点酿成的悲剧,古往今来,举不胜举。如奥瑟罗错杀贞洁的妻子,吴王赐死忠诚的伍子胥等等。中国古代三十六计中的反间计,便是抓住人性中好猜疑的弱点而设计的,其结果是加速自身的毁灭。对现代人而言,猜疑不仅会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无端伤害他人的感情,而且还会使猜疑者本人加重心理负担。严重的猜疑心还会导致心因性狂想症,那便是一种病态心理了。
  猜疑似一条无形的绳索,会捆绑我们的思路,使我们远离朋友。如果猜疑心过重的话,那么就会因一些可能根本没有或不会发生的事而忧愁烦恼、郁郁寡欢;猜疑者常常嫉妒心重,比较狭隘,因而不能更好地与同学朋友交流,其结果可能是无法结交到朋友,变得孤独寂寞,对身心健康都有危害,那么,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如何消除猜疑心理呢?
  1.正确认识猜疑心
  一次问卷调查表明,在被提问的3200名男女青年中,有2800多人回答:“害怕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如此高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猜疑心理普通存在。带头消除对别人的猜疑心需要巨大勇气,这勇气来自于真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2.摆脱错误思维方法的束缚。
  猜疑一般总是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只有摆脱错误思维方法的束缚,扩展思路,走出“先入为主”“按图索骥”的死胡同,才能促使猜疑之心在得不到自我证实和不能自圆其说的情况下自行消失。
  3.增强自信,避免消极暗示。
  喜欢猜疑的人通常是那些对他人抱有强烈的敌意、戒备、不愿相信别人的人,归根到底则是个人对自己信心不足,有潜意识的自卑倾向造成的。因为自卑而特别敏感,因为敏感而特别多疑。建立良好的自信心,这样,当我们充满信心地工作和生活时,就不用担心自己的行为,也不会随便怀疑别人是否会挑剔、为难自己了;
  4.多与他人交往、沟通,增加心灵的透明度。
  猜疑往往是心灵闭锁者人为设置的心理屏障。只有敞开心扉,将心灵深处的猜测和疑虑公之于众,或者面对面地与被猜疑者推心置腹地交谈,让深藏在心底的疑虑来个“曝光”,增加心灵的透明度,才能求得彼此之间的了解沟通、增加相互信任、消除隔阂、排释误会、获得最大限度的消解。而且在与别人的交流过程中,你的朋友还会帮你理清迷乱的思绪,带你走出无谓的痛苦境地。
  5.拥有开阔的心胸。
  “心底无私天地宽”,对于别人的议论,你如果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心态,正确而心平气和地对待别人善意或恶意的批评,不在乎别人指指点点,自然也就不会产生那些毫无意义的猜疑了。
  总之,我们必须做到实事求是,理性思考,才能从猜疑枷锁中解脱出来。
5.多多顾及后果——平息暴躁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有些人因为一些不足挂齿的小事而发怒,做出不该做的事,引起恶性斗殴,甚至导致人命案子的发生,最后锒铛入狱,事后常常后悔不已。
  火气大,爱发脾气,实际上是一种敌意和愤怒的心态。当人们的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相悖时就会产生这种消极的情绪反应。心理学研究表明,脾气暴躁,经常发火,不仅是强化诱发心脏病的致病时,而且会增加患其它病的可能性。
  暴躁具有攻击和破坏性,是一种负面的情绪、个性或状态。
  它所伤害的不仅是对方,不仅伤及无辜,更重要的是伤害了自己。暴躁是对暴躁之人的惩罚。
  在暴躁中没有自主,被裹挟而去,是一种丧失思考的表现。暴躁之后必后悔,清醒用于收拾残局,但多半已经来不及了。暴躁是睁眼瞎,是魔鬼附身,是梦魇,身心被愤怒全面占领的一次惨败。它是力量的滥用,是力量寻找最近的出口,是意志和理性的彻底瘫痪。
  暴躁中无胜算,只有发泄。它从来成事不足,是破罐子破摔。暴躁是无力之表达,与之相反的是不怒自威。后者引而不发,前者倾尽所有、一览无余,贫乏乃至贫贱。暴躁使人露底、露怯以至于一丝不挂。
  暴躁离疯狂只有一步之遥。疯狂是暴躁的极端,而暴躁是正常人的疯狂、瞬间失控。暴躁之人往往是懦弱之人,他们往往在遇到困难无计可施时,用暴躁来发泄自己情绪。
  暴躁是丑陋的,以吓唬别人为己任,让人望而却步。它的力量来自言词、动作和表情,而丑陋或丑恶最具震慑力。丑陋是暴躁的面具,也是它力量的秘密,随之而来的才是真实的攻击。如果人们已屈服于这吓人的丑陋,也就没必要实施攻击。
  暴躁的成因最重要的是无力感。软弱无能的人更易怒。其次,习惯于暴躁的人由于没有付出相应的代价,甚至还占了便宜,暴躁便作为某种生存技能沿袭下来。对方的懦弱可欺或地位低下,也纵容了暴躁。
  为了确保自己的身心健康,我们必须学会控制自已,克服爱发脾气的坏毛病。有人认为,脾气为天生,改不了。其实不然,实验证明,如果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好,许多容易使人暴怒的事情也可以变得不那么令人震怒。控制自己的脾气,是一种文化修养,需要培养。而这种遇事沉稳,不让自己情绪化的修养将对日后的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
  意识控制。当愤愤不已的情绪即将爆发时,要用意识控制自己,提醒自己应当保持理性,还可进行自我暗示:“别发火,发火会伤身体”,有涵养的人一般能做到控制。俄国文学家屠格涅夫,曾劝告那些易于爆发激情的人,“最好在发言之前把舌头在嘴里转上几圈”,通过时间缓冲,帮助自己的头脑冷静下来。在快要发脾气时,嘴里默念“镇静,镇静,三思,三思”之类的话。这些方法都有助于控制情绪,增强大脑的理智思维。
  学会做人的“雅量”,即容人之量,要“待人宽,责已严”,不要动辄指责怪罪别人。因区区小事而对同学发脾气,是极不礼貌的行为。你发了火,泄了气,痛快了,可这种痛快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如果把你调个位置,有人对你大发脾气,你会怎么想?所以,一个时时想着别人,处处体谅别人的人,即使自己心中不快,也不会迁怒于人,更不会把自己的不愉快强加给别人。
  承认自我。勇于承认自己爱发脾气,以求得他人帮助。如果周围人经常提醒、监督你,那么你的目标一定会达到。
  转移,当发觉自己的情感激动起来时,为了避免立即爆发,可以有意识地转移话题或做点儿别的事情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把思想感情转移到其他活动上,使紧张的情绪松驰下来。比如迅速离开现场,去干别的事情,找人谈谈心、散散步,或者干脆到操场上猛跑几圈,这样可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