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香港股灾重温 >

第6节

香港股灾重温-第6节

小说: 香港股灾重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危险的投资策略所赐,我们应引以为戎。 


  敢于止蚀
     敢于止蚀是老生常谈的投资策略,但同样是知易行难的一点。尤其是当出现亏损时」要止蚀沽出必须要很大的勇气和决心,非一朝一夕所能学到的。 
  许多时候妨碍了止蚀沽出的心理是心存幻想,依然幻想这只是短期的回落,很快地也许就是明天股价就会反弹了。于是,凡事都往好处想,寻找诸多理由解释不沽出是理智的。可惜市场绝对不会困你个人的意愿而改变,跌市依然持续,损失于是不断加深。 
  另一些人则准备止蚀,但却希望在反弹中方才沽售,许多时候市道急剧下跌,反弹的价位可能不及立即沽出的价位好,像八七年和八九年的跌市,反弹原来就是大市的最底点了。 
  还有些人则害怕止蚀后股价立即回升,又恐怕日后来不及入货,由于有太多的顾忌,不舍得沽出的心理结果错过了止蚀的机会。 


  建立完善买卖渠道 
  八七年十月股灾一役之后,相信许多投资者不是输了投资知识,而是输了市场行动的技巧。相信当时投资者都遇上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壮士断臂,断臂没人要。 
  二、委托的经纪要买买不到,要沽沽不出股票。 
  现在投资者的投资技巧已趋成熟,不少投资者会在跌市中下决心止蚀,作「壮士断臂」之举,但其它的投资者亦同样提高了投资水平,不敢螳臂挡车,因此出现了「有货没人接」的情形,这情形提醒大家纵然知道理论,在实践上却未必能够做到的户所以在将来的熊市中,应要早于熊市出现之前卸货。 
  另外,所委托的经纪行对于投资成败也有关键性的影响,当股市壮旺时,部分经纪行漠视小投资者利益,买卖金额大的客户获得优先考虑,令到散户总是想买买不到、想沽沽不出股票。有些经纪的操守行为不佳,甚至有食价的情形出现,故此,找一个良好的经纪可能会较分析大市走势更加重要。 
  为防范于未然,买卖股票宜尽量成交稀疏的冷门股,以免有缚手缚脚之弊。有良好的分析技巧,缺乏完善的买卖渠道和方法,投资也难以成功。 


  不要太计较限价 
  股市进行交易时,买卖双方各有叫价,而买入价是较卖出价稍低的。经常买卖股票的人都会发觉到,有许多时候会因限价而买不到或卖不出股票。 

 通常来说买入价和卖出价相差只是一两个价位;而投机者是上升时追入,在下跌时追沽,所以限价大多是没法成交的。 
  如果我们决定投机某股,就应该以卖出价追入,买入价沽出,太过斤斤计较一两个价位的得失,常会因小而失大。 
  在八七年十月的大跌市中,大家可以看到买卖差价拉得很阔,如果限价排队沽售定必没法沽出,尤其是当跌势转急时,其它人不计价拋售,若自己不跟随着拋售出去,最后吃亏的始终是自己。 
  限价买卖只宜在牛皮市况中进行,在大升市或大跌市中,是不应该太吝啬三数个价位的得失的。 
  了解自己可承受的风险程度 
  可承担的风险水平随着每一个人的性格和财富背景而不同,有些人可承担极高的风险,有些人却不能。许多投机者失败的致命原因是不知道自己可以承担多大的风险,风险一直增加而不自觉,就像一个汽球不断地吹气进去,最后汽球必爆作。 
  任何一位投机者在作投机决定之前,都一定要清楚计算出自己可承受的风险程度,然后订下一套防御策略,在风险来临时保护自己,不致在股海覆没。这一点是投机行为中极为重要的一点,许多大财团大企业如利获家、佳宁等之终于覆亡,就是不了解自己可承担多大的风险,贪胜不知输,最后惨淡收场。 
  八七年期指市场的崩溃,不少投资者因不了解或错误计算自己可承受的风险程度,结果出现了「过度亏损」(over loss)的现象,负上了一生的「炒债」。 


  第四辑 股市怪现象 


  荒谬的「特别征费」 
  如果有人和你说,汇丰银行蚀了本,要长江实业所有股东赔钱,分担他们的损失,因为这两间都是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的上市公司。你一定会大骂这个人撸煜录淠挠姓庋还降氖拢俊
  事实上,香港就的确有这样不公平的事存在,而且存在了好几年! 
  八七年十月股灾之后,香港期货交易所出现危机,港府为了挽救期交所,竟然想出一条极荒谬的计策:凡证券交易均要加征一项「特别征费」,用以弥补期交所在这次股灾所出现的损失。 
  虽然这「特别征费」只是抽垠每次交易金额的0。03%,数字微不足道;然而这不是所涉的金额问题,而是原则问题! 
  期货交易所与证券交易所是二个截然不同的市场,为甚么期交所出了事要把责任和损失转嫁在股票投资者身上?此理若是说得通,那么将来万一香港金银业贸易场出了事,损失又是否由股票投资者承担?反过来说,为甚么香港黄金市场和外汇市场的投资者又不必承担期交所的损失?哪一位政府高官能够合理解释我所提出的问题,我愿意把今后所有的润笔费和版税捐给香港政府库房,终身免费为港府效劳! 
  我真的有点担心将来有朝一日,深圳股市出了事,风险全由香港股市的投资者负担!因为已有先例可援,香港股市设资者义无反悔也! 
  荒谬的港府,荒谬的财帛高官,编出绝代荒谬的闹剧!! 


  信者得「咎」 
  「上市公司主席的话是否值得相信?」是一个很值得讨论和研究的问题,也是一个极富争议性的问题。 
  大股东欺骗小股东的事件屡见不鲜,早年前「隆辉电子」就是一例,大股东这边厢招待基金经理和分析员参观工厂和推荐自己的股票,那边厢在市场不计价沽售,可怜小股民甚至是基金经理,均成为「火棒接班人」。 
  在八一、八二年间,本港的上市公司更出现许多光怪陆离的现象。当时许多公司乘看股市狂潮上市套现,在招股书内照例预测盈利、派息如何,不知道是否董事局眼光失误,不少公司的预测数字从未兑现,甚至实际惜况与预测南辕北辙,大相径庭,但上市公司主席不必为自己的话作出任何责任性的承担,只有小股民为他们失准的眼光,错误的言语而付上了金钱上的代价! 
  还有更稀奇古怪的事,竟是公司在面临清盘和财政困难之前,还可以大派红股和派息!「百宁顺」公司在公司严重亏蚀下不派利息却大派红股,结果所有股东买回来一堆废纸,得到更多的废纸。 
  另一个更典型的事例,是「嘉年地产」在被清盘的前一年,竟然仍可以派发一角八仙的股息,使当年的股息增长率高达二成以上。这做法令到许多财经专栏作者以基本角度分析该股时,对该股推崇备至,认为是一只不可多得的高息股(殖息率曾高逾十八厘)!
  实在令人感到啼笑皆非! 
  该股一直刻意制造派高息而又作风稳健的形象,当然谁人也意料不到该公司竟然拿出数以亿元计的现金,来制造这一个假局!甚至公司董事局在报告书中,仍然例行公事地对公司前景乐观一番。直到最后关头,公司的真正处境才向外界公布;那些有「股海明灯」作用的股评家,翻开一份年报里所披露的有限资料搬字过纸,董事局表示乐初也就紧随乐观,于小股民又有何帮助?当东窗事发时,小股民也就难以自保了。 
  「海外信托」以及「工商银行」的教训更是沉痛,银行一向与人作风稳健以及诚实可靠的感觉,该二间银行每年向公众披露财政状况的年报,都是那么的健全可靠,董事局从来也没向股东透露过公司运作以及财政上出过甚么乱子,偏偏稳健安全的银行就在一夜之间清盘,小投资者只有等待宣判死刑的机会,却无招架的能力。 
  大部分招股书以及年报中,董事局的预测都是「如无不可逆料的情况出现」,公司会有盈利若干,派息多少。不少人就草率地把这些资料作为分析的蓝本,可惜世事往往出现不可逆料的情况」,结果这些预测便不能够兑现了。八一年的跌市中,类似事情俯拾皆是。 
  然而最要命的是上市公司的大股东经常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之下公然扯谎,这边厢才辟谣说短期不会集资,劝喻小股民勿轻信谣言,那边厢却是密锣紧鼓计划集资行动。大股东视小股民如白痴傻子,小股民一次又一次被愚弄,难怪有一份杂志的专栏作者愤而疾书一文,题为──「上市公司主席的话,信者得『咎』」矣! 
  好一句信者得「咎」,实在可圈可点! 
  大股东的话可信吗? 
  上市公司主席的话是否值得相信?基于法律上的责任,不能指名道姓作出翔实的报道,然而以下所说的几个例子都是确曾发生过的。 
  一记者专访一间年来上市的公司,访问间当然忘不了问问「贴士」,上市公司主席力荐他买入自己的股票,并肯定地说可升到五元,较当时市价高出一倍。记者心中窃喜,以为自己得消息之先,于是马上在市场买入该股,还告知其它友好。买入后不到一个星期上该公司突然宣布供股,该股股价应声急跌,那名记者应验了信者得「咎」这句话了。 

我认识一位朋友,她与一间上市的蚊型公司主席十分稔熟,该公司主席怂恿她买入自己的股票,并口出狂言,说低于她的买入价时,将会悉数购回她所得的股份。她听后确是心动,不假思索便购入该股,而且还犯了每一个投资者共有的通病──把消息传了开去。可惜买入后股价迟迟不升,其后更宣布以底价批股,该股股价会有甚么反应答案大家应该知道。这位朋友较为幸连,公司主席真的履行诺言,收回她的股票,但她的朋友就没这么好彩了。 
  这些害人的手法还算是有点良心,最要命的是某些上市公司主席丧尽天良,在公司出问题之前还亲自宣传,叫他人买入自己的股票,受害的小股民却是投诉无门,有冤无路诉。对方既无白纸黑字,只怪自己耳朵太灵,听到太多所谓消息,徒呼奈何! 
  究竟上市公司主席是否要对自己讲过的话负责?直到现在我还搞不清楚! 


  股灾前过户奇景 
  股市壮旺,虽然能够令到所有投资者的表面财富增加,经纪行生意兴旺,带来其它的问题可也不少,除了积压交收没法清理之外,过户的时间也是另一个极之严重的问题。 
  犹记得八七年股灾前,由于股票流转量大,因此有大量股票必须转名,从旧股东名字转为新股东名字,这工作乃由股份过户及发记处负责办理。当时这些公司由于缺乏经验应付突如其来的大量过户,加上截止过户日期的时间不会更改,因此当某只股票截止过户前一天,过户处门前便大排长龙了。在众过户处之中,以合和三楼的「标准证券凳记有限公司」最为人所诟病,该公司当年处理过户的「窗口」甚少,但处理过户的上市股票却是极多,结果长期公司门口「其门如市」,排队等候过户的人龙曾试过从该公司门口沿楼悌排上去九楼的停车场,那时候财经报章甚至有新闻报道此事,图文并茨,亦可谓香港之怪现象了。 
  曾经试过这样的真人真事。笔者一位友人中午在合和中心午膳后说排队过户,直到晚上八时仍不回家,踪影全无连电话也没一个,其家人大惊,未知是否发生意外。当时并没有「大哥大」电话,根本没法联络。后来该人回家与家人称因过户排队,不敢离开人龙,在下午超过七个钟头的时间,滴水不沾洗手间也没去,就是为了几张股票的转名! 
  简直是虐待! 


  过户处效率低 
  股市上升,交投也随之而旺盛,虽然本港经历过多次大牛市,但每一次都是遇上相同的问题不能够解决,除了积压交收之外,股票过户也是一个颇严重的问题。 
  一般来说,股票过户都要三个星期的时间,才可以取回新股票,三个星期在投资市场里,可能会有「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的改变。 
  无独有偶,香港几次大跌市都发生在「过户季节」期间,由于本港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以三月三十一日止为财政年度,所以业续公布期大多是每年的九、十月和三、四月。七六年的跌市就在三月中发生,八七年的跌市在十月份出现,当年许多投资者在这段期间刚巧把股票过户,结果未能在跌市展现初期时将之沽出,当股票过完户后,股价已是跌至面目全非了。 
  其实,股票无论派息抑或送红股,市场都会作出调整,所以,资深的投资者都不会理会这些数字游戏,不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