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香港股灾重温 >

第4节

香港股灾重温-第4节

小说: 香港股灾重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懿咳粤粼谙愀郏峙陆钇涔拭骋谆锇槭バ判摹!
  当时投资者对香港政治前途的消息反应十分敏感,怡和此举无疑是对香港九七问题投以没信心一票,因此怡和这石破天惊的创举引起市场极大震撼。犹记得当日也是和记黄埔公布业绩之日,李嘉诚似乎预知有不利股市的消息宣布,所以在怡和宣布之前,香港股市尚未开市,便抢闸宣布和黄每股大派现金红利四元!这也是香港股市破天荒的创举,李氏把二十亿元现金送与每一位小股东,这慷慨的做法至今仍没有哪一间上市公司可以做到。 
  和黄派钱的理由是:「公司内部累积过多的现金,由于政府新财政预算案中规定,公司的利息收入需缴交利得税,但如果派发给与股东,则可使这些利息避免纳税。为对股东公平起见,决定派发特别股息。」 
  这消息对该股以及大市来说,应属利好困素,纵不利好,也不该利淡,消息公布后,和黄股价果然作出利好反应,迅即于开市后急升,但很快地便掉头急跌,当怡和的迁册也公布后,市场更是弥漫着一片悲观情绪。 
  当日为星期三,股市下午休市,当晚伦敦港股大幅滑落,一度跌至停板,怡和及置地的股价下跌一成,和黄在良好业续以及大派红利的支持下,亦不能幸免于难。翌日(三月二十九日)港股更是一片凄风苦雨,当日恒生指数收市时报1057。09,大跌61。76,跌幅达5。8%。 
  由于当时投资者已到盲目悲观的地步,和黄大派现金红利,市场竟解释作该公港的前景缺乏投资信心,董事局不再作出新的投资,因此把现金归还股东了事!一项极之利好的消息竟可作出截然相反的诠释,实在令人感到啼笑皆非。 
  怡和与和黄在一天均有重大的宣布,当时市场人土均认为这绝对不是「实属巧合」,怡和这重要的宣布事前定必会知会港府,李嘉识在本港的投资举足轻重,事前当然不会不听到「风声」,所以和黄抢闸宣布派现金红利,是希望减轻怡和公布所带来的冲击,只可惜心有余而力不足,始终未能够力挽狂澜于未倒! 

股海沧桑「百宁顺」 
  八一年港股熊市阶段中,不知道大家可曾记得林秀峰和林秀荣两兄弟?他们当时控有一间名为「百宁顺」的上市公司,结果这间公司在股市的「熊」流中被淹没了,林秀峰的地产王国美梦也就粉碎了。 
  现在,且让我们重温这一个故事。 
  百宁顺(Bylamson)名字的由来,是纪念林氏已故的父亲林炳炎(B。 Y。 Lam),直译其意,百宁顺中文应译之为「林炳炎之子」,该公司前身是「嘉佑地产」,嘉佑地产是七二至七三年港股狂热时一只「蚊型垃圾股」,其资产以及盈利俱十分薄弱,因此股市大跌后,长时期没有买卖。 
  其后,另一间上市小公司「兆景祥」以廉价购入其空壳,八一年七月,百宁顺(代理人)有限公司向兆景祥购入,代价约二千四百多万元。买入后,嘉佑易名为百宁顺,而且林氏兄弟开始注入资产,其中包括「美国银行中心」大厦的五层缕,当时,林秀峰是地产界中的超级大好友,狂热于地产买卖,当地产市道暴跌下来,自然是首当其冲了。 
  八八年一月十六日,百宁顺有限公司委托简福贻测计师行把美国银行中心十三楼拍卖,物业共一千三百平方公尺,连同四楼的三个车位拍卖,拍卖低价三千三百万港元。两年前,这层楼的成交价是四千六百万元(平均每呎三千二百八十余元),换言之,这物业的价格已下跌了近三成,可惜,当年高价抢回来的东西,今日贱价出让依然乏人问津。其时百宁顺的困境可想而知。         除了地产投资失败之外,百宁顺多次与佳宁进行交易皆「着了道儿」,例如百宁顺一家私有公司购入佳宁名下香港友联银行17。7%的股权,这宗交易尚未完成,百宁顺就蚀了一亿四千四百万的订金与对方。 
  林秀峰曾经做过许多生意,而且十分轰动,但大多以失败告终,其中最熟为人知的是林氏家族投资「佳艺电视」,可惜最后该电视台宣布倒闭。 
  当他们转向地产界发展时,同样做了一件极轰动财经界的大事──以十五亿六千万元买入「金门大度」──现易名为「美国银行中心」──,然而当时「佳宁置业」刚从置地手上买入,买入价仅为九亿九千八百万元而已! 
  「百宁顺」以极不合理的高价买入多宗物业,因此令到资金极为紧绌,加上物业市道不景气,令公司的资产净值大幅下降,负债比率则大幅上升,故使公司走上破产边缘。然而,林氏最大的致命伤是依傍着「佳宁」,佳宁面临危机,「益大」更遭到清盘的厄运,同一条船的百宁顺,又怎能独善其身呢? 
  百宁顺借壳上市以来,似乎和亏蚀结下不解之缘,在八二年度公司蚀去了三百八十多万元,在八三年度更亏损二亿八千九百万元,奇怪的是每年「钱照蚀,红股照派」,八二年竟十送一红股(但不派息),八三年更十送二红股(同样不派息),林氏兄弟在商场上虽然不能够长袖善舞,但在股票上的计谋和把戏却不赖! 
  后来百宁顺的债主银行东亚追讨债项,由于欠债一拖再拖未能清偿,最后在八三年八月下旬申请停牌。 


  八十年代银行风潮 
  九一年里,香港股市的上升之中,以银行股表现至为突出,主要的银行股类如恒生银行、东亚银行以及永隆银行等升幅逾倍,有「大笨象」称号之汇丰亦有惊人升幅。踏入今年,汇丰公布内部储备之后,大家惊觉到原来银行过往一年稳藏了巨额盈利,所以银行又再更上层楼,成为投资者抢购的目标。 
  曾几何时,银行股成为投资者唾弃的对象,人人争相拋售这类股票,有人甚至因为持有这类一直以为是最稳健的股票而倾家荡产! 
  八十年代中期,本港出现了一次「银行风暴」,不少老牌银行先后被政府接管或是倒闭,一间接连一间如骨牌般倒下。先有没上市的「恒隆银行」被政府接管,当时股票市场还闹了个笑话,一些投资者误以为该银行和「恒隆地产」这只股票有关,令到恒隆银行出事那天,该股也受到盲目拋售,经过澄清后方才没事。 
  接着,海外信托银行和工商银行亦被政府接管,然后则发生「嘉华银行事件」,据当时市场的路边社消息谓政府也曾暗中伸以援手,破财十亿。八六年初,老牌的永安银行受到坏账拖累,这间历时逾半个世纪的世家银行最终股权亦告拱手他人,被恒生所收购。 
  还有,友联银行、新鸿基银行、远东银行都先后被收购或参入国际大银行集团,才得以生存下去。犹记得当时,人人闻「银行」二字而色变,投资者不敢买入银行股,市民却依然敢存钱在银行,原因是每一间银行的倒闭,港府例必挽救,结果种下了后来「国商事件」的祸根。 


  「海外信托事件」 
  「海外信托事件」爆发时,确曾对当时的社会尤其是财经界产生极大的震撼,原因除了因为这是一间为公众熟知的上市公司之外,在那时候来说,海托还拥有「香港工商银行」以及「华人银行」股权(前者也是一间上市公司),另外海托还拥有两家财务公司,为香港的第三大银行集团,故此其倒闭带来的影响是广泛性的。 
  八五年六月六日傍晚,香港政府宣布海外信托银行无力偿还债项,当晚警方人员立即把湾仔海外信托银行大厦封锁,彻夜作出调查,并于出事当日在机场拘捕了身挟巨款和股票的该行董事总经理张承忠。翌日财政司便宣布由政府接管该银行,使该银行得以继续经营,存户分毫不损,不过该公司的股票却立即停牌,其后论为「纪念票」。 
  「海托」的倒闭,是因为银行的坏账太多,外贷款项没法收回,其中不少是对银行董事控制的公司的贷款。另外,银行监理专员在接管该银行时在记者会亦作出透露:「海托在八一至八二年间,曾向一位叶姓的人借出一连串巨款。」 
  在美国联邦调查局,香港警方商业犯罪调查科和廉政公署的追查之下,「多米尼加财务公司」创办人叶桩龄从美国引渡回港,另外,海托多名董事都被警方提堂起诉。一直以来,银行都给与市民作风稳健的印象,所以稳健的投资者大多会买入银行股作为长线投资对象,甚至有些退休人士把退休金换来持有这类股份这些不幸的投资者他们怎样安享晚年呢? 


  「海托事件」余波 
  港府在「海托事件」中虽然扮演救世者的角色,迅速接管了整间银行,使存款客户分文不损,事件不致扩大。可是股票投资者却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们的投资一夜之间尽付流水。 
  事件并不只就此平息下来,还有小小的余波。「海托」的小投资者认为政府的做法不公平,他们也该受到照顾,政府应该赔偿他们的损失。于是乎,一群海托的小股东齐往维多利亚公园****集会,情形就像「国商」的存户一样,不过他们并没有像国商存户般激烈。 

其实,大家都知道股票持有人就是该公司的股东,无论你拥有几多股,都是公司的股东。公司出现了问题,应该由股东负责,假如是无限公司,公司任何的负债没法清偿,就会由股东承担这责任。奇怪的是为甚么公司出了事,身为股东的竟要他人承担这责任?假如公司有利润,是否该股东也同样把利益转嫁他人?最莫名其妙的是当时竟有律师伸张正义,替这群小股东出头,可惜最后徒劳无功。 
  另外,这事件还有一段小插曲,有一份报章,有一名以中国名酒为笔名的专栏作者,每日一股推荐股票,未知道此君行了霉运抑或另有别情,竟就在海托出事当日力荐读者买入此股,甚么偏低长线持有等字眼全都用上了,记得当日海托收市时最低做价还在三元以上。事发后该专栏当然是极之轰动,不少人均在议论纷纷。想知道此君究竟是何方神圣? 
  翌日,该份报章这专栏依然,不过栏内却没了这位作者的文章,换上一幅漫画,画着中环康乐大厦摇摇欲坠,有人把一根大柱将大厦顶住!
  
  第三辑 跌市前征兆 


  牛市和熊市的分析 
  有关牛市和熊市的市场特征,美国股票分析祖师杜琼斯早就作出全盘的分析研究,值得每一位投资者一让再读,大家可从「杜氏理论」中互相印证与香港熊市异同之处。 


  牛市第一期 
  杜琼斯根据美股多年的经脸,总结出牛市和熊市不同的市场特征;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市场特征,判别市场处于哪一个阶段。 
  牛市(「多头市场」)是指持续多年的大升市,一般来说牛市共可分作三期。其中牛市第一期初段和熊市第三期末段互相混合在一起,或者我们可以说牛市第一期初段相等于熊市第三期末段。 
  牛市第一期通常是在市场最悲观的情形下出现,当时投资者对市场已经完全心灰意冷,他们不计成本拋出所有的股票,准备离开市场。 
  其实这才是真正的入货良机!因此,那些有远见的投资者,虽然看见整体经济仍然处于不景气的阶段,利淡的经济消息接踵而来,但已感觉到市场正处于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情况即将会有改变。于是他们开始有耐性地限价买入,市场的交投渐渐出现改变的征兆,成交当时虽然还十分低沉,但在回升时已见有微量的增加。 
  经过一段时间的低徊,大部分股票从弱者流向强者手上之后熊市便真正宣告死亡,另一次漫长的升市亦届开步了。 
  牛市第一期经过强者有耐心的吸入后,大市开始稳步上升,每一次回落时的低点都较上次为高,于是引来新的投资者入市,形成大市上升成交增加的现象。这时候上市公司利好的消息开始出现,公司业绩好转,盈利增加引起投资者的注意,进一步刺激入市的兴趣。 


  牛市第二期 
  不过,熊市的教训记忆犹新,投资者当股价升抵某水平时便裹足不前;但市场的发展仍然是乐观的,大市基调十分良好。这情形便令到市场形成既非上升,也非下跌的争持局面。于是股价(或大市)在高水平反复上落。这段时间可能维持数个月至超过一年不等,主要视乎上次熊市所造成的损害程度深浅而论。 
  杜氏理论把上述整个过程归纳为第二期,但一般投资者为容易区分市场特征,把牛市初期的上升划分为第一期,而争持徘徊之局则作为第二期。 


  牛市第三期 
  经过一段时间的徘徊争持之后,牛市第三期出现了。这一期市场有很明显的特征让我们辨别到。首先是股市的成交量不断增加。这反映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