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不愤怒的世界(别让你的坏脾气毁了你的一生又遗传给你的后代) >

第10节

不愤怒的世界(别让你的坏脾气毁了你的一生又遗传给你的后代)-第1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战斗或逃跑反应,目的是为了将我们的身体调整到高度警戒状态,好让我们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更有机会存活下去。就短时间而言,这样的反应对我们极有帮助。然而,这个反应要是受到过度激发,也就是维持的时间太长,却可能对我们的血管造成损伤,让阻塞动脉的血斑更容易沉积下来。要是你几乎总是处在过度兴奋的状态下,这样的压力很可能会对你的身体造成意想不到的影响尤其,如果你经常因为交通阻塞或计算机死机而感到怒火中烧,以至于这些压力荷尔蒙在你的体内四处流窜而无法被代谢掉时,影响一定更大。至于冠状动脉如果长期产生过激反应,会对我们的冠状动脉造成什么样的伤害,科学家目前尚在研究当中。 
  
    心脏病的发作,有很多起因于动脉中的血斑破裂,科学研究告诉我们,强烈的愤怒便是引发血斑破裂的因素之一。据统计,心脏病发作的案例当中,有大约1。3%是暴怒所引发的(引发猝死的因素当中也有大约同样比例属于暴怒)。这个比例看起来或许很低,但如果用绝对的数字来看,代表在美国每一年有大约1。3万件心脏病发的案例是源于暴怒如果你自己或你所爱的人很不幸地恰好是其中之一,你就不会觉得这个比例很低了。 
  
    此外,有越来越多证据显示,一个人若长期处在压力之下,受到伤害的将不只是心脏而已。一旦战斗或逃跑反应所引发的一连串生理变化成了生活中的常态(也就是〃压力开关〃一直处在半开半关的状态),我们的免疫系统最后可能会受到损害,以至于动不动就伤风感冒。当然,身体和心理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这方面仍有许多问题尚未得到解答,但是我相信,透过科学家努力不懈的研究,我们将越来越清楚心理的压力如何引发生理疾病。
  
  第十四节:朝目标迈进:有效的愤怒管理
  
    在本书的第1篇,我们介绍了愤怒的起因、愤怒的表达模式是如何养成的,以及该表达方式为什么会代代相传。深入了解特定行为模式的发展过程,我们就更容易加以改变。 
  
    至于如何引发这样的改变,各位在本书第2篇将会学习到。由于表达愤怒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是后天学来的,因此,具有杀伤力的愤怒表达方式,是可以用更健康、更有效的愤怒管理方式取而代之的。一旦了解了愤怒的运作机制,并学会用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的方式去处理愤怒,你便有机会将旧有的伤害性模式一一革除。因此,你确实有可能打破不当的行为模式在家族中代代相传的恶性循环,进而为自己的后代建立更健康的遗产。
  
  第六部分 更多精彩片段
  不晓得各位有没有听过一种说法:当我们在对某个人生气的时候,我们可以坐下来写信给对方,写好后再把信给撕掉?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我们可以借此冷静情绪,沉淀心思,让我们的怒气在不会对任何人造成伤害的情况下得到疏解。这也是为什么这个方法的第二个步骤是建议我们把信撕掉就算不把信给撕掉,最起码我们应该先将信放到一边去,等情绪冷静下来了以后再拿出重读。
  
  第一节:小贴士千万不要在气头上发E…Mail或在对方的语音信箱里留言
  
    不晓得各位有没有听过一种说法:当我们在对某个人生气的时候,我们可以坐下来写信给对方,写好后再把信给撕掉?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我们可以借此冷静情绪,沉淀心思,让我们的怒气在不会对任何人造成伤害的情况下得到疏解。这也是为什么这个方法的第二个步骤是建议我们把信撕掉就算不把信给撕掉,最起码我们应该先将信放到一边去,等情绪冷静下来了以后再拿出重读。 
  
    然而,今天这个步调快速的世界提供了许多新的沟通管道,因此上述的建议也应该稍微更新一下:如果你是用计算机来写信,切记,信写好了不要马上发出去。一个人在盛怒之下发出的E…Mail或在电话录音机里留下的话语,往往充满了许多情绪性的字眼儿。几个小时或几天以后,你的怒气也许已经消了大半,但是你先前发出的那个充满火药味的信息,却仍然储存在某人的电子信箱或语音信箱当中,只要对方按下按键,那些东西可就都曝了光。 
  
    电子邮件固然极为便利,却有一项缺点:收信人看不到发信人的表情,也听不到他说话的声调。缺少了这些线索,我们其实很难得知对方的文字背后是否还隐藏了什么幽默、讽刺或其他更恶毒的言外之意。网络上常见的一些缩写和符号,譬如用〃LOL〃来代表哈哈大笑(LaughingOutLoud),用〃:)〃来代表微笑,就是为了让读信人更能了解到发信人的状态或情绪,以免产生误会。 
  
    我有个病人,有一次收到她妹妹写来的一封电子邮件,里头的文字极为恶毒刻薄。这位病人说:〃每次一看到这封信,我的火气就又上来了!〃三番五次接触到令我们生气的东西,我们的怒气当然很难消除,然而,电子邮件和语音留言,正好让我们有机会把这些触怒我们的内容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读、重听,甚至储存、打印或归档起来。所以,各位下次在按下〃发送〃键之前,或在别人的语音信箱中留言之前,请务必三思而后行。 
  
    小贴士关于处罚孩子的几点提醒和建议 
  
    在盛怒当下处罚孩子,通常不是明智之举。并不是说父母不能处罚孩子,而是说应该等到自己冷静下来之后才这么做。当还在气头上时,你可以说:〃等我冷静一点再想想要怎么处罚你。〃重点是,说到务必做到。要是你明明说过要处罚孩子却没有执行,孩子会以为你说的话并不重要,久而久之就把你看成是无能的父母。孩子如果从小到大不断从父母这个角色模范身上接收到这样的信息,他日后也可能成为无能的父母。 
  
    关于处罚有几点原则要提醒大家。第一,让孩子明白你对他的期待是什么,包括哪些行为是允许的,哪些行为会受罚。如果他受到处罚却不晓得自己错在哪里,一定会感到很困惑。第二,冷静下来之后要尽快执行惩罚。如果拖了好几天或好几个星期才执行,处罚的意义与效力便可能丧失。第三,处罚的轻重,应该与不当行为的严重程度成正比。
  
  第二节:当长辈干涉你管教孩子时(1)       
  
    当已成年的子女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事情往往会变得更加复杂;三代之间的界线该如何划分拿捏,往往十分棘手。一个家庭要是原本就已经有愤怒的问题,或有许多旧怨未了,当新旧诱饵掺杂在一起,可能会让怒气更容易一触即发。 
  
    让我们先从老一辈的观点来看这件事。对某些人而言,当爷爷奶奶是一件很叫人兴奋的事:〃就好像再一次为人父母一样,只不过,这一次的压力小了很多。〃有些人的想法可能是:〃喔,不……我还没准备好要当爷爷呢!〃孙子孙女的诞生,让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变老了,往昔的青春已经消逝(手中的权力或许也正在一点一滴地流失)。想不到,自己的孩子已经当爸妈了。 
  
    面对这种情况,每个人的反应不尽相同。有些人会把过多的精神都放在孙子女身上,一心一意想获得小孩子的注意力,而且仿佛要跟孩子的爸妈,也就是他们自己的子女比赛,谁是比较称职的父母似的。有些祖父母会很习惯性地摆出权威的姿态,对着刚当上爸妈的子女说:〃带孩子这件事,你们会比我懂吗?别忘了,你可是我养大的!〃这时候子女的脑海中可能会浮现出一些童年的画面,于是在心里告诉自己:〃是,我是你养大的……我绝不会让你有机会在我孩子身上犯下同样的错误。〃 
  
    为人父母的经验,会勾起很多童年回忆,让人再次经历到自己成长过程中曾经有过的一些痛苦或焦虑。要是你小时候经常是父亲或母亲发泄怒气的对象,如今要你的子女也受到同样的虐待,感觉大概非常痛苦。因此,每当你看到你爸爸或妈妈在你的孩子面前失去耐性(譬如笑他爱哭,或对他说:〃你怎么从来没有一件事情做得对!〃),你很容易回想起自己小时候那种无助、依赖而又恐惧的心情。还有什么诱饵比这个更诱人呢? 
  
    〃我第一次真正反抗我母亲,是因为她对我女儿说了一句很难听的话,〃琳达回忆道。琳达的母亲,个性傲慢跋扈,经常在家人面前发脾气,好让大家顺她的意。至于琳达,从小到大一直很乖巧温顺,在母亲面前更是唯唯诺诺,从来不敢有自己的意见,直到她当上妈妈为止。 
  
    琳达说:〃有一天,我和我母亲要带我四岁大的女儿外出吃饭,但就在要出门前,我妈妈却忽然大发雷霆说,我女儿的外出服怎么那么难看她显然在暗示说,那套衣服不够花哨或不够昂贵。她开始对我大呼小叫:'她穿这样我怎么带她出门啊?'我女儿一听到外婆这么讲,以为自己做错了什么,脸上露出惶恐惊惧的神色,然后便啼哭了起来。天啊,我简直吓坏了,于是我反驳我母亲说:'你怎么可以这么说?你知不知道你那句话听起来有多可怕?你好像在暗示,我女儿穿错衣服,所以不是个好孩子。妈,拜托你,我们可不像你这么肤浅,看穿着打扮来评断一个人。'〃
  
  第三节:当长辈干涉你管教孩子时(2)
  
    显然,琳达上钩了;一看到母亲如此不尊重她的女儿,她立刻勃然大怒。还好,她很快警觉到,当下最重要的是,让女儿再次觉得受到尊重,让女儿不会因为外婆一句不恰当的评语而心里受伤。〃所以我赶紧抱着她坐下来,告诉她说:'别哭别哭,外婆不是有心的,她不是故意讲那句话要让你难过的。只是,外婆对某些事情的看法跟我们有点不同在她小的时候,那时候的人出外用餐都会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不过,妈妈的看法不同,妈妈觉得那样做有点好笑。总之,大人会有意见不同的时候。还有,外婆气的是我,不是你。'〃琳达明白,这并非最完美的解决之道,〃但是最起码,我女儿不会因为这次的事件而在心里留下伤痕,以至于日后老觉得自己不够好。〃 
  
    与此同时,琳达也清楚表明自己的立场:她绝对不容许母亲日后再对她女儿讲出那样的话来。琳达说:〃我也意识到,我的义务是保护我女儿受到尊重,而不是对母亲唯命是从。我女儿要如何养育,决定权应该在我手上。〃 
  
    然而,情况也可能颠倒过来。做祖父母的要是看到自己的成年子女在孙子女面前暴跳如雷、火冒三丈的话,这时候怎么做最恰当呢?六十多岁的杰森,老婆已经过世,有一次来到女儿家打算享受几日的天伦之乐。他女儿史蒂芬妮,目前处于离婚状态,育有一个四岁的儿子,名叫亚历克斯,杰森对这个孙子疼爱有加。一天晚上,三人来到一家餐厅用餐。为了让亚历克斯乖乖地坐在椅子上吃饭,史蒂芬妮好说歹说,儿子却始终不听,终于,她再也忍受不住,便出手用力将儿子按在椅子上,一边吼着:〃你要是再不给我坐好,就有你好看的了!〃原本始终努力保持缄默的杰森,被女儿的这个举动给吓到了,于是说了一句他自认为是好心要帮忙的话:〃你要是不这么大惊小怪,状况或许会好一点。〃但史蒂芬妮觉得父亲是在干预,气愤地反击道:〃不要插手!你这样做叫我以后怎么管教孩子?〃接下来的整个晚上,甚至隔天的一整天,父女俩之间的气氛一直都很僵,彼此甚至没交谈过半句话。 
  
    再举一例。我的一位病人芭芭拉,常常担心女儿对孩子的管教太过宽松。有一次,她主动教孙女怎样用正确的姿势拿叉子,却触怒了她女儿:〃你在这里只是个客人,凭什么教我女儿什么事该怎么做。〃对此,芭芭拉无奈地向我表示:〃我只是想帮忙而已。〃 
  
    没错,她〃只是想帮忙而已〃;不管是芭芭拉还是杰森,他们的出发点显然都是好意。问题是,当你的帮忙可能触犯到别人的界线时,麻烦可就来了。不管你的用意再怎么好,你讲的话还是有可能被对方解读成批评或干涉这是个诱惑力极强的诱饵,你的成年子女是很容易上钩的。 
  
    愤怒的问题,未必能够找到漂亮的解决之道。有时候,能找到一个〃还可以〃的解决办法就该偷笑了。对前面几个例子中的杰森、芭芭拉和琳达而言,这里头最重要的问题不是谁对谁错,而是究竟这是谁的地盘?认清自己和别人的界线何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