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毛泽东谋略 >

第43节

毛泽东谋略-第43节

小说: 毛泽东谋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昌济说得更明白:“帝王一代帝王,圣贤百代帝王。”帝王的能耐无论怎
么强大,也只能建功立业于当代,死后难保江山易主。圣贤则可以依靠其精
神主宰千秋百世,死后自然是万世师表。
帝王说到底还是”办事之人”,只有功业,没有主义。圣贤属于“传教
之人”,张载所谓”为万世开太平”,就是传教之人的理想事业。当然还有
第三类人:办事兼传教,这是毛泽东最为理想的事业。只办事不传教,其事
难以持久;只传教不办事,其教难以广远。
宋代人将韩琦(北宋大臣)与范仲淹并称,清代人将曾国藩与左宗棠并
称。但在毛泽东看来,韩、左不过是办事之人,范、曾则是办事兼传教之人。
他与黎锦熙议论时人袁世凯、孙中山、康有为、曾国藩等名流,得出的结论
是:“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为什么独眼曾文正?因为曾既会办事,又
善传教,达到了所谓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境界。
这种君师合一、德业俱全的人生理想,支配着毛泽东的一生。早年,他
针对中国人“思想太旧,道德太坏”的积弊,提出“当今之世,宜有大气量
人,从哲学、伦理学人手,改造哲学、伦理学,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如
此大渎一张,万夫走集;雷电一震,阴霾皆开,则沛乎不可御矣!”
后来,他又认识到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有了政权便有了一切,
没有政权,纵有大气量,好主义,仍然推广不开。于是他开始领兵打仗,一
步步夺取全国政权,并在夺取政权的实践中创造了一套中国式马克思主义。
这样,他就成为既有大气量的圣贤,又有大功业的豪杰了。
在毛泽东看来,当把阻碍他的主张实现的旧政权推翻以后,剩下的任务
就是要把他从哲学伦理学改造中获得的新主张加以推广、实行。但是他没有
想到这一过程同样不顺利,直到晚年,他不得不发动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
大革命”,以便重新塑造人的灵魂,以便全面推行他的思想,一劳永逸地解
决后世问题。“文革”中林彪曾在他的名字前加上四个定语,毛泽东对此不
感兴趣,只有“伟大的导师”除外。确实,“导师”一词最恰当地发达了他
的身份角色。他从教师开始其革命生涯,又以“导师”终结其历史使命。

 

9?10 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
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
世界有动有静,而毛泽东认为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这一以动为本
的观点,早在他成为伟人前就已确立了。1917年他在《体育之研究》中写道:
“愚拙之见,盖天地惟有动而已。”
天地惟动,那么人呢?“人者,动物也,则尚动矣”。天地乃自然“死”
物,倘且恒动,人作为有理性的动物,就更不用说了。天道与人道同一个道:
惟动。人只有在动中才能达到物我合一的全真境界。
从这种宇宙“惟动”,人更“尚动”的观点出发,毛泽东主动不主静,
他终生致力于“天下能以何道而动之”。他的革命生涯是由一连串的运动组
成的。只要把对立面置于运动之中,他准赢。他指挥战争最大的特点是动中
取胜,在他有条件坐镇中央号今天下时,他还不时要到全国各处走动走动。”
他是一个在离群独处的时候也静不下来的人”(朱莉?尼克松语)。
动有什么意义?一般人或曰“动以营生”,或曰“动以卫国”。在毛看
来,这些“皆非本义”。本义是什么?“动也者,盖养乎吾生,乐乎吾心而
已。”原来,动既是人生理上的需要,又是人精神上的需要。毛泽东具体分
析了运动的作用:一可强健筋骨,二可增进知识,三可调适感情,四可强固
意志。“筋骨者,吾人之身;知识、感情、意志者,吾人之心。身心皆适,
是谓俱泰”。可见运动于人有一举数功、身心并完之妙。
事业上的各种运动是毛泽东人生的组成部分,他一刻也离不了。除此以
外,他最推崇的体育运动项目要算游泳。在他看来,搏击干风浪,不仅有强
身健体之效,还有颐情和砺意之妙。请看他的名作《水调歌头?游泳》:“万
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
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宽余”和“信步”都来自“风吹浪打”。他置
身于风浪之中,千里楚天,百世沧桑,尽收眼底。据说他还有躺在水上吸烟
的雅兴,多么颐然自得。他喜欢大风大浪,而且越大越好。1954年夏天,北
戴河海面上波涛汹涌,毛泽东不顾身边人员的反对,走向大海,并丢下这样
的话:风浪越大越好,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凡事不冒险,就不能成功,人们
至今还记得他1966年畅游长江的情景。其时他年届七十有三,以如此高龄作
出横渡万里长江的壮举,决不仅仅为了体验一下大自然的情趣。他要考验一
下自己是否还有青年时代那种“浪遏飞舟”的勇气和力量。果然,当他的力
量和勇气在大自然的风浪中得到证实后,他立即回北京登上天安门城楼,向
成千上万的红卫兵小将挥动军帽,几下子就“搅得周天寒彻”。
毛泽东崇尚的“动”,并不是与己无关的身外之“动”,而是自我即在
其中的“动”。自我成了运动中的一个能动要素。因此,运动即意味着主体
对身外环境的抵抗、斗争。毛泽东的哲学认为一切都是相对的,但有几个东
西除外,那就是运动、变化、矛盾、斗争。他说:“竞争、抵抗之波澜与大
地终古”,而“圣人者,抵抗极大之恶而成者”。可见,抵抗斗争也是主体
自我修炼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功夫。
毛泽东既尚动,又喜斗。他在早年的日记中写道:“与天斗,其乐无穷;
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他说过:“亘古以来,和平与战
伐相寻,有一治即有一乱。”吾人甚厌乱而望治,殊不知乱亦历史生活之一
过程,自亦有实际生活之价值。吾人览臾时,恒赞叹战国之时,刘项相争之

 

时,汉武与匈奴竞争之时,三国竞争之时,事态百变,人才辈出,令人喜读。
至若承平之代,则殊厌弃之”。他把生灭成毁看作宇宙的自然进化,“吾人
其盼其毁,盖毁旧宇宙而得新宇宙,岂不愈于旧宇宙耶!”
到了晚年,在他离见马克思只有几个月的时候,他还对尼克松的女儿说:
“除了斗争是肯定的外,其他都是不肯定的。”说着,他还使劲地用两手的
食指相戳来强调这种斗争。朱莉?尼克松感到,这位经过82年艰苦斗争的主
席尽管已经衰老,但是他的头脑却比中国的年轻一代更充满活力,更渴望斗
争。他反复向年轻一代提醒斗争的必要性,并预计党内的斗争、阶级间的斗
争可能还要进行二三百年。
在毛泽东看来,整个人类历史都是由一连串对立的斗争组成的。从他开
始的中国现代史更是一个接一个的“革命战争”的历史。他对战争有一种特
殊的感情。战争对他来说就像一首诗,他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正是戎马倥的
战斗岁月。1955年毛泽东对法国前总理孚尔说:“马背上的生活,真有意思。
有369时我回想那些日子,还觉福留恋。”当斯诺问毛泽东,在比较安定的
“国家元首”生活和战斗的“流浪生活”两者之间,他更喜欢哪一种生活时,
他毫不犹豫他说:“我更喜欢战斗生活。”
同敌人面对面的战斗,这种生活对毛泽东来说,不仅其乐无穷,而且能
像湖南辣椒那样,舒适他的肠胃,健全他的生理功能。他患有慢性便秘,但
只要一打仗,他的大便就正常了。他对斯诺说,他在长沙战役期间肠胃消化
再好不过了。跟随毛泽东的师哲记得:  1945年,他患了重病,有时他躺在
床上,全身发抖,手脚痉挛,冷汗不止,夜不成眠,医护人员不知如何是好。
可是到次年6月国民党30万大军分四路向中原解放区大举进攻,毛的病马上
就好了。
运动之效仅仅在养生乐心,完善自我,与天、地、人斗,不仅有强固自
我之妙,还能改变身外的生存环境,从而建功立业,实现自我价值于社会历
史之中。这种身心并完、人己两利的好事,何乐而不为?
一般人常为人间争斗所累,因此取消极逃避态度。结果是越逃越累,终
致大浪淘沙,使自我消失在历史的旋涡中。毛泽东不为其累,反以为乐,乐
此不疲。这样他便能以积极主动奋进的精神去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并依靠
他的谋略智慧在斗争中从容取胜。

 

9?11  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
孟子对人中之杰“大丈夫”作了如下勾画:“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
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
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近世中国这样的大丈夫可以举出很
多,但哪一个也比不上毛泽东。毛泽东曾告诉斯诺,毛的父亲的严厉是造成
毛自幼就具有反抗倾向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像毛把自己青年时代的理想和同
情心归结于受了慷慨慈祥的母亲信奉佛教的影响一样。毛说:“家里有两
‘党’:一党是我父亲,是执政党。我本人,我母亲,我兄弟,有时甚至连
请来干农活的人,一起组成反对党:……我们家里的辩证法斗争不断地发展
着。”他从斗争中总结出一条重要规律:“当我用公开的反抗来维护我的权
利时,我父亲就会软下来;我要是逆来顺受,他就会变本加厉地打我。”毛
泽东对压迫个性的强权深恶痛绝。“五四”时期他喊出:“以奋斗反抗强权”
的口号,把当时的各种改革归结为一句话:“以强权得自由”。主张反对一
切强权,大不要怕,鬼不要伯,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
越是强权,他越要蔑视反对,比如反对孔子,他说莫说还有许多别的理由,
单就他独霸中国,使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乎做了两千年儒家的奴隶这一点,
也是不能不反的。毛可谓真正的“红辣椒”,当年湖南的太上皇赵恒惕深深
尝到过他的辣头,赵曾说,这个姓毛的很厉害,湖南再来一个毛泽东,我便
不能立脚了。不仅赵恒惕,蒋介石、斯大林、杜勒斯,这些更大的权威,也
都先后尝了毛泽东的辣头。赫鲁晓夫也不例外,他回忆道:“自我第一次认
识毛泽东起,我就认走并告诉我的同志,他决不会听从于国际共运内部超过
他自己的党之上的任何别的共产党……要是斯大林多活几年,我们和中国的
争吵还会早些时候出现。”
在蔑视、反抗强权的另一面,是对弱者的深切同情和怜悯。就像他的慈
母一样,毛对受苦人有一副菩萨心肠。少年时代他曾多方周济贫穷和受苦的
乡邻。1913年,湖南发生大饥荒,饿死了不少人,  20年后,他向斯诺讲起
在那场饥荒中死去的人时,眼睛里还是湿润的。中国历代士人都把社会分成
“君子”和“小人”两种人,但作这种区分的君子们总是对小人抱鄙夷态度。
毛泽东也曾使用过这种分法,但是他认为”小人”大都可怜悯,力主君子对
小人“宜为一援手”,“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
毛泽东一生不知向多少权威、大人物发起过挑战,可在普通小百姓面前,
他却十分和蔼可亲。罗章龙亲眼见过这样的事:有一次他和毛一起从长沙回
韶山,在路上毛见到一位老农在茅屋里打草鞋,便走上去和他一起拉家常。
边谈边帮老人槌草、搓绳、编织,织好后又帮他把鞋槌平。
毛泽东最有名的口号之一是:“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他始
终相信小人物胜过大人物,他非常喜欢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他要求广大干部和党员像鲁迅那样,做人民大众的牛。
但另一方面,他从不向“大人物”屈服,几乎没有哪一个“大人物”喜欢他。

 

9?12  生死任自然,无往而不乐,
但要壮丽地生,壮烈地死
死亡是人生的极限。人生观的终极关注是对身后之事即死亡的态度。怎
样看待人生,归根结底取决于怎样看待死亡。
毛泽东以一种超越自我的博大胸怀来看待生死问题。他认为世上各种现
象只有变化,并无生灭成毁。成于此者必毁于彼,毁于彼者必成于此。同样
生于此者必死于彼,死于彼者必生于此。人的生死说到底不过是一种自然变
化。“人类者自然物之一也,受自然法则之支配,有生必有死”。以自然现
象成毁之法则解释之,则“吾人之死未死也,解散而已。生亦是未生,团聚
而已矣。”
毛泽东把生死成毁理解为变化之后,又进一步将生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