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毛泽东谋略 >

第40节

毛泽东谋略-第40节

小说: 毛泽东谋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损了几成。毛泽东也精于“指算”。如果他要同别人争论他的领导工作有几
分成绩,几分缺点,他总是伸出指头扳一扳,而扳的结果总是成绩占九个指
头,缺点只占一个指头。
1958年毛泽东领导的人民公社和大办钢铁出了不少问题,又到了算指头
的时候了。庐山会议前毛要求每个县编出三本书,一本是好人好事书,一本
是坏人坏事书,冉一本是一年来中央发的各种文件指示。他还讲了三句话:
成绩很大,问题不少,前途光明。后来“问题不少”这一句出了问题,刘少
奇说要把成绩讲够,缺点讲透,结果讲出一个“得不偿失”论,一些人说全
民大搞土法炼钢得不偿失,人民公社搞得过早过快等等。彭德怀还上了“万
言书”,说毛把战略口号当成当年行动的口号,引起比例失调,全国紧张,
等等。毛泽东川算指头的办法,狠狠地回击了这些“算帐派”。他说,看问
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本质和现象。从总的形势看,成绩和缺点是九个指头
和一个指头的关系。从局部来讲,可能是十个指头烂了七八个,但从全局来
说,缺点只是一二、三个指头的问题。从某些具体事实看来,确实有些得不
偿失的事,但是总的说,不能说得不偿失。取得经验总是要交学费的。全国
大办钢铁,赔了20多亿,但全党伞民学会了炼钢铁,算是出了学费。现在有
些人把形势讲得一塌糊涂,无非是一个时期内这也紧张,那也紧张,什么人
都紧张,以致搞得人心紧张。据我看,没有什么紧张。神州不会陆沉,天也
不会掉下来。
毛泽东的指算法跟农民不一样。农民要算出他们的庄稼今年有几成收
获,必须用称量一下稻场上的谷物。他们不知道什么本质和现象、全局与局
部的辩证法,只知道收成歉了要饿肚皮。而饿肚皮,从本质上看和从现象上
看是一样的,全局的饿肚皮和局部的饿肚皮一样难受,毛泽东算指头的办法
不用称量,更不必去搞繁琐的统计学,他算指头全凭本质和现象、全局与局
部的辩证法,从现象、局部看可能烂了七八个指头,但不能这样看。从本质、
全局上看顶多烂了一、二、三个指头,而烂了三个指头,治一治也就好了,
还可以取得经验。从交学费的角度看,烂几个指头也不是坏事。由于“本质”
是看不到的,“全局”是量不到的,所以,不管事实(现象)多么无情,在
毛泽东那里,成绩和缺点的比重总是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的关系。谁要是想
颠倒这个关系,不懂得怎么称量事实,都会有“污蔑大好形势”之嫌。彭德
怀的批评虽然是从事实出发,举了许多事实,还有老百姓寄给他,要他“为
人民鼓与呼”的条子,但他的事实全是一文不值的“现象”,像饿死人,浮
肿病这样的事,对比总路线的光辉成就,也只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因此
“实质上”,八届八中全会决议判道,彭是“否定总路线的胜利,否定大跃
进的成绩,反对国民经济高速度发展,反对农业战线上的高额丰产运动,反
对群众大办钢铁运动,反对经济建设中的群众运动,反对党对社会主义的领
导即政治挂帅。”彭德怀想,颠倒毛泽东“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的关系,
结果成了右倾机会主义反党集团的挂帅人物。

 

第九编  人生谋略
9?1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和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在毛看来他身上“虎气”为主,“猴气”次之
1966年夏天,毛泽东已经作出了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决策:利用军队
中的“左派”打倒党内的“右派”。可是,很快,他又觉察到他所依靠的“左
派”首领——他的“亲密战友”林彪“为了打鬼,借助钟馗”的本意。于是
他在7月8日致江青的信中说:
“我是自信而又有些不自信。我少年时曾说过: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
击水三千里。可见神气十足了。但又不很自信,总觉得山中无老虎,猴子称
大王,我就变成这样的大王了。但也不是折中主义,在我身上有些虎气,是
为主,也有些猴气,是为次。”
这是他人到晚年难得的一次人生自我反省。
《毛泽东传》的作者、美国人特里尔发觉,毛泽东生命中的平衡,来自
一种对立面的冲突。在他身上,交替地表现出冷酷无情的一面和充满幻想的
理想主义者的一面。尼克松似乎不同意这种平衡说,他觉得毛泽东不像周恩
来那样,毛泽东没有把他个性的各条经纬编织成一个整体,却让每条线索把
他拉向不同的方向。如果毛泽东身上的猴气被某种幻想所占有,他身上的虎
气就要在实现这种幻想时震撼中国。
“虎气”和“猴气”只是一种形象说法,其实,类似中国古代哲学中的
阴阳二气,可以作多种不同的理解。事实上,在毛泽东的个性结构中,还不
只包含一对矛盾,而是多种矛盾的统一体。如韩素音所描述的:他既是一个
通晓古今的学者,又像农民一样平易近人;他讲究卫生,却又经常一支接一
支地抽烟;他十分幽默,可又非常严肃认真;既坦率,又精明;既老实朴素,
又决不会上当受骗;既单纯,又复杂;细致周到,明察秋毫,可又衣着随便,
不修边幅;他具有成就大业的耐性,而一旦需要当机立断时,他决不坐失一
分一秒!
这些相互对立的个性线索,并不像尼克松所说的那样,仅仅伸向不同的
方向。它们在不同的方向上拉向极端以后,又被毛泽东收了拢来,编织成一
个比周恩来更严密的整体。不过,这个整体的内涵远比一般人博大;博大到
可以同时容纳好几种不同的人格类型。就像周恩来所说的,在毛泽东的个性
结构中,同时包含着“中华民族的谦虚实际,中国农民的朴素勤勉,知识分
子的好学深思,革命军人的机动沉着,布尔什维克的坚韧顽强”。这些不同
的个性特征很难同时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而毛泽东的人格魅力就在于他同时
具有这些极不相同的个性。缺少其中的哪一种,都不是现实中的毛泽东。
中国文化中有一个“神一人一鬼”的三分结构,颇像但丁《神曲》中的
“天堂一炼狱一地狱”。神在人之上,鬼在人之下,人处在神与鬼之间,因
此好人会变成神,坏人会变成鬼。人格高于常人的人常被神化,低于常人的
人常被鬼化。毛泽东和刘少奇在 60~70 年代就分别遭受过这两种不同的命
运。在现代造神运动和造鬼运动结束后,一个真正的人站出来说了一句话:
毛泽东是人不是神,刘少奇是人不是鬼,“四人帮”是鬼不是人。陈云至此,
毛泽东的神话算是被破除了。但是他仍然给人留下一个难解的谜:他是人,
但他为什么这样奇伟,能够成就一个普通人难以想象的奇勋伟业?

 

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毛泽东早年主体人生自我修养的方法,特别是
在他业师杨昌济先生门下研习的两门课程一一修身课和伦理课,可以帮助我
们探得他成为伟人、成就伟业的人格之源。

 

9?2  “盖未有力不足以举天下之烦,气不足以练天下之苦,性情不足
以扶持天下之一偏,而可以大有为者也”
为人要强大自我,必须做到自知之明,并能克已自胜。自知、自强、自
胜,是主体自身修养不可或缺的三个内在环节。
中国人历来把自知之明看作君子的道德,认为善知人者必先自知。毛泽
东早在青年时代就认识到自知的重要性。他在评论“五四”前夕各项社会改
革的流弊时说道:今天下纷纷,就一面言,本为变革应有事情;就他而言,
则是诸人本身本领之不足使然。而自身本领之不足:此无他,无内省之明,
无外观之识而已矣。己之本领何在,此应自知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大本
领,而妄谈变革社会,当然是十分可笑的。中共历史上“左”倾机会主义者
屡屡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其可笑之处也在于缺少自知之明。
然而一个人要做到自知之明并不容易。《贞观政要》中就记有所谓“知
人既以为难,自知诚亦不易”的古训。自知比知人更难,难就难在它不仅需
要理智,而且需要勇气:敢于以挑剔的眼光面对自身的不足。这常常是与自
尊心和自信心相冲突的。毛泽东对此深有体会,所以他说“人贵有自知之明”。
他经常谈起明代杨椒山的两句诗:“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察群言。”
有一次他对秘书梅白说: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这两句,并照此去做。这
几十年的体会是:头一句“遇事虚怀观一是”,难就难在“遇事”这两个字
上,即有时虚怀,有时并不怎么虚怀。第二句“与人和气察群言”,难在“察”
字上面。察,不是一般的察颜观色,而是虚心体察,这样才能从群众中吸取
智慧和力量。
尽管“虚怀”“自知”有些两难,毛泽东还是做到了一个伟人所能达到
的最大限度。他曾反复告诫他的同事和干部: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
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有一次他还特地在后面加上一句:“包括我自己”。
对于他自己,他历来是有自知之明的。1959年他在庐山会议上轻易地把彭德
怀的“意见书”定性成右倾机会主义,可是后来的事实使他渐渐意识到,自
己未必是正确的,结果,他终于对彭德怀说出了这样的活:“也许真理在你
手上。”也许是有感于此吧,在三年困难时期,他曾叹着气对卫士张仙明说:
我这个人啊,好处占百分之七十,坏处占百分之三十,就很满足了。我不隐
瞒自己的观点,我就是这样一个人,我不是圣人。即使在林彪大搞个人崇拜
的时代,他也是清醒的。他“历来不相信”,他的“那几本小书”(即林彪
所吹嘘的“老三篇”)“有那样大的神通”。
知道自己不足,还得有勇气改变自己。古人称此为“自胜”、“自制”
或“自新”。这是一项更难的修养功夫,自知者,又能自胜,才是真正的强
者。古人深明此理,并留下了许多有益的格言。如“自知者英,自胜者雄”,
“欲胜人者先自胜”,“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毛泽东也懂得这个胜人
与自胜的关系。青年时代,他经常以梁启超”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挑战”的
口号来刻苦自勉,他还提出要以“明日之我与今日之我挑战”来不断更新自
我。
自胜意味着在理智的指导下,对自我的某些本性进行有意识的克制,毛
泽东承认自己是“个性不好束缚”的人。他的个性就像他的书法风格一样—
—他曾自嘲地对萧子升说:“你一个小格子里能写两个字,而我写两个字得
占三个格子”。但是在需要约束自己的时候,毛的自制力同样大得惊人。他

 

本来嗜烟如命,总是手执一缕,绵绵不绝,从不听医生劝告而有所节制,可
是在重庆谈判期间,他先后十次与蒋介石面谈,竟能做到一支不吸。蒋介石
就此事对陈布雷大发感慨:“毛泽东此人不可轻视。据说每天他要抽一听(50
支)烟,但他知道我不吸烟后竟一支不吸。对他的决心和精神不可小视啊!”
蒋介石当然也知道能自胜者必胜人的道理。苏拭曾说:“所就者大,则必有
所忍。”毛泽东的“忍劲”足以使他的敌人叹服。为了成就大业,他有时可
以忍耐和等待许多年,直到最后达到目的。
嵇康曾把喜怒看作养生五难之一。曾国藩《教子言》言修身养性必须“惩
忿窒欲”。毛泽东青年时代一度“独服曾文正”,《讲堂录》还记下了所谓
“曾文正八本”,其中之一便是“养生以少恼怒为本”。恼怒不仅有害身心,
而且不利事业。毛泽东知道自己有好动感情、好发脾气的弱点,因此从当上
领袖以后就很注意这方面的修养克制。师哲在毛身边先后呆了 18 年,据他
说,他从未看到毛泽东发过大脾气。有一次他问毛:“主席,我很佩服你的
沉着冷静,有涵养,不发大脾气。”毛说:“我不是不生气,有时几乎气炸
了肺,但我知道应该尽量克制容忍,匆现于辞色。”能使快气炸了肺的怒气
不溢于言表,绝非一般的修养功夫。
自知和自胜,都是为了达到自强,强大自己的生命力和意志力,以便能
够支配自己的命运,在人生的搏击中,能够独立自恃而不倚仗于人,毛泽东
继承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他在《讲堂录》中写下了这样的话:
“盖未有力不足以举天下之烦,气不足以练天下之苦,性情不足以扶持天下
之一偏,而可以大有为者也。”要成就大业,必须“养其力”而“不为浮誉
所惑”,“制其气”而“不与流俗相竞”。
为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