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毛泽东谋略 >

第36节

毛泽东谋略-第36节

小说: 毛泽东谋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东,他从群众的斗争热潮中发现了一件新生事物——农村人民公社,这不就
是他梦想了几十年的新社会生活吗?他欣喜万分,情不自禁他说了句“人民
公社好”。
“人民公社好”,好在哪里?毛泽东说“它的好处是,把工、农、商、
学、兵合在一起,便于领导。”
“便于领导”,是人民公社的第一大好处。人民公社,政社合一,既是
一级基层行政单位,又是一个综合的经济组织,还实行全民武装。公社社员
“组织军事化,生产战斗化,生活纪律化”。整齐统一,步调一致,活像一
座兵营。毛泽东凭着他统率千军几十年的经验,知道这样的人民是再好领导
不过了。公社把党、政、军、民几大要素合在一起,据说这样做,将为国家
对内职能的逐步缩小乃至消失开辟道路。
毛泽东把人民公社构想成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在这样的公社里面,
工业、农业和交换(商)是人们的物质生活;文化教育(学)是反映这种物
质生活的人们的精神生活;全民武装(兵)是为着保卫这种物质生活和精神
生活”。这种构想除多出一个“兵”,其余的内容与毛早年的“工读新村”
毫无二致。据说,这样的公社,为逐步缩小以至最后消灭“三大差别”开辟
了道路。
毛泽东说,人民公社的优越性是“一大二公”。全国平均4。5千户为一
社,还有万户社、两万户社乃至县公社,公有化程度比高级农业合作社提高
近30倍。原农业合作社的一切财产都交归公社,多不退,少不补,社员的自
留地、私有房屋、牲畜、林木等等一律充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统分统配,
用不着商品交换,货币也成为多余的形式。据说,这样做,不仅彻底割断了
资本主义尾巴,还为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为按劳分配向按需分配
过渡开辟了道路,同时还有利于大兵团作战。北戴河会议期间,毛泽东印发
了《张鲁传》,把中国古代五斗米道教的一些社会措施跟人民公社一一对比。

 

在他心目中,中国农民梦想了数千年的大同圣域已经变成现实了。
在欧洲历史上,“公社”和“共产”两词同源,所谓共产主义也就是公
社主义,所谓公社,就是共产主义的社会组织。毛泽东在山东一声“人民公
社好”,全国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公社化了。河南更快,只花20天。公社化运
动很快诱发了人们早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幻想。毛泽东不失时机的提出可
否先由一个省进入共产主义的问题。由点到面嘛,社会主义可以首先在一国
建成,共产主义为什么不能首先在一省建成?果然,山东范县立即在万人大
会上宣布1960年进人共产主义。河北徐水更快,几天之内就成立了徐水县人
民公社,宣布要跑步进人共产主义。
徐水县根据毛泽东“既然吃饭不要钱,将来穿衣也可以不要钱”的精神,
对全县人民搞供给制,实行吃穿住用诸方面“15包”,这一创举引来40 多
个国家成千名外宾前来参观,他们要看看中国的共产主义“奇迹”,赫鲁晓
夫也来了,他看了看后说:中国的共产主义是大锅清水汤,苏联是土豆烧牛
肉。赫鲁晓夫还要求毛泽东“对对表”,怎么早革命40年的“老大哥”还没
有进入共产主义,晚出世40年的“小弟弟”却捷足先登?毛泽东不得不考虑
这个问题,他说,即使我们已经具备了进入共产主义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
也应当由苏联先进入共产主义,不然苏联脸上无光。如果我们先进入怎么办?
还是挂社会主义的招牌,行共产主义的实际。
不久,人民公社运动中出现不少问题。毛泽东及时领导了八个月的“纠
左”,纠正两个急于过渡(从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从社会主义过
渡到共产主义),还批判了“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风“以及”一吹二
压三许愿”的浮夸风。但是毛泽东从没有想到要收起“人民公社”这面“红
旗”。这是他梦想了几十年的社会理想啊!新生事物的成长总是有曲折的。
他批判了“观潮派”,“算账派”。国家计委一位副主任贾拓夫在一次会上
说:“危险的不是算账派,而是当家的不算账”。“社会主义,恩格斯讲从
空想到科学,我们一年来是从科学到空想。”毛泽东称他是个“反对派”,
至于赫鲁晓夫的“土豆烧牛肉”,毛泽东用了一句来回敬:“不须放屁”。

 

7?13  “冷眼向洋看世界”
民主党派、知识界、工商界,这三部分所谓最不安份的势力在1957年的
反右斗争中,被毛泽东几下子摆平了。从此,党外再没有人敢于唱对台戏了。
可是,过不多久,在庐山会议上,又跳出个“彭大炮”彭德怀,他架起“机
关炮”和“迫击炮”,“向党的总路线、向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举行
猖狂进攻”。毛泽东惊讶地发现:阶级斗争跑到党内来了。
当年跟随毛泽东过雪山草地、转战陕北的彭大将军,自以为功高盖世,
又与毛泽东是同乡(彭在党内最后改口喊“主席”,原来一直呼“老毛”),
别人不好说,不敢说的话,他可以说,因此在庐山会议上,就大跃进、人民
公社中出现的问题,向毛泽东提出尖锐的批评。他说毛“不建立集体领导,
只建立个人权威”;由于1957年整风反右以来一连串的胜利而“得意忘形,
脑子热了一点”,”听不进反面的东西”;什么“算账派”、“观潮派”等
帽子,“对于广开言路有影响”。“因为党在群众中的威信高”,“与人民
利益相违背的事在一定时候也可以做到”;“由于比例失调而引起各方面的
紧张”,“影响到工农之间、城市各阶层之间和农民各阶层之间的关系”;
“如果不是中国工人、农民好,可能要请红军来”。他认为毛有弱点,声称
“思想教育不能代替经济工作”,”政治挂帅不可能代替经济法则”;说毛”
在处理经济建设中的问题时,总还没有像处理炮击金门、平定西藏叛乱等政
治问题那样得心应手”。他指责说,毛“把战略口号当成当年的行动口号”;
人民公社搞早了,“高级社的优越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就公社化”;要“纠
正这些左的现象,一般要比反掉右倾保守思想要困难些”;“左的一来,压
倒一切,许多人不敢讲话”,其根源在于“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
毛泽东从遵义会议以来,从未经受过如此严厉的批评指责,他的权威又
一次受到严重挑战。但是,不管是应付挑战,还是主动挑战,毛泽东从来是
不会输的。他说:“国内挂着共产主义招牌的一小撮机会主义分子不过捡起
几片鸡毛蒜皮,当作旗帜,向党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举行攻击,真
是砒蚌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他“冷眼向洋看世界”。看了一会儿,他令秘书们把彭德怀在“神仙会”
阶段畅所欲言的七次发言整理出来,又将彭德怀写给他的私信加上“彭德怀
同志的意见书”的标题,一起印发与会同志参考。估计大家“参考”得差不
多了,他瞅准机会,向彭德怀等不知大高地厚的人发起连珠炮般的反击。
首先,毛采用“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的辩证法,把彭德怀等人攻击的
理由剥夺得干干净净。他说,人民公社、大办钢铁,从某些局部看,可能是
十个指头烂了七八个,但从全局来说,缺点只是一、两个指头,了不起三个
指头。二三个指头的问题,治一治就好了。而且烂二三个指头,可以取得经
验教训。这么大的群众运动,那有十全十美的呢?因此“得不偿失”论是错
的,“有得有失”也是错的。从本质上看,成绩是主流,缺点只是支流,所
谓“比例失调”、“全面紧张”等等都只是局部的“现象”。有了这个辩证
法,彭德怀等人的批评就成了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只看支流不着主流,抓
住个别的表面现象,把大好形势说得一团漆黑,借以否定总路线、大跃进。
其次是进行阶级分析,上纲上线。毛首先用千百万群众的热情来反驳所
谓“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的指责。他说,如此广泛的群众运动,1。5 亿户
农民要办公社,办食堂,搞大协作;他们非常积极,他们愿搞,想早一点搞

 

共产主义,并且每天有几千人去取经,你能说这种热情是“小资产阶级的狂
热性”吗?然后,他针锋相对地指出“资产”阶级的动摇性”问题。他说,
我劝一部分同志,在这样紧急的关头,不要动摇。有一部分同志在历史上大
风大浪中就是不坚决的。历史上有四条路线,立三路线,王明路线,高饶路
线,现在又是总路线,站不稳扭秧歌。这叫什么阶级?是资产阶级还是小资
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动摇性,是右的性质,受资产阶级影响,在帝国主义
压力下,右起来了,经过这样的分析,毛泽东说:“庐山上出现的这一场斗
争,是一场阶级斗争,是过去10年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
两大对抗阶级的生死斗争的继续。”这样,彭成了资产阶级的代理人,代表
无产阶级的当然是毛本人。在这两大阶级你死我活的斗争中,该“死”的当
然是彭德怀等人。
其三,提出“内外夹攻”问题,寻找社会背景,甚至国际背景。毛说,
现在党内外夹攻我们,有党外的右派,也有党内那么一批人。这些人重复了
1957年上半年犯错误同志的道路,他们把自己抛到右派边缘去了,距离右派
只有30公里。我劝这部分同志讲话的方向要注意。由于彭德怀在庐山会议前
曾率军事化表团出访过苏联、东欧8国,而此时中苏关系已相当紧张,毛泽
东便怀疑彭在会上提意见是所谓“下战书”,有所谓“国际背景”,认为彭
的上书与国际上赫鲁晓夫对中共的指责以及美蒋对我们的攻击是遥相呼应
的,使彭的问题具有“里通外国”的性质。毛非常气愤他说:“全世界反动
派从去年起,咒骂我们,狗血喷头”。“一个百花齐放、一个人民公社,一
个大跃进,这三件事,要向全世界作战,包括党内大批反对派和怀疑派。”
最后,寻找历史根源,新老账一起算。毛说他和彭在31年中是“三分合
作七分不合作”。甚至说彭是民主革命中混进党内的“资产阶级民主派”,
是“党的同路人”,三十几年阶级立场没有变过来,现在代表资产阶级出来
进攻。“昨日还是功臣,今日变成祸首”。
彭德怀纵有三头六臂也抵挡不住毛泽东的凌厉攻势,他只好认输,接受
人届人中全会给他定的罪名,犯了“具有反党反人民反社会主义性质的右倾
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成为又一个“反党集团”的头目。
黄克诚是会议中途由毛泽东调上山的,因为他是军委总参谋长,他的上
山有人说是“搬兵”。黄上山后,批判了彭的话和信“有刺”,同时也说了
两句不中听的话:人民公社去年不搞更好些;有缺点不可怕,可怕的是有缺
点不讲。因此,黄也成了反党集团的成员,说他和彭组成“军事俱乐部”。
湖南省委书记周小舟也说了两句:把缺点讲透很有必要,大跃进有得有
失;彭的信总的精神是好的,某些提法,分寸、词句,可以斟酌。于是,他
也成了“反党集团”成员之一。
另一个“反党集团头目”是张闻大,张的发言更富有理论性,因而也更
尖锐,更深刻,后来毛批评张患了“热昏病”陷人了“军事俱乐部”,说张
和彭两人是“文武合壁,相得益彰”。
在彭德怀和毛泽东两人的争执未见胜负之前,不少人准备了两分发言
稿,打算在彭得势时用一份,毛取胜时用另一份。黄克诚、周小舟、张闻天
没有这两手准备,结果分别调离国防、外交和省委书记职务。
机灵的林彪站得很稳,他在会上说过彭德怀“招兵买马”,是“野心家、
阴谋家、伪君子”。并说“中国只有毛主席能当大英雄,你不要打这个主意”。
林彪”善有善报”:接替彭德怀做了国防部长,并逐步成了毛泽东的“亲密

 

战友”。

 

7?14  “他说,他不会背叛中国人民,也不会背叛革命。
他宁可摧毁自己建立起来的政府,拉下趾高气扬的高官,
也不让他们成为新暴君”
1966年春天,毛泽东在武汉横渡长江。这是一次意味深长的畅游。当时
随行的郭沫若曾对韩素音说,“毛主席为我们打开一条新道路”。因为第二
天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就正式发动了。韩素音后来才明白,毛当时所
说的每一句话都是非常认真的,“他说,他不会背叛中国人民,也不会背叛
革命。他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