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毛泽东谋略 >

第26节

毛泽东谋略-第26节

小说: 毛泽东谋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党的新鲜血液,也许有的人还是毛泽东带着他向党旗宣誓的。他们曾经以为
在党外就不够进步,不够革命,因而盼望入党,以为人了党就可以像党员一
样可以拿正确的思想去教育别人,而自己就不必再受教育,不会再犯错误,
可以进保险箱了。

 

但是组织上入了党,不等于思想上入了党。向党宣誓只是做一个共产主
义战士的开端,要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还有一个漫长的自我改造
过程。入党以后,不但有责任团结教育党外群众,还必须时时回忆入党誓言、
对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完结,除
非你为党献了身。因此做一个共产党员,永远不能骄傲自大,时刻要意识到
自己离党的要求还远哩!
毛泽东对党员的要求很高,但是入党的条件不是很高。如果入党的要求
太高,就会影响党的发展扩大。再说,党员有党纪约束,教育改造一个党内
同志,比教育改造一个党外群众要容易得多。因此宁可把入党的标准降低一
点,让其入了党,到党内后再不断提高。
还有一个客观原因,就是战争年代,战场和火线上急需大批共产党员去
主事,去献身,不可能先把每个想入党的人都变成百分之百的马克思主义者,
变成完美无缺的共产党人,然后再吸收他入党。时间不允许,环境不允许。
只有一个办法,先在组织上入党,进了党以后再逐步通过党内的各种途径加
以提高。
①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1957年1月。

 

6?6  使农民成份的党员无产阶级化
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按照道理,应由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
可是中国的实际情况给毛泽东出了一个难题。他估算了一下:  20 年代初,
中国只有不足200万产业工人,占总人口数 1%还不到。整个工人阶级只有
这么点人,其先进分子又有多少呢?
还有另一个实际问题。大革命失败后,城市斗争处于低潮,革命中心转
入农村,农民成为革命斗争的主要力量。毛泽东在给中央的报告中坦率地说:
“边界各县的党,几乎完全是农民成份的党。”

《古田会议决议》中也称”
党的组织基础的最大部分是由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出身的成份构成的。”

红军的来源更不理想。由于边界农民分田以后愿意当兵的不多,军中工农
分子极少,游民分子居多,最多的是俘虏兵,俘虏兵往往过来不久就要当排
长、连长。

党和红军的这种农民加游民的阶级成份与其无产阶级性质发生极大矛
盾。共产国际对此颇为担心,担心中共会变成一个农民党。为此,中共特意
推举了一个工人分子向忠发做总书记,以表明这个农民党还是在工人阶级领
导之下。但这毕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毛泽东提出的根本解决办法是加强“无
产阶级思想的领导”。

无产阶级的人数不够,但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存在这
个问题。中央同意这个办法,这也是唯一的办法。于是毛泽东主持开了著名
的古田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加强党和红军中的政治思想工作和思想教育
运动,借以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确立无产阶级思想。毛泽东期望通过
这种办法使党和红军的农民成份无产阶级化。就是说,虽然没有多少无产阶
级,但是通过无产阶级思想意识的教育和领导,就可以在农民的基础上创造
出一个无产阶级来。毛泽东的这一办法果然很有效。正是在古田会议后,党
和红军中的政治思想工作得到大力加强并形成为党和军队的一个传统。其显
著成果是党和红军的战斗力得到提高,军纪党纪得到加强。一支带有诸多不
良习气的军队得到改造,火线上入党的党员也得到了思想上的提高。重要的
是毛泽东开创了党内思想教育和思想斗争的传统。其模式就是无产阶级思想
对非无产阶级思想的斗争。以后的延安整风,以及尔后的历次党内整风,党
内思想斗争,都是按这个模式进行的。通过这样的思想斗争,毛泽东树立了
他在全党的思想权威。思想上建党,使毛泽东思想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成
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①④《毛泽东选集》第76页。
②③《毛泽东选集》第83、63页。

 

6?7  对待“山头主义”的四步对策:承认之,
照顾之,削弱之,消灭之
“山头主义”是个形象说法,没有文字定义。”山头”指的是不同根据
地,一个根据地好比一个“山头”,众多的根据地就有众多的“山头”。“山
头主义”相当于本位主义、地方主义。
延安整风后期提出反对山头主义问题。毛泽东也主张反对山头主义,因
为它于全党的团结和统一不利。不过,他从实际出发,认为山头主义不可能
一下子消灭,只能逐步消灭。据此,毛泽东提出消灭山头主义的四个步骤。
首先是承认之。山头的存在是个客观事实,是客观历史条件造成的,而
不是人为的。中国共产党实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战略,革命的
烈火是选择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环节,一处一处分别点燃的,各块根据地处
于白色政权的包围之中,加上交通阻隔,通讯困难,与中央的联系以及彼此
间的联系不多也不直接。各根据地只在中央的大政方针下,独立自主的对敌
作战,因而形成各自的斗争方式,各自的人缘关系。在观察问题时,立足点
也各不相同。这种情况在各根据地联成一片、夺取全国政权之前是不可避免
的,因而应当予以承认。
第二,照顾之。各根据地长期在分割的状态下独当一面地开展对敌斗争,
他们之所以能够在严酷的斗争环境中独立支持而不被敌人打垮,主要靠了根
据地的军民,官兵,上下级之间生死与共的血肉联系。他们这样做已属很不
容易。而且各“山头”的同志在血与火中锤炼出来的感情关系,对于全党的
统一并不一定是坏事。相反,只要处理得当,它可以成为全党大团结的基础。
因此不仅应该承认,而且应当予以照顾。所谓照顾,就是在考虑全局问题,
特别是在用人上应当顾及到各个“山头”的利益。应当考虑到各个方面的代
表性、应当允许那些老上级老下级之间的关系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存在。
第三,削弱之。各个“山头”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人际关系,
特别是上下级关系,拿到全局的方位来看,也有不利的一面,即影响全党的
团结和统一。动不动讲“他们”、“你们”;只认老上级,不认新上级;只
关心老部下,对新部下不亲切。这种情况长期存在和发展下去,会形成自由
主义。因为是熟人、同乡、同学、知心朋友、亲爱者、老同事、老部下,明
知不对,少说为佳,包庇袒护,以感情代替原则。严重者会发展成正派主义,
一个“山头”下来的人彼此抱成一团。因此从全党的团结统一出发,对“山
头”和“山头主义”应该逐步削弱,而不加强。
最后是消灭之。“山头”是客观历史条件造成的事实,“山头主义”是
这种事实的反映。随着各个根据地逐步连成一片,“山头主义”应该逐步削
弱。一旦全国性的政权基础形成,“山头主义”就应当归于消灭。只有这样,
才能最后达到全党的统一和一致。
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教训:一支强大的革命队伍在打退或消灭了敌人以
后,又面临着内部的分裂对抗,甚至互相仇杀,为敌对势力卷土重来提供了
机会。内部危机总是和革命的胜利同时增长。太平天国就是这样功亏一篑的,
李自成的失败也有这个因素。毛泽东既尊重历史事实,又着眼大局未来,对
“山头主义”采取分步对策,一方面保护了大多数人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
保证了全党的团结和统一。
正因为”山头”存在已久,毛泽东在党内注意约束自己,不同党内某一

 

个或某几个军政要人发展超出同志、超出战友关系的私情。他认为作为全党
领袖,对不同“山头”的人,不应该有亲疏远近,而应该照顾大多数,从全
局出发。他以博大的领袖胸怀要求自己,也这样教育别人,终于把一个有众
多“山头”存在的党带向高度集中统一的党。

 

6?8  正派不正派是组织活动上的问题,
正确不正确是思想认识上的问题。
延安整风运动,目标是整顿三风:学风、党风、文风。但主要是解决两
个问题:什么叫正确?什么叫正派?只有把正确和不正确,正派和不正派这
两个标准树立起来,才能走向全党的团结和统一。
毛泽东提出反对宗派主义,就是要解决什么叫正派的问题。
关于什么是宗派,毛泽东在1955年说:“宗派,我们的祖宗叫作‘朋党’,
现在的人叫‘圈子’又叫‘摊子’,我们听得很熟的,于这种事情的人们,
为了达到他们的政治目的,往往说别人有宗派,有宗派的人是不正派的,而
自己则是正派的,正派的人是没有宗派的。”

党外有党,党内有派。党内
无派,千奇百怪。毛泽东承认党内派别活动无法完全避免。但是为了建成一
个集中统一的党,为了使党的队伍整齐、步调一致,就不能允许宗派活动存
在,就必须毫不留情地消除一切宗派主义,消除一切无原则的派别斗争。党
内的宗派主义倾向有可能发展到像张国焘那样的分裂活动。到延安整风的时
候,占统治地位的宗派主义在党内已经不存在了。但宗派主义的残余仍然存
在。其表现就是闹独立性,把个人或小集团放在第一位,而把党放在第二位,
总是想以全局利益服从局部利益。为此就要拉拢一些人,排挤一些人,在同
志中吹吹拍拍,拉拉扯扯。毛泽东认为这是一种资产阶级政党的庸俗作风,
发展下去会搞非组织活动,甚至走向分裂道路。宗派主义是一种党内的排他
性,毛泽东用来反对宗派主义的主要武器是全局观点。宗派主义不仅表现在
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在局部与局部的关系上也有表现。毛泽东举了以下几种:
外来干部看不起本地干部。毛泽东的原则是,如果外来干部和本地干部关系
不好,主要责任一般应放在外来干部身上。两部分干部应该取长补短,打成
一片,而外来干部特别需要扶持、帮助、信任本地干部。军队干部和地方干
部之间的隔阂。毛泽东的原则是,如果两种干部闹纠纷,主要责任一般应放
在军队干部身上。两部分干部必须互相信任、互相谅解,而军队干部尤其要
以谦虚的态度帮助地方干部工作。三是新干部和老干部之间应该互相尊重,
取长补短,防止宗派主义倾向。如果新老干部关系弄得不好,老干部应负主
要责任。
在处理这三种关系中,毛泽东都提出一个主要责任者问题。这是毛泽东
根据党内现状,运用矛盾主要方面思想而提出的一个很有用的原则。没有这
个原则,许多关系就相互扯不清,各说各有理,彼此埋怨对方,越闹越不团
结。有了这个准则,就可以明确责任重点,使事实上比较有优势的一方先作
自我批评。主要责任并不总是固定在一方,即使是次要方面也有一定的责任,
所以两个方面都要作自我批评。双方都检查自己,都作自我批评,许多矛盾
就闹不起来,闹起来也比较容易解决。
还有几部分军队之间,几个地方之间,几个工作部门之间,应相互以邻
为友,若只替自己打算,不为他人着想,表现为对本位主义特点,毛泽东认
为也是一种宗派主义倾向。这种横向关系上的本位主义,虽然不是直接针对
全局的,但发展下去也有害于全党的团结统一。应该防范于未然。
毛泽东不仅把全党看作一盘棋,而且把全国看作一盘棋。因此,他提出
不仅要反对党内关系上的宗派主义残余,而且要反对党内外关系上的宗派主
义倾向。这当然是针对党内某些同志说的。他们的宗派主义倾向表现为对党

 

外人员妄自尊大,看不起人家,藐视人家,不了解人家的长处。这种倾向发
展下去会脱离群众,使党陷入孤立。他强调,共产党员和党外群众相比,无
论何时都占少数。单是团结全党还不能战胜敌人,必须团结全国人民才能战
胜敌人。
反对宗派主义在于实行两个目的:横向上的团结一致,纵向上的集中统
一。团结是统一的基础。凡符合团结和统一的言行都是正派的,不符合这两
点的言行就是不正派的。毛泽东以这个原则实行了全党的空前团结和统一,
又以全党的团结和统一来实现全国的团结和统一。正派不正派是组织活动上
的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你可能喜欢的